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心得体会
如何看待学前儿童艺术教育活动评价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新世纪的开拓者,他们的发展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先决条件。
今天对儿童的教育,必须有助于将来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成长。
本着这样的认识,我们在 “ 八五 ” 期间进行了儿童实施艺术综合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其目的在于探索从审美 艺术教育 入手,推进儿童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为审美创造型人格的构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审美及审美艺术的教育价值我们引进相关学科的理论,对审美艺术领域的基本理论、审美艺术活动的价值、审美艺术教育的性质和功能与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我们认为,艺术教育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价值表现在:1 .为完满型人格的塑造打基础。
这是因为艺术审美连着情感是心灵的活动,而心灵是没有时空限制的,它可以自由驰骋,可以把眼前和未来、有限和无限、理智和情感、物质和精神加以协调和沟通。
审美艺术中所培养的对外部世界的整体反映能力是造就完满人格的基础训练。
如果能在教育中坚持艺术与体、智、德教育相结合,使教育中的 “ 社会性 ” 、 “ 科学性 ” 和 “ 审美性 ” 相结合,使儿童的行为不但为了实用,而且可以拉开距离欣赏,使行为不但接受 “ 善 ” 和 “ 真 ” 的被动控制,而且获得 “ 美 ” 的自动调节,就能为完满人格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有助于全脑功能的开发。
据研究,任何一种艺术活动都是大脑两半球协同作用的结果。
在艺术教育中,坚持艺术形象布局的审美特征和具有细腻丰富的情感内容相结合,坚持直觉整体的信息加工和理性领悟相结合,使左右脑不同的工作方式和艺术作品中不同的结构要素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促进以右脑功能为主的全脑功能的开发。
3 .有助于一般智慧和创造力的发展。
艺术活动中所发展起来的直觉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对逻辑思维起互补作用。
4 .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艺术兴趣和艺术天赋,使童年获得更多的欢乐。
同时,儿童知觉过程的整体性、直觉性、记忆的具体形象性、思维想象的独特性、情感的易感染性和弥散性等心理特点都使得他们特别喜欢艺术活动。
但是,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因此,成人在儿童 2 ~ 12 岁之间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二、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特点及其培育方法本研究综合了在美术心理、音乐心理和文学心理等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的实践,发现 1 岁以内的婴儿就能对外界事物的某些审美特征产生知觉选择,如鲜艳的色彩、动听的旋律、有节奏的儿歌都会引起婴儿的定向,这是审美心理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审美艺术教育的基础。
儿童审美心理与非审美心理一样都包括知、情、意三个系统,它是审美及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心理基础。
有关审美和艺术心理的研究成果表明,审美主体的知、情、意系统与审美艺术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的心理功能有审美感知、审美情感、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审美意志(创造行为),它们贯穿于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的全过程。
然而,审美心理活动和非审美心理活动在目的、方式、结果等方面都是既有相似又有区别的,反应了两种不同的反映世界的方式。
在科学工作中,感知、想象、理解、发现、思考客体的目的是为了弄清客观事物本来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为解释、利用、改造、创新提供依据,应该是求实、求真的。
违背客观规律办事,就会遭到报应。
审美活动中对客观的反映是情感的、想象的、变形的,甚至是虚幻的。
以月亮这一实体为例,科学家告诉我们它是围绕地球转的不发光的星体,月亮光是太阳照在月球表面的反射光,夜晚月朗星稀是因为无云等。
而审美时,则把月亮当作审美对象,当作寄托感情和想象的对象,所以就会有 “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 月是故乡明 ” 的思乡之情融入客体之中,就会有 “ 嫦娥奔月 ” 虚幻想象。
这都是审美主体的感受、想象、移情所至。
因此,审美过程是主体对客体的形象、色彩、音响、韵律、节奏、流动感、和谐、秩序等情感表现性感知,感受到生命的运动,产生激情和想象,情绪情感能在映象中得到体现。
如果我们把审美的结果当作科学的认识,必然会陷入荒唐。
我们参考有关资料和研究经验,归纳出以下培育方法,成为指导我们实践的依据。
1 .积累非审美的认识经验、实用经验、社会交往经验和情绪经验,丰富现实性表象,为感知的定向(在对象中有熟悉的成分更能引起注意)、为理解和想象的进行、为情感的产生提供丰富的源泉。
2 .师生共同创设审美艺术化的环境。
可以选择贴近生活的题材进行艺术创作,用创作成品布置环境,也可以把生活常规提升为艺术的表达方式。
3 .系统地开展以艺术品为媒介、以审美欣赏为核心的实现多元价值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外向内的艺术再加工和自内向外的艺术创作实践有机结合,改变过去重内容轻形式、重模仿轻创造、重制作轻欣赏的倾向,使审美心理的各个方面从对立走向统一互补。
为此,我们在组织艺术欣赏时,有两点区别于现在的艺术教育:( 1 )把渗透在其他事物中或艺术中的形式审美特征 —— 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对立统一等加以突出,使其与儿童的意识层面相互作用,从而提高儿童对形式审美特征的直觉敏感性和迁移应用的有意性。
( 2 )把蕴含在艺术形象中的社会情感模式加以突出,使主客体的情感交流从潜意识层面发展到意识层面,将作品的情感基调或人物的内部情感作为儿童识别、观赏、匹配、表现和重新建构的对象,并在观赏、表现、重建中,使儿童的主体情感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 .教师的人格特征和美学修养。
在审美艺术教育中,首先,教师必须是一个人格完满或追求人格完满的人,在知、情、意心理系统和真、善、美的外部行为方面比较和谐或不断追求和谐完善的人,是一个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或努力使自己成长具有丰富 “ 美感的人 ” 。
其次,教师在音乐、美术、文学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素养。
她不必具有多方面的表现技能,但她应该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知识,有广泛的艺术欣赏的兴趣、欣赏能力、选择能力和感情表现能力,有及时将美介绍给儿童的热情。
再次,教师必须热爱儿童,了解儿童,乐观开朗,勤奋工作;能够乐此不疲地引导幼儿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在近似于玩耍的艺术活动中引导儿童健康、和谐、活泼、愉快地发展。
