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用文档 > 主持稿 > 主持串词 >

辛弃疾爱国诗词主持词

yiyyy分享 62464

yiyyy 分享

关于古诗的主持词

女:敬爱的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女: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男:华夏源远流长的经典,是文化艺苑中经久不衰的瑰宝。

女:赞美那些古代的诗人们,是他们谱写出了一首首动人的诗句。

男:我们吟颂那些优美的诗文,它们脍炙人口,意境相随,使人得到心灵的熏陶。

女:读千古美文,同经典相伴。

男:诵中华经典圣贤同行。

女:让中华经典的千古风韵在我们心漾。

男: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伴我们诗意飞翔。

女:,我们将走进唐诗的海洋,一起感受诗人的“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

有关辛弃疾的词和赏析。

详细、

辛词境界阔大,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

因此,主观情感的浓烈、主观理念的执着,构成了辛词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词中,如“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贺新郎》),“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贺新郎》),乃至“恨之极,恨极销磨不得。

苌弘事、人道后来,其血三年化为碧”(《兰陵王》),都是激愤不能自已的悲怨心声,如“天风海雨”,以极强烈的力度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如“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

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水龙吟》),“甚矣吾衰矣。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贺新郎》),“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浪淘沙》),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

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

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从开头起,一路写想象中练兵、杀敌的场景与气氛,痛快淋漓,雄壮无比。

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

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

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

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辛弃疾词的艺术特点

宋中期也是词的繁荣昌盛期,和诗一样,代的影响,爱成为创作的主要内容表作家当推辛弃疾。

  一 辛弃疾其人P109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

他一生可分为四期。

1162年以前为沦陷及起义期。

辛弃疾幼年跟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赞在靖康之难时未能南渡,但爱国之心不泯,常向辛弃疾灌输“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辛弃疾《美芹十论》)的爱国思想。

1160年,年仅20岁的辛弃疾聚众2000人参加了以耿京为首的反金义军,诛杀过叛徒义端、张安国,“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

(洪迈《稼轩记》)1162—1181年为南渡初时期。

1162年辛弃疾回到南宋,最初并未受到真正重用,只是任些闲职。

面临苟和势力不断上涨的局面,辛弃疾于1165年及1170年,先后写下了著名的《美芹十论》及《九议》,向朝廷全面陈述自己抗敌救国的大策。

《美芹十论》前三篇论述了宋金形势、战争性质,民心向背,后七篇就南宋应如何充实实力,做好北伐准备,完成恢复大计,作了具体的论述与规划。

在《九议》中,辛弃疾再次斥责了投降派的谬论。

并指出应作好打持久战的战略准备。

1172年以后官职虽有升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任地方要员,但“二年历遍楚山川”式的频繁调任,使他的爱国抱负始终难以施展。

1181—1203年为闲居带湖、瓢泉时期,其间除1192—1194年一度被起用为福建安抚使外,一直赋闲在家。

此时他心情十分矛盾“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这并非他的愿望,他依然惦念着北伐事业。

由于感情抑郁不平,时间又悠闲有余,故尔这一期是他创作的鼎盛时期。

1203—1207年为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这时韩侂胄主持北伐事宜,任命辛弃疾镇江知府。

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一方面又反对草率从事。

但他并未得到韩的真正重用,不久又被罢职,北伐亦失败,辛弃疾赍志以殁,临终前“大呼杀贼数声”(《济南府志》)。

有《稼轩词》。

  辛弃疾是“一世之豪。

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范开《稼轩词序》)。

和陆游一样,是南渡后坚决主张北伐恢复的代表人物。

他还能用以民为本的思想看待北伐事业,他说:“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

”(《九议》)他还能用战略家的眼光,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提出抗敌救国的三原则:“一日无欲速,二日宜审先后,三日能任败。

”(《九议》)  辛弃疾虽没留下系统明确的文学主张,但从一些词句中也能看出他的一些文学倾向。

他说:“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鹧鸪天》)说明他不但重视文学作品的感情作用,而且强调文学应反映重大的社会内容。

