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阳光读后感
《古老阳光的最后余辉》的读后感,800字
高悬赏不解释
我们都是由阳光做成的,此言绝无虚假。
阳光散射热量、可见光、紫外光,是地球的生命来源。
每种你看见的生物之所以存在,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植物可以捕捉并储存阳光。
所有的动物都是依靠这些植物而活,无论是直接的(草食动物),或间接的(吃草食动物的肉食动物)。
哺乳动物、昆虫、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细菌……所有生物都是这样。
所有在这个星球表面的生物之所以能存在,都要拜植物收集并储存阳光的能力所赐,惟其如此,他们才能经由吃植物而将阳光能量变成身体的动力。
① 因此,我们人类食物的供给是否足够,多由阳光照射到地面的多寡而定,一直到几百年前才发生变化。
而对于地球上非人类的生命形式而言,现在仍然如此——你可以看到在赤道附近浸泡在阳光下的区域,充满了各种植物与动物,然而在阳光相当缺乏的两极地区,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却少了很多。
植物界储存阳光的方法很直接。
我们的大气中含有上亿吨的碳,大部分都是气体的二氧化碳(CO2),植物吸入这些二氧化碳,并使用阳光的能量来推动其叶内称为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
这种作用会将二氧化碳的两个氧原子与碳原子分开,产生自由碳(C)和氧分子(O2),然后碳会被植物用来制造碳水化合物,例如纤维素和几乎所有其他植物体——根、茎、叶、果实、果核——而氧则当成废气排出。
我遇到很多人都相信植物是由土壤形成的,例如,你可能认为你家屋外的大树大部分是由它成长之地的土壤所组成。
然而这是个很常见的错误,其实树的大部分是由空气中的一种气体(二氧化碳)和水(氢和氧)所形成的,树可以说是固化的空气和阳光。
植物的叶子捕捉阳光并以其能量来吸取空气中二氧化碳,与水中的氧和氢结合,形成糖和其他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也是由碳、氢、氧共同组成的),如构成根、叶和树干的纤维素。
当木头燃烧时,阳光能源就会以(火的)光和热的形式被释放出来。
此时木头中大部分的碳会进行逆转光合作用。
只有燃烧剩余的一小堆灰烬是大树从土壤中得来的矿物质,而其他都是从空气中得来的气体:碳、氢和氧。
动物,包括人类在内,无法像植物一样,直接从阳光、水和空气制造身体组织,所以人口数就受限于可取得的植物食物量(和那些吃植物的动物食物)。
正因如此,从人类的出现(大约20万年前)到大约4万年前,全世界从未多于500万居民人民,比现今底特律的人口数还少。
我猜想这么低的全球人口是因为当时的人只吃野生食物。
如果阳光仅照在100英亩的野地而生产足够10人的食物——包括可吃的水果、蔬菜、种子和那些吃植物的动物——则该地区的人口密度将会维持在这程度。
对各种动物数量的研究显示,哺乳动物——包括人类——在没有足够食物维持该区域的个体数之情况下,会变成较无生殖力,而且死亡率会升高。
这是大自然对所有动植物个体数的控制系统:个体数被限制在当地植物食物可供给的范围内。
同样的,当时人们的衣服和栖身之所也是由植物与动物的皮做的,这些动植物是因着当时的阳光,那些于他们数年的生命中照射在地球上的阳光而活。
换言之,我们用动物皮和树(那些消耗近几年阳光的事物)来制造衣服和房子,而所有这些都是由当时的阳光构成的。
▲撷取更多阳光——经由其他动物 大约4万年前,一件重要的事情发生了:人类发现一种方法可以改变自然的形态,而使人类比其他物种得到更多的阳光\\\/食物。
以前我们的食物来源仅限于周遭自然生长的植物与动物,人类食物供给量完全决定于当地森林可提供多少鹿和兔子,或好土壤可生长多少可吃的植物。
但是人们发现在那些只能生长灌木丛和野草、无法长成森林的贫瘠土壤上,反刍动物如山羊、绵羊和牛可以吃这些我们无法吃的植物,然后将灌木和野生植物每日捕捉到的阳光转换成我们可以吃的动物肉体。
所以如果可经由放牧和饲养增加反刍动物的数量,我们就可以使用到那些存在于原来对人类无用的植物里的阳光。
这方法提供我们祖先更多有用的能量,包括工作用的动物和作为食物的动物。
考古学的证据显示,放牧和饲养的行为产生于4万年前,这些行为逐渐盛行各地,因为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在一块土地上借由动物作媒介而吃到更多近几年来的阳光。
▲撷取更多阳光——从土地上 大约在同一时期,人类也发现可以用可吃的农作物来取代不能吃的森林。
同样一块土地,以前只能生产十人份的食物,现在可以用来耕作生产一百人份。
这农业的滥觞被称作农业革命,约于一万年前开始形成趋势。
