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长尾效应读后感

yiyyy分享 77090

yiyyy 分享

长尾理论读后感

[长尾理论读后感]《长尾理论》这本书,观点非常新颖,也很有说服力,然而书的水分有点大,长尾理论读后感。

我感觉至少可以去掉一般以上的厚度......长尾是跟短头相对的。

短头现象处处可见,其理论化的表达之一就是八二法则:80%的xxx是由占总数量20%的yyy贡献的。

比如,在影像店里,架子上摆的总是热门和畅销的唱片,电影院里,放映的也是卖座的影片。

因为,占总量20%的唱片就贡献了80%的销量,那么一种显而易见的又合乎逻辑的做法便是我只卖这20%的唱片好了。

因为,货架是有限的,电影院的座位和场次也是有限的,资源是有限的。

那么总要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到产出最大的商品上去。

这一切本来都是对的,至少是没什么错的地方。

然而,当网络出现以后,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

以唱片这个为例。

在传统的店中,音乐以CD的形式存在,存储它总是需要不可忽略的成本,读后感《长尾理论读后感》。

因而这是基于匮乏理论的做法。

但是网络出现以后,存储一首歌的成本接近为零。

这样的话,就可以考虑原先没有考虑的那部分需求,这部分需求就是长尾。

如上图所示,红色部分就是传统模式下关注的短头部分。

虽然看来长尾部分肉不如短头部分多。

但作者在调查中发现,长尾的末端似乎只是趋于零而不会等于零。

因而整个长尾部分合起来的需求,将是一个很大的数字。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当音乐下载公司的范.阿迪布让他猜猜大概有多少歌至少被下载一次以上。

作者根据8\\\/2法则推测,应该是20%左右,但是他考虑到人家这样问他必然有所不同,因此他大胆地猜了一个数字:50%。

然而,人家告诉他正确答案是98%。

98%的歌曲至少被下载过一次以上。

这个答案非常令人惊奇。

98%规则可以说是对长尾理论的一种数字化表达。

(未完待续)  〔长尾理论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EPR是什么意思?

EPR是electronic public relationsystem的缩写,中文译为“系统”或“E公关系统”,它利用互的高科技表达手段企业形象,为现代公共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策划思路和传播媒介。

EPR的主要形式包括:网络新闻发布、事件营销、口碑营销、、、危机公关等。

在网络传播方式日新月异、纷繁复杂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网络整合营销之道,只有形成“整合力”,才能达到最大化。

通俗来讲,EPR就是以一种网络化的语言来吸引网民注意,以达到宣传和推广的目的,所以对于EPR从业人员来说,“网感”是首要的。

厦门云点网络在EPR方面是行业的领先着,为很多大企业服务过

玉的鉴定方法

1.张爱玲:《倾城之恋》 2.马格利特·杜拉斯《情人》 3.考林·麦卡洛《荆棘鸟》 4.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5.渡边淳一:《失乐园》《男人这东西》 6.钱钟书:婚姻的镜子——《围城》 7.劳伦斯:《虹》《爱恋中的女人》《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8.泰戈尔:《飞鸟集》《草叶集》 9.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 10.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缓慢》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 12.雪儿·海蒂:《性学报告》 13.德克旭贝里:《小王子》 第一章 假如爱情 14.让我来成全你的幸福——小仲马《茶花女》 15.灵魂的哲学与博——司汤达《红与黑》 16.越过爱情,看见备暧花开——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17.我爱你,与你无关——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18.这简直像戏一样——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 19.爱永远不用说对不起——西格尔《爱情故事》 20.山在那里,你在心碎中微关——岩井俊二《情书》 21.充满暗礁的爱情海洋——加西亚·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22.爱情终究成了一种传说——阿兰·德波顿《爱情笔记》 23.温柔而坚强——夏洛蒂·勃朗特《简·爱》 24.粉色的小爱情——堀川波《我就喜欢你这样的地方》 25.有天堂,但是没有道路——北村《玛卓的爱情》 26.美与爱是独立的——川端康成《雪国》 第二章 生命本真 27.难缁糊涂的爱情与婚姻——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28.战火中成长的美丽与坚强——玛格丽特·米切尔《飘》 29.用哲学来思考——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30.奥德修斯式的传奇——雨果《悲惨世界》 31.二十四小时,路过爱,走过禁区——霍桑《红字》 32.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曹禺《雷雨》 33.值得一生的等待——帕斯捷尔纳克《日瓦戈医生》 34.再翅生命的人——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35.只有渺小的人物,没有渺小的爱情——西奥多·德莱塞《珍妮姑娘》 36.黄叶铺满地,我们已不再年轻——路遥《平凡的世界》 37.生佝寂寞,死的单调——萧红《呼兰河传》 38.爱上你的心——雨果《巴黎圣母院》 39.爱和欲的煎熬——福楼拜《包法利夫人》 40.我的成长与战争共呼吸——安妮·弗兰克《安妮日记》 41.沉重的枷锁——张爱玲《金锁记》 42.在自我面前忏悔吧——列夫·托尔斯泰《复活》 43.片刻的浮华盛世——莫泊桑《项链》 44.战争,让女人走开?——瓦西里耶夫《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45.包容的爱还是彻底的恨——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 第三章 诗意盎然 46.从“黑暗意识”中苏—翟永明《女人》 47.溶解心灵的秘密——舒婷《舒婷诗集》 48.爱,我们曾共同用有——叶芝《当你老了》 49.你最荚的气质足自由——惠特曼《草叶集》 第四章 非常生活 50.此幸福,彼幸福——杨绛《我们仨》 51.成长是日的,爱足过程——张小娴《面包树上的女人》 52.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婚娴——老舍《离婚》 53.一个女人的城市传奇——王安忆《长恨歌》 54.爱情与食物的辩证关系——徐坤《厨房》 55.勇敢地被启蒙——高尔基《母亲》 56.跳来跳去,你跳得出生活吗——契诃夫《跳来跳去的女人》 57.棘心天天,母氏劬劳——苏雪林《棘心》 58.有时候,钱也是安全感——亦舒《喜宝》 59.一切只是私人生活——陈染《私人生活》 60.让它变成事实吧!——王小波《黄金时代》都是经典的好书,抽时间好好体会吧。

