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与危机处理的心得体会
简述危机处理的对策
处理是一个组织避免或减轻危机事件所带来的严重威胁,针对危机前、中所做的管理和应对的策略,以期对危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实施有效的控制。
危机管理应该是一种长期性的规划、适应和不断学习的动态过程。
危机事件种类繁多、危害严重,每种自然灾害事故和人为事故往往是由一系列不同的阶段组成的,而且危机事件的每一个阶段往往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但从总体上审视其基本特点,应对危机中依然蕴涵着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原则。
借鉴国内外学者概括的危机应对原则,结合各国危机管理的实际运作情况,特别是我国对危机处理的理论与实践,笔者将应对危机事件的基本原则归纳如下:一、第一时间原则(实时) 所谓实时,是指迅速了解情况、迅速做出反应、迅速对外说明;事件发生后的24小时,是处理危机最重要的黄金时间;组织应该掌握第一时间,迅速对事件作出反应 ;因为最初的24小时是很关键的,一旦人们的认知形成就很难动摇,你是否能控制情况,就在这一天内决定。
危机处理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不要选择沉默:一是抢先取得事件的解释空间;二是防止危机期间谣言滋生,扩大危机的杀伤力。
想要迅速做出反应、对外说明,必须先迅速了解情况,处理危机和处理心脏病突发的紧急程度是一样的,必须在第一时间。
当危机已经发生后,每一小时,每一分钟,各种资产都在大量地损失,并不断蔓延扩大。
所以对危机,必须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危机小组立刻行动,调查真相,召开记者招待会向相关公众通报事实,及时出台处理办法,让媒介把组织部门负责任和积极处理危机的信息传递给公众。
危机事件通常都具有突发性、震撼性的特征,来势凶猛,整个事件的过程发展变化迅速,有时甚至无章可循或无先例参考,而且由于信息不畅或不全面,其发展与后果往往带有不确定性,难以预料。
鉴于其巨大的破坏性、危害性和负面影响,危机事件一旦发生,时间因素就显得最为关键,组织必须立即在事发现场采取一系列紧急处理手段,及时控制危机事态发展,而且越快越好。
应对危机事件初始阶段的应急措施,如果能够做到及时、准确,则民众心理能够得以初步安定,社会秩序也得以初步维持,为争取整个危机事件处理工作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
处理迟缓的例子,例如1995年9月30日,东京以北的茨城县东海村一家核原料加工厂发生核物质严重泄漏事故。
事故发生后,在该地区居住和工作的439人受到直接辐射。
这次事故被确定为自1986年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灾难以来世界上最严重的核故。
意外是上午10时35分发生的,但起码过了一个小时,东海村的市长才知道出了事故,而时任日本首相的小渊的办公室到了下午才知道,直到傍晚首相才宣布成立以他自己为首的“对策本部”。
此后的12个小时里,东海村周围一片恐慌。
到了10月1日早晨,小渊在电视上仍说政府官员还在了解事情的真相。
这样迟缓的行动给事故的解决和危害的控制带来极大的被动。
同时也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带来更大损失。
二、以诚相待原则(诚实) 诚实有三个含义:一是绝对不要说谎;二是你也有不说的权利,但一定要交代理由;三是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
面对危机,组织只有开诚布公地说明事情的原委,诚恳地接受批评才能淡化矛盾、转化危机。
无论面对的是何种性质、类型及起因的危机事件,组织都应该主动承担义务,积极进行处理。
即使起因在受害者一方,也应首先消除危机事件所造成的直接危害。
以积极的态度去赢得时间,以正确的措施去赢得顾客,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
以诚相待还表现为维护受众利益,以顾客代言人的身份出现,主动弥补顾客的实际利益和心理利益。
如:70年代日本本田公司发生过一次严重危机,这就是著名的“缺陷车事件”。
当时的本田刚挤入小轿车市场,在几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夹缝中生存。
然而,其刚打开销路的“N360”型小轿车出现严重质量问题,造成上百起人身伤亡事故。
受害者及家属组成联盟,以示抗议,本田一下子声名狼藉,企业生存岌岌可危。
可贵的是,本田并未在舆论的重压下乱了阵脚,而是立即决定,以“诚”的态度承认失误。
本田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认错,总经理道歉之后引咎辞职。
同时宣布收回所有“N360”型轿车,并向顾客赔偿全部损失。
他们还重金聘请消费者担任本田的质量监督员,经常请记者到企业参观访问,接受舆论监督。
本田的诚心打动了挑剔的日本人,在公众心中树立起了“信得过”的形象。
诚实告知媒体坏消息,是挽救组织最有效的方法。
例如:AT&T的线路在1990年突然当机,他们在两个小时之内告诉媒体四件事:一是线路确实故障;二是目前还无法查出原因;三是组织会尽快修复;四是一有最新进展会立刻通知媒体。
三、行胜于言原则(负责) 即使责任不在自己,组织也应该展现善尽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
因为人们感兴趣的往往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组织对事件的态度。
公开道歉不见得是件坏事,反而更容易得到媒体和公众的谅解。
换言之,组织必须从攸关大众利益的角度出发,而非组织的利益出发。
如果置大众的利益于脑后,可能会使组织的危机更加严重。
在危机突然降临时,积极的行动要比单纯的广告和宣传手册中的华丽词汇更能够有效的建立起组织的声誉,在当前强调组织责任感的大环境中,仅依靠言辞的承诺,而没有实际的行动,只能招来受众更多的怀疑和谴责。
他们的态度,有可能使得组织行为中,哪怕是很小的失误,将组织推向危机的边缘。
自吹自擂的宣传方式,早已没有了受众新鲜感,常被他们认为是宣传者在吹嘘自己的优点;事实的经验也经常证明他们感觉的正确,而对宣传缺乏相应的可信度。
例如:1982年美国强生公司发生了“泰诺”中毒事件。
当时是因有人想讹诈强生制药公司,故意将泰诺的标签贴在氰化物上,致使7人死亡。
得到死人的消息后,强生公司当即决定,不惜损失1亿美元的代价,全部收回市场上所有的此种止痛片,并花了50万美元向可能与此有关的对象及时发出信息。
由于成功地处理了这一事件,使产品在三个月内将市场占有率恢复到危机前的95%。
为此强生公司还获得了当年美国公关协会颁发的“银砧奖”。
组织的诚信形象,是组织的生命线。
危机的发生必然会给组织诚信形象带来损失,甚至危及组织的生存。
矫正形象、塑造形象是组织危机管理的基本思路。
在危机管理的全过程中,组织要努力减少对诚信形象带来的损失,争取公众的谅解和信任。
组织应该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众公开道歉以示诚意,并且给受害者相应的物质补偿。
对于那些确实存在问题的产品应该不惜代价迅速收回,立即改进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以尽力挽回影响,赢得受众的信任和忠诚,维护诚信形象。
如“泰诺”中毒事件的处理维护了约翰逊公司的信誉,赢得舆论和公众的一致赞扬,为今后重新占领市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相反,老字号南京冠生园原本也是个有竞争力的企业。
2001年9月,中央电视台对其月饼陈馅的曝光,使南京冠生园遭到灭顶之灾,连带全国的月饼销量下降超过六成。
企业的形象危机甚至造成“三株”、“秦池”等知名品牌的销声匿迹。
四、透明度和展现同情(心)原则 组织如果能够用设身处地的角度去拟定沟通策略,沟通一定更加有效。
因此,组织应该以诚恳的态度去赢得公众,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去创造妥善处理危机的良好氛围。
因为“冷漠、没有人性、或不关心通常会在危机处理中造成失败”公众利益至上原则是现代政府管理的普遍原则,在危机管理中,这一原则的地位显得尤为突出。
危机的不可抗拒性和一般公众在危机面前的脆弱性,迫切需要组织在危机管理中将公众利益作为一切决策和措施的出发点和归属。
尤其是危机事件给公众和社会造成的损失,组织必须对受害者表示同情和慰问,及时解决危机所带来的困难。
这种公众利益至上原则,有助于政府赢得公众的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致力于危机的解决。
人类总是同情弱者,所以切忌在事故现场和受害者发生争执,即组织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一切有效渠道与公众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不断接触。
当社会危机发生时往往会伴随出现一定程度的社会恐慌,而这些恐慌很大一部分是由于公众获得的信息不全或者受到歪曲,造成对社会危机的认识偏差。
所以在发生社会危机时组织要及时与媒体和社会公众沟通,发布权威的信息,让人们了解组织在治理社会危机时已经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危机的处理状况以及最新的危机演变情况,将危机的真相公诸于众。