5 .以艺术审美为中心,把美感的培养辐射到各种活动中去,使审美经验与非审美经验得到互渗、互补、互相转移,在 “ 虚 ” 和 “ 实 ” 的循环反复中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和一般心理的同步协调发展。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课程的总体构思如何实现审美艺术教育的多元价值、促进审美心理的发展
关键在于培养人们一种整体的反应能力。
我们试图利用幼儿浪漫幻想和泛化的特点作一些实验尝试,在有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之间架起桥梁,在沟通三种艺术形式,培养综合性艺术智慧方面作零的突破。
1 .理论假设。
( 1 )必须从伦理的、智慧的、审美的三个方面入手培养,才能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完美的个体。
艺术教育的任务,就必须从人的整体发展出发,从素质教育入手,从研究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的构建入手(而不是从艺术的技术培养入手),使人的整体人格与自然、社会协调一致,与当代物质文明相对应、同步发展。
( 2 )综合性艺术智慧是存在的,美术、音乐、文学三种艺术形式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审美要素,它们之间可以通过审美直觉、情感同构而相互迁移、渗透和沟通。
( 3 )儿童艺术心理的发展是在不间断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完成的。
用艺术综合教育的形式,加强艺术情感教学的力度,就有可能促进综合性智慧的发展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
2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编制。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与传统的注入式学科教学课程不同,它是以开发与培育主体内在的、内发的价值为目标,以人为中心的课程,同时还吸收了以学问为中心的课程中的某些精髓。
从教育目标的角度来看,艺术综合教育是要利用最富人性的学科,充分发掘儿童的感性潜能达到个性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从教学方法的角度来说,主张在自由气氛中,在师生的相互信赖和尊重的条件下,摒弃教师的强制性教学,以儿童为主体,把儿童的兴趣、需要、经验摆在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组织结构来说,强调学科的综合性和课程的整体性。
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见下表。
四、艺术综合教育课程的实施1 .分析提取同构的要素。
( 1 )不同艺术品之间内容情感表现的相似性,使主体产生情感的态度和体验的相似性。
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文学,只要作品的情感基调相同,主体在欣赏时都会产生相类似的情绪体验。
音乐、美术和文学三种艺术形式都可以通过各自不同的情感符号表现人物的相同类别的情感或情绪。
在绘画中,用线条或色彩以及不同造型表现。
文学中主要是通过人物和事件的细节描述得到体现的。
音乐的形象和情感都是不确定的,在强烈的情感体验中常常会勾起与自己相类似的情感记忆的浮现,而产生可视性形象。
( 2 )艺术构成要素唤起主体的情意象征的沟通性。
主要包括: ① 色彩的情意象征性。
如绿色象征大自然的勃勃生机,象征和平,给人安全、温馨、宁静、纯真的感受;黑色象征死亡、危险,使人产生恐惧、压抑等体验。
但是,色彩与心灵之间的同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固定不变的,色彩的象征及其偏好,受民族、个性、个人习惯和具体心境的影响。
② 线和形的情意表现与内心体验的沟通性。
如竖直线表现挺拔、坚毅、呆板、凝固,用水平线表现平静、沉稳,用精直线表现沉重、有力,用细直线表现轻快、灵活,用曲线表现柔和、流动、委婉、轻盈、优雅、机敏、狡黠,用放射线表现开朗、伸展、高兴、生长的活动,用正方形表现稳定、刚直、呆板,用按黄金分割的长文形表现适当、舒服。
③ 节奏。
节奏的不同组合及其变化,既表现作品情绪的起伏,也能引起欣赏者的情绪变化,如缓慢的节奏可引起舒缓、平和、疲劳、沮丧的感觉,快速的节奏使人兴奋、活跃、紧张、焦急。
④ 声音和旋律。
声音有高低、强弱、长短、顿挫、连绵、纯杂之分。
对不同声音的处理,能表现不同的情感。
旋律与节奏是构成听觉艺术的重要元素,与主体心理结构中的不同情感模式直接对应。
如听到进行曲使人振奋激昂,听到轻音乐舒畅柔和,欢快跳跃的音乐令人喜悦,低沉缓慢的音乐使人伤感、凄凉等。
而这些情感都会与欣赏者的经验相联系,在脑中产生视觉表象,因此,旋律与节奏一样,构成对音乐形象的象征性。
⑤ 力度与方向。
任何一种元素在整合成艺术品时都表现了力的强弱运动变化及其走向,是上升的力还是下降(沉)的力,是递增的力还是递减的力,是对抗的力还是调和的力,是聚积的力还是扩散的力,是张扬的力还是萎缩的力。
力的运动模式决定方向的变化,例如张扬的力,其方向必然是上行的、步步加强的或向外放射的。
不同的力的模式及其走向都与特定的情感结构达到同构。
( 3 )形式美法则在艺术品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我们选取了幼儿能感受和适应的若干法则加以引用: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重复与变化; ③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2 .制订分层次的同构活动的目标。
我们试图把本课程中的同构能力从最低水平到最高水平,分成三个等级。
低一层次的能力是高一层次能力发展的基础,高一层次的能力发展又整合着低一层次的能力。
值得指出的是,这三个层次的目标,不是小、中、大班的对应性目标。
儿童艺术能力反映在不同班级中差异很大,起点较低的班级可以完成低中级的目标,起点较高的班级可以完成中高级的目标。
艺术能力的个别差异也很大,同一个班级中,不同儿童可能要分别完成不同的目标。
但是能力发展与年龄阶段存在着密切关系,要小班儿童完成高层次目标为每个孩子营造宽松的氛围,让他们按照自己的速度得到最好的发展。
3 .确定同构活动的内容。
( 1 )同形同构。
坚持以直觉体验为基础的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共同构成 “ 同形同构 ” ,包括色彩、线条、构图、音韵、旋律、节奏等要素,夸张、拟人、象征等手法构成的整体画面。
这些结构虽然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象之中,但其表现的鲜明程度是不同的。
如文学的形式特征比较隐蔽,人们欣赏时容易被主题和情节所吸引,把形式 “ 挤压 ” 进无意识中。
与此相反,在美术作品的视觉审美特征和音乐中的听觉审美特征却表现得十分鲜明。
根据这一特点,形式同构应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识别、创造,如 “ 对称 ” 这一结构特征,绘画中最直观,宜在绘画欣赏和绘画操作中进行内化,再去同化音乐、文学中的对称现象。
( 2 )异质同构。
“ 同形同构 ” 是客体审美形式结构的相似性的感受与识别, “ 异形同构 ” 是指各种形式结构能够引起主体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沟通性。
情感是通过形式表达的,任何形式都蕴含着特定情感才成为艺术的,所以 “ 异质同构 ” 与 “ 同形同构 ” 是不可分的。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才尝试性地剖析它们的内部结构层次。
在具体操作中,这两方面的同构往往交织在一起进行。
4 .建构同构活动的过程。
( 1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教材。
选择教材是进行同构活动的重要方面。
一般来说,不同的教材在实现同构目标方面各有侧重。
形式同构一般都以美术、音乐为核心教材,而内容情感同构一般以文学、美术为核心教材。
( 2 )梳理核心教材中的同构要素。
