泼水节祝福语 简短独特
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
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
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老人节等。
还有三个家庭的节日,即婴儿周岁生日、回甲节(60大寿)、回婚节(结婚60周年纪念日)。
每逢回甲节、回婚节时,子女、亲友、邻居都向老人祝福、祝寿。
傣族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
东乡族 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都来源于伊斯兰教。
布朗族 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
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怒族 主要节日有:春节,怒语称“吉佳姆”,又称盍司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是居住在贡山一带的怒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祭谷神,怒语称“汝为”,原碧江县匹河一带怒族的传统节日,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二九日,举行祭祀活动,祈祷谷神保佑。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
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
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回族 回族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这三个节日都是宗教节日。
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德•菲士尔”的意译,所以也叫“尔德”节,在新疆还有肉孜节的叫法。
古尔邦节,开斋节后第70天,即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是古尔邦节。
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穆斯林赴麦加(麦加:伊斯兰教的圣地)朝觐的最后一天。
这一天要沐浴净身 ,室内焚香,斋戒半日。
上午人们要去清真寺参加会礼,向麦加叩拜,请阿訇宰牲,将所宰牛、羊肉的一部分分赠亲友、济贫施舍;圣纪节,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诞生的日子,这天是伊斯兰教历3月12日,也是穆罕默德逝世的日子。
纪念活动一般在清真寺举行,在活动中要诵经演说,讲述圣绩。
有的地方还在这天举行盛大的尔麦里会(善事宴会),宴请宾客。
满族 满族受汉文化的影响,节日与汉族相近,重视过农历新年。
正月十五过灯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过“添仓节”,农历二月二是“锁龙”的日子,还有五月端五,六月六“虫王节”,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添仓节,每年正月25日,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杆 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
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
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
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1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
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黎族 黎族的节日与黎族的历法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放前黎族的节日,在邻近汉族地区和黎汉杂居地区,大多都用农历,节日与汉族相同,例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就黎族来说,过得最隆重和最普遍的节日是春节和三月三。
纳西族 纳西族人民的节日有许多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但春节的活动内容却与汉族不同,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同西南许多民族一样,纳西族也有火把节。
而本民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是骡马会、农具会、龙王会和朝山会。
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有古尔邦节和开斋节圣纪节。
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诺鲁孜节。
独龙族 独龙族的传统节日只有一个,人们称“卡雀哇”或“德里哇”,意为年节,时间在农历腊月 中,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时间长短视食物准备情况而定,节日期间,人们要举行 祭山神仪式,唱歌跳舞。
藏族 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
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
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侗族 各地侗族大多要过春节,时间也是正月初一。
有些地方在10月底或11月初择日过侗年。
4月8日或6月6日为祭牛节,节日时不准使用牛。
此外,还有抢花炮的花炮节,吃新米的吃新节,停止生产活动,以及各姓氏自己过的姓氏节及赶歌会、姑娘节、斗牛节、花炮节等。
侗族一年一度的花炮节,各地举行的日期不同。
拿三江侗族自治县来说,是正月初三(农历,下同),梅林是二月初二,富禄是三月初三,而林溪却是十月二十六。
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包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
