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微电影以安抵心心得体会
关于:《amazing grace》(令人惊异的优美)这首歌
爱罗先珂君 一 爱罗君于三日出京了。
他这口是往芬兰赴第十四次万国世界语大会去的,九月里还 要口来,所以他的琵琶长靴以及被褥都留在中国,没有带走。
但是这飘泊的诗人能否在 中国的大沙漠上安住,是否运命不指示他去上别的巡礼的长途,觉得难以断定,所以我 们在他回来以前不得不暂且认他是别中国而去。
①爱罗先珂(B·R·Epomehk,1889-1952),俄国诗人、童话作家。
童年时 因病双目失明。
25岁离开俄国本士,先后在暹罗(今泰国)、缅旬、印度、日本等地漂 泊。
1921年日参加“五一”游行,被日本当局驱逐,来到中国。
1922年2月,在鲁迅、周 作人推动下,经蔡元培特聘,来北京大学教授世界语,借住在周氏兄弟八道湾住宅里。
周作人多次陪同爱罗先珂到北京各校讲同,并作翻译。
爱罗君是世界主义者,他对于久别的故乡却怀着十分迫切的恋慕,这虽然一见似乎 是矛盾,却很能使我们感到深厚的人间味。
他与家中的兄姊感情本极平常,而且这回只 在莫恩科暂时逗留,不能够下乡去,他们也没有出来相会的自由,然而他的乡愁总是很 强,总想去一亲他的久别的“俄罗斯母亲”。
他费了几礼拜之力,又得他的乡人柏君的 帮助,二十几条的策问总算及格,居然得到了在北京的苏俄代表的许可,可以进俄国去 了。
又因京奉铁道不通,改从大连绕道赴奉天,恐怕日本政府又要麻烦,因了在北京的 清水君的尽力,请日本公使在旅行券上签字,准其通过大连长春一带。
赴世界语大会的 证明书也已办妥,只有中国护照尚未发下,议定随后给他寄往哈尔滨备用,诸事都已妥 帖,他遂于三日由东站出京了。
京津车是照例的拥挤,爱罗君和同行的两个友人因为迟到了一点,--其实还在开 车五十分前,已经得不到一个座位了。
幸而前面有一辆教育改进社赴济南的包车,其中 有一位尹君,我们有点认识,便去和他商量,承他答应,于是爱罗君有了安坐的地方, 得以安抵天津,这是很可感谢的。
到了天津之后,又遇见陈大悲君,得到许多照应,这 京津一路在爱罗君总可说是幸运的旅行了。
他于四日乘长平丸从天津出发,次日下午抵大连。
据十一日《晨报》上大连通讯, 他却在那时遇着一点“小厄”。
当船到埠的时候,他和同行友人上海的清水君,一并被 带往日本警察署审间。
清水君即被监禁,他只“拘留半日”,总算释放了。
听说从天津 起便已有日本便衣警察一路跟着他,释放以后也仍然跟着一直到哈尔滨去。
他拿着日本 全权公使的通过许可,所以在大连只被拘留半日,大约还是很侥幸的罢
清水君便监禁 了三天,至七日夜里才准他往哈尔滨去,--当然也被警察跟着。
他们几时到哈尔滨、路 上和在那里是什么情形,我还没有得到信息,只能凭空的愿望他的平安罢。
爱罗君在中国的时候,政府不曾特别注意,这实在是很聪明的处置,虽然谢米诺夫 派的“B老爷”以及少数的人颇反对他。
其实他决不是什么危险人物,这是从他作品谈话 行动上可以看出来的。
他怀着对于人类的爱与对于社会的悲,常以冷隽的言词,热烈的 情调,写出他的爱与憎,固此遭外国资本家政府之忌,但这不过是他们心虚罢了。
他毕 竟还是诗人,他的工作只是唤起人们胸中的人类的爱与社会的悲,并不是指挥人去行暴 动或别的政治运动;他的世界是童话似的梦的奇境,并不是共产或无政府的社会。
他承 认现代流行的几种主义未必能充分的实现,阶级争斗难以彻底解决一切问题,但是他并 不因此而承认现社会制度,他以过大的对于现在的不平,造成他过大的对于未来的希望, --这个爱的世界正与别的主义各各的世界一样的不能实现,因为更超过了他们了。
想 到太阳里去的雕,求理想的自由的金丝雀,想到地面上来的土拨鼠,都是向往于诗的乌 托邦的代表者。
诗人的空想与一种社会改革的实行宣传不同,当然没有什么危险,而且 正当的说来,这种思想很有道德的价值,于现今道德颠倒的社会尤极有用,即使艺术上 不能与托尔斯泰比美,也可以说是同一源泉的河流罢。
以上是我个人的感想,顺便说及。
我希望这篇小文只作为他的芬兰旅行的纪念,到 了秋天,他回来沙漠上弹琵琶,歌咏春天的力量,使我们有再听他歌声的机会。
爱罗君这个名称,一个朋友曾对我说以为不妥,但我们平常叫他都是如此,所以现 在仍旧沿用了。
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四日。
二 十月已经过去了,爱罗君还未回来。
莫非他终于不回来了么
他曾说过,若是回来, 十月末总可以到京,现在十月已过去了。
但他临走时在火车中又说,倘若不来,当从芬 兰打电报来通知;而现在也并没有电报到来。
他在北京只住了四个月,但早已感到沙漠上的枯寂了。
我们所缺乏的,的确是心情 上的润泽,然而不是他这敏感的不幸诗人也不能这样明显的感着,因为我们自己已经如 仙人掌类似的习惯于干枯了。
爱罗君虽然被日本政府驱逐出来,但他仍然怀恋着那“日 出的国,花的国”的日本。
初夏的一天下午,我同他在沟沿一带,踏着柔细的灰沙,在 柳阴下走着,提起将来或有机会可以重往日本的话,他力说日本决不再准他去,但我因 此却很明了地看出他的对于日本的恋慕。
他既然这样的恋着日本,当然不能长久安住在 中原的平野上的了。
(这是趣味上的,并不是政治上的理由。
