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学阅读 > 文章阅读 > 人生感悟 >

教研员指导教学感言

yiyyy分享 60856

yiyyy 分享

教研员怎样指导教师开展教育科研

一、教研员指导教师课题研究的方式  (一)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是指教研员运用教育科研的先进典型,感染、同化和激励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

  1.指导者现身说法  指导者以自身的一两项成果为例,阐述自己的研究选题、过程、成果、感悟,与教师分享,以自己对教育的追求,开阔的视野,较丰厚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研究能力,给教师以示范。

  2.树立科研先进典型  寻找教师身边的典型,介绍他们的研究故事,展示其研究的过程性材料,如研究手记、场景图片等,介绍其研究成果,包括所解决的问题,所运用的先进教育理念,采取的科学方法,研究的思路、策略、师生的变化等,与教师共同分享。

这些来自教师身边的鲜活素材,定会对教师参与研究产生价值导向、情感激励和行为暗示,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研究的强烈愿望与行为。

  (二)学术讲座  教育学术讲座,是推进学术普及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研员进行专业指导的一种常用方式。

它的最大优势就是效率高。

通过教研员讲,众人听的方式,不仅可以在短时间内聚集、传递大量信息,帮助教师拓宽视野,了解教育改革动态,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而且可以针对研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同时,教育类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方式的示范,它的设计、表达以及呈现方式会对听讲对象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讲座本身就是一种教学示范。

  (三)现场对话  现场对话,是指在特定场景下指导者与被指导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以帮助教师解决研究中所遇到的困难。

这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方式,是一个信息和情感双向传递与共振的过程。

它的最大优势在于能调动双方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交流便捷,反馈及时;双向互动,达到双赢。

它尤适合于专题研讨,如课题论证、成果点评、案例研讨等活动。

  有效的对话不仅需要彼此配合默契,还需要双方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作为教研员,在现场对话中,不仅是单向的宣讲者,而且还是倾听者、合作者,要善于运用调控艺术,使对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教师能对自己所遇情景、所做事情以及本真的想法畅所欲言。

指导者要善于倾听,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要做到态度诚恳,分析中肯,不要过分挑剔,随意否定,以免伤害教师的自尊心。

指导者与教师互动,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是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深度对话,是一种思想的碰撞,擦出的“火花”是众人智慧的结晶;要做好现场记录和事后的整理、综述,并积累归档。

这些都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四)跟踪辅导  跟踪辅导,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指导者对特定的个体或群体研究实行全程跟进,及时提供理念支撑和技术支持,从而扶持教师“做中学”的专业引领方式。

其最大特点是指导个别化,尊重辅导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但受益面相对较窄。

对部分重点课题或是重点培养骨干教师研究的指导,往往采取这种方式。

这实际上是教师研究的一种导师制。

  跟踪辅导方法有以下两点  1.教研员与辅导对象保持经常联系,主要通过信函、电话、电子邮件、博客和微博等方式进行  教师带着研究实践中的困惑(如理念模糊等),困难(如资料的收集、整理、成果的梳理、归纳、表达等)。

随时与教研员联系以获得支持。

教研员也应经常主动了解教师在研究中的困惑,及时排忧解难。

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跨区域、多维度开展,应经常使用。

  2.教研员到辅导对象的单位进行实地考察,面对面交流  这样,教师可以近距离讨教指导者,如借助教研员智慧,更好地把握现有条件,寻找合适的研究方式等;教研员也从中清晰地了解到教师反思性实践研究的状况,以便给予及时指导,但受制于时间和空间条件,机会相对较少。

  为了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要注意:要制定一个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指导方案,明确辅导的目的、任务、对象、方法和过程,以便统筹安排跟踪辅导,使之有条不紊进行;要尊重指导对象,提高针对性,给予发展性评价,促进教师对研究过程的反思和重建,提升研究品质;要对辅导对象的情况和辅导过程及时做好记录,注重效果反馈,经验总结,汲取教训,不断改进辅导策略,提高辅导质量;要整合专家资源,综合利用,并建立和形成跟踪辅导的长效机制。

  (五)合作研究  合作研究,是指教研员以一个研究者、合作者、支持者的伙伴身份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与其他参与者一道共同学习,共同活动,共同研究,共同成长的专业引领方式。

它最大优势是教研员与教师互相取长补短,弥合各自不足,通过零距离接触,共同研讨,相互启迪,使理论与实践深层次结合,可有效地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与研究者的水平。

合作共同体是一种既出成果又出人才的研究组织形式,是中小学培育教师研究精品成果和培养教师科研骨干的有效办法。

  合作研究的方式有二:一是教师参与教研员主持的课题(如承担子课题任务)。

教师可从教研员的研究设计与操作过程中吸取经验,提升研究水平。

在合作研究中,教师不是配角,而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应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过程,新的认识和感悟。

二是教师研究项目吸收教研员参与。

这是一个以教师研究为主体,教研员参与研讨,平等对话,共同经历研究过程的组织方式。

这种方式往往通过搭建研讨平台,定期与不定期开展探究活动,寻找问题,分析原因,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法,然后实施各项研究,共同提炼研究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教研员是依靠而不是依赖,教研员给教师以充分的尊重和认同,相信其独特的视角和研究能力。

  建立合作研究的共同体,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以研究主题为纽带,选择有需求、有特长、能切实担当研究任务的教师(或教研员)参与进来。

二是实行统分结合的研究方式,即在共同纲领下保持各自研究工作的相对独立。

三是教研员在坚持教师为研究主体的前提下发挥主导作用。

从教师研究的实际出发,帮助解决研究中的困惑和疑难,尊重教师个体差异,实行分类指导,坚持以点拨为主,启发思路,帮助开发资源,共同提炼成果等,而不是越俎代庖。

努力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合作研究中教研员应始终关注“研究型”教师的培养,并非单纯的学术性指导,要在“成事中成人”。

  二、教研员在指导教师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应对  (一)跨学科知识问题  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领域很广,这就遇到了跨学科指导的难题。

科研指导者与其他教师一样都有自己的学科背景,同时在指导上往往又受制于这些知识。

这该怎么办

笔者以指导“农村初级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为例,谈谈科研指导者如何解决跨学科知识问题的。

  1.要开展自我培训  就是要领先一步学习相关知识。

笔者首先学习了有关儿童发展政策文件,如《中国儿童发展纲要》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及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各种文件政策,了解留守儿童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教育政策。

然后再学习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如《21世纪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案例评析》等,了解有关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再指导教师如何去学习有关理论,搜集和整理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论著,借鉴别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研究和实践研究。

从而避免学科知识指导上的盲区。

  2.要主动出击,聘请专家指导团(顾问团)进行专业引领。

这可以弥补自身专业不足的问题。

  3.要“做中学,学中做”  要学的跨学科知识很多,但时间和经历是有限的。

因此,只能在指导过程中先学习与课题研究需要紧密相关的知识,从而达到最经济的学习方法。

如果遇到自己无法指导的学科专业问题时,可及时向该学科的教研员同事求助,也可以利用开放的现代网络收集相关经验,借鉴他人做法,避免自己盲目的摸索。

  (二)分层指导的艺术问题  1.指导对象的方法问题  科研指导涉及的指导对象主要有三类:一是担当课题组组长的校长;二是担当子课题组组长的教研组长;三是参与研究的学科教师。

针对不同的对象,指导方法要有所不同,因此,分层指导是有效的方法。

为此,要进行调研,了解不同指导对象在研究中的劣势和优势,特别是要明确他们的职责,艺术地有区别地指导,使他们各司其职,各有所获。

如对校长的指导重点在如何有效地进行课题管理,如何制定课题实施计划,建立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课题管理制度,安排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适当投入;在指导教研组组长时,关注子课题组的学科研究职能,发挥教研组校本研修的功能,通过网络教研,现场教研等形式,提升本学科组教师的研究能力;在指导教师开展课堂研究时,主要引导学科教师根据课题要求和本学科特点,能创造性地应用先进的理论,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积累和提炼研究成果。