因为我们发现并开始使用这两种方法(畜牧和农业)来更有效地把太阳能源转换成人类的食物,我们的食物供应增加了。
根据自然的基本定律,食物越多,人类就越多,所以人口开始快速成长。
从那时起的几千年当中,我们也发现如何从大地中开采矿石,并从其中提炼出纯金属,以及利用这些金属制造工具。
这些工具,像犁和镰刀,使我们成为更有生产力的农夫,所以从公元前 8 000年一直到基督出现,人口从 500万增加到 2.5亿,比现在美国的人口略少一点。
但我们每年仍然仅使用大约该年的阳光,所以即使消灭了一些竞争食物的物种,我们对地球的负面影响仍极微小。
我们尚未使用到储蓄户头来满足需求。
然后,到了中世纪,事情发生了,我们发现一种新的阳光来源(将近4亿年前被植物捕捉的阳光):煤,借由取代森林作为热量的来源以增加农地,煤可用来增加食物的生产。
煤和我们的新理论配合得很好:人类可以摧毁食物竞争者,并消耗所有的地球资源来生产人类的食物。
▲古老阳光储存在地底之时 大约4亿年前,有一段时期科学家称为石炭纪,这个名称是源于这个时期之初有大量的碳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大气中。
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像温室的玻璃一样,可以维持住太阳照射到地球的热量,而不让其逸回太空。
石炭纪从4.1亿年前至3.4亿年前共延续了 7 000万年,在这期间,地球大气层充满二氧化碳以至于当时地球的温度比今天高出很多。
地球约有25%的陆地和75%的海洋,而当时整个地球的陆块组成一个大陆,地质学家称之为“泛古陆”。
泛古陆的存在早于鸟类与哺乳类,甚至比恐龙还早,当时地球上的生命形式只有植物、鱼、昆虫和小型爬行动物。
由于空气中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既可以捕捉阳光能源当热量,又可提供丰富的碳源给植物当原料,因此植物生长得很繁茂。
整个泛古陆覆盖着一层密实的植物垫,矗立云霄数百英尺高,而地面上厚厚的腐烂和死亡的植物体,在某些地方甚至有几百英尺或几千英尺深。
这些活着的和死亡的植物垫,在石炭纪的 7 000万年中不断越变越厚。
当植物越来越茂盛,它们会从大气中捕捉越来越多的碳,将其转换为叶、茎和根的纤维素,而随着碳以植物体的形式存留在覆盖泛古陆的植物垫中,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下降。
同时,覆盖地球表面3/4的海洋也是大量植物体的家,虽然大部分的植物只是很简单的形式,如单胞藻及其他微小的植物体,它们同样可以捕捉接近海面的太阳能源,用这些能量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为植物体中的碳,等到死亡后再沉淀于海底。
大约3亿年前,大灾难发生了,造成地球史上五次大灭绝中的一次。
没有人知道到底为什么(可能是与慧星或小行星相撞),但是剧烈的构造运动导致泛古陆分解,并且无法回复地改变了地球环境。
地壳多处裂开,火山爆发,而陆块漂移并挤压。
在那些曾都是泛古陆一部分的陆块相互撞击之处,数百万亩的地球被山和其他土地覆盖。
厚厚的植物垫沉入地下,7 000万年以来储存在碳中的阳光能源随之深锁地下。
5 000万年后,恐龙出现了,并在相当稳定的一段时期称霸地球,而当时地球上的两个主要大陆为地质学家所谓的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
后来,根据大部分人都接受的科学论点,一颗流星或小行星撞到地球,造成另一次恐龙也无法幸存的大灭绝,致使三叠纪和侏罗纪时期在2.5亿年前划下句点。
地球进入另一个地质大变动的时期,劳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两块大陆分裂成更小的陆块,形成我们今天所谓的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欧洲、澳洲和南极洲。
山岳因各大陆的漂流挤压而形成,而有些几百万年以来在地下几百英尺的植物体,则沉入地球更深处,在那里承受着极大的压力。
▲古老阳光的使用 大约900年前,欧洲人和亚洲人发现地下的煤矿并开始燃煤。
煤就是古时植物垫的最表层——储存了3亿年之久的阳光;经由燃煤,人类第一次能够使用那些在远古储存下来的阳光能源。
在煤广泛使用前,我们祖先必须维持一定大小的林地,因为他们需要木头来取暖,以便在北国寒冷的冬天生存。
森林捕捉到“当时阳光”的能量,然后在壁炉或炉子里释放出所捕捉到的阳光,在漫长黑暗的冬天里,温暖一个家、洞穴或帐幕。
然而,煤的开采减少了他们对当时阳光的依赖,使他们能铲掉更多的林地以转为农地,因为他们已不再完全依赖树木做为热源。
愈来愈多的农地可以生产更多的食物,因此世界人口就从公元1000年左右的5亿,增加到公元1800年产生第一个10亿人口。
