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观后感 > 电视剧观后感 >

曾国藩家书观后感言

yiyyy分享 106436

yiyyy 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今天有幸读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在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曾国藩家书100字读后感

搬运自网络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

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

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做人得有志趣。

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

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

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

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

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

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

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

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

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

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

小朋友们幸灾乐祸。

立即告状。

你父亲一听,火了。

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

得倒霉了。

恼火。

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

害我。

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钱,重塑。

他更气了。

他也受当地文化影响也怕这个,但是心里憋得慌。

要报复他,怎么办呢

两天后,上学一个人,到土地公公那儿,拿着棍子,罚土地,带一匹马来,这是小朋友常用来当马骑的棍子。

他牵着他的马来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头上,指着神王说,搭帮(湖南话,是麻烦意)你,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呀,走丢了,我找你。

每天一连一个月来这儿要他看好。

一个月后,饶了他。

这是小屁孩的心态。

有趣,意真。

惩罚时留有余地。

心里有这种天然之趣。

他在家训中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终身有乐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则有什么意义

所以趣对人生意义重大。

  第二点,他觉得趣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

他最小的女儿写回忆时也是满是趣味。

本可以富裕时过得清贫。

家庭生活中,他认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还要注重一个趣字。

像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师,他说过,家人那里来,亲情来。

他主张,家人吃饭时,不要只顾着吃,应该聊聊天,说说话。

可能对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现代生活节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饭,不说话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

要珍惜这种的时光。

曾国藩和同僚一起吃还得一起开开玩笑。

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误导之外,营造轻松的氛围。

曾纪泽后来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这种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心智健康。

所以,他强调趣是对家庭而言。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是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他在团队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

团队像一个人,既要有组织性也要有生机与活力。

领导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给团队一种积极生动的面貌。

治军严,但生活中也有趣。

一次,当两江总督时,县里的反总李元写公文送来。

公文用了移的文体。

这种文体应该用在相同级别的衙门间,是平行的公文。

这应该用上行公文。

秘书吓坏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员,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国藩当作没看见,秘书要来拿,他在封面上写了词:“团练反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

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

只调侃了一下,心里特得意。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了。

外头幕僚见者无不绝倒。

我坐在屋里装着没听见。

这人好玩。

团队里也注意这些。

那种自得劲

往远里说,孔子也是这样。

像子见南子的故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好。

孔子去见她,子路急了,质问他怎么去见她呢

孔子也急了。

赌咒,没什么事。

我发誓,没什么事。

有什么错事,天打五雷轰。

孔子急眼也发誓。

后世就奇怪,论语,都是孔子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

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

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

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字左右的有没

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记得上初中时,在历史课本上第一次看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时,还是在一幅插画中,身着清朝官服的曾国藩被太平军打的要跳湖自尽,当时看了只觉得好笑,佩服太平军的勇敢,也嘲笑清朝的无能。

到了高一又看了一本书叫《曾国藩》(共三册:血祭、野焚、黑雨),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曾剃头”“三角眼”,杀人如麻,毫不留情。

到了高二,语文老师说曾国藩有一次上书慈禧太后,里面写到“屡败屡战”,而非“屡战屡败”,顺序颠倒,但意思却变了,开始对他有点佩服了。

还有一次看杂志,说重庆谈判时,和蒋介石都有早起的习惯,有一次早起散步,两人相遇时,竟然手里都拿着曾国藩的书,能让当时两位全国顶尖之人同时推崇,曾公之厉害由此可见,佩服之心油然而生。

近年来,社会上听到很多推荐曾国藩家书的,说是如何如何的好。

今年暑假,按照孩子学校的要求,陪同孩子共同读书,此书就是《曾国藩家书》。

读书之前,先查了一下百度,注意到曾国藩谥号文正,整个清朝谥号文正者共八人,其中五人为帝师,其余三人才是按照功劳追封的,由此可见,曾文正公定不一般。

书中前言写到“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国家长育人才,固不止于教育子弟之一端,但最能体现曾国藩事功本于学问’、‘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的,无疑是曾国藩家书了。