  2.集体指导与个别指导的艺术问题  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就课题研究面临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体指导,也可以根据个别教师的特殊问题,进行个别针对性的指导。

而要取得指导的有效性,需要教研员全面真实地了解每个研究者面临的实际困难,这就需要深入现场听课观察,与被指导者进行交流来获取他们的真实情况,从而达到指导的有效性。

  (三)变通能力的问题  课题研究是变化莫测的,例如:课题题目太大,在实际研究中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怎么办

课题研究的进度太慢,难以在预期内完成研究怎么办

课题研究采取原有的路径与方法走不通怎么办

……面对这些问题,教研员不能用已有的固定思维去应对,而是需要有变通的能力,那么,变通能力如何培育呢

  1.在反思中培育逆向思维  中小学教师在课题实施中遇到一些挫折或失败的教育教学案例时,作为教研员要进行自我反思,要反省自己在哪个研究环节出了问题,要对研究者的自身素养问题,研究方法问题等进行反思,要从失败的案例中分析原因,避免僵化的研究思维。

  2.在头脑风暴中培育发散思维  在教研员面对棘手问题的而自身一时还无法解决时,就要依靠教研员和群众的力量,采取头脑风暴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多种路径与方法。

  3.在新型民主中培育求异思维  智慧和经验来源于群众,教研员的最好老师往往是指导的对象,而科研经验和方法有时是来自于一些参与课题研究的优秀教师。

因此,教研员在提升自我专业发展时可以利用群众的教育智慧,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四)人格素养问题  作为县级教研员能否有效地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格素养,而人格素养中比较重要的是民主平等的态度,示范型的研究能力和奉献精神三个方面。

  1.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对待教师  现在有一些教研员,自封权威,高高在上,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被指导者对教研员产生了对立情绪,从而影响了指导效果。

因此,教研员一定要放下架子,要反对“学霸”行为,要与被指导者平等相处,从而激发被指导者的研究积极性。

  2.要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  要有效指导他人,自己应该有深厚的研究功底,否则很难服人。

这就需要不断挑战自我,苦练基本功,要勇于承担各级的科研课题,并且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要不断有像样的专著、论文出版和发表。

  3.要无私奉献,提升自我的人格素养  教研员要有效指导中小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除了要有好的研究专业功底外,还需要有不计个人利益的奉献精神。

对于教研员而言,只有不计报酬,无私奉献,全身心地投入到对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指导中,才能感染、带动教师,激发其参与教育科研的热情,产生最佳的指导效果。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教研员

教研员是本地某一学科的“掌门人”,其职业岗位的特点使得教研员具有比一线教师更大的专业发展自主权。

因此,教研员应该增强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寻找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

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教研员

一、奉献和分享应成为教研员特有的品质。

在所有专家的讲座中谈到对教育家的认识,无一例外地首先谈到专业精神、专业道德。

教育家要学业精湛,更要有人道关怀。

不仅为经师,更要为人师,教育家就是人师与经师的统一。

每一位教授都有独立的思考,他们兼收并蓄,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更融入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潜心研究,在实践中丰富着自己的研究成果,并虚心地接纳不同观点,在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进一步深化。

专家们的渊博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及谦逊的品质,使自己认识到:奉献与共享应成为教研员的独特品质,这是为师的根本。

二、勤奋学习,开拓眼界。

在完成繁杂的常规工作的同时,作为教研员必须加强学习。

学习应该成为教研员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

作为教研员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育教学技能和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自已的知识视野大多局限于本学科领域,缺乏大教育眼光,缺乏中观和宏观思维。

因此通过专家讲座,认识到教研员的学习,既要立足于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更要跳出学科的局限,多学习教育学、哲学、社会学、自然科学的相关理论,从而转变观念,扩大眼界,提升素养,获得专业发展。

三、立足行动研究。

作为教研员应具备研究意识,把研究作为工作的常态,在研究中体会职业的幸福感。

在以往的工作中,自己也很认真努力,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尽心尽力,就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等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眼界的局限性,对问题的解决只是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奔命却没有收到预期良好效果。

通过本次学习,专家们都强调了研究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要做教育家,不做教书匠。

因此,自己在未来的工作中要增强研究意识,不仅要学“术”,更要悟“道”,立足课堂,研究教学教研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提出改进问题的策略和方案,服务于教师发展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在行动中研究,为行动而研究,解决行动的研究。

(王毓洵)这需要自己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学会将实际中的问题转化为研究的专题,并将各类专题形成研究系列,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逐个思考和研究。

要和一线教师一起组成专题研究小组,切忌闭门造车、孤军奋战式的研究方式。

只有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研究而得出的结论、思想、观点、方法和策略,才能有机地融入自己教研员的专业结构,转化为教研员稳定而持久的专业素养。

四、积累教育智慧,反思提升。

“人在忙碌中很难静下来思考,真正的提升发生在有足够的时间可以暂时摆脱事务的干扰,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东西,把别的东西,静下心来整理,静下心来思考,这是职业生涯中的新起点。

既要干,又要学习,更加思考,是一个思考的时间,是一个提升的时间。

”(史静寰)专业成长需要积累,智慧的生成需要积淀。

教研员大多面向教育教学实际,获得的实际经验和具体感悟较多,但大多不重视、不善于积累、总结和提升,有效的经验和生动的感悟得不到交流和传播,产生不了对他人的启迪作用。

因此自己要养成善于观察、勤于写作的习惯,多写教研笔记、教学反思、教育随笔,积累研究的素材、成功的案例和工作的情感。

要多写论文,结合实际工作论述某些有意义的问题,将思考和研究所形成的观点和见解表达出来,与人分享和交流。

这些笔记、日记、随笔、论文积累多了,自然就形成了教研员厚重的学术底蕴,专业发展就能水到渠成

如何做英语教研员

引领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和掌握,以及教育策略方法的有效利用、教科研指导工作。

教研员要永远立在学科前沿,引导教师的“教学研”,学生的“学思情”。

教研员要具备丰富的教育理论和学科知识,了解本地区的“教情”和“学情”,教研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透彻的理解力、清晰的分析力,能够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问题,能够归纳、总结、推广英语“教学研”经验。

教研员要有组织、协调、调控的能力,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学科“教学研”工作计划方案,把工作做到实处。

一、时刻为做好英语教研工作准备着终身学习对教研员很重要。

丰厚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是做好教研工作的前提。

首先,要学习国家有关教育的政策法规,如,国家基础教育五年发展规划纲要、教师法等。

其次,要探究和深研有关英语学科教学方面的理论和策略,如,英语课程标准、英语教学法等,最后,要及时吸纳、获取英语“教学研”领域的新信息,如,各种媒体、刊物、学术研讨交流等有关内容。

要增加英语教研的能动性,必须储备大量的专门知识。

1.有目的性地学习。

教研员职业需要的有关知识,要随时强化。

2.随意性的学习。

把握机遇和条件,时时拓展学科知识如英语学科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3.急需性的学习。

由于阶段性工作需要,补充、加深、强化学习英语教育某些领域的知识。

总之,要做一个称职的教研员,必须时刻“装修”工作背景,打底蕴,扩展视野,进行有计划学习,普学和专学相结合。

掌握不同英语教学流派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同时,要提炼出精锐要素,为本地区的英语“教学研”服务;进行有针对性学习,以有利于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韧性的学习,对某个教育现象和问题,进行长期探讨论证,对研究目标和策略不断调整和完善。

二、时刻聚焦英语课堂教学并进行研究课程教学是学生英语学习的主阵地。

作为教研员,只有全面了解、掌握课堂教学情况,才有工作的着力点。

因为课堂教学可以比较充分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从而看出教师的备课、教法运用、学生学习指导等策略。

依据英语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实际,制定教研计划和策略、研究专题、教学评价和学生学习效果检测,才更具科学性。

研究英语课堂教学离不开看课。

不同类型的课,如新授课、复习课、巩固课,不同策略的课,如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目的不同,设计思路不同。