以文为例,如《树妈妈和树叶娃娃》有两大同构要素:一是情感的对称性发展,以树叶妈妈为情感主线,构成了从欢乐幸福到伤心孤独再回到欢乐幸福的完整情感变化过程。
二是这一情感的变化正好构成了整体结构上的三个段落,又可以进行 ABA 结构的匹配。
在音乐、美术这些作品里,也有同构要素。
( 3 )根据同构目标选择不同切入口。
可以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类似特征;也可以从美术欣赏切入,感受对称、均衡、重复变化、多样统一等整体画面结构,继而发现在文学和音乐中的类似特征;还可以从文学欣赏切入,感受作品中形象丰富的情感类型,再带着文学的情感经验和丰富的想象,欣赏美术和音乐,从而对美术、音乐中的社会情感产生联想、想象、感受、体验、移情和创造出新的形象。
确定同构目标和切入口之后,就要考虑怎样呈现作品的同构点,使其凹现出来。
同构活动的过程大致都有二个层次:( 1 )感受层次。
感受和体验同构点特征全貌,可以通过许多方法,如讲述、音乐、绘画和动作参与等凸现作品的审美的特征,引起儿童的感受。
( 2 )选择、匹配、理解层次。
在 1 ~ 2 种作品中取得经验后,用已知的观念或形象去匹配求知的相似性形象,使已知与未知相互作用。
5 .同构活动的经验准备和时机。
同构活动中,对三种艺术形式共同审美要素的感受和沟通,必须在已知和未知材料中进行,必须让儿童以某一领域的审美经验去同化和顺应其他领域的审美信息,因此为儿童准备分领域的审美经验是很重要的。
教师适宜地掌握同构时机也十分必要。
在艺术综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分领域课程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构课程是穿插在不同的连接点上进行的,不是什么活动都必须进行同构,也不是什么同构都必须把三个领域硬拉在一起。
实际上,在同构活动之前,还有许多分领域的活动和低一层次的同构活动。
教师必须从目标、材料和儿童的基础几个方面考虑确定时机,其宗旨在使各领域的审美要素在综合中有助于儿童的审美加工,而不是互相干扰。
五、小结本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在实施中,实验班的儿童表现出了对各领域共同审美要素的敏感性、情感的丰富性、艺术活动的空前的活跃和主动创造精神,充分展现了自己的个性。
实验班儿童的多幅艺术作品获全国性的奖励,他们在其他领域的学习中也表现出色,并能将审美法则及情感融于生活,使班级氛围温馨、有序。
可以说,本研究基本验证了理论假设。
我们虽然探讨了一些问题,但是还有更多问题值得探讨。
我们将继续努力,使该模式逐步完善而服务于中国的未来。
学习幼儿教育学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我对有了更深的了解首先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人们从教育幼儿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然后它是我们现在所学语言教育、美术教育、科学教育的总指挥。
最后学好这门学科对我们今后工作具有实际意义。
就功能而言我觉得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和幼儿园教学活动最具实际价值。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涵盖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幼儿的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
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
重视幼儿智育能为 提高社会的文化水平奠定基础。
德育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不断发展的保证。
美育能给人以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动力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客观世界的审美修养。
加之现代家长他们因具有较高科学和新型教育理念对如何培养孩子有了更科学的打算因此掌握全面发展教育也是迎合家长和社会的需要。
当然幼儿园教学活动对我们来说更具可操作性。
幼儿园教学活动这一章节它主要介绍了幼儿园、幼儿园常见教学手段及教学法、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
作为一名合格的幼儿教师正确书写教案和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必需。
而就目前来看显然幼儿园游戏这一章节更亲近我们。
即将到来的两周游戏实习同学们既紧张又兴奋。
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就是他们的生活是美好童年不可缺少的因素。
因此钻透这一章节对我们此次实习和以后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首先我们得知道游戏的含义进而了解游戏的特征及价值再掌握游戏的种类和如何游戏。
通过本学期地学习我了解了以前从未听说过的细致的幼儿园目标、任务及原则基本的教学法和一批伟大的教育学者如————最近发展区等。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幼儿教师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是必备条件。
而这一本书实在是我们钻研、进修、教学的好教材。
因此即使奔赴教育一线后我还会时常阅读它。
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有哪些
其中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特点是什么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一:幼儿园美术教育心得体会在幼儿园,美术活动是幼儿喜欢的一种艺术活动,是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重要手段。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锻炼孩子的观察、记忆、想象、表现和创造能力,幼儿把自己关注的热点、感兴趣的事物和幻想的美好世界画在纸上变为现实。
因此,活动中教师应尽量避免呆板单纯学习绘画技巧的教学方法,而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美术教育发挥更大的作用。
1、兴趣激发法是激发幼儿的是幼儿创造性的基础,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那么,怎样激发幼儿的兴趣呢?教师要注重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调动幼儿绘画的积极性。
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幼儿绘画活动中,教师运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活动,也可以使幼儿毫无思想负担,在自然、轻松、愉快的游戏中获取知识和技能。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候要大胆创新,选择一些贴近幼儿生活、幼儿喜欢的美术活动,激发幼儿的兴趣。
绘画是幼儿的游戏,但也有的孩子对画画没有兴趣,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材料是否吸引幼儿、选材合不合适?是否是幼儿能够独立操作的?那怕是同伴一句不经意的评价也会影响幼儿的绘画兴趣。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考虑选材是否合适。
2、观察与认知脱离“示范—模仿”的传统绘画教学方式,要求幼儿要通过自己的眼睛看、脑子想、用手画来完成创作。
但也有的孩子画不出形来,这往往是因为他没有很好的观察事物。
如,幼儿画树时常常把树干画成一个长方形,老师可以带幼儿观察一颗真的大树,摸一摸树干、看一看树枝的样子。
3、构思、绘画法鼓励幼儿先想后画来学习构思,使绘画活动不仅是幼儿动手操作的活动,更是动脑思考的活动。