在非典型肺炎爆发的初期,公众缺乏官方信息,所以造成了一定的社会恐慌,随着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将事实真相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发布后公众又慢慢恢复平静,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在处理后所村民对抗事例中,政府要对钢厂污染事件的矛盾焦点和污染指数进行透明化公示,派出各级干部分赴后所每户村民家中进行沟通说明,就是一种危机处理的正确措施。
五、及时沟通原则 直接并持续与关键利害关系人沟通。
危机期间,哪些公众可能和组织站在一起同心协力度过难关
这些公众如果从媒体才得知组织发生事故,他们心中有何感想
重要或关键的利害关系人,可能包括员工、股东、经销商和小区民众。
组织应该直接并持续和他们沟通,以寻求他们与组织共度难关。
如强生公司在泰利诺事件发生后一天内,发出了50万份警告电报;每位员工都收到两封信,告知最新状况并感谢他们对公司的支持;另外还设立免费消费者热线,在一个月之内接听了三万次以上的询问电话,而且所有消费者的来信都获得了回复。
危机改变了组织的运行轨迹,同时也改变了组织与社会公众、利益相关者、组织内人员之间的关系,他们有权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此时,畅通的沟通渠道,高明的公关政策对于维护组织的形象、阻止危机的扩散、降低危机的损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与公众沟通的关键在于及时把公众须知、欲知、应知的全部信息通过最容易让公众接受的方式发布出去,在公众中树立诚实守信、敢于负责也能够负责的形象。
例如在2003年非典危机中,北京市政府在4月20日以后的危机公关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成功范例。
面对北京防治非典的严峻形势和国内外的观望、怀疑态度,作为北京指挥抗非的核心决策人物之一,4月30日,一向低调的王岐山在一次规模庞大的记者招待会上主动亮相,并爽快地接受了中央电视台名牌记者王志的采访,在《面对面》节目与公众作了整整45分钟的“面对面”交流,不仅回答了王志以“质疑”的方式提出的所有尖锐问题,而且主动解答了他“最怕回答”而记者也没有提出的热点问题,其自信、坦诚、务实、亲民的形象,坚定的神情,睿智的谈吐,特别是那句掷地有声的古语“人不自信,谁人信之”,廓清了笼罩在北京市政府头上的疑云,扫荡了北京市民心中的阴云,给北京以信心,给市民以力量。
六、信息一致原则 在组织出现危机时,最好成立一个以组织重要人物为中心的新闻中心。
这一机构可以是临时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
在危机时,它的作用在于将危机真相告诉受众。
同时这一机构可以是一群人,也可以是以一个人为中心的几个人。
设立这样的机构或专人,有助于组织使大批媒体采编人员,在离开危机地后,仍然能获得很多关于危机的消息,可以尽可能的避免媒体在事后的猜测。
这一机构有必要安排一人专门写稿、专门记录、专用笔记本,介绍危机的详细情况以及组织所作出的决策,对外形成一个统一的声音。
发言人最好由常务分管领导或相关副总裁担任,这样也是为组织留有回旋和调整观点的余地,除非大局已定或者情况非常严重时候,一般不主张最高层的主要领导或者董事长出面。
在危机面前,采取主动行为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光明“回炉奶事件”被电视台曝光后,公司董事长王佳芬在第一时间冲向了“最前线”其实也是发言人选择的失策,王佳芬的回答存在着诸多矛盾之处,然而王佳芬的回答其实代表了上海光明最终的回答,没有任何回旋和调整的余地。
七、让权威机构说话原则 许多组织身陷危机之后,特别是“质量”危机,第一反应都是想尽快澄清事实,还我清白。
然而,自我辩解往往难以证明清白之身,有时还会越描越黑,引起公众的反感。
无数的危机公关案例证明,真正能澄清事实的,不是当事组织自己的百般辩护,也不是组织与媒体的口水仗,而是权威机构的声音。
权威机构以其自身的威信以及第三方的身份,足以消除公众的所有疑惑,可以说,权威机构的一句话胜过组织的一万句。
那么谁代表权威机构呢?质量检测部门、主管机构、监管机构都是,新闻发布会有权威机构的参与才最有说服力。
通常要求组织在危机第一时间发出声音,主要是表明自己主动承担责任的真诚态度,为以后的措施作辅垫,而并非苍白无力的自我辩解。
控制局势、稳定人心、协调救治行动都需要有权威机构、权威人物的及时介入和权威信息的及时发布、权威决策的及时出台,绝不能在请示、报告、等待甚至公文旅行中贻误战机。
在目前,我国政府的最低层体制中,最先介入的应该是危机发生地级层政府。
基层政府对控制危机局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在采取初步的控制措施的同时,必须逐级上报,由上级政府和有关专业部门做出需要哪一级机构、哪一级领导介入的决定,并立即实施。
如美国在遭到前所未有的“9.11”恐怖袭击时,总统布什立即采取措施,在返回白宫途中,布什总统分别在路易斯安那州和内布拉斯加州空军基地做短暂的停留,表达哀痛之意并誓言还击。
针对恐怖事件,布什总统立即发表四次讲话(第一次发表讲话的时间距离事发仅45分钟),希望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共渡危机,表明美国政府保护本国人民、打击恐怖主义的信心和决心。
随后开展的救援工作也都井然有序,整个美国的社会秩序也很快得以恢复,为此布什总统本人也得到了美国民众和媒体普遍的称赞。
八、果断决策原则 危机决策属于非程序性决策,需要完成两个转换:一是决策方式由从平时的“民主决策”切换为战时的“权威决策”。
突发事件来临时给予领导者们的决策时间往往十分有限,任何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或拖延决策都有可能给组织带来致命的伤害。
平时为了达成共识,在决策时可以多方酝酿,反复协商,并且要以理服人,少数服从多数,危机时则必须由最高决策者在信息共享、专家咨询的基础上“乾纲独断”,迅速拍板,并且是谁决策谁承担责任。
二是决策目标必须从维护“利益共同体”切换为拯救“命运共同体”。
平时,维护一个组织(国家、企业或家庭)靠的是共同利益;然而危机来临之时,命运胜于利益。
在应对危机之时,各级领导需要马上去做的事情必定会成倍增长,千头万绪常常令人不知从何下手。
然而大难临头,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以公众为中心,以公众的切身利益为中心,以公众关注的优先级为中心来分清轻重缓急和先后顺序。
只有以公众为中心安排的轻重缓急和优先级,才有可能使得本部门、本企业乃至领导者个人的损害降低至最小。
因此,在进行危机管理时,必须集中精力抓好当务之急,切忌三心二意,左顾右盼。
从国内外经验来看,只要危机不解决,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无法根除,试图抵消这种影响的任何努力都只能是事倍功半。
九、生命第一原则 在危机事件的应对中,抢救生命与保障人们的基本生存条件,是处理危机和开展救援工作的首要任务。
因此,必须以确保受害和受灾人员的安全为基本前提。
同时,还应该最大限度地保护参与处置突发事件的应急人员包括士兵和警察等的生命安全。
例如:2000年7月22日傍晚,8名工人在台湾嘉义县番咯乡八掌溪下游进行河床固体工程时,突遇山洪暴发,其中三男一女走避不及,受困于湍急溪流中,在洪水中四人相依为命紧紧地拥抱在一起,苦撑了两个多小时,但救援的直升机却迟迟未到,终于被洪流冲走溺死。
由于当时电视媒体在场,整个不幸事件“现场直播”至全岛各地,人们亲眼目睹4名工人在急流中挣扎,直至被洪水吞噬;而人们引颈相盼前往求援的空军海鸥部队和空中警察部队却互踢皮球,一个说低空非自己责任区,一个说天气不佳,无法起飞,因而延误了抢救时间。
在电视画面的强烈冲击下,台湾整个社会对新当局的不满和愤怒终于爆发出来,纷纷痛斥当局官僚无能,要求有关官员辞职,使一场突发事件迅速升级为一场政府危机。
十、态度决定一切原则 处理危机事件,事实虽重要,态度是关键。
危机爆发后,相关组织,可能会“四面楚歌”,政府批评、媒体曝光、公众质疑等都会纷至沓来。
此时组织最明智的做法是,正视问题,以诚相待,采取积极主动的姿态,敢于公开真相,积极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并且“闻过即改”,做出相应的改进举措,争取赢得公众的谅解和同情。
不要忽略,组织真诚的态度对单纯的公众的影响力。
一个敢于承认错误,勇于承担责任的组织,不管它做错了什么,往往会赢得受众的同情和信任!其形象不但不会受到损害,反而会有所升华。
许多危机成功的案例显示,组织在危机事件中的诚恳态度,不仅化解了一场灾难,而且化被动为主动,化“危机”为“机遇”,使组织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相反,许多组织担心危机事件曝光后会毁掉自己苦心经营的品牌形象,采取隐瞒、掩盖、敷衍、“无可奉告”等愚蠢的做法,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雪上加霜。
组织应该明白,在危机时刻,公众对组织的反应高度敏感,任何敷衍、傲慢、推卸责任的言行都可能激起公众的愤慨之情,使事态进一步恶化,一个被受众憎恶抛弃的品牌其实一文不值。
几乎所有的危机处理失败的案例,都存在着组织态度上的失误。
美国许多成功组织为了有效处理危机事件,都积极遵循以下原则:一旦发现问题,就毫不犹豫地正视它。
一旦感到情况不妙,就进行彻底大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危机爆发的原因。
一旦发现危机来临,立刻通过传播媒体,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危机的真实情况。