新课程理念下的英语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展示课”、教师自主教的“教学课”,兼顾各类学生并具有教师的个性化色彩;教学目关注 本刊策划笪常规教研如何引领常态教学26 辽宁教育 2016年第 2期 学术·教研标适当照顾“尖、中、困生”,保底不封顶,为各类学生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重视差异性;保证英语课堂教学是“学生的课”,而不是照搬的“模式课”,也不是为听课教师设计的“表演课”。

确保英语课堂教学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一切围绕学生的学习、一切为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目前,基础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受高考分数影响,侧重卷面分数严重些,尤其低年级就开始大量考分技能演练,班内分数排序,某种程度制约了小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

英语教研员应该把握工作契机,在学生的英语素养和考分之间,协调好权重,使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进一步学习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时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能动性的发挥人是社会性动物,差异性客观存在。

学生的差异性不同于成人,还有成熟的早晚,早熟的神童有可能长成“笨熊” (差生),愚童有可能长大成“精鹰” (优生),大器晚成,也很难测,如爱因斯坦等。

因此,英语教学要给各类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和空间,不过早下结论,不用分数“绊锁”学生,把学生拖拽得身心疲惫,学习兴趣索然。

英语教育初级阶段,既要重视打基础,又要顺应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学习能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的学生学说英语,就好像有人唱歌永远不在调上一样,很难顺利说准,如果英语教学一味地保“弱者”,“强者”的时间和精力有可能被大量浪费掉。

英语教学要设置不同的学习策略,解放“强者”,“辅助”弱者。

既然学生学习强弱是客观存在的,就要强化学生的主观努力,依据不同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设置学习任务,并有选择性,如,有选择性作业等,也会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

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进行纵横向比较,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学习的强弱项在哪儿。

英语教研教学要摆正学生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关系,个体发展需要绝不可忽视。

四、时刻扶助英语教师的“教学研”能力提高英语教师是英语教育的践行者,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

促进英语教师素质提高,是教研员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教师的工作要影响到数十、数百或数千名学生。

首先,充分了解各层次英语教师情况,做好英语教师培训需求分析,制定阶段性培训计划。

在组织培训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效果,研训一体。

由集中培训到校本研修,即时解决英语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跟踪研训,突破重难点、关键问题。

合理划分英语教师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

教学组长、学科组长、备课组长、优秀教师、青年教师等,不同地域、不同年级等。

每位教师也要有自己的科研课题,年组、学校要有团体科研项目,力求个人问题个人解决、年组解决、学校或以上教研部门协助解决。

发挥教师群体优势和个性特长,共同做好英语研训工作。

教研员要辅助英语教师的“教学研”成长,而不是代替、套框、强制,尊重教师的个体差异,允许教师对个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充分认识,有计划调整教学策略,逐步改正、完善。

力避教研活动的数字化、频率化、模式化,注重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根据英语教师的教学需要,提供适时的协助。

五、时刻用英语教育新理念助推本地区英语教研工作教学活动既是科学性活动,也是艺术性活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性。

英语教学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的。

教研员要避免课程教学的滞后性,就必须时时获取大量的英语教学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为英语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飞速。

要从大量的教学资讯中,捕捉适合本地区的“教学研”的信息,目的性和实用性要强。

利用现代科技教研,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建立电子英语教研专栏,不断进行增改,利用电子邮箱、QQ群、微信等,及时沟通信息,由信息员专门管理,群关注 本刊策划27 辽宁教育 2016年第 2期 学术·教研策群力,用集体的智慧建管英语教育信息“超市”,使教师能够按照个人的需求,自由选取。

由过去给教师“送礼物” (教学经验),到教师自行“选礼物” (教学必需品),比较符合英语教学的特性。

由于教师教学的对象、内容、时间不同,决定着教学的情境性和实践性的不确定。

千堂一模的教学方法,不仅框定了教师,也束缚了学生。

在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能力,以学定教,用新、奇、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的同时,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进行学习情绪体验感受、知识探索和能力强化。

但也要注意“新”的度的把控,既要新颖有趣,又要有较强的实际效果。

六、时刻学习积累推广先进“教学研”经验教师的教学智慧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长期的教学实践,广大英语教育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

教研员要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使国内外、本地区英语教学经验互鉴、互融、互用,以利于促进英语课程的发展。

英语教学反思,也是一个很好的经验积累过程。

通过一系列的教学过程回顾,分析、 总结、加深对教学实践的感悟。

反思的内容可以是教学片段或某一教学手段策略,也可以是整节课或多节课的综合回馈,分析利弊,总结经验教训。

教师个人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分析评判,更有益处,做纵横向比较,才具有比较真切的意义。

英语教学专题研讨,也是教学经验互融互惠的过程。

各种视角下的各类课研专题,通过不同的课类教学,如微课、慕课等呈现,既是教师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智慧参与的过程。

另外,英语教育科研课题的开发,也是促进教师教学经验积累和拓展的很好途径。

教研员要帮助教师有效通过科研课题,推广利用教学经验,提高英语教育水平。

七、时刻履行英语教研员的岗位职责教研员承担英语教育研究是社会角色,使命感很强。

搞好本地区英语教研文化建设,是履行教研工作的首要职责。

怎样使教育科学研究成为每个教师的日常习惯行为,是教研员努力的方向。

教研活动的开展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否有积极的影

教学研究有利于促进专业和改进教学。

加强教学研可以架起课程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学行为的桥梁,促进先进教学经验的提炼和传播。

为此,我们通过开展专题研讨、经验共享、教学创新、常规完善等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活动,对教师的教学全过程进行规范、优化、研究和评定,形成了反思教学、案例评析、教学诊断、互动研讨、教学沙龙等五种有效的教研策略。

一、反思教学波斯纳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

为此,他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

通过反思教学,教师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对过去的教学经验进行回忆、思考、评价,做出新的计划和行动,从而改进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素质。

为此,我们在培训中,注重反思教学,指引教师进行教研活动。

(一)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在培训过程中,我们要求学校采取互动反思模式,建立组织,明确分工和规则,为开展教研活动奠定基础。

1、将全体教师按年级、学科划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以6-8人为宜,明确各小组成员的职责。

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各小组都设组长1人,负责小组教研、讨论的组织调控;记录员1人,负责对小组教研情况和讨论结果的记录;发言人1人,负责将本组的教研情况和讨论结果向全体组员做介绍;时间控制员1人,掌握每人发言时间不要超时;问题员1人,将本组成员某个方面的问题向学校提出。

在不同教研活动中,角色分工可以调换。

2、建立规划,明确程序在教研讨论中,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

为了按照科学的程序开展反思教学研究肌丹冠柑攉纺圭尸氦建活动,我们制定了行为规则和活动规划。

①在行为规则方面,要求小组成员依次轮流发言,此外还要做个人学习笔记,内容包括本人的观点、本组其他人观点的不同之处、组间交流结果等。

②在活动规则方面,要求各小组在组长组织下开展教研讨论活动,针对每个教研专题向全体组员介绍本组讨论结果,可以相互辩论。

问题员在每轮讨论后将本组的问题向学校提出。

(二)专题教研,反思互动学校定期确立教学研究专题,要求每个小组进行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完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加强教学前反思研究,重点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每个成员都要精心设计教案,小组间研究讨论教案的可行性,共同修订教案。

2、加强教学中反思研究,重点研究教学过程与效果,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对教学问题的调控措施及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自己满意的教学技艺和教学机智。

每个成员都要做教学行为记录,组员之间可以相互听课、评课。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教师给自己拍教学录像,通过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反思教学行为。

