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先秦哲学读后感

yiyyy分享 60977

yiyyy 分享

中国哲学简史的读后感,800字左右

选择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是因为自己一直喜欢哲学,尤其是喜欢渗透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

虽然很多人说这本书晦涩难懂,然而在我看来,它已是将中国几千年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呈现给了读者,因为毕竟这本书成书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给外国人上中国文化课。

毋庸置疑的是,这本书英文版在当时绝对堪称是国外第一本对中国哲学从古代的孔子直到今日,进行全面介绍的英文书籍。

而冯友兰更是中国知识界公认的最优秀的学者之一。

它的问世,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学起到了极大的积极意义。

而它翻译成为中国后,也更不失为一本言简意赅,轻松易懂的中国哲学读物。

  中国哲学简史呈现给我了一个在纷繁乱世出现的文化盛世。

百家争鸣,诸子百家均在那样一个时代兴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那样一个生产力极端低下,战端频起的年代,诸子百家游或是游走于各个诸侯之间抒发自己的治国之道,或是在一方著书教学,或是学以致用,或是为战争或者和平和努力。

可以说,中国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高峰。

我们现在的许多思想,所做的很多决策都深深受到那一时期的影响,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生活。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人不像其他民族那样重视宗教。

德克·布德教授在《构成中国文化的主要思想》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是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中国文化的精神基础不是宗教(至少不是宗教的有组织形式),而是伦理(特别是儒家伦理)。

……这一切使中国和其他主要文明国家把教会和神职人员看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基本的不同。

冯友兰教授将宗教等现象称为超道德现象,并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的哲学意识(如诸子百家思想文化)太过浓厚,因而在哲学里找到了超越现实世界的存在,也在哲学里表达和欣赏那个超越伦理道德的价值,而不再需要宗教的滋养。

中国哲学的功能不是为了增进正面的知识,不是探求事物之理,而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超越现实世界,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

事实上,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宗教的权威被不断削弱。

很多维护传统的人们对这个事实感到遗憾,惋惜大众离开宗教是自身的衰退。

如果这个世界除宗教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达到可高的价值,那么人们宗教仪式的淡薄的确是值得惋惜的。

而事实上,哲学能够达到更高的价值,它更为直接,也更加单纯。

哲学取代宗教的地位,这合乎中国哲学的传统。

也体现出了在中国哲学尤其是先秦百家哲学的重要性。

《近代哲学史》读后感

《中国简明哲学史》一书有重点地、平易简明地介绍了对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有代表性的中国哲学思想精华,讲解了中国古代最主要哲学家的主要命题。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而且一贯爱智慧的传统。

古代经籍有记载上古时代“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因为一系列有益于人类的行为受人敬仰、流传千古。

实际上从哲学的角度来看,他们是对自然环境和身心特性以及二者之间的矛盾进行深入体察、从而利用自然条件创造有利于人的生存发展的人文实施的文化英雄。

接着出现了八卦、五行、阴阳等思想,这些都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源。

春秋战国时期百将争鸣,出现了哲学思想出现鼎盛时代。

其中儒、墨、道、法是代表思想学派。

先秦儒家哲学的智慧始终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承的根本大源,很多人认为天命论是儒家思想中的垃圾,其实天命论至少在我们看到的字面意思之外,还有深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人文主义内涵。

儒家学派的“人性论”、“人格修养论”、“认证学说“以及人格修养论都是哲学思想中的精华。

老子、庄子与道家的自然之趣,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一言以蔽之,就是“道论”,即关于“道”的学说。

道是哲学的核心范畴,道家的细想体系均围绕道而展开。

道家的哲学思想自始至终透露出一种自然而然、顺其自然、自由自在的放达情趣。

道家思想包括道论、辩证法和认识论、社会政治论、人生价值论、人生修养论。

其实,道家思想的精华无疑在于其对理想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

相比较儒家内圣外王、建功立业、济世救民的人世精神,道家的人生哲学则表现出独善其身、超然物外、一任自然的精神风采。

春秋战国时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哲学思想流光溢彩,像墨家的兼爱非攻、法家的君主集权思想等等就不一一举例了。

秦汉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时代的转变。

天下的统一、不仅在历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思想视角也发生了变化。

这个时期思想的重点在于重新书写历史、空间与天人之间的关系。

在长期分裂与战争以后,中国在政治和学术上趋向统一。

因此,寻求稳定、统一的政治格局与生活世界成为汉代思想的主流。

汉代早起提倡“休养生息”主要以老子的“无为”思想为主导。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受到采纳,他以儒学汇通先秦诸子,创造了一个“大一统”的庞大哲学体系。