又说:“诗在经营惨淡中”(《鹧鸪天)》,“诗句得活法,日月有新工。

”(《水调歌头》)说明他提倡严肃的写作态度。

又说:“有意雄华泰,无意巧玲珑。

”(《临江仙》)说明他特别推崇豪放风格。

他还对陶渊明在静穆恬淡之中带有一股兀傲不乎之气深表推崇。

这种审美情趣也直接影响了他的词风。

  二 辛弃疾词的思想内容P111  辛词的内容比苏词更为广阔,真正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刘熙载《艺概·词曲概》)的地步。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  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鹧鸪天》)  这首词上阕所描写的正是“粤辛巳岁,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尝鸠众二千,隶耿京,为掌书记,与图恢复,共籍兵二十五万,纳款于朝”(《美芹十论·序》)的经历。

下阕写因追念往事而引发的理想落空的悲哀与感慨。

但辛弃疾痛苦悲愤,却不消沉,在苦闷时依然能保有昂扬奋进的精神,如在与另一爱国志士陈亮的酬唱中,他既道出了自己不被重用的悲愤心情,又道出了他的坚定信念:  事无两样人心别,问渠侬,神州毕竟,几番离合

汗血盐车无人顾,千里空收骏骨。

正目断,关河路绝。

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

”看试手,补天裂。

(《贺新郎》)  辛弃疾还有很多评议时局,议论世事,关心国家命运,陈述恢复大业,批判投降苟和势力的词。

在这些词中,他不是空泛地去议论、陈诉,而是用全身心的感情去倾诉、哭泣、呼号、鼓动。

如《菩萨蛮》: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以“无数山”比兴抗金事业的重重阻力,以江水东流比兴抗敌救国力量是阻挡不住的,真可谓忠愤之气,拂拂指端。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  二是登临写景词。

辛词中许多爱国名著,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这类作品。

如《水龙吟》曰: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共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勾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是怀古词。

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和派论调。

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

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

  除爱国词外,辛弃疾还有许多其它题材的词。

直接或间接描写农村的约有三四十首。

如《清平乐·茅檐低小》、《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等都是词史上难得的农村词。

辛弃疾曾赋闲家居近20年,因此又写有很多闲适词,但闲适非其所愿,故尔这类词又常包含着怨艾的感情,成为表现其爱国思想的一种变调。

辛弃疾也偶作情词,但“绝不作妮子态”《毛晋《稼轩词跋》),更有一种他人难以企及的高远之怀,如: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青玉案》)  与其说是写对情人的追求,不如说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引梁启超语)的自白。

  问题:试述辛弃疾词的爱国主义精神。

  答: 辛词中思想内容最集中、最进步的当属爱国词。

辛弃疾具有一般作家所不具备的戎马生涯,他首先是一个爱国斗士,然后才是一个词人,因而他的爱国词最自然真切,“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一寄之于其词。

”(徐釚《词苑丛谈》卷4)因此,在爱国词中尤值得重视的是那些表现自我经历、自我形象、自我感触的作品。

那些记录自己战斗生涯,或借助追念自己战斗生活而抒发感慨的词,当属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作品如:《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等。

辛弃疾的爱国词是通过各种题材加以表现的,最主要的一是酬唱词。

辛在酬唱词中很少写尔汝相思的陈词,而多以北伐恢复大业共勉,使酬唱词内容为之一新。

仅以祝寿词为例,他写道:“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

”、“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二是登临写景词。

辛词中许多爱国名著,如《念奴娇·我来吊古》、《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永遇乐·千古江山》、《南乡子·何处望神州》都是这类作品。

三是怀古词。

如被杨慎评为辛词第一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上阕“意在恢复,故追述孙刘”(宋翔凤《乐府余论》);追述孙刘,即是批判“三国两晋形势与今日不同”,“吴楚之脆弱不足以争衡中原”,“天下无事,须南自南,北自北”的苟和派论调。

下阕意在慎兵,故感慨宋文帝;感慨宋文帝即是提醒当局不要重蹈草率用兵而失败的覆辙。

最后感伤廉颇,感伤廉颇即是感伤自己生不逢时,不得重用。

由于借助了咏古,使讽今具有了更深沉的内含。

  三 辛弃疾词的艺术成就P119  辛弃疾词最显著的艺术成就在于充实、巩固、发展了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