这是人类历史上的重要分水岭,因为我们的祖先从此刻开始依赖地球的阳光储蓄户头。
因为我们祖先可使用地球在数亿年前储藏的阳光,他们开始在食物、热源及其他物质上,消耗比每天照在地球上的阳光所能供给的更多的资源;人口成长也超过若人类只使用当时的阳光来作为能量及食物来源时地球所能负荷的量。
这表示,若煤的供应耗尽,他们还是要面对一个可怕的抉择,即冒着饥荒的危险,放弃农地让林地重新生长以取暖,或是虽有足够的食物可吃,却在冬天冻死。
(当然,他们也可以放弃寒带,把整个人口聚集在赤道附近;但人类历史上的迁移多是远离赤道的,这是燃料便利性造成之趋势。
) 今天我们也可看见同样的趋势:燃料便利性塑造了一班倚赖燃料的人;如果燃料被拿走,人类将会陷入深渊中。
如果我们祖先早用尽了煤,大自然将会接手控制他们的人口数。
相反的,我们的祖先发现另一种可攫取的“银行户头”,另一种古老阳光的积蓄:石油。
石油是由数亿年前沉入海底之植物体,因陷于地底下,受到压力而形成的。
石油,另一种被捕捉的阳光,约在1850年,于罗马尼亚第一次广泛使用,而真正的盛行,则始于1859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发现石油时。
当时的世界人口仅10亿出头,所赖以维生的根本来源,包括进入农作物和动物牧料的新鲜(或当时的)阳光,以及借燃烧开采自欧、亚、北美洲地底的煤,而挖出的古老阳光。
然而大量石油的发现,将真正巨大的古老阳光库藏打开了一扇大门。
经由使用与碳固定在一起的古老阳光为热源和能源,并借此以农业机械取代动物,祖先生产食物的能力大增。
[拖车动物是以“新鲜(或当时)阳光”驱动的,因为它们吃的草是在当时阳光的供应下长成的。
因此,若与用石油作燃料的牵引机比较起来,它们能做的工作有限;动物的工作量与它们一天中所吃的食物中可转换为能量的多寡有关,而一辆牵引机一天可燃烧的阳光相当于上百匹马所消耗的量。
]▲更多消耗古老阳光的方法 石油显然不止只是一种燃料,进入20世纪以来,阳光储存的消耗更大。
石油可用以生产人造纤维(尼龙、人造丝、聚酯)、建栖身之所的树脂,以及(几乎可做任何事,包括为这本书打字的键盘所用的)塑料。
因为可直接用石油制造衣服,放羊的牧地和棉花田的需求减少,于是更多的非食物农地便可转为生产食物。
美国内战结束后开始的食物供给大跃进,使得世界人口从石油发现时的10亿出头,也跃进至1930年的20亿。
在那时,农业已广泛机械化,而石油之用于提升农业生产力(从发动牵引机到生产肥料、制造农药)使食物的生产量暴增,世上第一个10亿人口花了20万年才累积成,第二个10亿花了130年,而第三个10亿仅花了30年。
于1960年,世界人口进入30亿。
而此势并不稍歇,我们更精于从石油中萃取阳光,蒸馏它,以及制造消耗它的引擎,食物生产量再度激增,而人口亦然。
只花了从 1960年至 1974年的 14年,人口成长至40亿。
再经13年,于1987年人口达50亿,而于1999年,仅再经12年,人口迈入60亿。
在1987年的50亿人口已使人类成为地球上总质量最大的生物物种,而于1990年左右,我们是数量最多的哺乳类,甚至超过鼠类。
现在,地球上任何物种在数量上都得对人类俯首称臣。
就代表地球所有可用的食物与能量总合的“净初级生产量”而言,40%以上为人类所消费,此外,我们还使用了50%以上的淡水资源。
换言之,地球上其他每一种植物、动物都得为了人类剥夺之后所剩无几的资源你争我夺。
如迈克尔.托拜厄斯(Michael Tobias)在《第三次世界大战》一书中所详言,每三个星期就有一个洛杉矶市的人口加入世界,在人类历史中不到千分之一的时间里,我们却经历了人口总成长中超过90%的部分。
以此成长率,2030年将有100亿人口,2070年有200亿,2150年则达800亿。
然而,无人相信此成长率会无止境地持续,因为根本没有足量的食物。
到底是饥荒、瘟疫、天灾,或是“科学良方”(如突然的全球性普遍节育)阻止人口的攀升,尚在争论之中,但现今的成长率将无法继续乃为不争的事实。
我们已造成了一个资源过度开发而且拥挤的世界。
之所以如此,乃是借由消费古老阳光,将之转换为现代食物,再以这些食物供养更多的人。
没有古老阳光的使用,地球所能维持的人数约在2.5亿至10亿之间,也就是在石油与煤发现之前地球曾供养的人数。
若失去了石油与煤,50亿人口会饿死。
那么,我们的户头还能撑多久
还剩多少矿物燃料
因此,我们以站在生死存亡的不确定山颠之姿,进入21世纪。
我们大抵仰赖储存在海洋化石植物(我们称为石油的矿物燃料)的古老阳光,然而石油正在消耗殆尽。
自1859年世界第一个油井开凿以来,共开采了7420亿桶石油。
目前世界石油存量估计约1万亿桶,根据石油业最乐观的估计,在现今石油消耗率不变的情况下,石油剩下将近45年的寿命。
对那些希望再活个几十年或那些对我们子孙未来有高度期望的人来说,这是个残酷的数字。
然而这的确是石油工业自己所言,会发生在我们下一代眼中的事。