3、加强教学后反思研究,重点对教学得失原因进行分析,制订教学策略改进方案。

教师可以写教学后记,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共同修订教学策略改进方案。

(三)及时总结,合理评价每次专题教研活动都要有记录和总结,以便于检查和评价。

坚持以过程性评价为主,采取多种评价方式,考评每一个小组和每一个小组成员的培训效果。

1、培训总结必须全面,要能反映研究的问题、小组的研究观点、个体成员的发言情况以及研究讨论的方式和效果。

2、将教研成果、经验,主要是教学策略改进方案等进行校组际交流,相互学习借鉴。

3、采取多种评价方式,对小组教研和成员收获的质与量进行评价,把评价结果记入教师培训档案和教学档案。

二、案例评析实践表明,案例教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使教师积极参与培训和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为此,我们通过案例评析促进教研活动的发展,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一)学习案例,注重剖析学习案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学习案例过程中,教师可以快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为此,我们注重案例学习,通过剖析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提高学习质量。

1、精选典型案例,组织教师专门学习,由专家、名师等组织者进行剖析。

组织者要结合新课程教学实际提出思考题供教师讨论,最后由组织者作深刻点评。

2、要灵活调控学习进程,通过案例解读、课件演示、角色转换、情景模拟等方法激发教师参与案例学习讨论的积极性。

3、要优秀教师“现身说法”,追述和反思自己的典型教学事件,在讲述中进行自我剖析和自我角色定位,由专家点评,研究疑难与困惑的解决办法。

(二)撰写案例,注重点评撰写案例可以促使教师更为深刻地认识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促使他们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有利于教师间加强沟通、分享经验。

为此,我们每学期都要求教师撰写一定数量的不同类型的教学案例。

1、组织教师收集和整理实践素材,从中提炼有价值的东西,撰写教学案例,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完善,使之具有较高的学习、借鉴价值。

2、加强教师案例撰写的指导,使教师掌握撰写教学案例的一般技巧和方法。

也可以组织教师一起加工教学案例,使之成为有典型意义的优秀案例、精品案例。

3、对教学案例进行具体点评,评析核心问题,总结教学规律,提出应注意的事项等。

(三)评选案例,注重宣传评选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学习、研究和撰写教学案例,深入研究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为此,我们每年都组织一次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活动。

1、层层组织教学案例征集、评选活动。

学校、镇区每学期组织一次,市(县)级评选每学年于第二学期举行一次。

2、优秀案例评选。

按学段、分学科进行征集,然后开展市(县)级评选,届时各镇区、学校按教师总数三分之一的比例推荐参评案例。

3、评选优秀案例,组织专门力量加工、整理,编辑成案例集,加强优秀案例的宣传。

三、教学诊断教学诊断是教研人员与任课教师合作,有目的地对课堂教学进行严谨的、理性的观察和面对面的分析讨论,并提出改进策略的方法。

在新课程师资培训中,我们组织教研人员定期深入基层学校进行教学临床诊断,指导教师改进教学实践。

(一)临床诊断,科学评议新课程培训的重要目的是改进教学实践,加快新课程实施。

通过临床诊断,可以使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矫治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能力。

为此,我们要求教研员深入基层学校,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临床诊断,科学评议。

1、要求学校经常开展公开课、探索课、研究课、尝试课等观摩活动,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评议,共同分析执讲人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共同研究矫正对策。

2、要求教研员经常深入基层学校进行临床教学诊断,对教师的教学按照新课程理念和新课程标准进行科学评议,指导教师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3、要求科研人员、学校分管教学业务的副校长和本学科骨干教师参与教学诊断与评议,研究和分析执讲人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帮助教师正确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二)深入研究,正确指导教学诊断的目的是完善和改进教学实践。

在实践中,我们针对教学诊断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制订改进措施,加强教学研究与改革,促进新课程教学向纵深发展。

1、将研究目标前移,跟上时代的步伐,研究教学的前瞻性问题。

教研人员和科研人员要分析新课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出台预防措施,正确指导基层学校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2、将研究重心下移,深入到学校、课堂和教师中,研究解决教学实践中最实际、最迫切和最突出的问题。

教研员在教学诊断中必须提出指导性意见,能够根据面上存在的共性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3、将研究重点平移,从单纯研教向既研教、研学又研考方面转移。

教研员要研究诊断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研究考试的趋向和试题类型,正确指导学校开展教学工作。

(三)及时矫治,不断完善在教学研究中,要加强教师教学行为矫治的探索,指导教师不断完善教学实践,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为此,我们把矫治作为教学诊断的重要环节来抓。

1、加强有效性教学研究,制定教学评价标准。

按教学评价标准对教师课堂教学进行诊断,汇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导致教学陷失的根本原因,研究矫治措施,出台改进教学工作的意见。

2、加强矫治措施的落实。

通过印发文件、召开会议、现场指导等形式,落实矫治措施。

学校对教学矫治措施的落实要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

3、加强教学矫治的督导,组织人员检查基层学校教学工作改进情况,把检查结果纳入对基层学校的教学评估中。

四、互动研讨互动式研讨是一种教师群体教研活动,也是一种围绕典型课例进行的突出教师参与的培训形式。

通过互动研讨,可以促使教师直观体验和感受新理念与教学组织形式,鼓励教师结合自身实际平等讨论,在专家指导下品味、体验课例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技能。

为此,我们把互动研讨作为校本教研的基本策略。

(一)明确步骤,规范操作互动研讨大致按照集体听课、分组讨论、会议交流、专家分析、总结评估等环节进行。

为此,每一次互动研讨活动的开展都要精心设计,有条不紊地组织进行。

1、集体听课。

组织者要求听课教师所应思考的重点问题,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听课。

2、分组讨论。

要求围绕课例进行讨论,教师要把自己的收获感悟与困惑提出来,促使教师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

3、会议交流。

每个小组都要在会议交流本组的讨论意见。

4、专家分析。

专家要对课例进行剖析,使教师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

5、总结评估要科学评价课例和各小组的讨论情况,总结、提炼本次互动研讨所体现的价值观与方法论。

(二)优化形式,灵活组织各学校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互动研讨活动,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丰富教学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1、开展实战性研讨。

将教学研究的场所设在课堂,边教边研,针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专家进行即席指导。

2、开展对话式主题研究。

根据主题开展教研活动,让专家和教师进行对话、研讨。

教师把教学中的困惑提出来,专家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甚至专家可以走上讲台,执讲示范课。

3、开展定向性质疑辩论。

根据预先确定的研讨方向开展质疑辩论,让教师在辩论中进行思想的碰撞、观点的交锋,在争论中辩明真理,认清新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向和可行途径。

(三)突出重点,深化研究互动研讨的重点是为教师提供“教什么”和“怎么教”的模式,是为了解决问题。

为此,我们首先明确出研讨的重点问题,通过各种手段和措施调动教师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深入教学研究,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

1、要对课例进行深层次剖析。

重点研讨课例所体现的新课程理念,存在的缺陷和改进措施:研讨课例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技术运用;研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质量。

2、要结合课例反思自己教学中的优点和缺陷。

在互动研讨中,要通过各种手段深化研究的层次,挖掘个体潜能和整合群体智慧,从而实现思维共振、经验共享、情感共鸣,提高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要通过互动研讨,使教师明确现阶段新课程教学的重点和应注意的问题,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和科学的教学策略。

五、教学沙龙通过教学沙龙活动能够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对话,实现教研经验的共享。

为了促进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要求学校设置教学沙龙的固定场所,让教师畅谈自己教学教研的心得、感想和困惑,分享他人的收获、体会和经验。

(一)营造氛围,加强教研组织建设各学校要加强教研组建设,制订教研计划,组织教研活动,营造浓厚的教研氛围,为教学沙龙活动开展创设支持性环境。

1、要求教师自愿结合,组成教研小组,确定教研任务,合理分工,共同研究,整理成果,以便在教学沙龙活动中进行交流。

2、要求教师撰写教学反思札记,总结教学经验,归纳教学方法,以便在教学沙龙活动中交流。

3、要学校为教师开展教学沙龙活动创设良好的环境,每次教学沙龙活动都要有学校领导干部参与。

(二)精心组织,加强教学沙龙管理要提高教学沙龙活动的实效,就必须精心组织,严格管理。

为此,各学校都结合实际对教学沙龙活动的开展作出详细明确的规定。

1、每周组织一次教学沙龙活动。

每周一,确定教学沙龙活动主题,让教师精心准备。

2、教师每学期必须参加一定数量教学沙龙活动,每次参与教学沙龙活动都必须提出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参与改进措施的研讨。