燃放时以火药铁炮为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
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谓之“抢花炮”。
据说,谁抢得花炮,谁在这一年里就能人财两旺,幸福安康。
集会地点还唱侗戏、演彩调、吹芦笙、“多耶”、打篮球等助兴。
花炮节是侗族人民最热闹的节日。
僳僳族 僳僳族的主要节日有澡塘会、收获节、过年节等。
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传统的刀杆节,在节日会场的中央,竖起两根约20米的粗大长杆,上面像梯子一样绑上36把长刀作为横档,刀口向上,谓之刀杆。
正午时刻,鞭炮鼓点齐鸣,五名僳僳族汉子身着大红袍,头戴蓝布帽,在刀杆下将斟满的白酒一饮而尽,纵身跳上刀杆。
他们双手扶握住上层的刀面,赤脚蹬着锋利的刀刃,勇敢地攀援而上,爬至杆顶,取出鞭炮燃放,一时间鞭炮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爬杆者下来后,人们纷纷向他敬献美酒,能爬刀杆的人在僳僳族中很受尊敬。
爬杆结束后,青年男女还进行丢烟包活动,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小伙子的烟包,并收藏起来,就说明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之情。
阔什节,“阔什”是僳僳语的译音,“岁首”之意。
阔什节,是僳僳族人民的节日。
在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之间举行,历时两三天。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毛南族 春节放鸟飞、端午找草药。
毛南族也过端午节,还有南瓜节、重阳节。
俄罗斯族 俄罗斯人传统的民族节日主要与宗教信仰有关,每年公历的1月7日俄罗斯族均欢度圣诞节。
纪念耶稣降生。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的主要节日是农历新年。
维吾尔族 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即开斋节)、库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节。
瑶族 瑶族的民族节日较多,主要有盘王(即盘瓠王,畲、瑶族传说中的始祖,传说是一只名叫“盘瓠”的龙犬)节、达努节等。
达努节是为纪念创世女神密洛陀而过的节日,日期为农历五月二九日。
此外还有“耍歌堂”节,又叫“耍望”节、晒衣节、干巴节、月半节、祝著节等。
佤族 佤族和汉族一样过春节。
还有插种节、新米节。
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人的节日分传统节日与宗教节日。
宗教节日则指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仡佬族 祭山、吃新、过年,是仡佬族普遍过的三大节日。
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
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
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
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
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
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
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
“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 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苗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花山节、晾桥节等。
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白族 白族人民主要节庆活动有大过年、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 、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其中三月街、火把节饶有特色。
畲族 畲族主要过三月三和畲族畲族春节。
土族 土族传统的节日春节、端阳节与汉族相同。
本民族的节日和庙会有旧历正月十四佑宁寺官经会,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等。
锡伯族 锡伯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等,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要算是抹黑节和西迁节。
德昂族 有关门节和开门节,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还有泼水节。
彝族 彝族年,是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节。
根据彝族的历法,一年10个月,每月36天。
年节无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择一吉日举行,此外还有跳公节、插花节及二月八年节等。
土家族 土家族的传统节日中,“以赶年”最为隆重,每年农历春节,汉族过除夕,土家族部是在汉人至少提前一天过年,所以叫“赶年”,土家族过“小年”,也要比汉人提前一天。
还有土牛毛大王节。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的节日有春节、中秋节等,大致与汉族的传统节日相同。
但达斡尔人对这些节日却有自己传统的节庆习俗特点。
阿昌族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保安族 民族传统节日也都是伊斯兰教的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等。
珞巴族 珞巴族以桃树开花为岁首,月亮周期变化12次为1年。
每年庄稼收获后,珞巴族都要举行近两天的丰收节,叫做昂德林节。
节日期间全村男女身穿盛装,各家端出准备好的美酒,共享节日食品。