通过老师的引导,幼儿学会了在生活中学习构思,在游戏中学习构思,在想象中学习构思,在观察中学构思,活动的全过程都强调以游戏引发孩子的兴趣和表达表现的欲望,探讨怎样把自己一系列想法中的重点内容表现在画面上,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激发引导幼儿的想象力。
4、在评价中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对于自己的作品,幼儿很在意老师与同伴的评价。
鼓励性的评价可以保护孩子的创作热情,期待下一个活动的到来。
评价的目的就在于激发幼儿绘画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幼儿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能力和才干,让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二: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772字)美术,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之一,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启蒙教育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不仅能够从美术活动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模仿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满足其好奇心与求知欲,使他们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什么是教育
其实,教育应与成人的专业美术教育相区别。
具体来说,幼儿美术教育包括三层含义:一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是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教育。
幼儿喜欢涂涂画画,他们对美术有一种天然的嗜好,他们对美术感性地把握世界,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为幼儿提供情感沟通与满足的机会。
二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是以培养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
每个幼儿都有美术创作的潜能。
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在成人看到既可笑又可爱的形象,如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随意安排的空间构图等。
这些都是幼儿从自身经验出发,经过大胆想象而创造出来的。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当鼓励和指导幼儿以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艺术表象,并通过大胆想象艺术地表现自己的体验。
三幼儿美术教育是一种操作教育,是培养幼儿手、眼、脑协调活动的操作教育,也是感受和创造没的过程,幼儿需要手、眼、脑的协调活动,他们需要用脑去想象、理解和加工审美意念,用语言表达感受,用手操作材料等。
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应当为幼儿提供充分操作的机会。
幼儿园美术教学是幼儿美术教育的一部分,并且是占据重要地位的一部分。
学习和掌握简单的美术活动知识、技能,培养幼儿初步的表现力,使幼儿萌发审美情趣”是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本目标。
掌握一定的美术知识、技能是从事美术活动的必要前提。
我们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应当充分利用环境的有利条件,以积极运用感官为原则,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和操作的机会。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三: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763字)转眼间我们幼儿园开展米罗美术课程一个学期了,所有的培训、教学、成果都历历在目。
通过一个学期的培训学习和教研,我们的美术教学也在不断的成熟中。
记得外出学习,我到米罗可儿,当时是听的一节拓印想象的课,从开始对这节课的迷茫,到后来的不信任,到最后的惊讶、赞叹,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米罗可儿。
绘画是一种儿童十分喜爱的活动,能充分发挥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儿童快乐。
而米罗可儿美术的智慧美术课程体系是以借形想象为核心,以相关、相似、相对想象为基础的系列儿童创意想象美术活动体系。
所谓借形想象,是将人类最普通、最原始的想象,运用到中来的一种形式。
本着这种理念,我开始了本学期的美术教学。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节课是小班的,在排出课程表知道那周要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就开始精心的准备。
先是我在同事那借了几面小镜子,然后准备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终于开始上课了,我先和小朋友们做了个脸部表情的游戏,然后每一组发了两面小镜子,让小朋友们观察自己丰富的表情,此时孩子已经非常感兴趣了,我赶紧进入正题,问问小朋友上幼儿园快不快乐,是不是像镜子里的自己一样笑得那么开心,为什么喜欢上幼儿园呢……开始画了,怎样摆脱孩子画的像小拳头一样小呢
嗯,这个早就想好了。
我告诉小朋友们把你们的小手打开放在画纸上,画的时候一定要画出的比自己的小手还要大。
还要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看一眼画一笔,一定要画出自己的特征。
这时孩子就开始认真的画了,我对个别不敢画的孩子进行着重引导,并来回的观察孩子画的情况,当我看到文文画的画时我开心极了,她把自己独特的小眼镜也画上了,还有她那两个可爱的。
她很认真的看着镜子里的自己,看一眼,画一笔。
当她觉得很满意的时候,我及时的表扬她,然后告诉她如果再加一些什么会更漂亮。
一节完美的美术课结束了。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四:美术教学心得(1034字)艺术的最根本特点是美与独创,每个儿童都有创造的潜力。
学前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的审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作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
今年的教学实践使我在培养幼儿的艺术创造力上又积累了一些心得。
“儿童的美术创造活动是一种手、眼、脑充分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儿童用以眼睛为主的多种感观去感知审美对象,用脑去体验、想象、理解、加工改造审美意象、用手对美术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
”几乎每一个儿童在完成一件作品时都流露出一种愉悦的、放松的、甚至恋恋不舍的情绪。
为此我费了一番脑筋:首先,丰富儿童的经验,可以通过参观、讨论等方式进行。
比如在进行“生活”系列时,其中包括“学校—校内、街道—校外、窗外、”四个活动。
我们带领孩子们根据地图参观幼儿园,运用折纸、粘贴等方法绘制从幼儿园到家的地图,运用厚纸版制作拼图,孩子们把自制的小人儿放在地图上送他去各个地方,向同伴介绍从自己家到幼儿园的各条线路。
其次,给幼儿提供充分宽松的心理环境。