魏晋时期出现了玄学,魏晋玄学扮演了两汉经学终结者的角色。

魏晋玄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清淡”,不谈国事、不言民生。

魏晋之后又出现了佛教、道家思想的演变。

程朱理学的发展以及黄宗羲、王夫之的近代思想也都是中国这些思想上的代表。

近代以来,殖民者用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使得中国社会环境发生巨大的变化,古代哲学思想也受之影响开始转型。

向后出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物尽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

也出现了梁启超的“新民说”,中国向何处去

怎样才能救中国

,梁启超不仅在思想上探索新路,而且借助现代报刊向世人传播学说。

中国民族五千年的精神结晶是伟大的历史成就,是中华民族一贯有的爱智慧的传统。

求高手帮忙写个《先秦诸子语录》读后感···任何一个片段都行·

公元前 221年秦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基本完成了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人们称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哲学为先秦哲学。

中国奴隶社会以及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哲学。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哲学思维从原始时代人们对精神和自然界关系问题的两种自发的对立倾向,经过殷周奴隶社会的天命神权论和早期阴阳、五行观念,发展到春秋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学,在剧烈的社会变动中形成了反映各阶级、阶层利益的各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和哲学派别。

它们之间互相辩难,百家争鸣,成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第一个辉煌的时代。

读《先秦诸子散文》有感

先秦诸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读《先秦诸子散文》有感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散文著作,这就是文学史上的先秦散文. 先秦诸子散文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以议论、论说为主的散文作品。

从先秦说理文发展的过程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论语》和《墨子》(春秋末年至战国初年) ,《论语》是纯语录体散文,《墨子》则是在语录体中杂有质朴的议论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话。

所以,《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些语录, 但能围绕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论文,因此,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论语》记录的多是些片言只语,往往有观点而无论据;《墨子》是长篇大论,有论有据,称得上是论文。

第二阶段:《孟子》和《庄子》(战国中叶) 《孟子》基本上还是语录体,但已有显著的发展,形成了对话式的论辩文。

其对话基本上是围绕一个主题而设立,以论说为主体,初步具备论述性质。

《庄子》则已经由对话体向论点集中的专题论文过渡,除少数几篇外,几乎完全突破了语录的形式而发展为专题议论文。

第三阶段:《荀子》和《韩非子》(战国末期) 《荀子》和《韩非子》的文字上基本是论说文的语言,抽象说理的部分增加,逻辑周密,结构复杂而严谨,篇幅增大,反映了先秦说理文的最高成就。

先秦诸子散文的分述 一、《论语》的艺术成就: 1、文体的基本特征是语录体。

《论语》无论是记录孔子的只言片语,还是孔子与弟子及时人的对话,都比较短小简约,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篇章。

其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富有启发性。

刘勰说“夫子风采,溢于格言。

” 2、通过简短的对话,表现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如《侍坐章》 3、言近旨远,深刻平实、含蓄隽永。

二、《墨子》的艺术特色: 1、与《论语》纯语录体相比,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不再是三言两语的对话,已初具议论文规模;逻辑严密,善用具体事例说理,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

不过,《墨子》尚未完全摆脱语录体的影响,只是这些语录, 是在围绕着一个论题加以论述, 段与段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就不再是语录的简单连缀,而是有内在逻辑的、有论有据的论文,所以,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形成了。

如其《尚贤》、《兼爱》、《非攻》等篇目,都有标题概括中心思想。

2、语言质朴,不重文采 3、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

三、《老子》的文学成就 1、具有诗情:《老子》集中反映了老子的哲学思想,探讨的是玄妙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它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2、像散文诗:《老子》文章犹如一组辞意洗炼的哲理诗,采用了大量的韵语、排比、对偶等句式,行文参差错落,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是先秦说理文中的另一形态。

它也常以比喻来表现深刻的哲理。

3、注重情感和形象性, 但就说理文体来说,还缺乏充分展开的论述,不是结构完整的说文。

四、《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从体制上说,《孟子》基本上仍属于语录体,但比《论语》有了很大发展。

这不但是因为它的篇幅加长,议论增多了,而且很多段落都围绕着一定的中心,结构完整,条理清楚,只要添上题目,就可以单独成篇。

所以是通过对话展开论辩的说理散文。

2、长于比喻。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孟子》中的比喻大多浅近简短而又贴切深刻。

也有少数就近取譬,生动有趣的寓言故事。

赵歧《孟子题辞》:“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 3、长于论辩。

这是《孟子》散文的基本特征。

在百家争鸣的时代,要阐明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立场,批评其他学派,就不得不进行论辩。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做到“辞不迫切,意已独至”。