壮族 三月三歌会、春节、陀螺节、陇端节、吃立节、娅拜节等。
哈尼族 “扎勒特”是哈尼族最大的节日,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又称“译腊和实”,即十月年。
“好收”,是元江县那婼一带哈尼族三大节日之一,虽不及“扎勒特”和“苦扎扎”那么隆重,但它特别重要,当地哈尼族认为,不过此节,新的一年尚未真正来到,十月岁首也只是个序幕。
“好收色”是“染黄饭”的意思,当地汉族称之为“黄饭节”或“二月年”。
当地哈尼族以此节祭献仓摩米天神的使者布谷鸟和“笔苦”鸟,因此节日是在听到布谷鸟和“笔苦”鸟的第一次呼叫之后,选择一个亥猪日举行,节日一天结束;“矻扎扎”节,每年夏历五月的“矻扎扎”,是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历时3—5天,其庆典活动极为隆重;“耶苦扎”,是西双版纳一带哈尼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从每年农历六月的第一个属牛日(哈尼人的吉日)开始,节期3—5天,过节期间,人们都停止上山生产劳动,在家里吃喝玩乐,或外出走亲串友。
节日期间,还举行赛马、打陀螺、跳竹筒舞等活动。
拉祜族 拉祜族统一的节日有五个,即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火把节和八月月圆节。
其中春节是最大有节日。
这些节日的来历和过节的内容,都有其本民族的特色。
按照拉祜族的历法,一轮12天,一月30天,一年12月,后来按照汉族的历法三年润一个月,但他们还是润月不润节,所以在拉祜族地方,碰上润月年,就会出现过两次节和过两次年的情况。
有的地方过前一个月的节,不过后一个月的节。
仫佬族 仫佬山乡几乎每1个月都有节日。
由农历正月初一春节(即农历年)开始到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灶王爷上天,十二月三十日(大年)或十二月二十九日(小年)的除夕,全年的每个节日都有其活动的形式与风格。
有春节、二月春社日,牛生日、祭真武等。
普米族 普米族节日,主要是“大过年”、“大十五节”、“供岩洞”、“转山会”、“尝新节”等,这些节庆活动,多与生产劳动和宗教习俗有密切的联系。
基诺族 这是纪念基诺族创世纪祖阿嫫尧白的纪念日,一般在6月间举行,历时3天。
阿嫫尧白创造了基诺族及其山川、日月、动物、植物,最后在造田运动中遭人暗算而殉难。
基诺族的节日与祭祀活动基本不分的。
布依族 查白歌节是布依族的重大节日。
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一日这天,贵州、广西、云南三省区边界的布依族青年男女就从四面八方聚集在兴义县的查白场,举行盛大的歌会。
歌节上的浪哨(唱歌)是布依族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
浪哨时要互甩糠包,包上缀有多条绣花穗须,抛甩时犹如彩蝶漫天飞舞,十分好看。
此外还有布依族的大年辰、布依族三月三、布依族四月八、六月六等。
哈萨克族 节日主要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和纳吾鲁孜节。
前三个是源于伊斯兰教的节日。
纳吾鲁孜节是哈萨克族传统节日。
“纳吾鲁孜”是哈萨克语“送旧迎新”之意,节期在民间历法的新年第一天(公历3月22日前后)。
水族 水族有许多传统节日,最隆重的当推“端节”。
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至次年二月(相当于农历八月至十月),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的盛大节日。
羌族 羌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羌语称“日羌节”,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
另一年节日是“祭山大典”,又称祭山会、山神会等。
塔吉克族 节日分传统节日和宗教节日两大类。
迄脱乞迪尔节是他们的传统节日,每年三月举行。
宗教节日就是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
塔吉克族不封斋,所以开斋节不如其他两个宗教节日热闹。
该族最隆重的宗教节日是巴罗提节,亦称灯节,每年斋月前两个月举行。
京族 京族岁时习俗中隆重的民族节日为“唱哈节”,包括祀神、祭祖、文娱和乡饮四项重要活动。
“唱哈节”的日期各地有所不同。
澫尾、巫头两地在农历6月初十,山心在8月初十,红坎在正月十五。
“唱哈节”在哈亭内举行。
各地都建有“哈亭”,各村“哈亭”选用上等木料,有独特的民族形式。
苗族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苗年 苗年,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等地的苗族人民欢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收获季节以后,有的在农历十月亥日,有的在农历九、十、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节日早晨,晚辈将做好的美味佳肴、虔诚地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
在牛鼻子上抹些酒以示对其辛苦耕作一年的酬谢。
姑娘们身着色彩鲜艳、风格各异、刺绣镶边或挑花的蜡染衣裤或长短百褶裙,佩戴着引人注目的耳环、手测钏等多种银饰物,与英俊的小伙子们跳起踩堂舞(男的吹芦笙,女的排成弧形翩翩起舞)。
入夜,大铜鼓声传遍整个村寨。
外村寨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笛子来到村寨附近的“游方”场去游方(又称“坐妹”、“坐寨”、“踩月亮”等,即青年男女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通过对歌,钟情男女便由定情之物--绣有鸳鸯的锦花带连接在一起。
苗年若与“吃鼓藏”年相遇,更为隆重“鼓”为“大家族”之意,“鼓藏”是由家族人共同举行的祭祖仪式,若干年举行一次,七八年、十来年不等。
“鼓藏”前,将“鼓藏”牛(为鼓藏神喂养三年的大牯牛)排队角斗。
届时,大家推举的“鼓藏头”一主持仪式,杀牛祭祖,还要杀鸡鸭。
全鼓的亲戚都要赶来参加,活动持续十余天。
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
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
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
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