石油公司的经营者却认为这不是问题。
1996年一位阿什兰化学公司经营者,在俄亥俄州哥伦布经济俱乐部的演讲中“乐观地”指出,石油的替代能源并不具成本效益性,而若石油消耗率不再增加,则石油存量应可维持近45年。
他认为这是很好的消息,在结语中说到,自1859年开凿第一座油井以来,专家们已多次预测石油到了尽头,但都错了,他说:“也许再过数十年才会真的狼来了。
” 有些石油工业专家则对这所谓的好消息不那么乐观。
在日内瓦的瑞士国际石油工业顾问公司“石油顾问”(Petroconsultants)指出,北美石油生产量在1974年达到巅峰(“生产”一词其实是奥威尔式的官式语言,石油并不是我们生产的,正如银矿不是矿工生产的,我们只是把石油从地底挖出来罢了,石油乃是3亿年前植物里的阳光所产生的),而世界生产量在2002年达到巅峰,过半的石油已消耗。
以石油为原料的产品将开始出现造成世界不稳定的价格暴涨。
“石油顾问”公司的研究指出,即使因为价格提高(以及因此可能导致的世界经济衰退)而降低全球的石油消耗,日趋减少的石油供给量将使2050年的石油产量降至与1960年代差不多。
1960年代的人口只有30亿,但人口专家预估2050年的人口将超过100亿。
试想:有100亿人嗷嗷待哺,却只有够30亿人用的燃料,将有70亿人(比今日总人口还多)活在饥饿边缘。
再者,另有些专家认为石油工业所估计的45年是过度膨胀了,情况可能更糟。
科学家哈伯特(M.King Hubbert)在1956年首次指出这点。
他提出了著名的“哈伯特顶峰(Hubbert Peak)”,亦即石油供给达到顶点而开始下滑的时间。
他于1956年预测美国在1970年出现“哈伯特顶峰”(这预测差了4年,石油危机出现于1974年),并在1975年预测世界性的“哈伯特顶峰”将发生于1999年或2000年。
哈伯特逝于1989年,而坎贝尔(J.Colin Campbell)续其薪火,他是《石油黄金世纪:1950~2050:资源的耗尽》一书的作者,该书始为挪威政府于1989年委托进行世界石油供应与消费的研究。
在该书于其它几处,坎贝尔与一些科学家指出,产油国家经常虚报其石油存量估计以求较高的OPEC生产配额,然后用此估计石油供应量为抵押,向世界银行贷款。
他们估计,我们已经站在全球石油总供应量终点站上,而地底下的石油可能远少于7 000亿桶。
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我们不太可能很快找到容易取得的新石油矿区。
世界大部分地区在定位出目前的4.1万座油田过程中,都已用卫星、地震资料和电脑数字化“透视”了。
到现在已开挖了64.l万个探测井,而且几乎所有可能的地区都被计入石油工业所言的1万亿桶石油存量。
最后,这45年的“乐观”数字乃假设现行的消耗率,但根据“石油顾问”公司等提供的数据,石油消耗率其实以每年2.8%之速增加。
若考虑此因素,石油供应年限应降至30年出头。
同时再过12年世界人口又将增加 10亿,而且中国、印度、墨西哥和其它第三世界国家正迈向工业化,增加工厂、汽车,兴建高速公路、燃油发电厂,以大于过去这一世纪欧美的速度成长。
因此能源的耗用率快速增加远大于现况,石油存量使用年限显然不及那些乐观者所言。
根据英国电力公司(Power Gen)所做的完整的科学性研究,并在 1997年9月由美联社所报道,2020年全球能源需求量预估将为现在的2倍,大体上乃由于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工业化带来的快速成长。
很显然,不断增长的人口及随之而来对递减中的古老阳光所增加之消耗,与我们维持这些人口的能力,不成比例。
而即使突然新发现巨大的石油蕴藏(愈来愈多来自石油工业的声音暗示这种可能性),或如冷核聚变、氢电池等替代能源立刻普及,结果可能反而加速地球的毁灭,造成数以十亿计的人口灭亡。
这其中道理将很快显明。
(另一方面,本书中亦将说明,的确存在着解决方法,只是这些方法关乎文化,而与科技较不相干。
) 我们如何陷入这个局面
历史告诉我们可做些什么
书中将深入讨论这些议题并提出解答,但先让我们退一步,思考一个课题:如果我们正走入困境,为什么不是显而易见
注释:①生活在海底的细菌和其他生物体则是例外,他们是依靠海底火山的热量而活。
然而即使如此,这些生物也是凭借着某个太阳的能量,因为地心火山的热量也是来自一个星星/太阳的核心爆炸而形成地球时储存的。
柔软的阳光读后感怎么写
写读后感要注意首先要设置一个境界 把你读的文章引出来 后面加一句 读了之后深受感触等话语再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出来然后把你的想法另起一段写出来 要是自己的真情实感然后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个文章的观点最后升化主题简单说就是四个步骤:引,议,联,结.