辛弃疾创作了大量的“英雄语”、“豪杰词”,至此豪放风格才蔚为大国,正式成派,辛弃疾的创作也成为这一派的代表。

正像刘克庄、王士祯所评,“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辛稼轩集序》)“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

”(《花草蒙拾》)  为了创建豪放词风,辛弃疾使用了一系列相应的艺术手段。

  他善于塑造鲜明、生动、虎虎有生气的艺术形象。

他笔下的人物常是慷慨悲歌、雄姿英发的形象。

他写自己的远大抱负是“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补天西北。

”(《满江红》)他写自己的矫健身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破阵子》)他写自己的狂态是“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贺新郎》)他写他人、古人也多是“气吞万里如虎。

”(《永遇乐》)他笔下的景物也多是飞动壮观的景色。

仅如山,他写道:“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把静态的山势写成奔腾的动态,极为豪放。

他善于运用浪漫主义的想象及象征手法来加强豪放色彩。

如《水调歌头》云:“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摩挲素月,人世俯仰已千年。

”其浪漫恣肆的风格直逼诗仙李白。

又如《太常引》云:“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乘风”三句所表现的思想感情,与屈原“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实同,而“斫去桂婆娑”,“所指甚多,不止秦桧一人而已。

”(周济《来四家词选》)  他善于运用跳跃、顿挫之法,增强时空的跨度和感情的起伏,尤善于将最凝重的感情熔铸于开头、结尾之中。

如《摸鱼儿》(见后引)开头“‘更能消,三字,是从千回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

”(《白雨斋词话》)而结尾又将一腔怨悱之情化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的衰败景色中,使全词的意境更加深邃。

又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列举了“醉里挑灯看剑”等几件壮事,但最后一句“可怜白发生”,又将无限感慨蕴含其中,令人不忍卒读。

  辛词的豪放风格往往是通过各种形式加以表现的,它“正而能变,变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

(胡应麟《诗薮》)这种豪放的“变调”(借用评词家的用语,评词家往往以婉约为正宗,以非婉约为变调)往往更能表现出辛词的内在气质和本色风格。

  辛词善于寓刚健于温柔之中。

如《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表面上完全是一首宫怨之词,但实际上是抒发自己忧伤国事,忠而见谤的怨怒心情,正是那类“肝肠如火,色笑如花”的代表作。

  辛词还善于寓悲愤于闲适之中。

这类词以淡笔写浓愁,轻笔写重压,闲笔写大志,如: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全词围绕同一个愁字写少年与暮年的不同心态,笔触似乎漫不经心,但内心的感慨却是十分沉重深邃的。

  辛词还善于寓庄严于谐谑之中。

如写醉中“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西江月》)在诙谐俏皮之中,将自己兀傲坚强的性格和人生哲学表现得淋漓尽至。

  除了豪放,辛词也不乏婉约、平淡、清丽等多种风格。

正像范开、刘克庄在稼轩词序中所评:“其间固有清而丽,婉而妩媚”之作,“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  除了对豪放风格的建树外,对表现手法的发展也是辛词的重要成就。

  辛词不但以诗为词,还进一步以文为词,更进一步有意识地把其它文学样式的手段都调集到词中。

  如喜用典、善用典。

辛词用典杂而广,且能作到形式多样,花样翻新。

他善于连用典故,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连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廉颇等人之典,而这些人除廉颇外都与京口有关。

而“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三句,在用刘义隆典时又套用了霍去病之典,典中套典,极尽能事。

在连用典故时,还能层层深入,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下阕:“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连用三典,第一典用张翰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事实;第二典用陈登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原因;第三典用桓温事,表示自己不愿归隐的结局,组织在一起,表达得十分深刻。

  又如喜议论。

议论性强是南宋初中期词的共同倾向。

辛词的议论有的融化于生动的形象中,如“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有的借助了怀古,如“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有的是径直的议论,如“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  又如善用比兴、比拟、比喻等修辞手段。

比兴,如前引的《太常引》之写月,比拟如《贺新郎》之写山:“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

”辛词的比喻有如苏诗的比喻,形式多样,精彩纷呈。

如《沁园春·叠嶂西驰》下阕云: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连用三喻来形容山的风度、威仪、气质,而且都是倒喻,想象新奇而句律严整,极见工力。