尤其是对二难推理的灵活运用,使其论辩更有左右逢源之妙。

4、气势浩然。

《孟子》散文很有气势。

这种风格,源自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具有“浩然之气”的人,能够做到藐视政治权势,鄙视物质贪欲,刚正不阿,无私无畏,气概不凡。

孟子内在精神修养上的浩然气概,是《孟子》气势充沛的根本原因。

苏辙说:“今观其文章,宽厚弘搏,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大小。

”在形式上,《孟子》大量使用排偶句、叠句等修辞手法,使文章气势磅礴,若决堤江河,沛然而莫之能御。

5、塑造了孟子伟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

《孟子》中所表现的孟子形象在中国知识分子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他的傲岸不屈的大丈夫形象,关心民众的热诚心 理,藐视君主的傲岸气概,都表现出了“舍我其谁”的用世精神。

这种精神,再现了孟子作为儒家学者济世救民的形象和他作为普通人刚直而富于情感的个性特点。

五、《庄子》的艺术特色 1、大量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是《庄子》论说的主要方式。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寓言既虚拟的寄寓他人他物的语言。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与人,必须“藉外论之”;重言即为使自己的道理被他人接受,托己之说于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卮言即处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去。

《庄子》一书,大都用“三言”形式说理,但三种形式有时融为一体,难以分清。

“寓言”是《庄子》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庄子⋅寓言》篇中自称“寓言十九”。

2、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

由于《庄子》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从而使得《庄子》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结构线索模糊隐秘。

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形成一条纽带,把看似断断续续的孤立的寓言和寓言之间,段与段之间联结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

3、“寓真于诞,寓实于玄”,以诡奇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理,是《庄子》的主要特征。

庄子富于形象思维,其寓言表现出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

所谓“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

《庄子》的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所以,刘熙载又说“庄子文看似胡说乱语,骨里却尽有分数”。

4、《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

《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

清·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发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

(《昭昧詹言》卷十二) 总之,《庄子》中的寓言和想象,不仅形象地表达了他的哲学思想,而且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同时也有其深沉情感迂回曲折的流露。

《庄子》作者尽管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也有强烈的个性与情感。

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裴哀;匠石运斤成风,流露了诤友惠子去世后,高山流水无人再赏的孤独的寂寞。

六、《荀子》的文学成就 1、构思周密,论述充分详实 《荀子》文章不但的观点明确,中心突出,而且用概括性的标题点明主题;体式上已不再是零散缀合的片言只语,而大多是立意统一、浑然一体的完整篇章;标准着我国议论散文的成熟。

2、淳厚老练 谨严有度。

荀子散文,循循善诱,娓娓而谈,虽有辩说,但不失儒者之风,长者之度。

艺术风格淳厚老到,圆熟练达。

其严密的逻辑性加上广博的学识,处处显得发扬蹈厉,高屋建瓴,锐不可挡。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荀子》书中的文章多为关于社会政治、伦理、教育等方面的长篇专题学术论文,论点明确,论断缜密,结构谨严,风格朴实深厚,不愧为集大成之思想家。

4、独具特色的比喻 荀子善于运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作为论据,深入浅出,生动巧妙地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形象化,使深奥的理论浅显易懂。

如《劝学》,大量排比句的运用,或用韵语描写抒情,增强了气势,调协了音节,更富于说服力和感染力。

七、《韩非子》散文特色 1、《韩非子》的说理文,文风冷峻,多针对现实而发,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咄咄逼人;议论条分缕析,鞭辟入理,缜密透彻,入木三分。

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2、《韩非子》说理文,最具文学意味的是寓言故事。

其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310多例)《韩非子》之前,寓言并非独立的文学体裁,只是论说文中的一部分。

到了韩非,才开始有意识地系统收集整理,创作寓言,分门别类,辑成各种形式的寓言专集。

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主要取材于历史事迹和现实,很少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的幻想故事,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韩非子》的许多寓言故事,以其丰富的内涵、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千百年流传不衰,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

如“守株待兔”、“矛与盾”、“滥芋充数”、“郑人买履”等都是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其表现出的哲学智慧,是韩非思想深度的反映。

4,韩非寓言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周衰文弊,六艺道息,而诸子争鸣。

盖至战国而文章之变尽,至战国而著述之事专,至战国而后世文体备。

”(《文史通义·诗教上》)说战国时文章已变尽,未必符合实际,但后世的所有文体都能在战国散文中找到先例或萌芽则是无疑的。

先秦说理散文不仅着说量议论文体的成熟,而且也包孕了寓言、小说等因素。

先秦说理散文是中国散文创作的典范,它以成熟的说理文体制,形象化的说理方式,丰富多彩的创作风格和语言艺术,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一篇500字左右的文言文读后感

什么文章

读后感要多长呢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槐花香的读后感

下一篇:空箱子张之路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