) 他是一个世界主义者,但是他的乡愁却又是特别的深。
他平常总穿着俄国式的上衣, 尤其喜欢他的故乡乌克拉因式的刺绣的小衫--可惜这件衣服在敦贺的船上给人家偷了 去了。
他的衣箱里,除了一条在一日三浴的时候所穿的缅甸的筒形白布裤以外,可以说 是没有外国的衣服。
即此一件小事,也就可以想见他是一个真实的“母亲俄罗斯”的儿 子。
他对于日本正是一种情人的心情,但是失恋之后,只有母亲是最亲爱的人了。
来到 北京,不意中得到归国的机会,便急忙奔去,原是当然的事情。
前几天接到英国达特来 夫人寄来的三包书籍,拆开看时乃是七本神智学的杂志名《送光明者》(The Light一 bringer),却是用点字印出的:原来是爱罗君在京时所定,但等得寄到的时候,他却已 走的无影无踪了。
爱罗君寄住在我们家里,两方面都很是随便,觉得没有什么窒碍的地方。
我们既不 把他做宾客看待,他也很自然的与我们相处:过了几时,不知怎的学会侄儿们的称呼, 差不多自居于小孩子的辈分了。
我的兄弟的四岁的男孩是一个很顽皮的孩子,他时常和 爱罗君玩耍。
爱罗君叫他的诨名道,“土步公呀
”他也回叫道,爱罗金哥君呀
”但 爱罗君极不喜欢这个名字,每每叹道,“唉唉,真窘极了
”四个月来不曾这样叫, “土步公”已经忘记爱罗金哥君这一句话,而且连曾经见过一个“没有眼睛的人”的事 情也几乎记不起来了。
有各处的友人来问我,爱罗君现在什么地方,我实在不能回答:在芬兰呢,在苏俄 呢,在西伯利亚呢
有谁知道
我们只能凭空祝他的平安罢。
他出京后没有一封信来过。
或者固为没有人替他写信,或者因为他出了北京,便忘了北京了:他离去日本后,与日 本友人的通信也很不多。
--飘泊孤独的诗人,我想你自己的悲哀也尽够担受了,我希 望你不要为了住在沙漠上的人们再添加你的忧愁的重担也罢。
十一月一日。
三 爱罗君又出京了。
他的去留,在现在的青年或者已经没有什么意义,未必有报告的 必要,但是关于他的有一两件事应该略说一下,所以再来写这一篇小文。
爱罗君是一个诗人,他的思想尽管如何偏激,但事实上向不参加什么运动,至少住 在我们家里的这一年内我相信是如此的。
我们平常看见他于上课读书作文之外,只吃葡 萄干梨膏糖和香蕉饼,或者偶往三贝子花园听老虎叫而已。
虽然据该管区署的长官告诉 我,他到京后,在北京的外国人有点惊恐,说那个著名不安分的人来了,唯中国的官厅 却不很以为意,这是我所同意而且很佩服的。
但是自从大杉荣失踪的消息传出以后,爱 罗君不意的得到好些麻烦。
许多不相干的日本人用了电报咧,信咧,面会咧,都来问他 大杉的行踪,其实他又不是北京的地总,当然也不会知道,然而那些不相干的人们,认 定他是同大杉一起的,这是很明了的了。
过了一个月之后,北京的官厅根据了日本方面 的通告说有俄国盲人与大杉在北京为过激运动,着手查办,于是我们的巷口听说有人拿 着大杉照片在那里守候,而我们家里也来了调查的人。
那位警官却信我的话,拿了我的 一封保证信,说他并没有什么运动,而且也没有见到什么大杉,回去结案。
我不解东京 的侦探跟着大杉走了多少年,为什么还弄不清楚,他是什么主义者,却会相信他到北京 来做过激运动,真是太可笑了。
现在好在爱罗君已经离京,巷口又抓不到大杉,中外仕 商都可以请安心,而我的地主之责也总算两面都尽了。
爱罗君这回出发,原是他的预定计划,去年冬初回中国来路过奉天的时候,便对日 本尼者说起过的,不过原定暑假时去,现在却提前了两个月罢了。
他所公表的提早回国 的理由,是想到树林里去听故乡的夜莺,据说他的故乡哈耳珂夫的夜莺是欧洲闻名的, 这或者真值得远路跑去一听。
但据我的推想,还有一个小小的原因,便是世界语学者之 寂寥。
不怕招引热心于世界语运动的前辈的失望与不快,我不得不指点出北京--至少 是北京--的世界语运动实在不很活泼。
运动者尽管热心,但如没有响应,也是极无聊 的。
爱罗君是极爱热闹的人,譬如上教室去只听得很少的人在那里坐地,大约不是他所 觉得高兴的事。
世界语的俄国戏曲讲演,--《饥饿王》只讲了一次,--为什么中止了 的呢,他没有说,但我想那岂不也为了教室太大了的缘故么。
其实本来这在中国也算不 得什么奇事,别的学者的讲演大约都不免弄到这样。
爱罗君也说过,青年如不能在社会 竖起脊梁去做事,尽可去吸麻醉剂去:所以大家倘若真是去吸鸦片吞金丹而不弄别的事 情,我想爱罗君也当然决不见怪的,但在他自己总是太寂寞无聊了。
与其在北京听沙漠 的风声,自然还不如到树林中去听夜莺罢。
因此对于他的出京,我们纵或不必觉得安心, 但也觉得不能硬去挽留了。
寒假中爱罗君在上海的时候,不知什么报上曾说他因为剧评事件,被学生撵走了。
这回恐怕又要有人说他因为大杉事件而被追放的罢。
为抵当这些谣言起见,特地写了这一篇。
“密西西比骗局”是怎么一回事
世界第一宗隔山买牛的大骗局 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商业骗案,相信是发生于十八世纪初叶的所谓“密西西比计划”(Mississippi Scheme),发生的年期是一七一七至一七二○年,地点是法国巴黎;而主谋则是当时家喻户晓现在仍经常被经济学界中人提及的罗约翰。
在未谈这件精彩百出、投资者肯定大有会心的历史性骗案之前,粗略地介绍一下主角的生平,是有必要的。