3、学校开展教学沙龙活动要有记录,教师参与教学沙龙活动要总结,以便于检查评估。

(三)专家引领,加强教学沙龙指导教师获得专家的专业引领,可以加快自身的专业成长。

在校本教研中,我们要求学校每年都要邀请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参与本校的沙龙活动,帮助教师解决教学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1、注重校际交流,邀请其他学校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参加本校的教学沙龙活动,相互交流经验,开阔教研视野。

2、邀请专业教研人员参加本校的教学沙龙活动,就教学研究的主要问题进行研讨,在专业教研人员的指导下修改教研工作管理措施。

3、邀请科研人员参加本校的教学沙龙活动,对新课程教学进行科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的科学意识。

如何指导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

日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这么说,是不断思,了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教学反思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引起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高度关注。

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和自身方面的问题,不断提升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益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过程。

一个教师,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不断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学反思的涵义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观念、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教学反思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专家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的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

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在教学中不断反思,在反思中积累经验,在经验中学习而不断成长起来的。

而进行教学后反思的总结提炼,是教师个体有效进行反思的综合表现和快捷的训练方式。

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教学,反思应是每位教师所必备的。

如何进行有效的反思

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反思的意义,反思就是对教学经历的再认识,就是对“失”的反省,对“得”的归纳。

二、教学反思应遵循的原则(一)及时性原则一节课过后要趁热打铁,及时的回忆、反思并及时记录自己的思维闪光点,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育灵感和感受,并养成及时记录的习惯。

(二)持久性原则要系统、全面地积累经验并使之升华、凝结,必须以大量的课后反思为基础,这就需要老师们写教后记像医生写病例报告一样成为一种基本的职业习惯。

锲而不舍,在持之以恒中提升水平,把教师闪光的智慧之珠串成精美的教育之链。

(三)简约性原则课后反思要及时记录,但不是写长篇巨著,讲究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要突出重点,捕捉亮点,抓住要点,在言简意赅中有所收获,切忌面面俱到、主次不分。

(四)交互性原则教学反思要重视与专家、同行、学生的对话与研讨。

采用专家诊断、同伴互助、学生反馈等方式,通过交流互动,学习他人长处,在思维碰撞中共同成长。

(五)探究性原则记录的课后反思内容和问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要紧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践,才能与时俱进,格物致知。

(六)发展性原则教师的工作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当我们重复教授同一个内容时,要结合前几次课后反思中记述的情况和感想,科学施教,之后再认真写课后反思记录,要不断在教与学的方式上、教材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上有新的突破,重在提炼与升华,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提高。

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和具体内容(一)教学反思的基本方式1、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是指教师自己通过收集来自不同方面的信息资料,对一个特定的问题进行反思。

它通过反思教学日记、录音录像资料、他人(包括学生)对自己教学的感受、他人的教学经验等方式进行,通常采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案例研究等。

(1)行动研究式行动研究式的反思要求教师立足于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从问题出发,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做到教学和研究合二为一,变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过程为教育教学研究的过程。

行动研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循环渐进的过程,即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步骤,采取有效的行动;行动结束后对实际效果进行评价和反思,进而又发现新的问题,制定新的行动研究计划……。

教师就在这样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成长。

(2)叙事式教师的反思离不开教育实践,正是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世界的不断追问,对所怀抱理想的不断思考,对所从事教育意义的不断追寻,才有了教师的成长。

传统教育理论将许多教育问题从教育实践中抽拔出来而概念化抽象化,产生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隔离。

教师专业发展实际上就是把这些教育问题的学术研究放回到鲜活的现实中,使理论研究返回思想的故里,使教育研究融入实践的滋养。

这就离不开叙事研究。

(3)案例式案例式教学反思就是运用一个教学案例来说明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原理。

编写案例要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培养自身的洞察力。

要从分析教学任务的目标出发,多方面地获取有关信息,做教学的有心人。

第二,交代教学背景。

因为任何一个教学案例都有它特定的时空背景。

第三,要分析案例的价值。

每个教学案例都充满了决策时的理念与困惑以及为此所作出的多种诠释或理论阐述。

第四,发挥案例的作用。

除了自己编写案例外,还要注意研究他人编写的案例。

开展教研活动时,各位教师拿出各自的案例,展开交互式讨论和开放式探究,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外,通过编写和研究案例可以促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同时还可以分享同伴的经验。

案例是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众多的案例为教育学、心理学和课程论提供了佐证。

案例是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一把钥匙;案例是教师业务进修的一架梯子;案例是教师学习理论和研究理论的一块肥沃的土壤。

2、合作性反思合作性反思则是指教师通过与他人(管理者、教师、科研人员、学生等)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的对话和研讨,如教研活动、教学观摩、师生座谈等。

通常采用的方式有对比式、参与互动式、观摩式等。

(1)对比式在进行有对比的反思活动中,就同一教学内容可以借鉴两位或更多位教师来进行对比,先通过听课或集体备课对每节课的深入观察、比较和分析,改进方法,再通过课后的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参与互动式参与互动式的反思,是指参与式教学与互动式研讨相结合。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既可以与专题主讲人或公开教学的当事人直接对话,也可以与其他教师相互切磋,有意识地让自己在活动中进行反思,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长处,生成新的教学理念,达到新的认识,从而实现自我提高。

也可以通过向学校骨干教师(也可以是专业研究人员)咨询,了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并请专家加以诊断;也可以请其他教师同行听课,集体会诊,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3)观摩式观摩式通常指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上示范课,其他教师观摩,课后与其他教师共同切磋和进行反思,最后由教研员(或专业研究人员)归纳点评。

由于新的教学理念变成了教学实例,转化成了教师的教学行为,加之授课教师与听课者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新理念下的教学行为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和理解,教师不仅知道怎样做,还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除现场观摩外,教师还可以观看有关示范课的录像,观看时可采用微格回放的方式,就上课的精彩片段或“败笔”进行回放,让观摩者认真研讨,剖析教学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不足。

在观看录像的过程中,专业研究人员和教师一起边看、边评、边议。

观摩课能促使教师多听、多想、多问和多做,通过反思、感悟和行动来增进对新课程理念的把握,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教师经历教学实践后,教师总会产生一些难忘的感知,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特色是什么

教学特色是指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

独具特色的教学,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

它蕴含于诸多要素之中:在教学理念上,看主体地位的突出,看教学层次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安排;在教学方式上,看学生参与的程度,知识获取的过程;在教学效果上,看教学目标的落实,创新意识的培养。

2、“精彩”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

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烟消云散。

3、“偶得”有哪些

教学的偶得是指教学过程的意外的收获。

意外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对面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

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创新的”火花捕捉:学生发生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

这些难能可贵的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将其记录下来,可以作为以后丰富教学的材料养分。

4、“缺失”在何处

上完一节课后,教师总会感慨课堂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

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哪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

5、“效果”如何

每一节课后,应认真反思教学预案的实施情况。

通过本节课教学,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

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为今后再教学这一内容提供借鉴。

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四、采用有效的策略,培养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一)让教师塑造反思的意识,营造全员反思的氛围学校管理者要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机会,积极向教师传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建立起全员反思的氛围。

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实践中,容易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自己往往还意识不到;形成一些成功的做法和经验,也不能及时总结提炼,究其原因,是个人还没有树立起反思的意识,集体中还缺少反思的氛围。

因此必须承认教师是有潜能的、可持续发展的。

这里的潜能不仅是指教师先天具有的而尚未显现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教师的尚未激发的与自我发展相联系的能量和兴趣。