一旦危机已经降临,就集中所有部门的意志和力量去对待它,在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形势下,没有比求生更重要的了。
这方面国内外成败的案例不胜枚举。
十一、协调一致原则 由于参与危机应对人员和力量来自各个方面,包括交通、通信、消防、信息、搜救、食品、公共设施、公众救护、物资支持、医疗服务和政府其他部门的人员,以及军队、武装警察官兵等,有的时候还有志愿人员参加,因此,危机应对中的协同一致运作特别重要。
突发事件的不可回避性以及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紧迫性,要求政府在事件发生后,不同职能管理部门之间实现协同运作,明晰政府职能部门与机构的相关职能,优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发挥整体功效,最大可能地减少事故损失。
如美国法律规定,紧急事务事发现场的组织协同的牵头机构为联邦调查局,危机处理后期协同工作则由联邦紧急事务管理署牵头负责。
面对危机,员工不应是危机的旁观者,而应该是危机参与者。
因此,组织应该保持同员工的良好沟通,让全体员工享有知情权,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赢得全体员工的协力支持。
如果组织得不到内部员工的大力支持,甚至祸起萧墙,自乱阵脚,组织是很难渡过难关的。
例如2000年11月16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暂停销售含有PPA的药品,17日中午,中美史克公司便召开全体员工大会,总经理通报了事件的详细情况,并表示公司不会裁员的决心,这一举措赢得了员工空前一致的团结。
杨伟强事后总结:“我们最大的成功,应该是没有将外部危机转化为内部危机。
管理层没有对员工隐瞒任何事实,并且在康泰克和康德全面停产的情况下,坚持不裁员,这一方面团结了员工,使他们更积极地进行新产品研发;更重要的是,磨难使员工们今后对企业更加忠诚。
”十二、科学有序原则 危机处理应对的“科学原则”,主要是针对那些因工业技术而引起的灾害以及由自然灾害而造成的危机事件。
其中,前者包括:危险物品、辐射事故、水坝决堤、资源短缺和大面积建筑物着火等;后者包括:干旱、海啸、森林大火、山崩、泥石流、雪崩、暴风雪、飓风、龙卷风、洪水和火山爆发等。
对于这些危机事件,应对中一定要注意科学性、技术性,多征求特定技术领域专家的意见,千万不能盲目蛮干。
危机管理行为的实施,必须依据一定的评估标准和优先次序,确定现场控制及处理的工作程序。
如果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定,则首先要遵照法律的规定实施;对于社会性危机,迅速有力地恢复正常秩序是首要的目标。
要善于甄别主要危害物,采取有效措施,对于一些群体突发事件,应对时要把握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的原则,区分不同情况,严格把握政策界限。
特别是在处理一些暴力型的突发事件过程中,火力的使用要把握火候,掌握尺度,一般以制服对方、解除其抵抗能力为限度。
总之,各种组织要想成功处理危机事件,就必须要认真对待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规划决策、动态调整、化解处理、员工培训和演练等活动过程。
通常人们将危机管理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危机爆发前的预计,预防管理。
它是为了应对突发的危机事件,抗拒突发的灾难事变,尽量使损害降至最低点而事先建立的防范、处理体系和对应的措施。
第二部分是危机爆发后的应急善后管理。
各个组织在危机处理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危机处理十二项原则,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消除或降低危机给社会和受众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
普林斯顿大学的诺曼.R.奥古斯丁教授认为,每一次危机本身既包含导致失败的根源,也孕育着成功的种子。
发现、培育,以便收获这个潜在的成功机会,就是危机管理的精髓。
而习惯于错误地估计形势,并使事态进一步恶化,则是不良的危机管理的典型。
简言之,如果危机处理得当,危机完全可以演变为发展的契机。
幼儿园网络舆情如何应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对我们的影响日益凸显。
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暗藏着各种意想不到的危机,幼儿园作为社会组织机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避免不了会受到网络的影响。
网络舆情危机容易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幼儿园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幼儿园若是没有完善的应对策略,必定会陷入被动、措手不及的局面。
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必须要对网络背景下产生的舆情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以避免层出不穷的网络舆情危机。
1、幼儿园网络舆情危机易发的原因1.1幼儿园内部人员工作不到位近几年网络上多发的幼儿园舆情案件,绝大部分是因其内部的工作人员没有依照相关的幼儿园法律法规工作,没有履行好其岗位职责而引起的。
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初始阶段,若是发生负面的舆情事件,必将对幼儿、家长乃至社会都产生持续深远的危害。
1.2幼儿园周围服务人员工作不到位作为幼儿园管理者,园长以及老师平时的关注点一般都在围墙内的“一亩三分地”,对围墙外的潜在“危机”认识不足,这也容易导致网络舆论危机的产生。
其实,幼儿园周边的服务人员与幼儿园的形象息息相关,如果这些服务人员的工作没做到位,也会容易引发幼儿园的网络舆情危机。
1.3家长的空前重视以及媒体的夸张报道幼儿的人身安全、教育情况等都会引起整个家庭以及社会的重点关注,只要网络上出现跟幼儿相关的报道,必将成为民众热议的焦点,以至于各方媒体对于报道幼儿园的相关舆情非常热衷。
媒体若是再使用一些夸张或者片面的方式,报道一些涉及幼儿人身安全或者教育等的舆情信息。
网络的实时性,再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有关问题空前重视,那么必然会引起家长的重点关注,一旦家长反应过度,幼儿园就难免会被网络舆论绑架,从而导致其陷入网络舆情危机。
2、如何做好幼儿园的舆情应对要想做好幼儿园的舆情应对工作,首先需要规范其自身的管理,做好幼儿园的日常运营,体现对机构、幼儿、家长和社会的态度和责任;其次幼儿园作为网络舆情易发机构,还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应对工作,当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及时、高效的处理,避免对幼儿园造成舆论危害,影响其形象和发展。
2.1规范幼儿园的管理近期多地发生幼儿在幼儿园受到侵害的事件,影响恶劣,给受害幼儿及家庭造成重大伤害,后果十分严重。
这些都反映出一些地方机构和幼儿园仍然存在管理不善、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到位的现象。
因而幼儿园要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重点检查师德师风建设,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整改。
幼儿园的规范管理,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2.1.1在幼儿园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方面当前幼儿园保育、教育和管理工作存在一些忽视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现象。
因此各地政府单位、幼儿园应通过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采用报告会、讲座、培训班等形式,广泛宣传和学习有关幼儿园的法律法规。
确保有关部门、广大幼教工作者都能了解幼儿园的任务,管理体制与原则,举办幼儿园的基本条件,保育、教育工作的目标和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以及法律责任和执法、监督等,做到依法办事。
2.1.2在幼儿园的发展方面在全国性规范的指导下,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入和社会开放力度,鼓励不同的社会力量,按照国家标准建立、运营幼儿园,既能更好地满足“幼有所教”的新需求,又通过营造竞争性的办学格局,来推动园方主动向着更高水平提升,从而达到教育部强调的“把每一所幼儿园办成幼儿快乐成长的乐园,让家长安心,群众满意,社会放心”的目的。
2.1.3在幼儿园管理者和广大幼教工作者方面幼儿园管理者,尤其是广大幼教工作者是除了家长以外,接触儿童最多时间,对其影响最大的人群。
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必须秉承育人子弟的思想意识,以岗位职责为根据,做好育人的工作。