花花公子罗约翰 罗约翰John Law)一六七一年生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一个兼营黄金首饰的银行世家;他的家世,我们不必查考,我们从约翰的父亲购入一大片土地并将之冠以家族姓氏一事上,可见他确是发了大财的银行家已经足够。
罗氏家族拥有的土地称为Low of Lauriston,位于Lothian郡中西部,精细的苏格兰地图迄今仍有此记录。
约翰是罗氏家族的长子,十四岁那年,即在家族银行中任职,长子嫡孙承继祖业,是英国千百年来的传统,因此,他进入银行跟随乃父办事,是完全合理的。
从仅有的有关资料中,我们知道约翰精于心算,对银行业务,特别是信贷有浓烈的兴趣,到了十七岁,他对苏格兰银行业的操作已有深刻的认识。
就在十七岁(一六八八年)这一年,约翰“二世祖”的本性开始浮现,他喜好奇装异服,更喜和女性厮混,以致未几即获得花花公子(Beau)的绰号。
约翰所以在这一年劣根性尽现,原来是老父患急症辞世,突然成为“没王管”,由“失匙夹万”变成“有匙夹万”。
他的多姿多彩的骗子生涯,亦始于这一年。
等他办妥乃父丧事之后,他竟然将银行和物业管理权交给追随他父亲多年的职员,只身前赴伦敦“探险”。
年轻、英俊、多金和完全独立自主,罗约翰在伦敦过着花天酒地狂赌乱嫖的日子。
在最初数年,幸运之神对他十分眷顾,他可说逢赌必赢,追求女性从未失手……但是,这种际遇亦种下了他不能自制的狂赌和遇上漂亮女性就想占为己有的狂妄性格,他的命运至此已可以预测——在赌场上输尽所有,为了一个女人(E.Vllliers,后来成为女伯爵;这是题外话,表过不提)和情敌威尔逊(E.Wilson)决斗,当场将之射杀,被死者家属控以谋杀并判处死刑,后改终身监禁,就在上诉期间,罗约翰越狱逃遁,成为通缉犯。
不过英国法律已无法奈他何,因为就在越狱后二三天,他已安抵荷兰。
是年罗约翰二十六岁。
屡创新猷不获接纳 他在欧陆漫游三年之久,期内日间潜心研究欧陆特别是当时最发达的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制度,晚上流连赌场妓院。
由于他对英国银行制度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互相印证之下颇有心得。
一七○○年,他的《成立贸易局的理由和建议》(Proposals and Reasons for Constituting a Council of Trade在爱丁堡出版。
可惜未引起广泛注意。
至于他当时是否潜回苏格兰,抑或仅将稿件寄回,史家并无交代。
《成立贸易局的理由和建议》虽然反应冷淡,但苏格兰政府漠视伦敦对他的判决,无意将罗约翰缉拿归案,这令他有胆量回归故里,探视亲人;经过欧陆三年“学习旅行”罗约翰此时已满肚密圈、满脑计划,不久后他公开提出组织“土地银行(Land Bank,反对此计划的人称之为Sand Bank)的建议,可说是信用集资的先驱。
他的构想是发行一些附有在一定期限内以特定价格认购土地的普通股,其吸引投资者的地方是股票面值低于土地市价,比如土地每方英尺十元,可认购一方英尺土地的普通股售价九元,至于投资者能否获利,要视认购期满时的地价。
当然,由于资料之不完善,笔者无法获知此一计划的详细条件和操作程序,不过就简略的记述中,我们当知这种方法,正是过去曾一度很流行的“认股权证”的“祖先”。
大概是由于太新奇和罗约翰本人的声誉有问题,因此,苏格兰国会经过整整三个月的辩论后,决定反对这一计划在苏格兰推行,这对罗约翰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可以想像,如果此计划得售,加上他请求伦敦赦免他的谋杀罪获准,他就不致再横渡英伦海峡,重赴欧陆,而“密西西比计划”亦就无由产生了
此后十四年,罗约翰在荷兰、德国、比利时(当时称Flanders)、匈牙利、意大利和法国,过着典型花花公子的生活;他的经济来源,主要是从赌桌上得来,虽然史书对他是否在赌桌上“出术”并无记载,但他曾被威尼斯和热拿亚政府递解出境,相信应与在赌场“行为不检”有关。
他在巴黎时,亦被列为不受欢迎人物,警方定期限他离境,可幸他这时已结识了两位权倾一时的贵族,由他们出面担保,方能在法国居留。
知己当权当时得令 这两位担保人之一的奥兰公爵(Duke of Orleans),是知名的同性恋者,至于他们是否有一手,史书并无记载,唯公爵对罗约翰引为知己,对他的金融知识更大为欣赏。
通过他的关系,罗约翰向当时的财政大臣提出了一项发行纸币复苏法国经济的计划,但由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以他不是天主教徒而拒予接见,令其计划胎死腹中;他于失意之余,在他的法国朋友介绍下,前赴意大利,投奔夏蕙公爵(Duke of Savoy)门下,向他推销他的“土地银行”计划,后者以本身财力不足为由,无意采纳此一计划,不过,他强烈建议罗约翰重回法国,再向法皇晋言献策,以他之见,法国人的性格对其计划一定有兴趣。
事实上,由于法王路易十四于一七一五年驾崩,皇太子时年仅七岁,奥兰公爵任摄政,这种形势对罗约翰大为有利另一方面,由于路易的奢华浪费而出现大量赤字,当时国债高达三十九亿法郎(当时称为Livre),但岁入只存一百四十二亿。