”细细读来,家书乃是家信,在给祖父母和父母及叔辈的信中,详细向他们述说了自己的学业、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情况,事无巨细,一一说之。

看过信,家人必定放心、高兴。

相比现在的学子,不是缺钱了或者有事了才想起来给家里打个电话,对比之下,相差甚远啊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今天有幸读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在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观郦波教授评《曾国藩家书》有感……800字,原创谢谢不要网上的。

帮我朋友求的,求快点。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可贵的是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

我们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不加选择的复古无异于刻舟求剑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时势异也”,我们的先贤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黑格尔说过“存在就合理”,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独步世界,就不能否认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全面就收,更不应该全面抛弃,而应该取其精华,传承、丰富、发扬。

我们的教材中应当适当的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们多知道些“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并能够践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功课成绩的提高更重要。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有关曾国藩的书,家书分类,人生感悟。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曾国藩》 《曾国藩全集》 《曾国藩家训》曾国藩的教子读书之道。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500字 3篇

国庆假期,回家闲逛,老爸叫我读读他购买的那套《曾国藩家书》和另一本由唐浩明撰写的《曾国藩全集》,无独有偶,同学也叫我看看“凤凰网”的一个专题——《重读曾国藩:体味中国传统精英最后的辉煌》,于是我便忍住内心许多不断的不快,埋头读了下去。

实话实说,“凤凰网”关于曾国藩专题的导语很诱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诚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

曾国藩家书100字读后感

搬运自网络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

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

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做人得有志趣。

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

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

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

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

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

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

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

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

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

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

小朋友们幸灾乐祸。

立即告状。

你父亲一听,火了。

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

得倒霉了。

恼火。

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

害我。

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钱,重塑。

他更气了。

他也受当地文化影响也怕这个,但是心里憋得慌。

要报复他,怎么办呢

两天后,上学一个人,到土地公公那儿,拿着棍子,罚土地,带一匹马来,这是小朋友常用来当马骑的棍子。

他牵着他的马来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头上,指着神王说,搭帮(湖南话,是麻烦意)你,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呀,走丢了,我找你。

每天一连一个月来这儿要他看好。

一个月后,饶了他。

这是小屁孩的心态。

有趣,意真。

惩罚时留有余地。

心里有这种天然之趣。

他在家训中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终身有乐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则有什么意义

所以趣对人生意义重大。

  第二点,他觉得趣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

他最小的女儿写回忆时也是满是趣味。

本可以富裕时过得清贫。

家庭生活中,他认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还要注重一个趣字。

像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师,他说过,家人那里来,亲情来。

他主张,家人吃饭时,不要只顾着吃,应该聊聊天,说说话。

可能对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现代生活节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饭,不说话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

要珍惜这种的时光。

曾国藩和同僚一起吃还得一起开开玩笑。

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误导之外,营造轻松的氛围。

曾纪泽后来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这种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心智健康。

所以,他强调趣是对家庭而言。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是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他在团队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

团队像一个人,既要有组织性也要有生机与活力。

领导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给团队一种积极生动的面貌。

治军严,但生活中也有趣。

一次,当两江总督时,县里的反总李元写公文送来。

公文用了移的文体。

这种文体应该用在相同级别的衙门间,是平行的公文。

这应该用上行公文。

秘书吓坏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员,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国藩当作没看见,秘书要来拿,他在封面上写了词:“团练反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

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

只调侃了一下,心里特得意。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了。

外头幕僚见者无不绝倒。

我坐在屋里装着没听见。

这人好玩。

团队里也注意这些。

那种自得劲

往远里说,孔子也是这样。

像子见南子的故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好。

孔子去见她,子路急了,质问他怎么去见她呢

孔子也急了。

赌咒,没什么事。

我发誓,没什么事。

有什么错事,天打五雷轰。

孔子急眼也发誓。

后世就奇怪,论语,都是孔子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

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

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

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法律讲堂观后感言1000

下一篇:哀悼日观后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