2.2幼儿园舆情应对方法2.2.1幼儿园舆情应对之居安思危,做好防范网络舆情危机管理重点应放在危机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危机发生后的处理上。
幼儿园需要建立网络舆情危机的预警系统,一方面要加强对幼儿园内部网络平台的管理,可以派专人对幼儿园内部网站、微信平台、微博、QQ群等内容进行管理,及时发现舆情危机并将其消除于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另一方面更需要加强对幼儿园外部网络平台的监测和预警,网络上的信息每时每刻都以几何函数更新,想要通过人工的方式来进行监测显然不切实际。
对此,幼儿园可以借助类似多瑞科网络舆情监测预警系统软件,通过软件的全网全时段监测和预警功能,来提升其预防的能力。
2.2.2幼儿园舆情应对之沉着冷静,做好处理当网络舆情危机发生时,幼儿园管理者应当冷静下来,立刻启动幼儿园危机应急预案,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事件的起因及经过,争取更多支持。
要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找出网络舆情危机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处理,不让事态继续蔓延。
切忌推脱等待,让事态持续在网络上发醉,以致一发不可收拾。
2.2.3幼儿园舆情应对之修正充实,做好总结网络舆情危机过后,要重视对危机过程进行分析总结。
首先,要对危机起因和相关预防与处理的措施进行再调查,从而发现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
怎样应对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舆情应对处置
谈一谈新媒体环境下,对于社会舆情的控制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哪些异同业界认为媒体微博主要有三个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信息服务。
微博有很多优点,诸如稳定、简单、快捷;但微博也有其致命缺陷,例如其庞大、广泛、不确定的受众面让用户不好把握这样的多元互动。
基于视野窄化的原理,从个人情趣爱好出发,微博用户会选择具有某些一致性的人进行关注,这种用户偏好聚合下的自我的议程设置,逐渐形成一个舆论群体。
要想使得自我议程设置成为公众议题,媒体微博必须要善于分析自身受众心理,发布适合一部分受众的内容,不断提高粉丝的参与度。
媒体微博在运营时要注重策略调整,通过形象塑造、信息推送、意见领袖、话题策划等策略增加自身微博的影响力。
微博言论空间的自由性及巨大的发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信息的公开透明,其裂变的传播效果增强了微博舆论监督功能。
媒体微博在其传统媒体的强大的影响力基础上提高了信息的实效性,通过强互动凝聚舆论力量,在热点事件当中自成一派,引导舆论走向,形成密集的监督网。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舆论话题的引导,如何掌握主动权,这是我们当下急需的。
一、学习认识新媒体,进一步认识新媒体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新媒体有着明显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媒体的特性,认清这些特性,才能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新媒体在信息发送上具有即时性。
传统媒体反映的是新近发生的事实,而新媒体却能将正在发生的事实瞬间告知公众。
这给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必须转变观念,学习认识新媒体,通过新的传播渠道及时发言、传播资讯。
一些政府部门已经开设了官方网站、博客、微博等,积极疏通传播渠道。
事实证明,善于运用新媒体,及时回应民意诉求,对密切与群众的关系,对提升自身影响力,都十分有利。
新媒体在信息传播上具有互动性。
无论是参与网上讨论、转发手机短信,还是转载网络言论,受众常常集信息的接受与传播于一体,传统媒体时代“我播你看”的单向流动,正向“全民参与”的传播模式发展变革。
这带来了传播内容的极大丰富,各种信息都被拓展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社会思想意识加速多元化,传统的舆论引导格局正经受着深刻的冲击。
新媒体的出现,既为公众参与政治生活开辟了新通道,也为党和政府与公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了无限可能。
领导干部需要改变执政理念与方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途径,搭建起党务公开、政务公开、优化决策流程和执政方式的新平台,及时、全面地与公众沟通。
新媒体在信息接收上具有集群性。
集群式接收、个性化传播是新媒体的又一明显特征。
不同年龄、收入、职业、兴趣的人们在对信息的鉴别、筛选上,具有一定范围内的趋同性,这种趋向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新媒体的出现又加速集群性进一步走向深入。
舆论格局的变化,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批量生产”式的传播方式,传播效果必然要大打折扣。
二、善于运用新媒体,是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新突破口置身新媒体时代,怎样更好地传播主张、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怎样更好地化解矛盾、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掌握主动地位,怎样更好地听取群众呼声、进一步改进工作,都是摆在执政党和各级政府面前的重要命题。
媒体技术、传播手段的更新,为进一步联系群众、更好地服务群众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
一要合理设置议程。
传统媒体主导的传播形态,其特点是“一对多”,媒体往往能够引导和控制舆论,起到议程设置的作用。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如果点击率够高、转发量或转载量够大,普通人的言论一样能成为全民关注的焦点,引发社会大讨论,传播形态变为“多对多”。
研究发现,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与受众之间存在着双向互动设置议程的复杂关系。
这就要求执政党、政府部门必须遵守新闻传播规律,主动出击,善于运用传播技巧,使媒体愿意围绕自己发布的信息进行报道,并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互动,产生放大效应,合理地为公众设置议程。
二要处理好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消息的瞬间广泛传播,是新媒体凸显威力的重要表现。
然而,怎样恰当处理好突发事件消息的发布,一直以来都是政府部门深受困扰的一个问题,新媒体的介入,使这种困惑更加凸显。
当前,新媒体逐渐成为热点新闻的首发媒体,而政府部门和传统媒体却频频在第一时间失语。
公众被具有震撼性的消息“击中”后,很快开始参与各种猜测和讨论,这固然印证了新媒体传播之快、影响之大,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也是权威解释缺席后情绪焦虑的一种反映。
在传播技术足以颠覆传播形态的今天,不敢说、不愿说、说不好都需要摒弃和改变,人们呼唤政府部门改变心态,尊重公众的知情权,真正从有利于事情解决的立场出发,在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的前提下,利用好新媒体这支利器,将事件真相和处理结果及时告知公众,平息不实传闻,主导社会舆论。
三要做好舆情分析。
从根本上讲,网络舆情监测要求达到实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多瑞科舆情数据分析站能满足系统舆情信息服务市场三个要素,实时性:舆情获得越早,给应对和处置留下的余地就越大,而网络舆情的发展往往是爆发式的,机会稍纵即逝,一旦错失最佳时机将追悔莫及;全面性:网络舆情容易攻其一点,不及其余,信息量大,容易使很多重要信息被忽略;准确性:海量信息条件下,如何准确地掌握问题核心,不为纷扰所困,是得出正确判断的关键。
“舆情是社会的脉搏”,随着网民队伍不断壮大,网络舆情越来越受重视。
源自网络的言论和现实意见相互影响、融合,往往成为社会情绪的晴雨表。
由于参与的门槛低,同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网络舆情某种程度上更为真实地反映了大众心声。
善于倾听,及时捕捉网络舆论热点,了解不同阶层群众的想法和愿望,并对公众的诉求整理、吸纳之后转化为决策依据,对密切党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三、善于管理新媒体,打造积极健康的话语场新媒体发展迅猛,出乎很多人的预料。
人们在为它推动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建设叫好的同时,也逐渐认识到,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它需要接受相应的监督管理,规避可能带来的弊端。
首先要正视新媒体时代的舆论特点。