教师和蔼的态度,愉快的背景音乐,都让儿童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
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边忙碌边哼唱着小曲,温馨的气氛使孩子们各个思路开阔、想尽办法完成自己的作品。
在活动中,我允许孩子拥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自己的理解。
比如在完成大树的作品时,我带领孩子们去触摸、观察品种不同的树的树皮的纹理、树叶的形状,再运用想、撕、剪、贴、揉、画的创造方法进行创造。
有的树又高又胖,树皮粗糙色彩丰富,尖尖的树叶整齐的排列在树枝上;有的树亭亭玉立,分外妖娆,撕成的树叶稀疏的长在枝条上,别有一番风韵。
看着自己的作品,孩子们的小脸上洋溢着自豪和喜悦:“看,我们的森林多奇妙
”。
第三,提高幼儿的创造技能。
“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技能是创造力发挥的有效手段。
对多种材料操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技能,丰富的物质材料也激发了孩子的创造欲望。
孩子们的材料包里有各种质地的纸张,有塑料布、纸盒、吸馆、铃铛、棉花、鸡毛、筷子、回形针、纸杯等等,对材料的性质和用途了解的越多,他经过头脑加工出来的作品就会越发与众不同。
比如:布置恐龙的家,报纸揉成的石头,吸管做成的大树,毛根作成的小花,塑料纸做成的小溪-----经过孩子的创造和想象,每一样东西都充满了生命力。
运用简单、单纯、重复的方法,把复杂的东西变得简单生动,这就是一种珍贵的创造。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五: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体会(1675字)美术,是幼儿十分喜欢的活动之一,美术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生启蒙教育的重要一环。
孩子们不仅能够从美术活动中得到无穷无尽的乐趣,而且还可以发展动手动脑能力、创新能力、模仿力、观察力、想象力等.下面谈一点体会:一、师生互动,培养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学者杜威认为兴趣是刺激幼儿学习的好形式。
直接经验所引起的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好形式,幼儿只有对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才会注意集中,参与主动,投入积极,从而获得知识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幼儿很容易对美术活动表现出自发的兴趣和热情,但是这种自发的兴趣多属于表层的兴趣,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波动,易转移。
如何使幼儿自发的表层兴趣提高到有一定深度的动机水平上,转化为一种内驱动力
1、根据幼儿身心特点,精心设计美术教学活动。
教师可以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幼儿欣赏并了解到:原来美术不仅可以用水彩笔来表现形象,还有那么多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幼儿喜欢在玩中学,所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也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兴趣。
如画人物动态是美术教学中的难点,幼儿画不好就不会感兴趣,在画人物动态之前,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幼儿玩游戏——“会动的影子”,幼儿在游戏中发现了人的手臂和腿的动态变化,觉得非常有趣,然后再配以“活动小人”的学具,让幼儿在操作游戏中不知不觉对画人物动态产生了兴趣。
2、培养幼儿需要贯穿于美术活动的全过程。
幼儿美术教学开始部分可以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幼儿的兴趣。
如画蝴蝶时,教师可以先讲了一个“”的故事,用形象的语言向幼儿描绘了一群美丽的蝴蝶仙子,使幼儿产生了想画的欲望。
在幼儿作画过程中,教师可以以花仙子的口吻帮助幼儿激活思路,乐意表现。
最后,再用鼓励、欣赏的语言评价幼儿的作品,使幼儿获得满足,从而把兴趣延伸到对新的美术活动的需求和期待。
3、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幼儿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一种现象:一些在美术工作者家庭中成长的孩子,通常对美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其实是环境对他的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在教孩子美术的时候,教师首先要对美术活动有兴趣和热情,这样可以创造一个容易引起幼儿兴趣、轻松和谐的美术活动的环境。
二、丰富感性,让幼儿充分体验审美愉悦新《纲要》中的艺术观强调感受与创造并重,把艺术教育定位在审美教育范畴内,强调对幼儿审美感受的培养。
所谓审美感受,就是能以自己的方式感受到审美对象所具有的情感表现性,强调体验性而不是认识性。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注意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可以满足其审美情感的需要,体验审美愉悦。
幼儿的审美愉悦包括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
1、多渠道,让幼儿感受美。
伟大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就提出了“大自然大社会”是活教材的主张。
带孩子走进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领略大自然赋予的美,接受大社会赠予的礼物,可以使幼儿在审美的体验中产生情绪上的兴奋,大自然中的声音、形态、色彩等形式的美给幼儿的眼、耳等感官以愉悦,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幼儿的感性趣味。
2、多引导,让幼儿发现美。
在引导幼儿发现美的过程中,教师语言的运用也很讲究,启发、引导性的语言可以开阔幼儿的思路,启迪幼儿去发现。
如“你感觉怎么样
”“为什么
”等,尽量不要问幼儿“好不好
”“是不是”等封闭性的问题,以免造成幼儿的惰性。
另外,艺术性的语言也可以很好地调动儿的审美情感,发现事物的美。
3、多体验,让幼儿表现美。
要让幼儿获得审美愉悦,首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美术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应该是幼儿所需要并喜欢、感兴趣的,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关的,是他们熟悉的。
其次,要以游戏的形式开展美术活动,让幼儿乐在其中。
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在大胆的尝试与操作中得到审美愉悦。
通过以上方法培养幼儿对绘画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愉悦情绪对孩子在绘画活动中发挥想象力。
动手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使幼儿觉得绘画是件快乐的事,他们在绘画活动中自由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和五彩缤纷的世界。
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六:幼儿园美术教学心得(880字)绘画,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是培养幼儿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和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孩子眼里的世界,充满着各种神奇的色彩。