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
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
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
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
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
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
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
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
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
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
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
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
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
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
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努”的传统节日。
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苗族人民就在富庶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休养生息,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攻打,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众英勇抗击,给来犯者以沉重打击,但终因寡不敌众,不幸于四月初八牺牲,葬在“嘉八许”(今贵阳市喷水池附近)。
为了纪念“亚努”英烈,至今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身穿节日盛装的苗族人民,都要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贵阳市喷水池旁集会。
届时,喷水池旁红旗招展,人如潮涌,吹笙奏笛、对歌传情、耍狮子、玩龙灯、打球、比武热闹非凡。
小伙子的芦笙比赛别有情趣,他们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矮步、倒立等技巧。
夜晚,贵阳市和喷水池一带灯火辉煌,如同白昼,到处欢歌曼舞,一派欢乐景象。
四月八的活动在川、鄂、湘、黔等地苗族中也广为盛行。
舟溪芦笙节 居住在凯里舟溪一带的苗族。
在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日要过芦笙节。
芦笙堂设在舟溪井坎边的河沙坝上。
正月十六日的清晨,几位主持芦笙堂的老人,扛着芦笙来到井坎查看碑文,念道:“吹笙挑月,乃我苗族数千年来盛传之娱乐活动。
每逢新年正月,各地纷纷仿效,以娱乐而贺新年,更为我苗族自由配婚佳期……”念完后倒出葫芦里的米酒,先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中央,喷酒数口,各人又饮一大口,吹响了第一支芦竺曲;这时带着银花首饰,穿着艳丽节日盛装的姑娘和小伙子们随着悦耳的曲调翩翩起舞。
小伙子们向意中人索取花带,姑娘们则将花带系在中意的小伙的芦笙管上。
三天过去了,青年男女各自物色了心中的伙伴。
这时主持芦笙堂的老人,仍然背着米酒,在碑石上和芦笙堂上喷洒米酒。
堂中央插上草标。
此后芦笙高挂,直到五谷归仓,农历“苗年”,才能取下,直吹到芦笙节。
第四天是闹春,青年情侣,自由谈唱,交融感情,互送信物。
龙舟节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
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
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
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
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尤里、福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北流注入乌江。
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要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但年长月久,就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节日时期各地不一,从三月到六月,由各寨善捕鱼而有威信的“渔头”商定。
届时,青壮男子都要前往山上采集树叶作“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
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
食毕,男吹芦笙。
女唱山歌,尽兴欢乐。
到夕阳西下时,才带着鲜鱼回家,另设宴招待亲友或以鱼馈赠他们。
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一带苗族人民的节日,历时四天,时间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信”(戊)日(根据干支纪年计算)。
届时,远嫁他乡的苗家姑娘,极尽梳妆打扮,穿着如花似锦的衣裙,佩戴琳挪满目的银饰物,满“载”节日礼品,跋山涉水回家探望父母乡亲。
节日期间,全寨欢腾,鼓乐齐鸣,吹起芦笙,翩翩起舞,到处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百嗄雅山脚、翁雅河畔,人声鼎沸。
斗牛、斗雀、跳芦笙、拔河、打球等比赛场上,喝彩声此起彼落。
钟情青年男女相邀到树林里,溪水边对山歌,互相倾诉爱慕之情。
花山节 花山节,又称“踩花山”、“耍花山”或。
“踩山”,也叫“跳场”或“桃花”,是贵州省西部、中部,云南省东南部和四川省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