匿名发言会降低传播者的责任感,致使网络上出现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时候人们来不及辨识事实真相,就开始表态发言,加速了不实消息的散播;有的网站或网民为了提高点击率,将一些垃圾信息、不健康不道德的信息也放到了网上……网络传播的即时性、广泛性在这些时候“助纣为虐”,致使网络舆论走向暴力和失范,网络监管也成了一个世界难题。
其次要加强立法,促进新媒体健康发展。
很多国家都在网络安全、信息自由、未成年人上网保护等领域进行了立法。
当前急需建立和完善与新媒体直接相关的法律制度,将新媒体置于相关部门有效监管之下。
新媒体存在的舆论风险,不仅需要执政党和政府部门高度关注,公众也需对此廓清认识,提高媒介素养。
要使公众了解,在享受言论自由的同时,虚拟世界同样也要讲大局、负责任,网络世界中的个人言行,一样要接受法律法规的监管。
监督的作用体现在一方面优化自媒体舆论生态,另一方面培养网民的权利意识,鼓励网民以公开的、合法的途径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新的传播格局,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极大挑战,但挑战与机遇往往并存。
适时开通微博,利用这个传播平台,给信息插上飞速传播的翅膀,粘合更多的网友扩大自己的网上阵地,从而在这个网络舆论场中查知民意、发出声音、引导舆情,这是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使命,更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契机。
如何正确应对媒体和引导舆论的调研报告
一、转变观念,树立应对舆情和引导的理念 树立重视、有效管理极应对、正确引导的理念。
目前,社会正处在突发事件的高发期,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强化防范意识,高度关注网络舆情。
面对重大舆情,积极应对,主动回应,速报事实,利用各种媒介澄清误解,强化正面引导,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有效化解舆情危机。
树立舆情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同等重要的理念。
在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舆情分析研判、媒体采访报道、权威信息发布等工作是网络舆情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快速核查、主动引导、系统响应、分类施策”的原则,依据速报情况、慎报原因、缓说结论、由简入繁、增信释疑的步骤,启动应急预案,设置舆论引导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组织媒体采访报道,牢牢把握舆论引导权,为舆情事件妥善处置营造有力的舆论环境。
树立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和影响媒体,营造有利舆论环境的理念。
“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是记者”。
网民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随时、随地、随意”转发、评论等方式关注网络舆情,快速传播信息,即使权威部门“缺位”、权威信息滞后,舆论热点照样会很快形成。
一旦网络舆情发生,政府和主管部门应及时、有序发布权威信息,去引导媒体报道舆情的角度、内容和倾向,从而影响公众舆论,杜绝一些媒体捕风捉影,被谣言和猜测左右,个别舆情事件被歪曲炒作。
树立大媒体协同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理念。
面对媒体格局、信息传播和舆论形成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的环境,只有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媒体优势,树立大媒体协同作战的理念,才能发挥各种媒介的整体力量,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舆论大环境。
对于传统媒体,借助其公信力和影响力,发挥引导和影响网络舆论的主渠道作用;对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创新管理思路,放大网络草根言论的正能量,积极引导其疏导网民情绪,凝聚网民共识,发挥其舆论引导新平台、新渠道和新阵地等作用。
二、整合资源,提升应对舆情和引导舆论的保障能力 理顺互联网管理体制。
建立“省(自治区)、市、县”三级互联网管理机构,主管互联网信息内容,指导、协调、督促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打击网络违法犯罪主管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为舆情管理工作有序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同时,加强网络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信息员和网络评论员三支队伍建设,共同负责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舆情部门主动应对,各主流媒体、网络媒体积极配合,宣传、引导、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情管理工作新格局。
强化舆论阵地建设。
树立大媒体观念,整合各媒体信息资源,打造网络宣传平台,建立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联合互动、协同动作的全媒体化的舆论传播阵地。
创新传播方式,拓展传播渠道,丰富传播手段,强化网络媒体、自媒体管理,提高新媒体环境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能力,将党委、政府的重要决策部署和政策文件等内容原汁原味发布到网络宣传平台上,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开,直接传递给网民,并与网民回帖交流,了解诉求、答疑解惑,回应求助,有效化解社会负面情绪。
在突发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和演变过程中,对网上不实报道、蓄意炒作、刻意渲染和非理性等情况及时予以多渠道、多手段实时报道,强化正面引导,揭露消除谣言,公布澄清事实,稳定网民情绪,为各种舆情危机有效化解提供立体式地传播阵地。
建立高效的舆情监测分析平台。
持续监测网上舆情变化,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热点动向动态,是提高网上舆情管理质量的基本要求。
舆情监测分析系统就是利用统计学理论、信息科学技术、网络搜索引擎技术和数据挖掘技术开发软件平台,自动从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抓取热点、焦点话题,预测可能发展的趋势,生成网络舆情分析报告。
舆情分析人员借助系统获取舆情信息和报告,及时进行分析研判,全面掌握舆情事件发展态势,为提高网络舆情信息全面掌控能力和研判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三、标本兼治,构建网络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机制。
建立和完善专人负责的横向到县(区)、纵向到各部门(单位)全天候、立体式网络舆情监控体系,严格落实24小时网络舆情监控值班制度,实现网络舆情交叉跟踪监测,确保第一时间发现舆情,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建立日汇总、周分析、月总结制度,采取一事一报、急事急报、重大网络舆情双报告方式,及时上报网络舆情,为决策提供参考。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研判预警机制。
为加强对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变化的有效控制,对网络舆情尽早进行防控,就要事先制定处置预案。
制定的预案包括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总预案、网络舆情联动应急等级预案,包括: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Ⅳ级(一般)4个预案,和网络舆情联动应急专项预案(包括部门预案、地方预案、企事业单位预案以及重大活动单项预案)等,每项预案都有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并根据应急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有效化解危机。
一旦有网络舆情发生,网络舆情分析人员及时跟踪、研判舆情性质,对网络舆论蕴含的观点和态度进行深入分析,寻找引发舆情的根源,发现工作的盲点、弱点和难点,及时发布不同等级的预警信息。
根据舆情等级启动预案,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应对危机的联合动力,迅速、有效地应对处置,力争将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点。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处置机制。