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类生活的景象,无一不是孩子所追求的对象,孩子们乐于用画画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内心意愿。
因此,绘画在幼儿健康成长过程中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是幼儿园不可缺少的教学活动。
本学期美术中班实施二十四节教学活动,简单的蜡笔色彩画成为本学期活动主题,同时还穿插着线描画和水粉画。
在本期教学活动中,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目标,孩子有了兴趣,才能有绘画的愿望,才能提高绘画的技能。
首先,选择丰富有趣的内容,引起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兴趣与好奇紧密联系,没有好奇产生不了兴趣。
因此,我在选材上下功夫。
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特征、兴趣、爱好及绘画特点,来选择幼儿生活中熟悉的、感兴趣的、具有吸引力的题材。
如:中班幼儿喜欢动物鸡、鸭、鱼------喜欢交通工具汽车、轮船、火车------我把绘画的内容编成故事,并随着故事情节展开来教幼儿画画,这样既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作画的兴趣,而且幼儿乐于接受。
其次,通过游戏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
幼儿美术教学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如果是依样画葫芦的临摹教学方法,让幼儿简单地服从老师的命令,象木偶一样,幼儿就会兴趣索然,要使幼儿绘画兴趣始终高涨,教育内容、方法应该多样化,应在看看、想想、画画、玩玩的过程中,运用一些趣味性的游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用鼓励的口吻,激发幼儿想象力,引起幼儿作画兴趣,让幼儿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很自然地接受绘画技能。
因此,在美术活动中,我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形式。
如:在进行绘画“花宝宝”活动时,通过游戏“花宝宝在哪里
”,让幼儿在室外寻找花,边玩边观察,使幼儿在玩中画,画中玩,在玩画中找到乐趣,大大提高幼儿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
最后,运用多种绘画材料,激发幼儿创造力。
一成不变绘画形式和材料,会使幼儿索然无味。
在教学中,我给幼儿尝试新的绘画材料,激发他们探索欲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每一种的尝试都会带来不同画法的效果,使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这本书由林琳、朱家雄两位教授编著,书中详细的讲述了美术与儿童美术的概念及儿童美术的发展,再深入到儿童美术的教学目的、活动、方案等教学理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文字叙述清晰,内容生动,在作为幼儿园在职教师进修成人高等师范专科教材之外,也可作为幼儿教育管理干部和幼儿园教师参考理论读物。
全书一共有九个章节,分别是:美术和儿童教育、儿童美术的发展、学前儿童美术能力发展的阶段与特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与发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的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内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书中力求反映当前幼儿美术改革的进展情况,从总体上把握学前儿童美术领域的发展,力图充分阐明儿童美术发展的多元性和时代性,同时注重理论的概括,并与实际相结合。
本书在介绍儿童美术教育理论的同时,更强调理论的实际价值,如对儿童美术发展的阶段与特征的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结合我们的研究提出儿童绘图、手工制作、美术欣赏能力发展的阶段及特征,为第一线教师根据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进行各种类型美术活动的指导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通过来自一线教师实际教学经验的总结,并结合案例的分析,帮助学习者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内容,掌握实施美术教育的操作技巧,从而有利于学习者日后将实践技能迁移至实际教学之中。
本书还提供了适量的图片,形象、直观地再现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美术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一、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书中讲到对美术内容的选择,一定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学内容太陈旧、一点没有美感,学生对教材也是毫无兴趣。
而且也是重在培养技能,对孩子的感受及表现能力考虑得较少。
这样做会造成孩子的作品内容单一、缺乏个性。
所以我在一年级的美术教学中也进行了尝试,选择的美术内容的选择要跟上智障学生的认知特点。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的研究表明,10岁以前幼儿的美术能力是随着认识水平和思维发展自然而然地向前发展的,孩子们一般能表现他认识过的事物,读后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
智障学生的这点特点更加明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选择一些接近学生实际的题材,如画圆形的练习单一的练习肯定很枯燥,让学生画太阳吃糖葫芦、画西瓜等练习,学生的印象就很深刻。
如果按以往的经验,我们会认为智障学生处于涂鸦期,还不具备创造形象符号的能力。
这一年龄应以培养兴趣为主,内容多为练习涂色或画一些简单的线条,如小草、栏杆、小松树、线团团、糖豆豆、蝌蚪人等。
在认真分析孩子的兴趣爱好后认识到只要孩子喜欢感兴趣的内容他是表现的很棒的。
智障学校美术内容选择一定要突破以涂色、简单的线条画为主的模式,为孩子提供多种材料,为他们创造宽松的环境,允许孩子们用材料大胆地表现他们感受强烈的事物,如“妈妈给我洗澡”、“下雨了”、“彩虹”、“柳树”、“蝴蝶”。
二、把握“教”与“学”的关系 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把握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儿童发展的新理念向实践转化的关键。
在实际教学中却有很多教师把握不准,往往出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能融为一体。
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完成“作品”的愿望非常迫切,会用较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讲解、示范,而学生则坐着听老师讲,看老师画,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不假思索地模仿。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难以发挥。