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摄政的首务是如何增加国库收人,而在诸多宣布国家破产之类的“不切实际”的建议中,法国政府终于采纳了罗约翰的计划。
他的计划,现在看起来当然毫无新意,但在十八世纪,却是非常新奇。
罗约翰建议政府以法王名义成立一家银行,由这家银行发行纸币,以补金属硬币之不足;这些纸币以法国王朝的信誉作保证和以土地作抵押品。
就在政府讨论他的计划的同时,罗约翰将他著作译成法文发表,利用传播媒介,确立了作为“财经专家”的地位。
一七一六年五月五日(一说二日),法国政府颁布法令,允许罗约翰创办中央银行(Banque Generale),以发行纸币、票据贴现及接受存款为主要业务。
迄今为止,罗约翰对金融事务已很有经验,这家银行在他的技巧经营下,声誉蒸蒸日上,不久之后,其所发行的纸币价值竟然在金属硬币之上。
其所以如此,皆拜法国政府不断宣布金属硬币贬值所致——金属硬币对罗氏公司发行的钞票贬值,等于后者不断升值……。
法国政府首先为罗约翰催眠,法国人民接着为他而疯狂,是可以理解的了。
就在法国人快将如痴如醉的时候,罗约翰公开发表声明,建议政府立法,对不赎回他发行的纸币的银行家处刑
这令人民对罗约翰的信心大增,他的纸币更形抢手,势所必然。
“密西西比计划”出笼 用现代的眼光看,罗约翰的做法不过是制造通货膨胀而已,在他猛印钞票之下,当时的经济的确呈欣欣向荣之状,而最重要的是,法国政府因此有足够的钞票偿还债务。
因此,在不足一年内,罗约翰的中央银行在全国各城市大开分行。
罗约翰的成功自然令法国政府十分欣赏,他的地位如日中天,固不待言;但法国政府棋差一着的是,由于对纸币的迷信,竟然宣布放弃金属硬币,这使政府可以从心所欲印刷钞票,摄政有所需,就下条子“多印些钞票”,结果,据一项统计显示,法国政府当时发行的无抵押无储备的纸币高达十亿法郎,以致伏下了未来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机。
就在这种有利气氛下,罗约翰的“密西西比计划”出笼了。
密西西比为美国南部一州,以世界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为名;十七世纪初叶,法国人从加拿大南下,将密西西比河西岸地区占据,并将之命名为路易斯安那(Louisiana)。
笔者在此不拟重述美国拓荒初期这段历史,因为知道这段“过节”,对了解本故事的发展已很足够。
罗约翰的计划是,路易斯安那遍地黄金,因此应该大力开发;他于一七一七年八月成立的“西方公司”(Compagnie d'Occident)愿意负担这一“推行殖民事务”的任务,他要求法国政府允许他经营土地和征税的权利。
法国政府对罗约翰已言听计从,他的公司遂获得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和密苏里河流域的专利开发权;该公司共分二十万股,每股票面五百法郎。
用现在的话说,这就是公开发行股票。
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加上纸币虽泛滥而未成灾,新股引起一场全面性的史无前例的抢购狂潮。
中央银行信誉昭著,罗约翰“牙齿当金使”;另一方面,法国政府全力支持,今天颁发开发土地专利,明天颁发开采金矿专利,后天颁发烟业专卖权,在好消息满天飞的极度有利的情形下,人们对罗约翰任主席的公司信心大增,是很自然的。
一七一九年年初,法国政府再批准“西方公司”属下的A.Crozat公司获得经营东印度、中国和南海的专利经营权;为此,公司发行五万新股,票面每股一百法郎。
各显神通抢购股票 法国人对罗约翰的信心太强了,以致发行五万新股的申请数量高达三十万股,这在十八世纪初叶的社会,已是非常惊人的了。
包括王亲贵胄在内的投资者为了“中签”,彻夜在罗约翰的巨宅前排长龙守候,有些人甚至在附近租了房子,准备“长期申请”;而商人脑筋一转,则在附近空地搭建临时帐篷,竟然“全部租满”。
令申请新股者愈来愈多的是,A.Crozat的股价天天上升
投资者在如何接近罗约翰,希望藉此获得“配售”上所作的努力,真的是史无前例后无来者的,据说罗约翰住宅门外的通道,自朝到晚,都为这类做着发财梦的人群所挤满,而一门“新兴行业”由是出现,这就是“出租驼背”。
原来,投资者要争取第一时间填妥表格交进设于罗约翰住宅内的“新股申请处”,回家或办事处填写太费时费事,因此,一群失业的驼背人将自己出租,让其驼背作为填写表格的写字台,虽然驼背凸凹不平,但亦其背如市,蔚为今古奇观。
有一位有头有脸的贵妇,则每天坐在轿子上,等候罗约翰的马车;当她见罗约翰的座驾迎面而来时,即着轿夫伪装“交通意外”,贵妇则娇呼救命,罗约翰于是落车询问,后者趁机施展浑身解数,务非罗约翰答应“配股”不肯罢休。
至于请人放火迫使罗约翰仓皇夺门而出,“申请者”拦门抢截,以至买通门房“肉诱”罗约翰者,亦数不胜数。
总之当时“申请者”花样百出,其非达“配股”目的不肯收手的精神,现代投资者唯有甘拜下风。
投机狂潮暴露人生百态 我们现在时常听到一些医生因炒股而以马虎态度诊症的故事,但要说故事者指出医生的名姓,又大多默然相向,这固然是说者不想招惹诽谤之罪,亦可能只是耳食之言,并无事实根据。
无论如何,在罗约翰时代,这类事件却曾真的发生。