最后的雄鹰读后感140字
假期里,我读了《阳光下的含笑花》,这是我们语文主题学习中的一本。
书里的内容分成四部分,分别是:《拥抱大自然》《祖国在我心中》《让世界充满爱》《珍爱我们的家园》,每个部分分为三个类别:诗文背诵、国学经典、美文精读。
通过阅读,我饱览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领略了壮美如画的山河:故宫、长城、泰山、黄山------滔滔长江,滚滚黄河,随着一篇篇优美的文字,印入我们胸怀。
我自豪,我是一个中国人。
我感恩,自己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
其中有一篇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
文章讲了德国人特别注意节水,人人以节水为荣,以浪费水为耻。
而且,他们做到了节水有道。
节水意识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他们喝水喝多少倒多少:不用洗洁精洗餐具:就连瓶中的最后一滴水,也要浇到小草上------德国人的节水意识让我们肃然起敬。
我不禁想到了我们自己,我们经常漠视正在滴水的水龙头:我们经常扔掉还有大半瓶水的矿泉水的水瓶;我们把工业废水排入江河,使鱼虾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水是生命资源,大自然的一切需要水,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水,就会变成一个枯竭的星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珍惜水资源。
节约用水,从点滴小事做起,从我们自己做起。
掌心里的阳光300字读后感
里光读后感今天,我看名作家黄春华的作品——《手心里的阳光》,讲述了从小跟着奶奶生活桐,因奶奶的去世被迫投靠远在兰亭的父母。
在处理周围人的爱这些关系的时候,雨桐深感苦恼,直到母亲也去世了。
雨桐经历了她所不能承受的痛苦:父母离异,失去父母的爱,足以让一个孩子悲痛欲绝。
可是雨桐,却拿出了平常人少有的勇气,离开父母,独自一人生活在兰亭。
这是一个孩子所不能办到的事情,孤独、寂寞、痛苦时时刻刻伴随着雨桐。
上帝有时是公平的,有时又是公平的;有时是仁慈的,有时却不是仁慈的。
有一种人,近在咫尺,却心在天涯。
她如果是过客,我们可以视而不见;她如果是朋友,我们可以背道而驰;她如果是妈妈,我们又将怎样
生活就是一种宿命,我们注定会依恋一个人,依恋得刻骨铭心。
而当这个人离我们而去之时,我们就该长大了——成长是一种疼痛,疼痛是一种真实。
我们永远站在青春的帏幕背后,轻轻撩起垂落的一角,对你诉说着不变的故事——我们、你们和他们,共同拥有着那份薄如白纸的青春,恰似夏日的枝头不能停止的歌唱。
扑面而来的美丽,稍纵即逝的忧伤,笑脸在掌声中绽放,泪水在心痛中消逝……读了《手心里的阳光》,让我明白了爱是不能忘记的,别人的生活就是你的生活。
痛苦什么也不是,就是痛苦,从痛苦里读出什么,才是财富。
泥土里的阳光读后感
笑容在阳光里 今年暑假,我读了这本书。
书中介绍了顾家宝、、向华萍、马东林、马东亮各陆强明几个乡下少年以各自的方式走进城里的故事。
其中顾家宝勤奋、朴实、善良,成绩名列前茅。
他为了父亲的手指,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他利用课余时间捡破烂,却遭到路文修等城里孩子的费解和轻视,但他不畏冷嘲热讽,始终走自己的路,赢得了所有人的尊重。
同为乡下孩子的陆强明却一直爱慕虚荣,尽力做出城里人的派头,而这需要很多金钱来粉饰自己,为此与马东林产生瓜葛,,使陆文修被绑架。
最后在顾家宝的帮助下迷途知返。
而因为发生了这声绑架事件后,骄傲自大的路文修开始重新认识顾家宝,也明白了许多...... 通过读这本书,我知道了乡了孩子不一定比城里孩子差,只要你努力! 假期里,我读完了的这本书。
书中从顾家宝捡破烂、路修文等人的讽刺、陆强明的所作所为等事,反映了顾家宝宽宏大量、机智勇敢的好品质。
书中讲到:陆强明和路修文联手,为了竞争班干部,竟将同学们的教辅偷偷地扔进垃圾箱,当顾家宝捡垃圾时再指出,当同学们看到自己那已经又脏又烂的教辅时,顾家宝的头上就有了“子虚乌有”的“贼帽子”。
可顾家宝面对险境,没有认输,而是默默的调查这究竟是谁的所作所为,最终获得了同学们的理解,通过此事我知道了:当自己受了委屈时,要看情况行事,但不要认输,要认真思考、调查,证明自己的清白。
书中还说:陆强明为了报复,请豁耳朵“修理”了路修文。
他拼命地隐藏事实,但顾家宝看出了他慌张的心情。
在顾家宝真诚地询问和帮助下,陆强明才说出了实情。
顾家宝第一时间将线索报告给了警-察,于是路修文很快就被解救了出来,并与顾家宝成了最亲密的好朋友。
通过这件事,我知道了: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这样才能让人感到亲切、真实。
我觉得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我很喜欢这本书。
上星期,我读完了《笑容在阳光里》这本书,它使我感慨万千,心情也随着文字而此起彼伏,并且让我从中明白了许多道理。
文中的主人公顾家宝勤奋善良,为减轻父母的负担,他不畏城里同学的冷嘲热讽,利用休息时间捡破烂,最终得到了别人的尊重。
陆强明也是一个乡下孩子,但他与顾家宝却截然不同,他爱慕虚荣,但最后也迷途知返,骄傲的路修文在经历种种事件后也懂得了尊重。
尊重是一种美德,是一笔财富,即使你有再多的金钱与权利,但你却不懂得尊重别人的话,那么,你即使在生活中富有,但是心灵却无比的丑陋,贫穷。
曹文轩的牛背上的阳光读后感范文
曹文轩的作品读后感(一) ——根鸟读后感文\\\/安帅先寒假里,读完了曹文轩的小说《根鸟》,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我钦佩根鸟的勇敢、善良,同时也感受到了根鸟那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这本书教会了我要朝着自己的梦想努力,哪怕希望渺茫,哪怕路上荆棘丛生,也要一如既往的奋进向前。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男孩根鸟在第一次独自打猎时看见了一只白色的鹰,这只鹰的脚上绑着一张纸条,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女紫烟写的,她在悬崖上采花,不小心掉进了一个大峡谷,一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