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智障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的培养比正常的孩子更重要,对他们今后人格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有时教师为了突出所谓的“主体性”,干脆采取“放任自流”的做法,只供给孩子活动材料、一幅范画,完全由学生自己去折腾,而自己则袖手旁观,在“教”与“学”的关系处理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智障儿童美术教育领域的“教”与“学”跟其他领域一样,确是一对比较难以处理好的矛盾。
要解决好这对矛盾,教师必须坚持“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原则。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支持学生的自主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坚持在支持中引导,使教育与发展融为一体。
具体地说,在智障儿童美术教育中,要从孩子的发展规律中了解“学”,在引导孩子的发展中把握“教”。
让学生在感受体验、操作尝试、探索发现中去理解知识、学习技能。
三、过程评价的重要性 在智障儿童美术活动中,教师往往比普通学校的老师更重视作品的效果,因为作品本身少得可怜,很自然就很少去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其实,学生美术活动的意义在于活动的过程,至于结果,无论成功与否,在学生看来都是“最好”的。
教师只用一个预设目标去评价学生,有悖于学生美术教育的目标。
首先,要重视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情感、态度,关注智障学生在美术活动中对美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建立自信。
其次,评价中要重视智障学生的探索与创造精神。
教师应允许学生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
再次,要重视培养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克服困难、大胆表现的勇气。
应该看到,每个孩子的作品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
这样,我们的评价对孩子的发展才是有意义的。
以上这几点感受是我看了本书之后最大的感想,这是一本非常值得我们美术老师阅读的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幼儿教师培训心得体会怎么写范文3篇
一书,幼师生命成长的必须在培训过程中,们扎实的话础令我钦佩,这些与读书是密不可分特别是吴克宇老师,年纪轻轻就已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这与他的勤奋好学是分不开的,所以,我要读书,特别是一些经典书籍,还有学前教育的文章,写好读书笔记、,从而也能进步自己的写作水平,语言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理论素质,日日学习,终身学习。
二、教师应具备良好的师德和职业道德德高为师,身正是范,师德是一个教师的灵魂。
能否成为一个好教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走”的精神。
热爱、尊重、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核心。
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学会理解、关爱幼儿。
三、广泛学习幼儿教育教学理论,提升教学技能甘老师笼统的为我们解读新教材,为我们的教学实践起了提纲挈领的作用,为我们的教育科学理论注入了源头活水,其他几位教学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又结合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特点,为我们详细、生动的讲解了课程特点及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与指导、环境布置,让我们了解如何在幼儿园进行教学工作。
这次的培训中,听到了各位同行前辈的经验之谈,我倍感荣幸,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学习,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
第二篇:通过这次远程研修课程的学习,给我们提供一个多样化的学习平台,是对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也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高。
通过理论学习和与同事们的研讨、交流、思维的碰撞及对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反思,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自己努力的方向。
教师要充分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完全有学习的能力。
把机会交给孩子,俯下身子看孩子的生活,平等参与孩子的获得。
教师把探究的机会交给孩子,孩子就能充分展示自己学习的过程,教师也就可以自如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教师要解放孩子的双手,解放孩子的大脑,解放孩子的眼睛,解放孩子的嘴巴,解放孩子的空间,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辩论。
教师应当让孩子充分思考,给孩子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幼儿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孩子说。
这样,孩子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进一步突出了让幼儿主动学习的思想。
为了保证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担负起《纲要》所要求的新角色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教师胜任这一新角色的重要前提,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教育教学与幼儿之间真正的关系。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还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坚持以幼儿学习兴趣为目标,正确引导幼儿学习。
二、善于观察,做好幼儿的支持者。
三、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做幼儿的合作者。
第三篇:在幼儿教育这片沃土里,我已经走过了十六个春秋,收获了任何数字都无法计算的自豪感和幸福成果。
十六年来的幼教工作,使我懂得了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不仅要爱事业,爱孩子,更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
社会发展飞速的今天,孩子接触的人和事物非常多,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要求教师即是教育的实践者,又是教育的研究者,在一日活动教育的过程中,老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课题的形式,研究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最佳途径和有效方法,以最佳的途径达到最理想的目标。