据说当时巴黎的名医M.Dechirac,在牛市顶点时入市后,股价天天下跌,令他心情恶劣、魂不守舍;有一天,他的一位常客(什么公爵夫人)患病卧床,请他出诊,他一面把脉一面喃喃自语:“下降
下降
老天,为甚跌得这样厉害
”(It falls
It falls
God God
It falls continually
)病者和家属闻言色变,以为血压下降或脉搏微弱…… 还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投资者着仆人以开盘价八千法郎卖出二百五十股A.Crozat公司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罗约翰的住宅时,股价已涨至一万法郎,这位仆人于是将“升水”部分自入私囊,回报主人时同时辞职,因为两者差距五十万法郎(约为二万英镑——当时称为金镑),已足够这位仆人回乡娶妻买田地了。
至于上流社会衣帽间侍女以至大炒家的近身仆人发达和接着破产的故事,都是有名有姓,只是我们已没有篇幅容纳了。
当巴黎人为罗约翰的股票而疯狂的同时,社会治安亦陷人混乱境地,当街抢劫、谋杀事件无日无之;其中既有穷光蛋炒股发达贵族争相以女儿许配的闹剧,亦有贵族投机失败铤而走险终被判刑的丑闻。
总而言之,近年来曾在香港发生的股市“新奇事物”,较诸十八世纪的法国,是大为逊色的。
纸上王国受到挑战 股市狂热带来了“内部经济过热”,当时亦在巴黎发生……从法国各地涌入巴黎投机和消费的人,估计达三四十万之众;这种情况的出现,业主是最大的得益者,为了和缓楼房的供不应求,摄政下令在通衢大道设立军营,租给这些“进香者”过宿
罗约翰是这次投资狂潮的最大得益者,他不仅在法国各地广置物业,而且成为皇公贵胄的结纳对象;这时他虽已婚多时并已有子女,但他的风流韵事似无日无之。
有一个时期,据说巴黎的贵妇都失踪了,原来去了罗约翰的会客室,等待他的“宠幸”,这当然是言过其实,但罗约翰受女性欢迎的程度,从中可窥端倪。
我们不打算在这里缕述这次投资狂潮在巴黎引起的“震荡”;总而言之,由罗约翰一手策划的纸上富贵——包括乱印钞票和股票已令法国官民一体,沉浸在奢华无度纸醉金迷的生活之中,而它的结果,相信读者早已心中有数。
一七二○年,这种建筑在沙堆上的繁荣开始出现问题。
法国国会中少数清醒之士提出滥发纸币必会带来灾难的警告;但摄政对此充耳不闻,因为他认为,如果发行五亿法郎可令经济兴旺,那么,再发行五亿岂非可使经济更蓬勃,而既然有这种效果,干吗不发行十亿以代替五亿。
罗约翰当然知道两者的分别,但这时他已身不由主,他希望他的股票天天上升,他发行的新股都成抢手货,如何会使这种现象持续
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发行钞票,结果钞票发行量与股价互相追夺,而一场不可收拾的金融危机已种下,是不言而喻的。
罗约翰的纸上王国有如一座冰宫,在灯光下耀眼生辉;但当阳光一照、热风吹来,瞬息间就变成一滩水渍,连一点渣滓都无存
事实上,在一七二○年年初的时候,已有迹象显示罗约翰的纸上王国受到挑战,可惜他和摄政已为胜利冲昏头脑,并未引起他们的警惕进而采取相应措施。
狄康德王子(Prince De Conti)因为要求罗约翰以票面发行一批新股不遂,于是“挤提”他的银行,虽然现在我们不知王子当时提出多少钱,从他要用三架马车运钞票,可想像数目是相当惊人的。
罗约翰虽然应付过去,但心想如果人人仿效,银行岂不是该垮台,于是求救于摄政,后者多对罗约翰言听计从,竟下令要王子归还百分之七十五的提款——这就是现在银行有事时政府限制提款量的“鼻祖”。
一场可能发生的银行风潮就在一纸法令之下平息,但罗约翰并未汲取教训,采取严密措施,以防范同类事件再度发生。
在这种情况下,若干看出股票不可能无止境上升和钞票不可能无限量发行而不发生危机的聪明人士,就开始静悄悄在市场上“趁高出货”,将所得兑成外币或金银,寄存外国(主要是英国及荷兰)或窖藏起来。
由于有狄康德王子的先例,大家抛股票向银行提款以至偷运“细软”出口,都在极度秘密之下进行,结果,当市上有人作这样那样的传说时,危机就一触即发
慢慢地,法国国会注意到金银珠宝的流失有趋向严重的倾向,有议员动议对此进行调查,但辩论多日,毫无结论,摄政遂请罗约翰提供意见。
罗约翰的意见,现在看来简直荒谬绝伦,但竟然获国会通过。
他的建议是,国会应通过法令,将金属硬币贬值百分之五。
他的意图至为明显,希望藉此可恢复人们对升值的纸币的信心;但市场反应甚劣,于是国会再接再厉,将硬币再贬值百分之十。
可惜政府这一连串倒行逆施措施,更加深人民对金融制度的怀疑,金银珠宝外流的情况日趋恶化。
为了挽救这场危机,国会最后甚至通过法令,禁止人民持有值五百法郎(二十英镑)的金属硬币,超过此额,如被发觉,悉数充公;至于检举者,则可获充公数目之半。
在这些法令之下,法国已进人混乱时代,人民互相检举。
弄得鸡犬不宁,人人自危,播下了政治危机的种子;而另一方面,英国格拉森爵士于十六世纪中叶提出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亦完全体现——人民宁可违法收藏金属硬币,不愿持有愈印愈多的纸币
对于有关当时法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笔者不拟具体缕述,因为这类事件大多大同小异,不过程度上有深浅之别罢了,总而言之,法国政府全力维持纸币购买力的努力终归白费。