从此,根鸟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那个大峡谷,一定要救出那个叫紫烟的女孩。
可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呀
这一路上,无论大家怎样质疑和嘲笑他,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根鸟总是坚持不懈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找到了那个开满百合花的大峡谷,他哭了,这是艰辛后甜蜜的泪水,这是坚持后成功的泪水,这更是寂寞后幸福的泪水呀
读完这部书,让我知道了人在追求自己梦想的道路上,会遇见各种困难、挫折、迷惑,以及克服这些后的喜悦、欢乐。
我想,这和我们学习是一样的,不管理想有多远,只要我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最后的成功,而通往成功的秘诀也就是奋斗和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成功就会向你招手。
小学生50字的读后感 我要10篇
1.朱自清散文《春》读后感 春天来了,百花吐芽,百鸟齐鸣,春光明媚,春回大地,在这美好的日子里,重读朱自清的《春》,感受很深。
春天,就像“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春天是一年的开始,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最富有活力的季节,想在秋季里获得好收成,就要在春季里辛勤地耕耘,播种。
作为一个在春天出生的女孩,我特别喜欢春。
因为春有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机。
在这大好春光里,你别忘了一件事:耕耘与播种。
2.读《窗边的小豆豆》有感 《窗边的小豆豆》讲的是一个因为淘气而在一年级就被退学的小豆豆到了一所全新学校——“巴学园”后发生的故事。
“巴学园”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校:它的教室是一个个废弃不用的电车车厢;它的校长在第一次见小豆豆时就微微笑着听小豆豆不停地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而没有一丝不耐烦,没有一丝厌倦。
“巴学园”每到午餐开始的时候,校长就会问:“大家都带了‘海的味道’和‘山的味道’来了吗
”“巴学园”的教育方法是自己从喜欢的课程开始学起。
“巴学园”的运动会是能够让学生自己选定的,让每个孩子都能发挥特长的稀奇古怪的项目。
在“巴学园”,如果上午把课程都学完了,下午还要组织大家集体出去散步,学习地理和自然;夜晚还在大礼堂里支起帐篷“露营”,听校长讲旅行故事……因此,“巴学园”里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新鲜动人的,也是令人羡慕的。
小豆豆从一个“坏孩子”变成好学生,也是因为校长能坚持不懈地对小豆豆真挚的关爱,使小豆豆最终决定选择做一个好学生…… 总之,我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后,很希望我们的学校也能像“巴学园”一样,学习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的环境是轻松的,学校里的老师像校长一样能懂得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的。
3.《童年》读后感 每个人都有童年,并且每个人的童年是不同的,但是,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有高尔基那么贫苦吗
不,我们没有,我们在家里是独生子,是父母亲的掌上明珠。
高尔基的童年没有我们幸福,家庭也没有我们美满。
童年这本书记载了高尔基儿时的一些故事,中间还夹着一点点的苦涩,还夹着做人的道理: 高尔基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也能成才,真让我佩服。
高尔基在小的时候就非常喜欢数学。
在一节数学课上,老师出了一个题目考在班上的同学,题目是:“1+2+3+4+……+100=
”这可为难了很多同学,他们一个个都很着急,只有高尔基算出来了,等于5050。
从此,老师不会再因为他们家穷而瞧不起他们,而是觉得他很有数学天赋。
我们要向高尔基学习,孔子说得好:“见贤思其焉。
” 4.《小王子》读后感 《小王子》所讲述的故事既美丽又伤感:飞行员“我”因为飞机出了故障,被迫降落在远离人烟的撒哈拉沙漠上,这时一个迷人而神秘的小男孩出现了,执拗地请“我”给他画一只绵羊。
他就是小王子,纯洁,忧郁,来自太阳系中某个不为人知的小行星,爱提问题,对别人的问题却从不作答。
在攀谈中小王子的秘密逐渐揭开了,他是因为与他的美丽、骄傲的玫瑰发生了感情纠葛才负气出走的。
他在各星球中间漫游,分别造访了国王、自负的人、酒鬼、商人、点灯人和地理学家的星球,最后降临到地球上,试图找到纾解孤独和痛苦的良方。
在《小王子》中,我学会了一种责任,叫做“驯养”。
当狐狸向小王子描述他的心声时说:“如果你驯养我,那我的生命就会充满阳光,你的脚步声会变得跟其他人不一样。
其他人的脚步声会让我迅速躲到地底下,你的脚步声则会像音乐一样,把我召唤出洞穴。
你看到那边的麦田了吗你有一头金色的头发,金黄色的麦子会让我想起你,我也会喜欢听风在麦穗间吹拂的声音”可是最后,小王子还是离开了狐狸,他说:“那你还是什么也没得到吧”“不,至少我还拥有麦子的颜色” 我们在得到的同时都会失去,可是当我们同一些事物“建立某种关系”后,得到与失去都已变得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无论结局是喜是悲,至少我们还拥有麦子的颜色。