一是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省(自治区)、市、县(区)纵向网络舆情长效合作机制建设,公布三级舆情值班电话,利用腾讯通等软件平台,畅通信息报送渠道,形成工作合力。
同时,加强各部门横向协作沟通,达成共识,统一对外口径,有效地回应舆论质疑,营造正面舆论环境。
二是建立快速反应机制。
一旦发现网络舆情,互联网主管部门迅速召开会议,进行集中研判,拿出处置意见,将相关舆情通报给当事部门,视情况报送上级部门。
三是建立正面回应机制。
涉及舆情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网上相关舆情迅速介入调查,第一时间予以回应。
宣传部门和主流媒体要相互联动、协同动作,及时刊载回应内容,正面引导网络舆论。
四是建立依法查处机制。
对涉嫌违法违规的网上信息,执法部门要迅速落地查人、依法处理。
五是建立问责督办机制。
对在网络舆情突发事件中应对和处置反应迟缓,或对交办的网络舆情处置工作重视不够,造成工作被动或酿成严重后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员,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处理,并督办落实。
六是建立善后评估机制。
对网络舆情进行全面评估,内容包括舆情危机情况介绍、采取措施、应对工作总结、反思和建议等,及时总结舆情管理经验教训,提高舆情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一是建立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坦诚交流机制。
对网上传播的谣言,及时澄清,可以采取必要的堵塞手段遏制传播。
对各种社会热点问题,注重“疏导”,掌握网络沟通艺术,善用网言网语,快速发布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引导网民“怎么看”的同时回答“怎么办”,不断提高引导水平。
二是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推进舆论引导法制化进程。
依据有关法律规定,加大对违法违规网络传播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打击网络谣言。
对利用网络造谣诽谤、发布低俗淫秽色情信息等违法乱纪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对滥用公权随意践踏公民自由表达权,打击报复甚至抓捕网民的行为也要依法严惩。
稳步推进网络实名制管理,遏制网络匿名制造成网络语言暴力、诽谤和暴露他人隐私等行为,推进网络舆论健康发展。
三是以网络施政为重点,构建网络民意沟通机制。
搭建网络施政平台,采取主动“推送”方式发布权威公告、政务信息、政策解读等信息,接受网民咨询,负责答疑解惑,并推动政策落地实施。
通过领导信箱、微博等渠道,接受网民的建言献策、咨询投诉、行风督查,定期在报纸、网站上反馈网民反映问题办理结果。
组织开展网上访谈活动、召开意见领袖座谈会,认真听取并采纳相关建议和意见,加强与网民的交流,逐步建立健全收集、分类、交办、督查、反馈的“网络施政”链条,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民意沟通机制。
四是创新舆论引导方式,加强舆论引导队伍建设。
积极与国内大V建立沟通和合作长效机制,培育本土网上“意见领袖”,通过他们有见地、有代表的发言,强化主流言论,充分发挥导航作用。
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键在人才。
面对风云变幻的舆论信息,亟须建设论坛管理员、网络评论员、网络舆情引导员三支舆论引导队伍,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
五是打通“两个舆论场”,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动。
突发事件发生后,充分发挥各媒体优势,立体化、多渠道展开舆论疏导。
传统媒体借助网络媒体提供新闻线索,及时采访,发布权威、可靠、真实新闻报道,做好舆论引导;网络媒体利用网站、微博、微信等传播平台与网民互动,覆盖更为广泛的受众,强化主流舆论权威,凝聚人心民意,充分形成强大舆论引导合力。
监狱如何应对网络舆情
近些年来, 互联网得到了迅速普及[1]。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第 2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截至 2011 年 12 月底, 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13 亿人, 网络普及率为 38.3%。
网络舆情也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发展起来。
相对于传统舆情, 网络舆情能使人们更大程度上实现表达与交流的自由。
人们可以通过新闻评论、 BBS、 博客、 聚合新闻 (RSS) 等, 对各类社会事件进行讨论交流。
但是网络舆情的自由发展还会诱发危机的产生。
监狱网络舆情是指监狱出现的可能危及监狱机关和人民警察形象的案件[2], 既有因监狱或人民警察在执法中处置不当、 执法不公、 失职渎职以及队伍违法乱纪等问题造成公众媒体热评、 热议, 又有因罪犯亲属的不实投诉、 恶意渲染或新闻媒体片面、 失实的报道致使监狱机关和警察形象遭到严重损害。
近年来, 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发生, 冲突程度也趋增强, 正在引起监狱各级领导者的高度重视。
如何从网络舆情角度, 预防和正确应对群体性突发事件, 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研究网络舆情的内涵, 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实现对监狱网络舆情的监测, 对于推动社会科学发展、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1 网络舆情的内涵 我国最早在 《旧唐书》[3]中就有 “舆情” 这一概念, 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的舆情理论研究是从 2003年开始的。
最早鉴定舆情概念的是[4]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王来华, 他在编著的 《舆情研究概论》 将舆情定义为: 一定的社会空间内, 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 发展和变化, 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通俗地讲, 舆情就是社会各阶层民众对社会存在和发展所持有的多种情绪、 意愿、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5]。
网络舆情是舆情的一个组成部分, 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对于某一焦点问题、 社会公共事务等各种不同的情绪、 意愿、 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
也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一种特殊反映[6]。
2 网络舆情的特征 由于网络舆情是指在各种事件的刺激下, 人们通过互联网手段表达的对该事件的所有情绪、 意愿、 态度和意见倾向的集合。
在网络环境下, 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 BBS、 博客、 聚合新闻 (RSS)等。
根据中国舆情网以往的研究, 将网络舆情的特征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2.1 网络舆情的自由性 互联网是完全开放的, 它拓展了所有人的公共空间, 给了所有人发表意见和参议政事的便利, 每个人都有选择网络信息的自由, 通过 BBS, 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 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下情直接上达, 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因此, 网络舆情比较客观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矛盾, 比较真实地体现了不同群体的价值。
2.2 网络舆情的交互性 在互联网上, 网民普遍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
网民之间的互动性实时交流, 使各种观点和意见能够快速地表达出来, 讨论更广泛更深入, 网络舆情能够得到更加集中的反映。
观念和情绪心态。
2.3 网络舆情的多元性 网上舆情的主题极为广泛, 话题的确定往往是自发、 随意的。
从舆情主体的范围来看, 网民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各个领域; 从舆情的话题来看, 涉及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外交以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从舆情来源上看, 网民可以在不受任何干扰的情况下预先写好言论, 随时在网上发布, 发表后的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