日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六月、八月下旬不等。
节前,几个苗寨联合产生花山会的三人领导小组,连任三年、七年、十二年不等花场在地势平坦的风水宝地。
届时,披上节日盛装的“花场”,灯笼高悬,彩旗飞舞。
花杆矗立。
身穿对襟短衣,头缠青色长布,腰来大市带的男子和身着节日盛装、精心梳妆打扮的妇女,吹着芦笙、吹呐,敲着铜鼓,载歌载舞,从四面八方云集会场。
芦笙舞贯穿花会始末,赛歌是花会的主要项目,爬杆比赛最引人瞩目。
舞狮、武艺竞赛、斗牛、赛马活动,各地不尽相同或兼而有之。
芦笙舞给人一种轻松活泼之感,衣着鲜艳的姑娘和着小伙子芦笙的旋律起舞,有的是几个男子一字排开,边吹边舞,姑娘们围绕芦笙队,转圈而跳;有的是小伙子吹笙在前,姑娘联臂纵舞于后,或全场数百人随乐齐舞,歌舞升平,令人心旷神情。
舞狮活动别有情趣,在矗立的花杆顶端悬挂一个猪头(或一只鸡)、两瓶美酒,舞狮毕,比赛爬花杯。
花杯是用一棵剥皮的松树制成,又高又滑又细,要想取胜是很困难的,人们常常采用人梯的办法摘取胜利品。
爬花杆表演最富有民族特色。
表演者边吹笙,边绕杆旋转起舞。
一个鹞于翻身上杆,头朝下,双腿交叉紧紧绞住杆子倒挂,吹奏芦笙,一个鲤鱼打挺,身体倒转一百八十度,循环反复一直攀到杆顶亮相。
表演者双脚夹住花杆倒挂。
吹着芦笙下滑,距地面数尺时,一个筋斗翻下,轻盈自如,赛过体操运动员的技巧,博得全场喝采。
妇女的绩麻穿针比赛,饶有风趣,比赛搓麻绳、穿针引线的质量、速度。
勤劳、智慧的结晶为她们带来节日欢乐。
花山会是青年男女社交的机会,钟情的姑娘会被小伙子撑开的花伞拢去,互相依偎着,倾诉衷肠。
花山会到处洋溢着节目的气氛,充满着真挚的友谊,纯洁的爱情。
砍火星节 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干贵州关岭一带。
节日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
根据不同姓氏,节日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大致为七月、八月和九月二十七日不等。
一年一度,按氏族中的人户,轮流值年,值年负责召集大家商讨乡规和有关大事,然后值年家要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并把鸡头敬给下一届值年。
循环轮流轮到谁家值年,就在谁家举行聚议和饮会心酒。
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
在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许外人打搅。
他们用半掩门放鞭炮以示此时来人不许入内。
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敬祖先,除邪恶。
人们用两手做栏牛、拦羊状,嘴里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
初二开始身着盛装的苗家人走乡串户,互相祝贺节日。
好客的主人对来宾要敬酒三杯。
家家洋溢着节日的欢乐。
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寨旁的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跳舞唱歌,有些地方还要举行“踩花山”、“并牛”等活动。
晾桥节 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乡寨头的传统节日,也叫“二月二”。
相传寨头人原住在也雾山,因寨头土地肥沃,全寨人一起搬进寨头。
搬家那天,龙也要跟着搬,但石屏河水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寨里的构罗(长老)们商议一下,决定架桥把龙接来,因龙象征吉祥幸福。
全寨十二房都要接,所以这座桥就修了十二个桥墩。
桥修好了起名为“接龙桥”,桥是农历二月初二造的,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每年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各国特色节日及内容
云南各民族节庆习俗中的饮食文化,云南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习俗中的节日
节庆最能体现云南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云南各民族在节庆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美食佳点,提高了烹饪技术。
火把节是云南彝族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宰羊杀鸡。
煮新荞麦饭,用羊肉拌和,向四周泼撒表示祭祀,以祈求庄稼好,无病无灾。
晚上点燃火把载歌载舞以驱害虫。
三月街和火把节是白族的热闹节日。
在整个三月里,人人上街购物,,互送粑粑和糖果。
中元节是白族一个十分重要的祭祀节。
在祭祀祖先亡魂时,要准备排骨、酥肉、百合、干张肉、羊肚菌、肉包子、酿茄子等,每道菜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富有观赏性。
云南白族庆典的节日里都有专门的配菜:清明节凉拌什锦;三月三吃凉粉和蒸米糕;端午节喝雄黄酒;火把节吃甜食和水果;中秋节吃酥饼;过年吃团圆饭。
吃团圆饭有其独特之处,除夕时,要祭祖,带着饭菜和酒,用盘托着,一家人按天地、大门、水井、灶神、祖先牌位的次序进行祭拜,然后才吃团圆饭。
先在大桌中央摆铜锅,除猪头肉和八大碗外,必备藕、蒜苗、长面条、鱼等。
泼水节是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最盛大的节日,家家大摆宴席,请僧侣念经,请亲朋好友,并相互泼水祝福。
还要制作多种小吃。
“毫火”是传统节日食品,是烘烤或煎炸的红糖。
“粑丝”是一种米粉食品。
家庭还做黄豆末糯米饭,用芭蕉叶包好抓食。
还做“毫咯素”的糕点,做法是用糯米加红糖,拌以一种称“咯素”的黄色香花,用芭蕉叶分包,上火蒸熟食用。
在过春节时家家都要制作,并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
壮族的节日较多,如端午、尝新、牛魂、之鬼、送灶、清明等等。
每个节日均有独特的。
如清明吃彩蛋和“包生饭”,端午节吃粽子, 除夕吃大公鸡,中元吃鸭子。
壮族的粽子很大,叫“枕头粽”,配入大枣、牛肉、香肠、糖等;还有将糯米磨浆后包扎,称“糕粽”,配人芝麻、白糖等。
壮族还过“火把节”(简称小年和红饭节),这天人们除吃染红灶糯米饭外, 还要用节前围猎的野味做菜。
节日里,各献绝艺,名菜佳点层出不穷,如豆蛆菜、火烧肉、皮干生、清炖破脸狗、辣子田鸡、火烧兔肉等。