A.Crozat公司的股价,在这种情况下开始下泻,似乎愈来愈多的人不相信路易斯安那州的生意会带来利润。
为了扭转日益沉落的信心,罗约翰竟然招聘了六千名矿工,声言要送他们去路易斯安那去开采“已发现的金矿”。
为了加强宣传效果,罗约翰发给这些准备远渡重洋的矿工——事实上许多是炒股票破产的人——二套工作服和诸如凿子之类的工具,并组织他们在巴黎街头游行,声明“快将出发”。
可惜的是,这班人本身对淘金就没有信心因此起码有三分之二的人偷偷地将工作服和工具卖掉,然后开小差逃之夭夭;至于大约二千名赴新大陆淘金者,命运悲惨,似已一早注定。
就在这些矿工大游行的时候,A.Crozat股价果然止跌回扬,因为相信“已发现金矿”的人多的是。
好运走到了尽头 “密西西比”悲剧之形成,主要是当问题发现不对头时,挽救计划竟由始作俑者负责,使情况愈趋恶化,是必然的。
笔者不是说罗约翰故意将情况恶化,而是他的计划缺乏自知之明又信心十足所致。
迄今为止,摄政对罗约翰仍言听计从,一七二○年一月五日,还安排他改信罗马天主教,因为这样,罗约翰才有资格出任财长(Controller—General of the Finances)。
一七二○年五月初,财政部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当时发行的钞票共二十六亿法郎,但金属硬币不足其半数。
换句话说,政府已有足够力量榨尽民间财富(有足够纸币购进民间藏金),但“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怎么亦不肯以硬币换软币。
国会为此召开多次辩论得十分激烈的会议,身为财长的罗约翰据说完全没有主意。
五月二十一日,摄政官邸发表了一项政令,在未来数年内将纸币贬值百分之五十,但国会拒绝将此法令登记在案,结果摄政收回成命,于二十七日发表声明,宣布二十一日的政令无效
俞鸿钧的综述
1.《西游记》有感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很多书。
其中,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使我感受最深。
它勾起一个个神奇而又离奇的故事,编织出一个个美妙的梦,不禁让我思潮腾涌。
《西游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绚丽多彩的神魔世界,我无不在作者吴承恩丰富而大胆的艺术想象面前惊叹不已。
书中有善良、坚定朝佛而又软弱无能的唐僧,质朴老实的沙和尚,吃苦耐劳而又集馋、懒、贪、色于一体的猪八戒,神通广大而又敢作敢为的孙悟空……全书主要讲了孙悟空出生、求仙及得道进而大闹“三界”,如来说法、观音访僧、魏徵斩龙、唐僧出世的故事,交代取经的缘起。
然后,孙悟空皈依佛教,助玄奘西行取经,路遇八十一难,一路斩妖除魔,屡屡化险为夷,最终安抵西天,修成正果。
表现了孙悟空对理想与光明的追求和摧毁一切邪恶势力的决心。
孙悟空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奋起金箍棒,横扫一切妖魔鬼怪的大无畏气概,体现了人们企图摆脱封建压迫,要求征服自然,掌握自己命运的强烈欲望。
它代表了一种正义的力量,表现出人们战胜一切困难的必胜信念与乐观精神。
虽然这是一部神话小说,但是它无不联系着现实生活与学习。
它让我懂得了坚持不懈,战胜困难: 那是一次数学期末考试,试卷的内容比较简单,当做到最后第二题的时候,我被这道题所难住了。
我抓紧时间做最后一题,做完后,再重新去思考那道题。
我愈来愈紧张,脸就“唰”地一下子红了,心里像惴了个小兔似的,怦怦直跳,手心都冒出了汗来。
我左思右想,真想在考时前想出点苗头来,但迟迟未解。
正在我焦急万分时,我想起了爸爸的话:“不要放弃,只要你静下心来,认真思考,仔细分析,就一定能找到解题方案。
”于是,我静下心来,按爸爸说的去做。
让我出乎意料的是,在考试时间到前的十分钟,我做对了那道题。
在生活与学习的征程中,我们不会一帆风顺,那道路往往是坎坎坷坷,崎岖不平的。
不过,我们只要坚持不懈地去战胜困难,就像唐僧师徒经过九九八十一难一样,面对我们的一定是灿烂的光辉。
2.《夏洛的网》有感 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友情、爱与忠诚的赞歌;这是一部傲居“美国最伟大的十部儿童文学名著”首位的童话——《夏洛的网》。
在美国作家E.B.怀特的笔下,它带着传教般的热情与虔诚。
因为,总有一种感动让我们泪流满面
在朱克曼家的谷仓里,快乐地生活着一群动物,它们幽默、可爱,其中小猪威尔伯和蜘蛛夏洛建立了最真挚的友谊。
可是一个最丑恶的消息打破了谷仓的平静:威尔伯的命运竟是成为熏肉火腿
作为一只猪,悲痛欲绝的威尔伯似乎只能接受任人宰割的命运了。
然而,看似渺小的夏洛却说:“我救你。
”于是,夏洛用自己的丝在猪栏上织出了被人类视为奇迹的文字,彻底地逆转了威尔伯的命运,终于让它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