因此,老师是授业者,也学习者;既博学多识,又深刻敏锐。
只有当教师的教育与研究交融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的教学与反思才可能有机结合,当教师的研究成果转化为行为时,我们的教学才具有教育哲学的意义,教师的行为也有了更丰富理论的内涵。
这次的远程网络研修,就让我深深感受到网络的方便和快捷,感受到科技的进步给我们带来学习的方便。
我将充分利用这次学习机会,在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让自己受益的同时,更好的将远程教育应用到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从实际出发,把坚持个人研修作为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努力做到从实践困惑出发,在研修思想的引领下,引发幼儿的积极性,力求提高课堂效率。
总之,通过聆听教育工作者精彩的专题讲座,让我收获了许多平时无法获取的信息和经验;适时的视频教学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课堂教学的艺术,使本来枯燥的学习、抽象的内容变得生动、易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拓展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对自己教育思想的洗礼和升华,也是对教育教学方法的改进和提升。
同时,通过与同行们的讨论、交流,思维的碰撞,发现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不足,也找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办法。
知识就是力量,感谢远程研修这个平台,给了我学习的机会,让我又收获了好多重要的知识,我会继续努力
真诚感谢!第四篇:我深深体会到了老师的艰辛,尤其是我们幼儿教师们在一日活动中从早到晚一时不停地扮演多样角色,引导孩子,让他们感到幼儿园里温暖快乐,体会到集体的温馨,让他们在老师关爱的氛围里健康成长。
以前带惯了小学生,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他们就会明白该干啥了,不该干啥,自从改行带了小孩子,让我哭笑不得,他们自己的吃喝拉沙不但让我操心,还要你……,累一天腰酸胳膊痛,还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做,因为你干的工作是看不到的……。
一年后慢慢适应了此工作,经过多次的外面学习,培训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
幼儿教育是人的启蒙教育,奠定以生发展的教育,是第一开智者,是幼儿如何做人的先行者,幼儿园的工作是繁琐的,细小的,而作为教师,我们付出的爱却同样是深沉的,我总是坚持以幼儿为主体,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关爱方式。
抱抱他们,亲亲他们,这简单的身体动作,一下子让孩子和我亲了起来,虽然有时他们像小跟屁虫似的时时跟着我,可是我一点也不介意,因为我知道,孩子们已经给了我充分的信任,我给了他们安全感。
我要求自己要给予每个孩子的爱都是平等的,所以对于那些乖巧可爱的孩子,我从不溺爱他们,而是创造更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办事能力及抗挫能力,培养他们诚实谦虚的品德,促使他们获得更全面的发展。
而对于那些顽皮的、不聪明的孩子,我也从不歧视或忽视他们,反而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悉心地去观察和了解他们,努力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再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引导他们,从而也使这些孩子在原有水平上获得进步。
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在迁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
因此从事幼儿教育这个行业,就要用心懈去做。
幼儿教育是有高度责任性的劳动,不能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
幼儿教育事业就意味着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兢兢业业,勤勤恳恳。
幼儿教师他就像古话中说“文武双全。
”我们在工作中就要发扬学而不厌,学海无涯的精神,勤奋学习,提高自身素养。
为幼儿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懈怠。
我们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有本钱去教育好我们的学生,我想这才是对孩子最直接最朴实的爱。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案怎么写
参考参考【大班美术教案】漂亮的裙子活动目标: 1、探索学习用点、线及简单图形装饰衣服。
2、会选择鲜艳的色彩装饰衣服。
并能注意袖口的左右对称。
3、能够大胆创设花纹,喜爱画装饰画。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音乐磁带。
3、请女孩子穿上漂亮的裙子。
活动过程: 一、欣赏女孩子身上漂亮的裙子,激发幼儿兴趣。
播放音乐,请女孩子上来进行时装表演,在教室里走一走,展示自己漂亮的裙子。
二、选择1—2件花裙子,重点引导幼儿从色彩及装饰图案上来欣赏,感知裙子的美。
三、通过提问以及简单示范的方式,帮助幼儿学会装饰的基本方法。
提问: 1、你想在裙子上装饰哪些图案
2、在裙子的前面、裙边以及袖子上装饰怎样的花纹
教师进行简单的示范,启发幼儿应点、线、圈及简单的图形装饰。
(领边、袖边、裙边以及裙子的前面,注意左右对称。
)知道在图案上的色彩上要对称的要领。
四、交代装饰要求。
教师提醒幼儿应线条和颜色对称的手法装饰衣服,鼓励幼儿用鲜艳的色彩进行装饰,注意色彩的对称和搭配。
五、幼儿装饰、教师指导。
带领幼儿打开幼儿用书,启发幼儿装饰美丽的裙子。
六、总结评价。
带领幼儿欣赏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从装饰的花纹和色彩入手进行评价。
能力弱的孩子建议用双休日学过的格子画的形式装饰。
反思:由于幼儿初次接触装饰画,因此在本次活动中,我比较重视了幼儿对线条、图形和花纹的搭配,还在裙子上作了范例,虽然我在幼儿作画前反复提示幼儿要画出和老师不一样的裙子,但仍然有一部分孩子与范例比较相象。
有一部分幼儿则创造地装饰了裙子。
在评价时,我特地表扬了这些有创造的孩子,鼓励其他幼儿向他们学习。
在以后的活动中,要注重幼儿创造性装饰的培养,,激发幼儿感受、表现美的能力。
幼儿园参加培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与教育学习心得体会怎么写
首先培训肯定有具体的内容,然后围绕这个内容说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学习意识,制定合理可行的规划,加强幼儿自身发展特点正确引导。
谢谢
学习《学前教育原理》的学习心得300字
高等师范院校是未来人才培育的重要环节。
通识教育理念下的戏剧教育有助于实现人格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
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探索创新型戏剧教育课程,旨在以通识教育理念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公民道德的人,培养领会戏剧教育理念、熟悉戏剧教育方法和有能力设计、引导幼儿戏剧教育活动的学前教育工作者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最重要的是给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给予幼儿亲身体验的机会。
1、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