民族庙会如观音会、餐灯会等,亦各有菜肴,主要是素菜多。
中秋节壮乡的蜂子菜应时而上,佳肴美餐,倍增节日气氛。
云南藏族最隆重的节日是藏历正月初一。
家家都用酥油炸果子,种类亦多。
还用酥油敷彩,捏制二羊头,做一长方形的五谷斗,内装和炒青稞麦粒,上面插鸡冠花,并用酥油做彩花放人。
藏历七月一日是雪顿节,意为酸奶宴,家家做酸奶食用和待客,同时手提酥油筒、温瓶、茶壶,带上糌粑到风景优美的地方去饮酒、饮茶聊天,看藏戏。
哈尼族的节庆饮食别有特色。
云南哈尼族一年之中有两个年节,一个是十月年,一个是六月年。
十月年是农历十日的第一个属龙的日子,历时五六天,主祭天神和祖先。
届时,每家杀一只大公鸡,就地煮食。
第三天后, 每天下午都要举行盛大的“资鸟都”活动,即“长街宴”,全寨人同饮幸福酒。
全寨分为三组,每组轮流一天做东,日将偏西,当家男子在锣鼓声中将美味佳肴及高粱焖锅酒端到街心,顺序摆在早已铺好的长篾笆上。
有的大村寨的筵席长达数米,各户当家男子围席盘脚就宴,各家各户都争相献上自己的绝活。
在六月年祭典,也要杀鸡宰猪,办大型宴席。
过年时做麻粹,即用糯米为主料,用甘蔗、红薯、地瓜、红糖和山豆根为辅料制成。
按人们各自的偏爱做成小狗、、金鱼等形状,食用时投入锅中炸酥。
云南苗族的节日除了春节、端阳节外,主要有踩花山和糊牛角等,这些节日都和饮食密切相关。
还有宰鱼节、吃鸭节、吃新节等,每个节日都有专门的食品,如吃新节要用新米做饭,用新季节菜下饭,吃新出塘的鲜鱼,喝新米制的酒等。
在祭鼓节这一最大的祭祀先人活动中,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亲朋好友共聚一堂,吃牛肉和饮牛角酒。
瑶族的节日亦多,云南省河口县的瑶族还有其独特的节日-干巴节。
每年三月初三,男人渔猎,妇女杀鸡宰鸭做花糯米饭。
傍晚,寨里团聚,各种山珍野味、美味鲜点以及喷香的糯米饭、香甜的米酒倍增欢庆气氛,人们互相祝贺,共唱团结的赞歌。
这天的食物除见者有份外,还要省下一定的野味腌成千巴,准备在节后待客。
纳西族的节日较多,其中以春节最为热闹。
届时家家杀年猪,酿制酒,做粑粑。
除夕之夜做的菜最多,一家人吃团圆饭。
初一早上禁吃荤,初二始出门访亲友拜年,送上各种礼品,尤其是新婚夫妇如此。
初五全村人带上活鸡、活鱼、活鸭、猪肉、酒、油茶等到温泉洗浴,然后进行野炊活动。
云南普米族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也是春节。
春节各家要祭“锅庄”,杀羊敬祖先,吃团圆饭。
有缺员时,也要给缺席者留一座位,摆上碗筷,并夹一些菜在其碗中。
有些菜甚至要留到缺席者回家后才食用。
猪头常在席中做主菜。
大年初一过后,亲友之间相互上门走访拜年,以各种粑粑做礼品相互赠送。
云南过拉祜年是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
初一凌晨,全寨的年轻人都要背葫芦或抬竹筒,到泉中去抬新水,认为用此水做的饭菜和粑粑才能在新的一年中给人带来好运。
大年初一正式过年,喝酒对歌,不准外族人进寨,已进寨住下的客人则不能走。
除夕晚上不睡觉,一家人打,大的粑粑象征太阳、月亮,小的象征星星和五谷;在农具上也要放一些粑粑,有让其也过一年之意。
有的地方便全寨合宰一头牛,每户分一节大肠和一块肉,还要少许鲜血。
拉祜族民间有不见牲血不吃其肉之说。
云南佤族节日最具有特色的是播种节,届时要进行剽牛,把牛肉分给各户带回祭祖,仪式后共餐,然后播种。
云南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是“目脑”,为期三天,要杀牛祭祀和有歌舞活动。
参加人数众多,中饭和晚饭都吃芭蕉叶包饭或竹筒饭,最后大家带牛肉回家。
十五日是云南布朗族的传统节日-山抗节,这天凌晨,青年妇女向老人送、芭蕉、春菜和烟。
盛会中全寨群众一起演奏本民族音乐, 每一家都要准备一包米饭和一碗菜,共吃一顿“团结饭”,菜可达30多个品种,饭有六七种, 被称为“什锦菜”、“八宝饭”,既有猎回的麂子、兔、山鸡等野味,又有各式凉粉、豆腐和咸菜。
当饭菜上席后,老人和青年围成圆圈,共尝美味并相互祝贺;妇女们则目不转睛地看着做得好、爱吃的人多的那道菜,暗中学习技艺,争取来年献上美馔佳肴。
“三月三”是云南布依族最隆重的节日,青年男女唱歌对调,做父母的要把鸡蛋染成红、绿色,做花糯米饭、熏肉等食物供孩子在河边玩耍时吃。
节间他们将食物摆在沙滩上,围着就餐,看谁家做得好、清洁、味美、花样多。
的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有泼水节、开门节、关门节、烧白柴节等, 这些节日里都要杀鸡备酒,做糯米粑粑。
开门节有舂新米、做年糕、杀猪等活动。
云南阿昌族最热闹的是泼水节,姑娘家要准备好八大碗菜待客,每桌有几个鸡头就只能坐几个人。
杀猪宰牛祭祀天神,入夜众人点火把游山对歌,有制作的火烧生猪肉米线供大家分食。
居住在云南通海县的过“鱼班节”时,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尊师敬贤。
还要举行那达慕盛会,全村会餐,人人参加,男女青年唱《敬酒歌》《祝酒歌》,团拜会餐,盛况空前。
晚会时喷香的整羊、鲜嫩的鱼虾、蔬菜配着香甜的美酒,表达了蒙古族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云南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
中国共56个民族 其中除了汉族其他55个都是少数民族按民族名称拼音顺序排列 分别是:1 阿昌族 聚居于云南2 白族 主要聚居在云南大理3 保安族 居住在甘肃省内大河家地区4 布朗族 分布在云南西部和西南部5 布依族 居住在我国西南地区的盘江、红水河流域6 中国的朝鲜族 是明末清初从朝鲜半岛移居东北形成的7 达干尔族 主要聚居在嫩江两岸8 傣族 多居住在我为云南的亚热带地区9 德昂族 散居于云南省西南部10 东乡族 居住于甘肃省临夏东北部11 侗族 居住在湘、黔、桂三省毗临地区12 独龙族 世代聚居于云南的独龙河两岸13 我国的俄罗斯族 是俄罗斯的移民和苏联归国华侨的后裔14 鄂伦春人 世世代代游猎于大小兴安岭的茫茫林海之中15 鄂温克族 世居于额尔古纳河以南的广阔地区16 高山族 生活在中国的台湾、福建、湖北等地17 仡佬族 多数居住在贵州西部18 哈尼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南部19 哈萨克族 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20 汉族 是我国人口最多的民族 一般全国都有21 赫哲族 世居东北的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下游沿岸22 回族 是中国信仰回教的民族之一,人口较多,分布在全国几乎三分之二的县23 基诺族 聚居于云南的基诺山一带24 京族 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从事渔业为主25 景颇族 