  再如善用精美的文学语言,又善用通俗的口语;善用散文句式入词,又善于点化前人诗句成语入词,在语言表达上也取得了集优汇萃的成就。

精美的文学语言如《沁园春·叠嶂西驰》,笔笔都堪称是“雄深雅健”的描写;口语如《清平乐·茅檐低小》中的“大儿”、“中儿”、“小儿”,《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中的“七八个星”、“两三点雨”等。

用散文句式入词如《西江月·醉里且贪欢笑》、《沁园春·杯汝来前》等都好像是巧妙地把一篇小品散文按词牌的句律点断而已,读起来格外幽默。

点化前人诗句用语的,如《南乡子·何处望神州》中的“不尽长江滚滚流”,“生子当如孙仲谋”等,就是直接点化或引用杜甫诗和曹操语的。

  当然,辛词中过于逞才使气,炫耀学问;过于追求以议论入词,至使议论变得直露或陈腐;过于追求以文入词,至使词失去了应有的韵味,也时或有之,但这都不足掩盖他在表现手法上所取得的空前成就。

详细解释 这首诗词~~辛弃疾的永遇乐 谢谢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赏析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一】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

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

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

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

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

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

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

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

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

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

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

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

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

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

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

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

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

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

峰回路转,愈转愈深。

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

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

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

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

”见《宋书•王玄谟传》。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

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

“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

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

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

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

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①。

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

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

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

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

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

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

”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

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

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

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

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

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

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

“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

“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

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

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

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

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

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

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

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

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

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

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

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

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

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

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

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

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

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

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

”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

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

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

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

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

当然不是这样。

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

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

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

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

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

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

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

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

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

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中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

’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

”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

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

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

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赏析二】这首词是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也是最优秀的爱国词作之一,历来备受后人传颂,有人甚至称此词为辛词之首。

此词的写作有着特定的创作背景。

南宋时,主战派势力总居下风,因此,有很长一段时间,辛弃疾都在江西乡下赋闲,不得重用。

后来,宰相韩倔胄用事,重新起用辛弃疾。

但这位裙带宰相是有目的的,就是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以期通过打败金兵而捞取政治资本,巩固在朝势力。

精通兵法的辛弃疾深知战争决非儿戏,一定要做到知己知彼,他派人去北方侦察后,认为战机未成熟,主张暂时不要草率行事。

哪知,韩倪胄却猜疑他,贬之为镇江知府。

北固亭是京口(镇江)名楼,登楼可望已属金国的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

可以想像,辛弃疾在京口期间,肯定不止一次登楼,登楼之时,定有几多感慨存诸心中,蓄积起来,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吐之为是词。

全词表达了词人坚决主张抗金,而又反对冒进轻敌的思想,抒发了对沦陷区人民的同情,揭露了南宋政治的腐败,亦流露出词人报国无门的苦闷。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在于善用典故。

辛弃疾是很会用典的,他作此词时,已年届六旬。

人上了年纪,自然喜欢讲古,再加之题为“怀古”,托古讽今,不用典故行吗?全词用典虽多,却都相当贴切恰当,不仅没有妨碍思想,而且用简炼的语句,表现了丰富的内容,非一般“掉书袋”可比。

首先,词人将典故与现实巧妙对照。

词中所选典故,均与京口北固亭相吻合,与帝王将相有关,且远涉前代南北分离史事。

使用这些典故,可直而不露、隐而不晦地与南宋统治者进行类比或对比。

如用孙权、刘裕的英雄壮举,对比南宋统治者的屈辱妥协,让人何等郁郁于怀;用刘义隆草率北伐,急于“封狼居胥”,建盖世奇功,反遭惨败,来类比韩倔胄不修战备、轻战冒进的路线,使人多么提心吊胆;用廉颇被谗的故事,类比南宋践踏人材,令人久久扼腕长叹。