5.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故事大概是讲:威力`旺卡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巧克力发明家。
他发明了很多神奇的巧克力和糖果。
查理是个穷苦人家的孩子,他每年只能得到一块巧克力。
查理每天晚上都会去听约瑟夫爷爷讲旺卡工厂的神奇和奥秘。
他特别希望能到工厂里参观。
一天,旺卡先生发出了通知:我已把五张金奖券放进了五块普通的巧克力里面。
找到这些金奖券的那五位小朋友将由我本人带领参观工厂。
在只剩一张金奖券时,查理无意中找到了。
在参观的过程中,查理很乖,其他的小朋友一会儿摸摸这,一会儿摸摸那。
所以旺卡先生很喜欢查理。
参观完,旺卡先生竟把工厂送给了查理。
大家都吃了一惊,旺卡先生说他老了,快没有能力经营工厂了。
所以要把工厂送给最喜欢的一位小朋友。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这本书以科幻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着许多奇特的地方
也有着许多不可思议的人
我们要怀着一种希望去发现他们
也告诉了我们做人要善良,不能太贪婪了否则会有与你期望中相反的结果
6.《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 海伦凯勒原来是位健康活泼的小女孩,在19个月大时,因一场急病导致失明、失聪和失语,从此小小的海伦凯勒变得暴躁、任性和孤独。
直到七岁,,她在充满爱心与耐心、曾经接近失明、当时只有20岁的莎莉文老师费尽心思的引导下,走出了黑暗与孤寂,感受到了语言的神秘,领悟出了知识的神奇。
从此,海伦凯勒求知若渴,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和帮助下,以优等的成绩完成了哈佛大学四年的学习,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文学学士的盲聋人。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将仔细端详自己的莎莉文老师、亲人、朋友,还有环视自己生活的环境;到森林进行一次远足,放纵一下自己的眼睛;到博物馆对世界的历史与未来、人类进步的奇观作匆忙一瞥;看看黎明时由黑夜变成白昼的动人奇迹;到剧院或电影院享受色彩、优美和动作的完美结合;浏览城市中令人敬畏的建筑艺术;漫步在大街、公园,瞧瞧万花筒般五光十色的景象……“我的眼睛不轻易放过一件小事,它争取密切关注它所看的的每一件事物。
”“此后,我摸到每件物品,我的记忆都将鲜明地反应出那件物品是个什么样子。
” 这三天对于海伦凯勒真的是奢望。
而我们已经拥有了三千多天的光明,让我们反省一下,我们是否都充分利用这天赋的五官和四肢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生活的美好了吗
“善用你的眼睛吧,犹如明天你将遭到失明的灾难。
” 的确,我们太幸运了,我们拥有美好的一切——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学习环境、优秀的老师……从今天起一定抓紧每一分一秒,不要让光阴虚度,不要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要像海伦凯勒那样,不埋怨、不放弃,好好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奋发学习,以微笑面对厄运,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以杰出的成就显示生命的价值
7.牧羊少年奇幻之旅 一个名叫圣地亚哥的男孩,一次奇幻的旅行. 一个哥哥强烈推荐的书,一直都没好好看,之前放在包包里,在给学生做完辅导后,我会拿出来翻上几页....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英文原名是「O Alquimista」也就是炼金术士的意思。
《牧羊少年奇幻之旅》是描述一位西班牙的牧羊人追寻梦想的故事。
他和我们大家一样,都有自己的天命,都有自己最想做的事。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许多同伴以及帮助他的人,像是老人、水晶商人、炼金术士、英国人…… 是这样一个故事吗
昨晚我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了,难得我这么爱看书... 这是一本当你在迷惘时的指南针,天命、信仰、梦想、爱心、实践,是牧童少年探险终而如愿以偿的凭籍;生活在多变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我们忘了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而更多时候,我们听见了自已心里的声音,但却没有勇气去相信它、接受它;这本书鼓舞、增强人们探往自我内心的勇气,就像书中不断强调“当你真心渴望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在生命的重要时刻,我们却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无能为力,只能听天由—这就是世界上最大的谎言。
”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拥有过无数个梦想,但这些梦想是否成真,就要靠自已怎么把这些梦想变成理想、目标,进一步的实现它们,在追寻梦想的过程中一定会碰到许多的障碍,我们应该要试着把阻力变成助力,不要只是把梦想当作白日梦,不要让梦想永远只是个梦想,要努力去实现它,这才是人生。
我的人生,上学整整18年,不多也不少,还在人已定性的时候去整了牙,人家说这叫时髦,痛苦的时髦~
不想说什么,年龄越大整这个越痛,每次的复诊,回来后我都痛的说不出话... 昨天,我见了两个医生,差点被他们说哭... 假如你能总是把握着现在,那你就会成为一个幸福的人. 8.《暮光之城》读后感 当一个人类对吸血鬼说“我要和你永远在一起”。
这样的爱情早已超越了人世的情愫~没有现实,没有伤害,没有一切凡事的纷扰。
一个只吃动物血完好控制自己的吸血贵家族,竟然会为了爱情要大开杀戒~ 为什么这么完美的爱情连不同物种的生物都可以美化的催人泪下