居住在云南境内的亚热带山区26 柯尔克孜族 聚居于新疆西部,是个传统的畜牧民族27 拉祜族 聚居于云南28 黎族 生活在中国的海南岛29 僳僳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西北部山区,多居于半山以上30 珞巴族 居住在甘肃东南部31 满族 努尔哈赤推行八旗制度以后,满族人均在旗32 毛南族 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山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民族33 门巴族 居住在CZ的门隅地区和墨脱县,由于山河阻隔,外人难涉,历史上曾将门巴族的居住地称为“隐藏地”,至今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34 蒙古族 游牧在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广袤大地35 苗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36 仫佬族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37 纳西族 居住于云南38 怒族 主要分布在云南怒江两岸39 普米族 居住于云南西北和四川部分地区40 羌族 居住于岷江上游,务农兼事畜牧41 撒拉族 居住在青海循化地区42 畲族 散居在我国东南部43 水族 主要居住在云贵高原的东南部44 塔塔尔族 居住在新疆地区45 塔吉克族 大多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以畜牧为主,兼营农业46 土家族 世居于湘鄂川黔边沿地区47 土族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的东部和甘肃部分地区,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48 佤族 分布于云南西南边陲49 维吾尔族 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世代繁衍在西北部新疆50 乌孜别克族 散居在我人新疆地区51 锡伯族 主要分布于新疆和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52 瑶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53 彝族 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54 裕固族 主要聚居在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55 藏族 主要分布在我国西 藏、青海、甘肃、四川和云南等地56 壮族 生活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各地春节习俗-湖南
湖南传统节日众多,表现形式多样。
各民族、各地区比较普遍的传统节日有年节、春 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六月六、中秋节,并沿袭着许多特色鲜明的节庆活动。
年节。
从农历腊月廿四起(部分地区和土家族自腊月廿三起),至腊月三十日,是湖 南各地非常重视的传统节日。
廿四日相传为灶神上天之日,旧俗在廿三日夜备果品祭灶, 求灶神上天奏事时多言好事。
各家在廿四日团聚过“小年”,廿八日打扫庭除。
最为隆重 的当属腊月三十除夕夜,游子远归,合家欢聚吃团圆饭,谓之年饭。
年饭以丰盛为要,鸡 鸭鱼肉蛋蔬,满桌杯盏,但许多地方仍保留着传统而独有的菜谱。
鱼是各家各户必不可少 的一道菜,寓“年年有余”;郴州人兴吃酸萝卜猪肝肠,象征为人要有肝肠;洪江一带喜 吃春粉,米粉上盖有鱼、肉、鸡、鸭、蹄花、生姜各两块,以示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备 有一碗四季葱拌豆腐,表示“四季清吉”。
在大年三十夜,民间有守岁之俗,合家围炉团 坐,辞旧迎新,许多地方有烧柴蔸火习惯,取“财头”谐音,希望新年大吉大利。
春节。
旧俗一般从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止。
新正初一鸡鸣即起,庭前燃放爆竹, 谓之“开财门”、“开门红”。
燃烛敬天地、拜祖先,然后出门拜五方,称作“出行”或 “出方”。
节庆活动更是丰富多彩,其中最为热闹的是耍龙灯。
龙灯的品种繁多,如长龙、 老龙、幼龙、鳌龙、草把龙等。
玩龙灯一般是初五出灯,十五收灯,游行于街巷与田垅之 间,遇宽敞人多之处即舞弄一番。
在湘西辰溪一带,有的玩龙灯直至正月三十日,要玩遍 周围数十里的同姓村寨,俗称“玩家门灯”。
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各家均要吃元宵,以 示团圆和谐。
湖南的少数民族过春节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其中别具一格的是侗族的“行年”,土家 族的“过赶年”和“调年会”。
怀化侗族乡村每年正月初三至十五日,有以寨为单位集体 去另一寨作客的习俗,称“行年”。
行年的芦笙客到另一寨后,主寨要举行集体宴会,首 先由客寨特意挑选的十二三岁的少年讲“款”。
“款”的内容一般是从“开天辟地”、“ 洪水滔天”、“人的起源”、“芦笙的来由”一直讲到“村规寨约”。
每讲一段,众人齐 声应和:“是呀
”以示赞赏。
讲完款,主寨便大摆酒席,尽欢而散。
湘西土家族的“过 赶年”即提前一天过春节。
相传明代土家族士兵奉调到东南沿海抗倭,军令紧急,便提前 把年过了,奔赴抗战前线。
土家兵出征后,立了东南第一功,后人为了纪念这次出征,便 把春节提前了一天,一直延续至今。
土家族的“调年会”,节庆一般从正月初三开始,连 续举行几天几夜,最热闹的是跳摆手舞,同时还要举行地牯牛角力、抵杠斤和蛤蚂抢蛋等 传统民间体育和物资大交流。
在清明节,湖南民间仍沿袭着祭祖扫墓,上坟挂纸的习俗。
因清明节前后春暖花开, 各地踏青之风盛行,民间还有在这一天放风筝的。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湖南各地有龙舟竞渡之俗,以纪念屈原自沉,尤以汨罗为盛。
端 午食品以粽子、盐蛋为主,民间有悬挂艾蒲等香草,缠五彩丝线,用苍术、白术、云香燃 烧烟熏屋,小孩额上点雄黄等习俗,其意在于避疫去邪。
不少地方,尤其是土家族还有大 小端午之分,五月初五为小端午,五月十五为大端午。
苗族端午则过龙船节。
六月六,又称半年节,湖南各地将此日作为尝新节。
节日中以七线禾穗置饭上蒸熟, 近世有人即将新米置陈米上,还有全以新米蒸熟,先敬祖先,再给狗先尝,然后尝新。
以 示不忘祖先赐福,不忘狗从天宫偷来谷种之德。
邵阳一些地方,六月六还要祭牛栏土地。