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只有激发这种潜能,才能由外因转化为内因,焕发出强劲的动力,推动教师主动积极投入工作,不断完善自己,从而达到可持续发展。

而推动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对策就是学校管理者应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着眼于激发和培育教师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在这环境条件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才能,充分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创造力。

因此,上述从各方面加强教师之间、组室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还是为了这一点而服务,让教师在反思的氛围下受到内心感染而融入集体中去。

(二)让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提升教师教学反思的深度和广度1、关于对教学事件的反思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学事实真相的表达,它能超越时间和概念体系,说明教育实际中的真实情况。

教育事件虽然没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论价值,但具有人的生命意义与精神的占据,具有实践的生机活力,是教育教学的血肉之躯。

事件是突发的、不规则的、个性化的、未经设计的;同时,事件也是具体的、流动的、历史的、清晰的。

教育就是这样一系列教育事件的组合。

每个学生都生存或生活于各种各样的教育事件之中,每个事件都是个性化的独特境遇,都是师生间或生生间点对点的教育关系。

教育事件是最为生动、最为稳定、最为常见、最为重要的境遇。

所以教师的教育反思往往关注学生在教育事件的境遇中生长,侧重于境遇的独特性。

事件的中心词是“事”;事的主体是人。

对教育中的事件的研究旨在通过让学生发现问题、形成能力、学会做事,生成态度情感价值观,并确认自己的存在,促进人不断的生长与生成。

2、关于对教育对象的反思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其结果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保证。

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和需要,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反思型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不时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

在课堂上他们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自己的观察,并根据学生表现出来的理解程度和行为来度量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

许多优秀教师正是通过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来调控自己的教学进程和教学行为,并把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为自己教学成效的日常反思尺度。

因此,来自学生方面的反思无疑会增进教师更理性化的教育行为。

3、关于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的反思不仅可以针对某一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还可以在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教学质量进行全面的分析、评判。

这也是一种反思,是对一个持续实践过程的反思。

教学是教师每天所从事的日常工作,在日复一日的活动中,我们往往容易疏于思考,使鲜活的教育过程变得机械化、程式化。

对日常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来近乎沉寂的平静,将所有理所当然的理念悬置起来,以怀疑、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它,以积极的心态分析过程与结果的教育意义与价值,反观自己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

4、关于对教材教法的反思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无疑用到各种知识,而且教师本身也无法描述和预测具体哪些知识。

教师既要知道“教什么”,掌握所教学科及其相关的内容,又要知道“怎么教”,掌握教育教学的方法,二者缺一不可。

“教什么”的知识与“怎么教”的知识在性质上还有所不同。

“教什么”的知识在于掌握,在于知道“它是什么”,可以通过传递的方式而掌握。

“怎么教的知识”不是教师被传授的“应该怎么教的理论”,而是教师的所体会,理解和实际拥有的经验和信念,是教师个人的实践知识,它是基于教师日常不断的反思实践而获得的,包含着自己的教育信念,又体现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教学反思应把握反思的广度和深度。

反思的广度就是要能够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不仅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基本框架,而且不会遗漏其中的重要细节和主要因素。

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够深入到教育事物的内部,把握住问题的本质及核心,抓住问题的关键所在,揭露引发事件的根本原因(包括事件的近因和远因),并且善于预见事件的发展进程和结果。

(三)让教师养成反思的习惯,将反思有效地融入评价机制中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从多方面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因此学校在评价教师过程中以弘扬教师的主体性,高度重视被评教师本人的积极参与、自我反思。

五、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具体形式1、教后记“教后记”又称“教学后记”,它是教师在一节课后对教学设计和实施情况进行总结,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的文字。

“教后记”是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师进行教学控制的重要一环,也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改善教学系统的运行状态,对教学系统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查找,以求发现和纠正教学系统及系统目标偏差,通过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工作质量来优化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方法。

可以提议,备课笔记在最后留出空处撰写教后记,可以只字片语,可以洋洋洒洒,视这节课的情况而定,在第二轮该知识重新备课时,教师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和经验。

一个比较完整、规范的教学过程是既应有课堂设计,又应有教学后记的。

2、反思性日记引导教师在参与、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

建议教师记反思日记,并与其他教师共同分析。

学习共同体能够把不同背景的教师组织在一起讨论他们感兴趣的教育问题,探讨问题解决的方法并共享问题解决的方案,将有助于教师认识到不同人个体教育观念之间的差异与联系,从而更有助于他们自己的个体教育观念的确立。

教师的反思性日记主要是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之后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它可以在记录任何形式教育活动:与同行老师的交流、与学生的某次谈话、与家长的一次沟通、对一次公开课或讲座的点评和体会等等,涉及面广,形式多样,区别于单纯的教后记。

养成教师撰写反思性日记的习惯有利于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的经验教训,并为教师经常性的反思提供丰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师将反思性日记进行经常性的集体交流与分享,将更有助于教师个体教育观念的形成与教师的成长。

3、听课。

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通过听课,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从中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

资深的或者年纪大一点教师也应放下架子,主动去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做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来冲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作为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来听自己的课,让他人来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4、学生反馈。

学生反馈策略是指导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学习的总结,也有向教师倾诉自己最近不悦的事情,征求建议等。

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当然,教师要想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建立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5、专题反思围绕教师个体在一个阶段(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行为进行科学的、深刻的反思,这有利于教师从较高的层面对教学行为及其远距离的效果作冷静的分析,进而概括出教学行为表现的背景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对今后的教学实践进行指导。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一种教学手段或教学方法的运用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反思,这是教师开展教学专题探讨或研究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教师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加强教育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最佳途径。

如果说每节课后的“教后记”,每一阶段的“反思性日记”零星地、真实地记录了教师在鲜活的教学实践中微观和琐碎的教学心得的话,那么专题反思这一行动研究就是有明确主题的教学反思,由于它联系的是更长周期的教学理论与实践整合之路,因而它更容易从宏观着眼,从单一的问题线索入手,对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提炼、概括,并就某一方面提出今后教学中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

6、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

教师要做到反思意识的觉醒、反思能力的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中关注情感教学。

理论来源于实践,理论一旦上升到一个高度,就对会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扩大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

反之,教学实践又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

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若确信无误,也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

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研究型、学者型教师。

反思性教学为广大教师架起了一座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引导教师不断更新知识、经验和价值观念,并与教学实践相结合,这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

相反,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学经验,也许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复;除非善于从经验反思中吸取教益,否则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学反思在教师的成长过程、学校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个好的具有反思意识的优秀教师如果不能生根在具有反思氛围的学校“土壤”中,也是很难延续这种良好的思维习惯的。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高度重视和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活动,创造条件,提供相应的政策、时间和经费,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便利条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考2:教研组长须具备哪些素质

教研组长须具备哪些素质

学科教研组长须具备的五项基本素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科教师能否担当起教书育人的重任,有赖于学科教研组的建设,作为引领学科教研组建设的学科教研组长,理应要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为此,学科教研组长必须要具备以下五项基本素质:一、 具备一位优秀学科教师的素质优秀学科教师是成为教研组长的前提和保障,也是教研组长能够起到示范作用并能引领组内教师的基本条件。

一位优秀的组长应具有以下四项基本特质:一是要有比较强的专业能力;二是要有比较多的教育教学方法;三是要有比较强的奉献精神;四是要有一点敬畏感,要让学生信教师。

这四项特质,能使教研组长不仅成为学科教学方面的权威,而且成为教师效仿的楷模;不仅成为本学科组内破解难题的高手,而且成为为人师表的典范。

二、具备较强的组织沟通和协调的素质教研组是一个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既有各年龄段的教师,又有特级、高级、中级、初级不同职称的教师,同时可能还有校级领导、中层干部等,需要教研组长具备相当的组织素质。

从沟通这一层面来看,教研组长要和以下三个部门常沟通:一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一些活动必须要取得学校职能部门的支持;二是区(县)教师进修学院的学科教研员,取得教研员的指导;三是兄弟学校的本学科教研组长,一些好的教研组建设的做法和先进经验必须要兼收并蓄。

