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茶文明礼仪学问
中国人喜欢以茶待客,商务场合正确的敬茶礼仪,不仅能表达对合作伙伴的重视,同时也体现了自身高雅的素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敬茶礼仪,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敬茶的礼仪
俗话说:酒满茶半。奉茶时应注意:茶不要太满,以八分满为宜。水温不宜太烫,以免客人不小心被烫伤。有两位以上的访客时,用茶盘端出的茶色要均匀,并要左手捧着茶盘底部,右手扶着茶盘的边缘,如有茶点心,应放在客人的右前方,茶杯应摆在点心右边。上茶时应以右手端茶,从客人的右方奉上,并面带微笑,眼睛注视对方。
以咖啡或红茶待客时,杯耳和茶匙的握柄要朝着客人的右边,此外要替每位客人准备一包砂糖和奶精,将其放在杯子旁或小碟上,方便客人自行取用。
喝茶的环境应该静谧、幽雅、洁净、舒适,让人有随遇而安的感觉。选茶也要因人而异,如北方人喜欢饮香味茶,江浙人喜欢饮清芬的绿茶,闽粤人则喜欢酽郁的乌龙茶、普洱茶等。茶具可以用精美独特的,也可以用简单质朴的。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敬茶礼仪
01待客的茶具要完好
用破损的茶具待客是不礼貌的。
茶壶上缺一个口子,茶杯断把儿,这样的茶具向客人昭示着主人不懂规矩,随便应付。如果主人专门请客人品茶,破损的茶具会使茶之美尽失,这不但是对茶的亵渎,更是对客人的怠慢。
即使不能用新茶具,也不该用破损的茶具待客。
温馨提示:
➊敬茶用的茶具应保证完整无缺;
➋茶具应成套使用,质地以陶瓷为佳;
➌茶具的新旧程度保持一致。
02倒茶前要清洗茶具
倒茶前必须要保证茶具洁净。
茶壶里满是茶垢,茶杯上残留着刺鼻的气味,用这样的茶具喝茶,恐怕没有人能喝出自在舒服的感觉来。倒茶前不洗茶具,就不足以表示对客人的真诚和热情。如果茶叶上乘,茶具却很脏,客人就无法品味到好茶的真味。倒茶前不洗茶具,就像接待客人前不洗脸一样 ,是不恭敬、不礼貌的行为。
温馨提示:
➊倒茶前应当着客人面将茶壶、茶杯都清洗干净;
➋清洗茶具时不要装模作样走过场,至少应认真地用开水冲洗一遍茶具;
➌清洗后的茶具中不应该沾有残留的洗涤剂和污水。
03不可用手抓取茶叶
用手抓取茶叶是不合礼仪的。
茶叶不是俗物。从品茶赏茶的角度而言,用手抓取茶叶会使茶叶失去文化韵味,失去喝茶的境界;从卫生角度来说,用手抓取茶叶会使茶叶沾染上不纯的气味或不洁的尘垢,影响茶的味道和成色,也影响客人的心情;从礼仪角度讲,当你为一个酷爱喝茶的客人打开一罐极品茶叶,下手去抓的同时,客人已经对你失去了信心。
温馨提示:
➊为客人沏茶时,应该使用专门的瓷勺或竹木勺取茶;
➋取茶要适量,要根据客人的需要来取;
➌掉落的茶叶不能再拾起放进茶杯。
04敬茶不可满杯
敬茶满杯不代表大方、热情,反而起到反作用。
中国有“茶满欺人”之说,因为茶水一般都上热茶,茶水倒得太满,水容易溢出后烫到客人的手,或泼洒到桌上或地上;另一方面,茶水倒得太满主人端杯时容易将手指浸泡在茶水中,这自然是很令人反感的。敬茶满杯,客人会认为主人厌烦自己,或对自己有不满意的地方而不愿直说。
温馨提示:
➊敬茶时,倒水七八分满即可;
➋敬茶时,应避免茶水溅出,更不要让茶水淋湿客人的衣服或文件;
➌敬茶时,应用双手或右手递上。
05要按次序上茶
上茶不按次序,即使茶是好茶,上茶者仪态优雅,也不算是做到了礼貌相待。
同时招待长辈和晚辈时不按次序上茶,客人们会认为主人不懂得长幼尊卑;两个单位会谈时,接待方不按次序上茶,客方会认为招待方不够正规,因而很可能影响到双方的合作。不按次序上茶,客人会认为主人刻意对某些人表示不屑。上茶不按次序,还会使互不熟悉的客人混淆彼此的身份,不利于彼此交往。
温馨提示:
➊上茶时应该按照客人的身份、地位高低上茶;
➋不知道客人身份、地位时,可以按照顺时针方向敬茶;
➌招待客人时,应先给外单位的客人上茶。
敬茶的步骤
嗅茶
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茶的品种特点,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
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各种茶盘中。
装茶
用茶匙向空壶内装入茶叶,通常按照茶叶的品种决定投放量。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淆影响茶叶的品质。
请茶
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当宾主边谈边饮时,要及时添加热水,体现对宾客的敬重。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能作“牛饮”姿态。
续茶
往高杯中续茶水时,左手的小指和无名指夹住高杯盖上的小圆球,用大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杯把,从桌上端下茶杯,腿一前一后,侧身把茶水倒入客人杯中,以体现举止的文雅。
茶艺
表演茶道技艺,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比如中国的“功夫茶”,便是茶道的一种,有其严格的操作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