六月六各地有翻晒衣被、书籍的习惯,有“人晒衣裳龙晒袍”之说。
中秋节,俗称团圆节。
中秋佳节,皓月皎洁,全家在月下摆设香案供桌,供设时新瓜 果、莲藕、月饼,敬月赏月,合家团聚。
长沙民谣有“八月桂花香,家家接姑娘”,已嫁 之女均接回过节。
中秋期间,妇女有簪桂花或在房中插桂花的习惯,各地还有到南岳朝“ 八月香”之旧习。
中秋主要节日食品是月饼,湖南部分地区也有端午不吃粽子却在八月中 秋包粽子的习惯。
湘西苗族除上述节日外,最隆重的节日是“四月八”和“赶秋”。
“四月八”是纪念 一位名叫亚宜的苗族英雄的节日。
每到农历四月八日这一天,人们身着盛装,成群结队地 涌向苗族英雄亚宜战斗过的地方——凤凰落潮井“跳月”,节日活动有吹芦笙、吹唢呐、 赛歌、击鼓跳舞等。
“赶秋”是苗族人民喜庆丰收的节日。
每逢立秋日,人们着盛装,聚 集禾场荡秋千、赛苗歌、演苗戏、耍龙、舞狮、吹木叶等,青年男女谈情说爱,寻找伴侣。
湖南瑶族的节日极多,不同地区的瑶族有自己独特的节庆活动。
如隆回瑶族在每年农 历七月初五至初七举行“坦勒贵”;洞口瑶族在农历十月初六日举行“啪嘎节”;在农历 十月十六日,湘南过山瑶地区过“盘王节”,新宁瑶家则举行“打鼓堂”等。
其中尤为隆 重的是湘南过山瑶庆祝祖先盘王生日的“盘王节”。
这一天,瑶族的男女老少都身着盛装, 欢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最精彩的当属舞鼓。
舞者怀抱长鼓,站立在一张小方桌上,一边用 手击鼓,一边舞蹈,两膝始终弯曲,每一个姿态都保持着曲线,动作节奏鲜明,稳健有力。
湖南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还有许多,如流传许多地方的“三月三”、“谷雨茶节”、 “腊八节”,侗族的撒玛节、姑娘节,江华瑶族的敬鸟节,湘西土家族的灭鼠节,等等, 均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1、湘潭在湘潭一带流存着许多过年的风俗,古老而朴素。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不论是农村或城镇,到处可以看到舞龙灯。
舞龙灯先要接龙。
即挨家挨户发请帖,凡是接了请帖的人家就依次进屋去舞龙灯表示祝贺。
接龙后,开始舞龙。
龙随鼓起,翻腾跳跃,大有腾云驾雾之势。
欢快时,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
湘中一带盛行舞龙灯,还传承着不少的巫风楚俗,如接龙、收水、挂红等,都表达了人们喜庆丰年的美好祝愿。
新化新化元旦必定准备极丰盛的早餐,俗信新年的第一餐愈丰盛表示这一年愈丰收。
长沙习俗,有客前来拜年,要放鞭炮迎接。
入座后,送上两枚槟榔,称为元宝,祝其发财之意。
2、第一:24小年就要吃小的团圆饭.第二:是30晚要吃大团圆饭第三:是初一要崽回家吃饭第四:是初二要回女方家吃饭第五:初三初四就要到朋友家去吃饭一直到初十四第六:十五又要崽回家吃饭,晚上放烟花.等等.....这还是吃的次数上,还有许多的习惯,还有送礼,....很多的习惯.3、湖南汉人婚俗,旧俗有说媒、相亲、换庚、定庚、过门、拜堂、闹房、回门等成套仪式。
将儿女生辰八字写于红纸内,由媒人转交对方称“换庚”或“发红庚”,如合庚顺利,则互送信物,称“定庚”。
男方送衣布,女方多为送布鞋、袜底、鞋垫各一双。
择吉迎亲谓之“过门”,互索彩礼、嫁妆。
拜堂合卺,行礼为仪,进入洞房还有闹房的习俗,闹房形式不一而足。
在湘西、湘南一带,还流行哭嫁之风。
出嫁前一两天,甚至半个月,就开始唱“哭嫁歌”。
在湘南嘉禾县,更发展成一整套“伴嫁歌舞”,有安席歌、哭嫁歌、怨娘歌、骂媒歌、分离歌、送别歌、射歌(历歌)、耍歌、媒婆苦歌、童养媳歌等,采取坐唱、轮唱、合唱、长歌等形式,还有载歌载舞的《伴嫁舞》(包括把盏、香火、走马、划船、卖酒、推磨、娘喊女等舞),舞时所遇之物皆可作舞具。
在少数民族中,青年男女的择偶、定亲和婚礼比汉族要丰富多彩,有许多还保持着原始古朴的特色。
少数民族青年互相结识、物色对象常在喜庆节日或赶集赴会的途中。
苗族的四月八、六月六、赶秋的歌会活动,侗族的“玩山赶坳”,都是青年男女聚会交友的极好机会。
湘西苗族还有跳月之风,童男处女于清风月夜,到林中山巅,对歌跳舞。
情投意合者,虽不相识,亦可相约订婚。
一些少数民族青年男女的定亲别有风味。
隆回瑶族订婚的信物是一把油纸伞,女家有意则将用各色花布和丝线扎好的12个三角形的丝线布坨,缠吊在纸伞的撑骨上;怀化侗族则是刺鸡定情,在月色皎洁的夜晚,青年男女均由伙伴陪同相会,男方将带来的大公鸡鸡冠刺破,把鸡血滴入酒中,双方饮酒盟誓,永结同心。
少数民族的婚礼各有一套礼仪,欢快热烈,极富情趣。
湘西苗族婚礼中,要举行洗“和气脸”的仪式。
新娘到达夫家时,男方的长辈端来一盆清水,清水中放一只银手镯,新娘和夫家人共用这盆清水洗脸。
据说,洗了“和气脸”,全家可以清泰平安,和睦相处。
土家族婚礼别具一格,姑娘在出嫁时要唱“哭嫁歌”,送亲时姑娘和母亲唱“发轿歌”,新婚夫妇进了洞房,歌手就唱“贺喜歌”和“拜客歌”。
湘西南瑶族有“抢亲”风俗,新郎去迎亲时,新娘避之,新郎追赶,如此往复3次,才算成婚。
据说这样结成的夫妻,能够互敬互爱,白头到老。
4、饮食习俗是指有关饮食行为的风俗和习惯,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的群体性饮食行为方式。
湖南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条件,形成湖南独具风味的饮食习俗。
一、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涵义。
首先在人们婚嫁丧娶等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
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之间相互往来,一定要盛情招待,以示主人的热情、豪爽。
二、在饮食结构方面,湖南人日常饮食一般以大米为主食,副食方面,农村以蔬菜为主,城市则肉食、水果的比重较大。
湖南人还喜欢根据节令来制作一些腌菜、干菜、泡菜、榨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三、湖南嗜酸喜辣成风。
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宴会,总要有一两样辣椒菜。
湘西苗族和湘黔桂边界的侗族同胞则长期以酸菜作为当家菜。
湖南人嗜酸喜辣之风就形成湖南菜肴中独特的酸辣味。
在湘菜的诸多调味方法中,最注重的就是酸辣味。
此外,湖南人还喜欢吃苦味。
浏阳豆豉、苦瓜等带苦味的菜肴在湖南颇受欢迎。
四、湖南人好吃异味。
在湖南,蚌壳肉、螺蛳肉一直被当作美味,臭豆腐、怪味豆也很受欢迎。
近年来啤酒鸭、牛鞭、羊鞭,在长沙也颇有食客。
尤其是在湘西地区,蛇、鼠、鳅、鳝、蝌蚪,乃至各式昆虫均在炒吃之列,并被视为珍贵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