2.4 网络舆情的偏差性 由于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 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 甚至有些人把互联网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 通过相互感染, 这些情绪化言论很可能在众人的响应下, 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2.5 网络舆情的突发性 网络舆情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 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当某一事件发生时, 网民可以立即在网络中发表意见, 网民个体意见可以迅速地汇聚起来形成公共意见。
3 监狱网络舆情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我国监狱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方面的做法, 可以看出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 对监狱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不重视。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应该成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7]。
但国务院 2006年 1 月 8 日发布的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并未将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列入其中, 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关部门对网络舆情问题重视不足。
(2) 对监狱网络舆情处理机制不健全。
监狱在如何应对和处理监狱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显得相对薄弱,全国没有形成一系列系统的对策和措施。
监狱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工作中缺乏预见性, 危机发生时不能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往往会造成工作被动,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反而会增加民众和媒体的对立情绪, 进一步激化矛盾。
(3) 处理监狱网络舆情危机的技巧和方法欠缺 ,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不能及时公开信息。
在群体性突发事件发生初期没有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尽快公布有关信息, 而当网上出现种种猜测之后, 又没有进行针对性地解疑, 这样会使很多群众相信网络传言,让小道消息占领了市场。
②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没有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导致事态逐步升级。
4 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按照社会政治态度性质不同, 可以把网络舆情分为正面网络舆情和负面网络舆情。
负面网络舆情会引发群体性事件, 弱化政府公信力, 造成社会认同危机, 影响社会稳定。
要想缓解网络舆论对监狱造成的巨大冲击, 有效管理网络公共空间, 正确引导监狱网络舆情发展,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4.1 增强监狱网络监管和执法队伍建设 监狱自己应建立一支网络监管队伍。
监狱设立专门的办事机构, 有统一严格的规章制度, 明确的责任落实制度。
队伍中的舆情监测员运用短信、 电子邮件、 在线输入等方式上报舆情信息, 经舆情技术人员整理, 利用舆情智能分析技术对网络舆情做整体分析, 及时掌握有关舆情动态和危机征兆, 以舆情专报的形式向部门主管反馈, 进而上报监狱领导。
当监狱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发生时, 网络监管队伍可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
这样可以提高监狱的响应事件, 尽快采取有效措施, 沉稳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
4.2 建立健全监狱网络舆情应对和防范机制 首先, 不断运用网络技术收集、 筛选、 分析、 研判、 过滤网络上的负面网络舆情。
通过网络信息分析研判系统, 实时监控网络信息发生和发展动态, 提高负面网络舆情的预警预防机制。
其次, 继续发挥监狱内部网络作用, 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使网情动态等涉及群体性事件方面的情报能够达到实时共享, 一方预警, 多方联动。
最后建立快速有效的联动机制。
4.3 改进网络技术方法 面对网络海量的舆情信息, 不可能手工操作, 必须依赖于先进的网络技术, 才能有效提取网络舆情发展信息, 从而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首先,运用智能分类方法对网站文字信息进行分类。
信息包括政治类、 体育类、 经济类等, 需要区分网页信息属于哪个类别即挑选出与监狱舆情相关的网页信息。
其次, 利用一定时间检索监狱信息术语增长速率计算出术语的权重。
然后, 运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信念网络进行相关度计算, 得到初始的舆情结果。
由于监狱类信息的术语受欢迎程度不同, 即频繁出现的监狱热点信息中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不同, 所以初始得到的舆情值需要用术语权重进行修正, 得到最终的舆情值, 从而检索出检索舆情的信息。
4.4 利用政府网络媒体积极引导监狱网络舆情 依托政府网络媒体, 就网上与监狱有关的焦点问题, 及时披露消息, 并且组织有说服力、 有深度的文章在网上刊发, 解释疑惑, 维护网上正确的舆论向导, 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 “网风”。
只有确立政府的主导地位, 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监督功能, 才能实现对网络舆情的管理。
4.5 注重研究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方法和技巧 监狱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时, 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第一时间介入事件, 争取主动, 并积极做出回应。
任何声音当第一时间进入人的脑海后, 再想用其他声音去覆盖就变得非常困难了。
因此, 处理网络舆情危机必学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时间介入, 争取主动, 抢占话语权, 最大程度地争取得到网民和媒体的支持。
危机事件发生后, 监狱网络监管办公室要在第一时间了解、 掌握危机的情况, 研究应对策略, 及时与监狱领导沟通, 并通过新闻发言人迅速将与危机相关的内容用统一的口径、 统一的声音传达给媒体, 满足网民和媒体的知情权, 切不可封杀。
(2)注意用语, 不回避矛盾和问题。
监狱舆情危机发生时, 也要遵循 “统一口径、 不说假话” 的原则, 保证在危机处理中尽量留有回旋的余地, 做到实事求是。
(3) 态度诚恳, 沉着冷静。
在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负责处置工作的监狱警察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态度, 做到有礼有节, 沉着冷静, 理性面对, 还要做到有人情味、 亲和力和影响力。
(4) 监狱领导要以身作则。
监狱领导在网络舆情危机处理中,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监狱领导要尽可能在第一时间到达第一现场, 适时向媒体作出解释、 承诺和道歉, 回答社会公众和媒体的问题, 努力挽救监狱的声誉, 减少网络舆情危机对监狱形象的损害和破坏。
4.6 妥善解决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善后事宜 监狱网络舆情危机发生后, 监狱要认真受理公众和媒体的投诉, 安抚受害家属和群众, 并对受害罪犯及亲属给予慰问和补偿。
同时, 对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评估, 并将检查结果写成相关书面报告。