要协调好与学校内各年级组的工作,要协调好和学校其他学科教研组长间的关系,从而保证教研组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三、具备熟知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的素质学科教研组建设基本规律应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学科教师成长的规律,从职初教师的培养,经验教师的发展,到专家型教师的作用发挥,让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成长重点,形成互动互惠的学习共同体;二是学科校本课程开发的规律,从用教材教,到形成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教案、学案、讲义,到最终形成学校的学科校本课程,这需要教研组长精心组织和长期培育;三是学校优势学科形成的规律,学校优势学科的形成,要有一个稳定、积累、优化的过程,要有一套本组成员认可的富有活力的教研组工作体制和机制,要在组内起领军作用和能稳定并提高的学科教学质量。

四、具备较强的研究素质在学科教研组建设中,教研组长要善于分析、归纳、总结教研组建设的问题、经验和规律,要不失时机地对问题和经验进行总结,并以课例或课题的形式组织全组教师进行讨论和研究。

为使学科教研组活动有内容有成效,学科教研组应该有一个由教研组长领衔的学科教研课题,使组内的成员都是课题组成员,同时把教研组内的一些工作纳入到课题研究的渠道。

一个阶段过后,教研组就会出经验,就能形成自己的一套教学理论。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作为教研组长必须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出好思路,对课题的进展要有总体的把握;二是落实到位,使组内的教师明确各自研究的领域,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三是及时汇总成文,每一阶段的研究必须要积累素材,要有专门的统稿人;四是为组内教师提供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为青年教师成长铺路。

五、具备比较强的课程改革的素质作为学科教研组长,应该在以下三方面进行引领:一是课程改革理念的引领,必须以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去改善学生学的方式和教师教的方式;二是课堂教学的引领,让知识与技能在课堂上落实,让过程和方法在课堂上更合理和科学,让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堂中真正体现;三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两纲”教育的引领,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感悟到生命教育的意义,体会到国家意识的重要,文化认同的要求,公民人格的尊严。

这些都需要教研组长带头实践。

中小学教研组长的专业素质教研组长的专业标准1.执行教学计划(1)领会计划。

经常与学校领导沟通,汇报情况,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校教育教学计划;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将计划落实为具体措施。

(2)加强管理。

协助教导处切实贯彻教学常规,协调各年级重要考试的命题、阅卷和等工作。

能依据学生的实际,及时调控教学进程。

(3)确保质量。

组长本人教学效果显著,并指导组内成员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科教学质量均衡发展。

2.组织教研活动(1)制订方案。

抓住教学中的主要问题或研究专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教研活动计划或方案,有切入口或抓手。

(2)落实措施。

执行方案的具体措施,克服执行中遇到的困难,确保方案有步骤、有层次地推进。

(3)引领合作。

引导教师参与到教学研究中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善于利用各种时机,组织大家研究和探讨教学问题。

(4)注重实效。

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帮助组内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记录、分析与总结,有明显效果。

3.引领专业发展(1)提升师德。

遵守行为规范,有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

对同伴热心而宽容,有服务意识,关心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成长,主动提供咨询和帮助。

(2)指导实践。

准确把握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教学内容;能对教学中的目标达成动态生成,加以自我分析,并提出后续跟进措施。

(3)主动创新。

有进取心和创新意识,密切关注学科教学理论的发展前沿,了解本学科课程改革的最新发展,注重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和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如何加强区级教研团队建设,发挥骨干教师作用

目前,教育行政部门要求学校管理要特别重视两支队伍的建设,教研组队伍建设是其中之一。

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实践证明,教研组在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推动学校的发展和变革的作用也显而易见。

从学校管理中,让我们认识到:教研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土壤,是教师专业发展培训的基地,也是教师专业发展展示的平台。

加强教研组建设是构建学校学习型组织的重要环节,并且教研组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市区各级相应出台了《加强教研组建设的指导意见》,我校在《意见》的指导下,不断加强教研组的建设,增强教研组的有效功能的发挥。

一、 打造魅力教研组长,带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教研组建设的基础内容。

“一个好的教研组长就是一个好的教研组”,在教研组团队建设的过程中,学校首先重视教研组长建设,着力培养打造一支过得硬的教研组长团队。

学校在教研组长人才的选用上,定位在一定的基础上,即:教研组长有个人独特的人格个性魅力、业务水平较高、有一定的凝聚力、有组织号召力和有指导能力等。

在教研组长的培养上,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打造专家型、名师型教研组长,带动教研组的建设,促进教研组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升。

我校教研组组长在几年的团队建设中,专业发展表现较为突出,专业素养提升较为迅速。

1、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促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和业务基础的夯实。

校本培训是以校为本的方式对教师队伍或某个团队进行培训的最普遍的方式。

我校每学期的校本培训中,都会安排教研组建设内容的版块。

专题的师徳报告、有魅力的教研组长故事会、教研组课堂教学的研讨能力展示、先进教研组的经验交流等主题的教研组建设校本培训,促进了教研组长的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也促进了教研组长人格魅力的形成。

在校本培训的过程中,教研组长解读文本的能力、钻研教材的能力、评讲的能力不断增强,业务基础得到夯实。

2、以校外培训为载体,促教研组长专业化的发展和“话语权”的提升。

校外培训是校本培训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在教师专业化成长的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又把教研组的专业化成长放在首位。

各类区市及以上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报告会、交流活动,教研组长首先参与,通过培训活动开阔视野,了解新的教育信息。

2008年5月,学校就组织12名教研组长前往南京参加“现代与经典课堂教学观摩”活动。

组长们在参加校外培训后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借鉴成功的经验为我所用,使教研组长自身的业务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教研组长业务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在教师中的专业化权威意识也不断增强,当老师们为某个问题展开争论无结果的时候,教研组长的意见能起到评判的作用,具有可信赖的“话语权”。

3、以专题培训为契机,促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提高和工作技巧的优化。

从教研组长职能需求出发,教研组长除了在教学业务上过得硬外,还应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应有一定的技巧和策略。

在学校的指导下进行教研组常规管理是提高教研组长管理能力的有效方式,专题培训能更具系统性地让教研组长更快地成长起来。

所以学校能利用各级教研组长专题培训的契机,选派组长参加培训,并关注他们培训的内容、效果,指导他们将所培训的内容适时地用到本组的管理中。

上学期,有4名教研组长先后参加了武汉市教师工作处组织的学科教研组长培训。

本学期,上海方略培训机构进入我区,与3所学校签定了培训计划和合同,我校也陆续选派组长参加他们教研组的培训活动。

已组织参与的两期培训,参与的组长均反映收获很大。

二、 强化教学流程管理和研究有效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是教研组建设的关键内容。

教研组功能的发挥,能促进教学管理的有效落实。

从各项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教学秩序的井然、集体备课互听互评的研讨、学科课题的研究等,又可反观出教研组建设的成效。

在教研组管理的过程中,我们都深深领悟到“课堂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生在校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因此,教研组除了实现好常规教学流程管理的目标,另外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作为自身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

1、抓好教研组常规管理,促进教学流程工作的落实和教学常规的有序。

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组织下,检查落实好本组成员备、教、改、导、析等常规教学流程工作和完成各项教学任务,是教研组的基本职能之一。

学校教务处要求各教研组长每周检查一次,并在组员的文本上签章留下检查横迹,在教务处下发的记载本上填写好登记。

这样,组长对本组教师的教学流程工作在“量”的落实上一清二楚,在教研组工作的推进上也可整体调控。

教务处在月抽查时,既关注教研组长的检查,又关注教师个体教学流程工作“质”,适时作出指导。

在期中和期末流程检查后,认真地对教研组和教师个人的教学常规进行总结分析,在教师大会上进行通报,推广好的做法,指出不足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用这样的方式督促和激励各教研组发挥自身职能,加强教研组的建设,保证教学常规的有序。