但是,在这时,蜘蛛夏洛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我为蜘蛛夏洛能有办法帮助小猪威尔伯而叫好,更为威尔伯在集市的大赛中赢得了特别奖,和一个安享天年的未来而感到高兴。
但是夏洛为了能让威尔伯继续活下去,为了他们之间的友谊,最终还是献了身。
这让我感到非常难过。
难道这份友谊不是一笔财富吗
蜘蛛夏洛不知在网上花了多少心血才编织出这样奇特的文字。
动物有友谊,人与人之间也充满着友谊。
所以,我们应该珍惜友谊,友谊是珍贵的,用多少钱都买不来,拥有友谊,你才算真的拥有人生,不要因一点儿小事破坏了你们之间珍贵的友谊。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朋友之间多多少少有一些小别扭。
有一次, 雨,不断地下,马路被冲洗的一干二净,路边的景物焕然一新。
圆圆和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雨,一筹莫展。
天渐渐边黑了,雨还没有停的意思,正当我和圆圆决定冲回家时,一把伞遮住我的头顶之外,我惊奇地回头一看,原来是陈嘉仪。
她好像知道我在想什么,还没等我开口,就接问道:“你也是走东边的吧
那就一起走吧
”我脸上露出了笑容,温暖不知不觉地占据了我冰冷的心。
我回到了家谢绝了陈嘉仪,她那矮小的身影消失在了蒙蒙的雨中。
友谊是一笔财富,不能挥霍光;在友谊中,让你懂得不能有一丝懈怠。
在美国作家 E.B.怀特的笔下,夏洛用蜘蛛丝编织了一张爱的大网,这网挽救了威伯尔的生命,更激起你我心中无尽的爱与温情。
3.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黄巾之乱是从桃园三结义开始,讲了黄巾起义之后,东汉政府的反击,出现了刘备,曹操等英雄,而东汉政权也快灭亡了. 董卓之乱是讲董卓入京前后的故事,从何进与十常侍对战到少帝逃出京城,结果被董卓救驾.董卓入京后收买了猛将吕布,又废少帝,立献帝,大权独揽,实施暴政,逼得群雄联军伐董卓,虽然后来联军失败了,但是董卓最后也被吕布所杀. 群雄割据是讲董卓死后,中原诸侯群龙无首,为了扩大自己的地盘互相厮杀,最主要分为三个战区,即北方的袁绍与公孙瓒,江东地区孙策的崛起,中原地区曹操,刘备,吕布,袁术之间的战争. 再后来的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最主要的我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陈琳本来是袁绍的部下,曾经替袁绍起草檄文,骂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绍失败后,陈琳归降曹操.曹操问他说:你从前为袁绍写檄之,骂我一个人就可以了,为什么要骂到我的祖宗三代,陈琳连忙谢罪.曹操爱惜他的文才,不仅对他不处罪,还照样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 4.水浒传》读后感《水浒传》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从聚义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自己的祖国,对自己身边的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杀,这也是忠。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了太多的内容。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
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
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
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我还清楚地记得《水浒传》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经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能够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义。
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实际意义上的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这些都是炎黄子孙大义的延续,是中国历史上挥之不去的光辉。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所在。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5.《朝花夕拾》后有感 初读这本书,讲实话,我也不是很读得懂。
就连那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是学得似懂非懂的。