网络舆情危机过后, 还应当认真回顾处理网络舆情危机的整个过程, 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不断完善相关机制。
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 找出监狱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有针对性地开展形象修复工作, 以正面舆论向导来宣传监狱形象借机冲淡网络舆情危机影响。
5 结束语 监狱是国家的刑罚执行机关, 担负着对犯罪人员的惩罚、 改造以及心理矫正等职责, 同时其工作也易于激发和产生矛盾。
本研究在通过分析网络舆情的主要特征, 对监狱在处理网络舆情危机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提出了应对监狱网络舆情危机的策略。
对于现阶段, 加强监狱舆情管理、 提高应对机制和水平, 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和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舆情,学校如如何应对舆情
教育领域是容易爆发网络舆情危机的一个重要场所。
学生是微博上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处于学生时代的青少年往往思考方式比较单一,行为趋于冲动,在遭遇到挫折、不满学校体时往往理性思考不足,容易不顾后果在网上发布自己的观点。
由于学校的特殊地位,涉及学校的各种网上言论和事件往往关注度高,传播速度快,易受社会因素影响和利用,如果处理不及时或者处理不当,将会给教育机构名誉和教学秩序带来不利的影响。
如 “河北涿鹿教改风波”、“高考减招舆情”等事件,都曾掀起过一股股舆情风暴。
1、早发现、速读网——第一时间发现教育舆情事件,快速阅读网络教育热点、掌握学生思想动态想要第一时间发现教育舆情事件,必须利用舆情监测系统对网络媒体实施全网24小时监测,一旦发现教育相关的负面信息及时处理。
2、早响应——响应舆情事件,正确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学生是对社交网络新媒体掌握最熟练的一个群体。
社交网络上,用删帖、打压等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交网络时代舆论的发展。
采取主动回应、科学回应的方法,才能有效的引导舆论,调控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
想要科学的引导舆论发展方向,教育机构需要从决策层到操作层两端入手。
决策层通过分析舆情事件的传播途径、网民特别是学生的观点和情绪状况、事件的地域热度等来制定舆情引导策略。
而在操作层则要短时间内在各大平台发布正确观点,引导舆论走向,向教育受众澄清谬误,防止虚假消息进一步扩散。
3、早报告——专业分析总结舆情事件多瑞科舆情数分析站系统提供的教育舆情解决方案还包括了由专业的舆情分析师打造的舆情分析报告服务,可为教育机构领导提供专业的舆情应对建议以及数据分析服务,为教育发展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舆情报告分为常规性报告、专题性报告、综合性报告服务,能整合与教育相关的舆情,给教育机构带来更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三互学习心得体会
一、机会难得,学习气氛浓厚。
参加这次培训的同志们都很珍惜这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由教育工作者到学生的角色转换,认真、虚心、诚恳地接受培训,态度端正、学习专注,从教育局领导到学校校长都能专心致志,全神贯注,认真的聆听和记录,及时完成作业,如饥似渴地接受着新鲜的理念。
大家都觉得机会是如此的难得,学习气氛十分浓厚,仿佛回到了学生时代。
二、异彩纷呈,讲座全面系统。
专家、教授的讲座就象是一顿丰盛的大餐,精美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各位专家、教授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深入浅出,可谓是异彩纷呈。
刘华蓉教授报告:教育管理中的危机和舆论应对和李雯教授的“学校安全工作理论、政策与实践”,对指导实际工作有较大帮助,使我们不仅了解了全国学校安全的现状,也对如何做好学校的安全管理有了新的思路。
更重要的是懂得如何处理校园突发事件和应对各种媒体,理解什么叫“媒治”。
做好学校安全工作,需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不能心存侥幸。
余祖光副所长的讲座,使我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影响因素及改革走向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什么叫“工业文化缺失”。
聆听了孙霄兵副部长对《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的解读,明白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知道了做为一个人才,不只要懂外语,更要懂国际规则、懂中国国情。
三、学无止境,更新学习观念。
听专家、教授们滔滔不绝、挥洒自如的讲座,心中十分佩服他们的口才,佩服他们的自信,佩服他们的敏锐,佩服他们知识的渊博。
想想如此才气从何而来
所有人都是走着同一条道,那就是不断的读书学习,关注专业知识,关注国家大事,日复一日,永无止境。
就像听课时孙部长说过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长跑,要一直坚持下去。
”学习也是如此,要让读书学习已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生活方式。
我虽然不能教育教学的专家,但我可以从现在起就行动起来,像专家一样投入到读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读书学习也成为我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将所学知识为我所用。
培训学习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我知道有更重的学习和工作任务在后面。
思想在我们的头脑中,工作在我们的手中,坐而言,不如起而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让我们借市教育局开展“学习工程”的东风,重新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为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努力学习,为培养出更多创新人才努力工作。
人要走进知识宝库,是一辈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
因此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
网络教育,给了我们一把学习的钥匙。
这是一把增长知识才干和提高思想素质的钥匙。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社会,世界已经开始全面信息化、全球化。
所以,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信息化、全球化的思想,积极参加培训学习,紧跟时代脉搏,做一个E环境下的新型教师。
通过此次培训,我收获很多,体会深刻。
具体想就有关网络学习浅谈几点体会:1、在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质量大家知道,经济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教育的发展,影响教育的规模,一般地,教育受经济的影响是从二个方面展开的。
一是从教育设施上,教育技术和设施的改良,提高了教育的效益。
二是从教育的规模上,麦克风和音响可以让几百人聚集在一起上课。
但是,这种教育模式实践证明是不可取的。
网络学习可看做是一种在教育领域内扩大劳动规模的典型形式,劳动力因素(教师)被网络所替代,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是多余的,相反,作为指导者的教师或设备维护者,其作用也在逐步提升。
2、自我决定学习时间和地点网络学习不是让学生,而是让课堂从一个地方转向另一个地方。
这种学习方式下是适应了成人的特点,它为学员节省了很多时间。
比如,我们现在的培训就可以通过网上课件自由回家抽时间进行网络学习。
3、按需进修 网络学习最大的特点是成人能根据自身发展需要进行选择性地学习。
在网络社会中,人的学历已不显得多么重要,替代的是人的学术水平和真实本领。
一个人在工作之余要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掌握新技术,网络社会需要的是有多个学位、多张资质证书的人才。
网络学习还有一个特点是每个学员能与优秀教师开展互动。
传统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与学生面对面讲课,教学质量很大程度依赖教师个人的素质和能动性。
然而,好的教师是极少的,如果教师缺乏能动性或素质不高,传统教育的优势将消失。
远程式学习中,每门课程一般由优秀教师主持(现在多数采用课程主编与主讲教师合一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