其中,以刘宋比南宋,以北魏比金国,以刘义隆、王玄谟昏君庸臣比现实生活中的宋宁宗、韩位胄,足见用典之精,又显作者胆量之大,不畏当权者。

其次,将典故当为形象的画面、生动的语言。

若用典多且不好,如沙入眼中;用得多且好,可收言简意丰之功效。

词中所用典故,都是经过了再创作,毫无面目刻板、呆滞生涩之感。

写刘裕北面破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其英武形象跃然纸上;写刘义隆草率北进,“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其狼狈情状现于眼前;写拓跋焘庆功的场面,“一片神鸦社鼓”,其喧嚷之声闻于耳畔;写自己年岁老大,“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其怨愤之情萦绕笔端。

一个个典故,在作者笔下化成了一幅幅活生生的图画,使读者宜于理解、乐于接受。

同属豪放派,与苏轼相比,辛弃疾少了一份旷达、一份雄迈,多了几许悲凉、几许苍劲。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何等豪迈,何等雄壮!这是辛弃疾做不到的。

全词基调虽是豪放,却流淌着一股浓郁的悲凉、惆怅之情。

上片“千古江山”,起句伟岸、挺拔,“英雄无觅”却笔锋一转,调子低了下来。

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曹操曾自诩为“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后来,孙权被曹操激赏为“生子当如孙仲谋”,可是而今风流余韵安在?只剩下风雨之后,落红满地而已。

一个“总”字,让人心头闷闷的。

刘裕住处,已沧海桑田,易为寻常巷陌,堂前燕子可曾记得旧时主人?斜斜的如血残阳给杂草茂树抹上了一层红晕,让人想哭。

遥想刘裕当年壮举,令人徒唤奈何!下片起首“草草”二字,道尽刘义隆、王玄谟辈利令智昏,误国误民。

词人从北归南,历时四十三载矣,人生能再有一个四十三载吗?可自己的雄心壮志、抗金大业却一直难遂。

此时,眺望江那边曾经战斗过的热土,老百姓依然在异族统治下苦苦挣扎,心中又苦恨相煎。

拓跋焘庆功的场景,一想起来,就使人拊胸痛惜。

廉颇虽老,赵王尚有起用之意,而自己此时却连遭贬斥,天子不闻不问,空怀老当益壮的爱国豪情,其幽怨、悲愤、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典妙而雅,情深而切,用典与抒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辛弃疾真不愧为个中高手!

求高一辛弃疾的一首词鉴赏

1、《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夏日绝句》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示儿》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5、《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6、《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7、《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9、《题西安邸》  宋·林生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0、《闻军官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呼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1、《满江红》  宋·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12、《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辛弃疾有哪首诗歌描写了对皇帝抛弃自己的悲叹

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词的上片怀念孙权、刘裕.孙权坐镇东南,击退强敌;刘裕金戈铁马,战功赫赫,收复失地,气吞万里.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也就是对主战派的期望和对南宋朝廷苟安求和者的讽刺和谴责.  下片引用南朝刘义隆冒险北伐,招致大败的历史事实,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草率从事,接着用四十三年来抗金形势的变化,表示词人收复中原的决心不变,结尾三句,借廉颇自比,表示出词人报效国家的强烈愿望和对宋室不能进用人才的慨叹.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明代杨慎在《词品》中说:“辛词当以京口北固亭怀古《永遇乐》为第一.”这种评价是中肯的.编辑本段赏析(二)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诗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唐诗背诵比赛主持稿

两个人的

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

  今天,我们的书香校园,再谱阅读新篇。

  本学期,我们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读中华经典名言警句诗词活动,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以传承华夏文明,做二十一世纪中华少年。

  今天,就让我们来展示我们的学习成果。

“徜徉中华古诗词 做翩翩中华少年” 朗诵比赛现在开始  有请主持人上场。

  甲:金色的童年,阳光灿烂,我们是中华少年  童年时光我们亲近诵读经典。

  乙:金色的童年,如梦如幻,我们是中华少年  校园内外我们诵读经典诗文。

  丙: 在中华五千年的浩瀚的历史中  丁:古诗文就像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甲:在文学艺术的星空中熠熠生辉  乙:又像是一股升腾了千年的香气  丙:在文学艺术的长廊上弥漫、缭绕  丁:我们的古诗文,  甲:形式多样  乙:内容丰富  丙:特别其中的爱国主义诗文犹如声声春雷震撼着我们的心灵  丁:又如个个问号  甲:启发我们去深思、去探索。