2、抓实教研组集体备课,为实现有效课堂奠定基础。

备课是学校教学流程管理中提出的最基础的环节。

备好课也是上好课的前提。

课堂教学前的准备工作(备课)是否充分,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

因此,集体备课是教研组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校几年前的“集体备课”,以备课时内容为主,在“备”上下工夫,教研组长提前定好时间、内容、主讲人,要求主讲人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拟定教学设计,设计时要做到全面,分析出课时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混淆、易错误)、交点(前后知识的联系),其他组员收集与该课时有关的资料。

集体备课时,组长还要求大家要与组内课题相结合,能具体解决某一个问题。

集体备课后实践课堂、跟踪听课,再集中反思评议教研组集体备课时教学流程的设计和采取的教学手段是否合理等等,研讨后再进入课堂实践。

在单课时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的教研组形成了相应的模式,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本学期,我校指导教研组尝试单元整组备课,并形成了一定的操作流程,教研组在执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进行,具体流程分三个阶段: 第一步:准备阶段。

分三个环节:教研(备课)组长协调分工,确定单元主备人-------集体初步研究单元重难点及课时分解------主备人依据课标及商讨建议,备出教学设计。

第一阶段的主要要求有两点:一是主备人须独立深入地研究教材,对本单元的教材特点、教学重难点、课时分解等内容进行整组分析,完成课时的教学设计,在实施集体备课阶段前两三天形成初步的研讨文本,并分发至本组参备成员阅读。

二是参备人在个体研读的基础上,针对文本提出初步的个人修改意见,为集中研讨积累素材。

第二步:实施阶段。

分四个环节:主备人解读单元备课,参备人共同研讨、交流修改意见-----主备人整理完善备课,形成统一的课堂教学的文本-------课堂中实施经个人修改以后的集体研讨制定的教学设计-----结合班级学情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写好课堂实践中的个性化修改意见 本阶段主要要求有三个方面:一是主备人对备课的解读,不是宣读,应是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参备人对其呈现的文本有最清晰的认识。

二是参备人在集中研讨前必须很深入地分析教材、阅读主备人提供的教学设计文本,并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理解,为集中研讨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是最后形成的虽是统一的文本,但课堂实施过程中却是会有差异的,就要求各位实践课堂的教师对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

第三步:总结阶段。

分三个环节:交流课堂教学实施过程,提出个性化的修改意见------商讨修改及补充-----形成教学反思 第三阶段要达到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主备人在综合意见的基础上认真整理,形成较为合理的单元整组分析及课时教学设计,个别环节可吸收不同教师的不同教学方法,形成备选方案,该成果提供给下一轮执教教师借鉴使用。

二是教研组(备课组)在每学期结束前,要将本年级各单元的备课研讨成果以书面文本和电子文本的形式上交教务处备存。

总之,不论是单课时的还是单元整组的集体备课,都是力求通过集中的“备”,为很好地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做准备。

3、加强教研组课堂教学研讨,促课堂四十分钟质量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技艺的提升。

课备好了,不等于课上好了。

教师课堂教学的调控驾驭、执教的技巧和艺术决定着课堂的实效。

同时备好的教学设计需通过课堂教学实践,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才能验证其可行性和实效性,我校就是通过多次的互听互评活动来检测和不断调整、优化教学设计的。

经过这样反复的研讨修改,强化了课堂上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增强了。

我校课堂教学研讨的方式有三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校级观摩说评以及观课议评。

第一种,组内的互听互评是大家熟知的方式,也是学校中采用较多、较为普遍的教学研讨形式,限于本组成员就本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或开发的校本内容展开研讨。

第二种方式校级观摩评说,是学校教务处安排的学科研讨活动,形式为:集中观摩某教研组提供的课堂教学演示——执教教师说课——其他教师评课。

每学期初,教务处就将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研讨计划拟定出来,并在学校工作行事历中标示出来,教研组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就按计划实施。

这样的学科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让各位教师能更清楚地认识本学科教学的侧重点和教学规律,并注意到年段教学的衔接,也促进了教研组、教师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团队集中研讨成果和个人教学技艺展示的机会。

第三种课堂教学研讨方式就是观课议评,这种方式的活动面很广,能促使各位教师上好常规课,对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很有帮助。

古人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在教师专业成长中除专家引领外,同伴互助是有效的成长方式。

为了扩大教师之间相互听课学习的机会,学校本学期引领教研组实施了观课议评的研讨方式。

把着力点定位在了课堂教学目标的设置与达成上。

首先组建了以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为主体的“观课组”。

“观课组”成员两人一组,每周均要深入课堂观课,所观的课堂是通过抽签的方式随机而定。

观课成员按照目标内容要求及观课评价标准认真观课,观课后阅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执教教师就“目标的达成”这一主题进行个别的交流研讨,并填写好评价表,于当日上交教务处备存。

为增强观课效果,扩大观课面,学校鼓励授课教师本组其他教师也参与和观课成员一同观课、研讨。

通过一学期的活动实践,让我们看到教研组研讨的氛围更浓了。

在学校管理层面,力图通过“观课议评”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高教师搞好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能意识。

下一阶段,我们会尝试增加观课的“观测点”,提高观课组的“观课频率”,在此方面进行更多的研究。

在课堂教学过程各环节中,为求得体现理念更新和细节完善,学校还适时邀请市区教研室的专家及特级教师亲临课堂,从实实在在的课堂评点进行延伸拓展式的指导,让老师们从案例中感悟、反思,不仅视野更开阔了,而且指导实践在理论上也找到了支撑点和融合点。

这样教师们课堂教学的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教学质量自然也会得到落实和提高。

4、教研组开展课题研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和推广教学科研成果。

通过几年的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会从自身实际出发,借助一定的教学研究来提升本组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一种方式是“教学问题的研讨”,主要是总结课堂,交流各自的做法,提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困惑,并确定后期的研究方向及任务。

低年级语文组教师在口语交际的指导中,普遍认为学生不能自主将话说得完整和有条理,而教师在指导的过程又要避免自身语言过多和提示过细,该组就以此问题的突破作为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寻求符合学情的口语交际指导策略。

我们的另一种方式是“专题研究”,大家共同讨论拟定专题,进行课题研究。

高段语文组拟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悟”、音乐组拟题“在学唱中激发学生的创编欲望”、体育组拟题“利用校园资源,开发体育校本资源”展开研究等。

我们反思,一个课题的研究,教研组带领老师参与,通过几年的努力,在研究中积累、在积累中运用、在运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课题实质就演化成了教师专业提升的一个载体和平台。

所以学校不拒绝任何一个课题的申报,积极调动教研组团队和教师个人参与课题研究。

事实也证明,“运用迁移规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课题的研究,通过教研组的努力,在各专题研究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起到了较好的作用。

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无形地将教研组的研讨成果推广了。

三、评选先进教研组,推介优秀团队典型,是教研组建设的推动手段。

“评选先进”是激励的手段,对于团队的建设也不例外。

我校每学期都会很慎重地进行先进教研组的评选,并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奖励。

评比的过程中,依据标准,注重教研组平时工作的积累和绩效。

教研组的自评、教研组长的互评推荐、学校的综合评价,体现了民主集中和公正公平的原则。

学校会安排评选出的先进教研组在全体教师大会上展示建设情况,将优秀的教研组团队的典型经验提供给大家学习借鉴。

并将最优秀的教研组推荐参加区级、市级的评先。

本年度,我校的低段数学组和六年级语文组就通过选拔,参加区的“十佳(先进)”先进教研组(组长)的评比,这是机会,也是荣誉。

在推动教研组的建设手段上,我校还将做进一步的研究和尝试。

我校教研组团队,通过自身的建设,增强了凝聚力,促进了组内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提升了教学的技艺,最终达到了增强教学实效性的目的。

学无止境,教学相长,教也无止境,我们将充分调动教研组团队建设,发挥好教研组团队功能,致力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让教师醉心于课堂教学研究,培育一大批优秀的教师。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酒店五周年员工感言

下一篇:学习感言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