偏偏凡事中却丑陋无比,甚至是伤害至极~ 以为的科幻片最后变成了爱情片。
没有限制级的镜头,没有山盟海誓的对话。
往往一个深情的眼神就足以打动任何人~ 不光光是演员卓越的表现带领我入戏,更是因为我羡慕这样的爱情~这才叫爱情。
致生致死的爱情。
或许只是一个来生,或许最后人永远是人,吸血鬼永远是吸血鬼一样
“你现在是我的命”彻底征服在这句话上~ 眼泪是无忌惮的挥洒在脸上,不知道是我羡慕的哭泣,还是因为曾经这样的话也出现在我的生命中,现在却早已截然停止了呢
男主角那样深情的眼神,没有一丝的掺假。
再简单的不过的一句话,却是每个女孩子这辈子最想从心爱的人嘴巴里说出的一句话。
曾经的曾经,我也曾拥有过。
只不过那样的曾经早已灰飞烟灭,荡然无存~ 永远有多远呢
一个是生老病死的人类,一个是活了上千年都不会老去的吸血鬼。
却能爱的这么执着,第一次男主角带女主角爬树,一起飞,甚至是介绍她认识他家庭成员。
就像有些人说的,有些爱注定华丽,有些爱注定卑微
17岁的爱情故事。
高中时代的纯情往事~或许永远会牵扯着内心深处最最柔软的悸动~爱的没有伤害,爱的毫无保留,爱的至于只有责任,爱的不得不发狂
原以为我早已不知道什么是爱了` 很少哭了,不再是有或无的找依靠了~我以为自己一个人可以。
以为不会再羡慕谁。
可是这个电影明明就是童话故事,为什么偏偏击败了我坚固已久的心呢
是不是因为最近想太多了,我又装做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明明很难过我却装坚强~ 或许谁都不懂谁,爱情谈何容易吖~ 爱是没有国界的。
更没有空间之别。
或许我在等爱,等那个可以深情真挚的告诉我“我是他的命”的人出现。
狠狠地被呵护疼爱着,我还会再一次执迷不悟的爱着
不是我不想拥有爱,只是我要我的爱 爱的纯粹 爱的毫无保留~ 9.读《卖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今天,我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文章,它深深地感动着我的心,买火柴的小女孩悲惨的境遇告诉我:我多幸福。
在这个世界上,有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而快乐的家庭里的孩子,我们有父母的疼爱,有老师的教导,有同学的关心,还有一个温暖的“被窝”在时刻温暖着我们。
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珍惜这幸福快乐的童年,好好地学习知识,学习本领,去圆我们五彩缤纷的梦。
10.《爱的故事》读后感《爱的故事》主要是以一篇篇小故事的形式讲述了母爱给予温暖、父爱促使坚强、师爱鼓励成长、博爱引导高尚、自然教会和谐、感恩带来快乐。
在每个主题里,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感人,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母爱是多么伟大,就象一杯甜甜的奶茶,带给我们温馨;父爱是多么的深沉,让我们学会坚强;师爱是多么的真诚,让我们快乐的学习;博爱是多么的宽广,让我们感受到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自然是多么的神奇,让人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感恩就象一缕阳光,让我们内心时刻充满感激之情,感受到生活是多么的快乐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我所读的这一本,并非老舍的原著,是根据老舍的原著《月牙儿》改编成了一部由马伊琍、黄磊等主演的电视剧,然后又根据电视剧而改编成的小说,《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
没有看过老舍的原著,但我想一定比我读的这本更耐人寻味。
小说主要是围绕着两个女主人公展开的,非别是张小月和孙灿阳。
一个从小孤苦伶仃,没到悲难之时便只能看到一弯小小的月牙;一个是富家千金,自小锦衣玉食,道路顺坦之时便能感觉到全世界的阳光洒向了自己。
虽有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最后却因为历史的原因殊途同归。
喜欢小时候的孙灿阳,虽然跋扈蛮横,但有可爱和聪明为底,那份跋扈和蛮横反而会更招人喜欢,但长大以后却不行。
长大以后那样的跋扈和蛮横就会成为致命的弱点,因为长大以后可爱和聪明,就没人可以看见了,或者说他们不愿看到。
张小月的命运很是一波三折,每次生活刚转好,就会有更大的危机在等待她。
我更希望她当初跟了谭宗宝,虽然谭不是什么好人,但至少谭不会再害她,小月就不会再受那么多的苦,读后感《《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
一个本来高傲洁净的如一朵白莲一样的人到最后却落得那样的结果,不知是作者弄人还是真的是造化弄人。
其实每一部以悲剧结束的故事里,故事的编造者,都给那些命运悲苦的主人公,安排很多次的转变命运的机遇,但悲剧之所以成为悲剧就是在于编造者明明让看故事的人看到了那机遇,让看故事的人正准备为主人公悲惨命运逆转感到高兴时,他却将那机会硬生生的从你面前拉走然后埋藏掉。
这样反复几次,你才能感到主人公一波三折,最终却也逃不过命运的悲惨,这样才能成为悲剧。
而张小月的命运就是这样被作者安排的。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一处。
张小月一直坚持清白做人,可是忽然有一天听到了一个不相干的人说了一句话,就开始了堕落。
人生可能就这样,会因为一个不相干人的一句无意之话儿改变,但人生最重要的还是要活的精彩,活得清白
“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带着点寒气的一钩儿浅金。
多少次了,我看见跟现在这个月牙儿一样的月牙儿;多少次了。
它带着种种不同的感情,种种不同的景物,当我‘坐定了看它,它一次一次的在我记忆中的碧云上斜挂着。
它唤醒了我的记忆,象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
”————老舍《月牙儿》 〔《月牙儿与阳光》,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