  乙:它,就是我们千年的绝唱  丙:一直唱向永恒的未来。

  一.  丁:逝去的是历史,不灭的是精神,岁月带不走千古之绝唱,光阴抹不去不朽的英魂。

让我们走进唐代「诗圣」杜甫,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令世人折服。

  【*班诵读表演】  甲:这就是杜甫,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二.  乙: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钉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去且休休”这首诗大家都知道吗

  丙:它来自宋朝杰出诗人杨万里的《竹枝歌》,下面请*班为大家诵读来自“中兴四大家”之一杨万里的著名诗篇。

  【*班诵读表演】  丁:是呀,杨万里一生力主抗战,反对屈膝投降,他在给皇帝的许多“书”、“策”、“札子”中都一再痛陈国家利病,力诋投降之误,爱国之情,溢于言表。

他为官清正廉洁,尽力不扰百姓,当时的诗人徐玑称赞他“清得门如水,贫惟带有金”。

  三.  甲: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古诗词以其淳厚的艺术魅力,绰尔不凡的想象,新奇巧妙的构思而流传百世。

  乙:下面请跟随七班同学的诵读去了解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王安石  【*班诵读表演】  丙:王安石是一位爱国诗人,抒发爱国感情的诗篇在他的政治诗中占有一定的比重,所以他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中国最伟大改革家”。

  四.  丁:从唐朝到宋朝,从北宋到南宋,这期间有多少爱国诗人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呀,  甲:同学们,你们知道南宋最伟大的民族英雄是谁吗

  乙:对,岳飞,他既是民族英雄,也是著名的爱国诗人。

  丙:请欣赏由*班同学带来的岳飞诗词朗诵  【*班诵读表演】  丁:国家兴亡 ,匹夫有责  当战鼓咚咚敲响时 ,当祖国陷于危难之时, 就需要我们挺身而上  五.  甲:同学们,在南宋时期,除了有岳飞,还有写下不朽诗作“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陆游等一大批爱国诗人。

  乙:请欣赏*班同学用满腔豪情诵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

  【*班诵读表演】  丙: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

报效祖国 ,从来就是每个人心中最伟大的理想  六.  丁:南宋是爱国名将辈出的朝代,南宋是爱国诗人会聚的时期,文天祥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其中一位。

  甲: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有请*班的同学给我们带来文天祥的名篇佳句  【*班诵读表演】  丙:南宋时期,杰出的爱国诗人们给我们留下了丰厚的文化养料,  七:  丁: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这个人是谁了

那就是南宋著名诗人辛弃疾!  【*班诵读表演】  甲: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这就是辛弃疾

  八:  乙:我们从盛唐穿过宋朝,从宋朝走进北宋南宋,最后让我们走到明朝,领略民族英雄于谦“要留清白在人间”的豪言壮语。

  【*班诵读表演】  丙:同学们,感谢大家精彩的表演。

在大家激情满怀的朗诵中我看到我们作为一位中华少年,是多么自豪。

  丁:书声朗朗,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  甲:我们的民族需要古人爱国精神的力量来凝聚  甲乙丙丁合:腹有诗书气自华  甲乙:徜徉古诗词使我们充实  丙丁:诵读古诗词使我们明理  甲乙丙丁合:  让我们每个人都走进古诗文的乐园,  让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  让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中华少年的心田。

  让我们的校园充满朝气--  让我们的心灵沐浴书香--  合:亲爱的同学老师们,我们今天的活动不仅仅是一个展示,更是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开拓创新,传承文明,把中华古诗文发扬光大。

辛弃疾 永遇乐 全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投老空山,万松手种,政尔堪叹。

何日成阴,吾年有几,似见儿孙晚。

古来池馆,云烟草棘,长使后人凄断。

想当年、良辰已恨,夜阑酒空人散。

  停云高处,谁知老子,万事不关心眼。

梦觉东窗,聊复尔耳,起欲题书简。

霎时风怒,倒翻笔砚,天也只教吾懒。

又何事,催诗雨急,片云斗暗。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欢迎新的副职领导的主持词

下一篇:员工调薪面谈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