我甚至觉得:鲁迅的这些文章,看起来简直就是象在跟你聊天似的,哪算得上什么名著
后来多读了几遍,我懂得了,不要把这样的名著当作美文,其实,这本书的文章看似“聊天”也正是鲁迅的文字魅力所在。
它看上去很朴实,甚至比较口语化,但为什么却能够深深地吸引人呢
就是因为朴实,让人感觉很亲切,就象他站在你面前跟你诉说着什么似的,“说”到兴奋处,文字又会变得非常热烈,这就让人能够从中品味和感受鲁迅的点点滴滴。
郁达夫是这样形容鲁迅的文字的:“鲁迅的文体简练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铁杀人,一刀见血,重要之点,抓住之后,只消三言两语就可以把主题道破。
”是的,这个特点在《二十四孝图》这篇文章中表现得一览无遗。
一开头,便以“寻咒”从侧面点出中心,接下来便诉说了一段他童年的一段故事。
其实,鲁迅先生是话中有话啊,他借着说童年看《二十四孝图》的事情,其实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即对儿童的不重视。
儿童都读不到他们应该读的书,而人们却熟视无睹,这难道不该引起我们的反思吗
然而我又想到了现在,现在的孩子们别说爱读书,他们连根本不想读书,不思学习。
再看看那时侯的孩子们,他们渴望读书却没有书读,而现在我们有书读却不愿读,这难道不是一个令人悲哀的现象吗
《朝花夕拾》中那几篇描写人的文章,我是比较喜欢的。
首先,这些文章的内容比较吸引我,因为我喜欢看到各色各样的人,再加上鲁迅那种轻松而生动的语言,读着读着,你仿佛就看到那个人就站在你面前一样。
如《阿长与山海经》,描写的是鲁迅家的保姆阿长。
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非常典型的旧时中国农村劳动妇女形象。
有人比喻这篇文章是鲁迅从记忆土壤中培育出的一朵异常鲜美的“朝花”。
的确,对于这个妇女,鲁迅不但没有避讳写出她的美与丑,反而是怀着真挚的感情怀念她的一切。
不论鲁迅对她是佩服、厌烦、喜欢或是讨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他的感情。
而且我还发现,这个“长妈妈”跟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孔已己”很相似,同是旧中国的人民,遭遇也差不多,比如他们的名字,都是已经被人遗忘了的,而外号也是随便起的。
可悲的人啊
6.童年》读后感人生就像一幅缓缓展开的洗玉卷轴,开始时,一种未浸入世事的剔透,一点美化现实的念头,一些向往美好的惆怅;最后,肮脏的,沉重的,画面不停闪过的无力和钝重的喘息。
幽暗的小屋,父亲躺在窗下的地板上,穿着白衣裳,身子伸的老长老长的,光脚的脚趾头奇怪的张开着,眼睛快乐的紧闭着,父亲的面孔有些发黑,难看的龇着牙吓唬我。
这时的阿廖沙才三岁,并不明白父亲已经去世了,也不知道自己以后命运的流向,就是这样天真的看着天空被带到了外祖父家,自此开始了他痛苦的童年,外祖父开了一家染坊,但是随着家业的衰败,他变得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我们这一群孩子们,他暗地里放高利贷,怂恿帮工们去偷东西。
两个舅舅每日不仅因为争夺家产争吵斗殴,还疯狂虐待自己的妻子。
然而就是在这样一个可怕的生活环境里,也不乏温暖与光明。
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的人,她有宽大的胸怀,对谁都很忍让,她经常讲一些怜悯穷人和弱者的故事给阿廖沙听,教育他正直,正义。
面对好朋友小茨冈的死,阿廖沙眼睛湿了,那个曾经为了他被外祖父抽的浑身是鞭痕的好朋友就那样静静的离开他了,十字架的倒下,再也看不到美好,执着,朴实的茨冈了。
舅舅们的自私导致了茨冈的死,又一种人性丑陋裸露在阿廖沙面前,他沉默的痛恨着。
母亲去世不久,外祖父不愿意在白养他,他只能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在自己生活的日子里,他遭受过别人的欺负,嘲笑,唾弃。
凛冽的寒风使他直打哆嗦,酷热的烈日使他汗流浃背。
可他却以自己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去面对,在困难中一点点的成长起来。
童年,本应该是绚丽的七彩,无忧无虑的幻想,在奔跑和玩耍之间嘟着嘴开心的笑;可是阿廖沙却不曾拥有,三岁就失去了父爱,在鞭打和嘲笑中一步步走出来,勇敢的面对自己眼前的一切困难,年经很小就要承受很多沉重的事,还为来得及多想,就已经成了一片恍惚,天真的看待现实,很多不解,很多无奈我们的童年,草地上的奔跑,父母忐忑的随后跟着;跌倒了,父母心疼的呢喃:难过了,父母悉心的安慰;开心了,父母托上了肩头。
人这一生中,很多美好的东西,我们不应该去想怎么获得更多,而是应该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童年的糖是甜的,而长大以后,糖就会慢慢蔓延上苦的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