为什么学了很多新管理,却依然管不好

方法不对,努力白费,建议你好好看看12Reads系列教材哈。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创业的热潮,各种新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

“颠覆式创新、O2O、微商、圈层营销、降维打击”……这些概念听上去很熟悉,实际上很陌生。

究其原因,管理理论创新本有一定的滞后性,新概念虽已广为流传,但创新的本质与效应尚未显现。

更严重的是,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身处一个复杂动荡的年代,总是要通过不断创新探寻生存发展之路。

但焦虑之中更需冷静:什么是管理理论创新

我们真的需要它吗

其背后的推手是谁

是憋屈求变的创造,还是夹带私货的刻意鼓吹

推动管理理论创新本是管理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但我们的名声确实不好。

据说一个企业家左右分别坐着经济学家和管理学家,他往左问经济学家:“你们是怎么搞的,100个经济学家有100种说法,到底听谁的

”他刚往右一扭头,管理学家自己就倒下了:“别说了,我自己招了吧。

100个管理学家至少有101种说法,因为我们常自相矛盾。

”所以萧伯纳一百多年前如此定义专家:“所谓专家,就是把自己也搞不懂的事说得让大家更糊涂了。

”但坦率讲,管理学很多观点互相矛盾本身就是这个学科的天然属性。

因为企业以市场和社会为环境,在市场中要讲经济效率,在社会中要讲和谐公正。

所以管理学总是嫁接在经济学和社会学之间,很难构建出独立的理论体系,给大家造成来回摇摆的印象。

1、管理学就像中医管理学如同中医,是一种“有用的伪科学”。

但管理学有没有价值

就像西医总是瞧不起中医,因为中医缺乏病理学和药理学基础,所以斥其为“伪科学”。

直至一位牛人站出来:“从西医角度看中医,中医将永远是伪科学。

但人人知道,中医是有用的伪科学。

”由于世界和人自身复杂性系统的特征,严整的科学只不过是人类知识体系中的冰山一角,其他大量的非科学、伪科学也在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所以管理学如同中医,是一种“有用的伪科学”。

一百多年来管理学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摇摆中顽强成长也佐证了这一点。

我是坚信“管理立国、管理强国、管理富国”的,但首先懂得管理背后的逻辑最重要。

1996年我曾在一家香港时装公司打短工。

我们是做品牌的,一套女装动辄上千元,用的都是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的进口面料。

我在登记入库时,发现法国人把面料成分和每种纤维原产地标注得一清二楚,看后就崩溃了:大多数化纤都是“Made in China”!怎么回事

教科书教的是“一切决定于资源禀赋”啊。

中国基础纺织原材料物美价廉,远销世界,为什么一到做高档时装时总是要花几十倍价格进口面料

为什么我们不自己织

百思不得其解,只好请教香港老板。

老板一听就乐了:“面料好坏和原材料没多大关系,主要在于织法。

”好的编织能化平凡为神奇,坏的编织会化神奇为腐朽。

所以古人云“树桑麻,习组织”,组织的关键在于编织逻辑。

回望上一代人,他们也很聪明也很努力,但被编织在“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之中,彼时的中国沦为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再看三十多年前,小平同志一句“别斗了

一心一意搞建设,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GDP增长了16倍。

资源没变、智商没变,就是变了编织逻辑。

2、谁制造了理论创新的泡沫许多创新的本质和效应尚未显现,但名词和概念已广为流传了,这就是泡沫。

2015年似乎很热闹,各种新名词、新模式、新理念层出不穷,但我依然认为它只是个创新的“小年”。

诸如“互联网思维、第三次工业革命、工业4.0、颠覆式创新、商业模式、O2O、微商、圈层营销、深度垂直、降维打击”……听起来让你怦然心动,但只要沉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它们只是“听上去很熟悉,实际上很陌生”。

我坚信没有它们明天会依然继续,世界也不会变糟。

例如:“互联网思维”提倡“平等、开放、共享、共创”,但平等必有层级、开放必有封闭、共享必有权责界定、共创必有利益纷争;《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充满了乌托邦式的幻想;“工业4.0”是非常粗糙的划分,现实中每次的工业升级都是混合与迭代的过程,从来没有断裂式的跨越;“颠覆式创新”并不是一个严整概念,现实中已接近破产;而所谓“互联网商业模式”称“羊毛出在狗身上,最后让猪买单”,这简直是对猪智商的侮辱;“O2O”本质上只是一种营销方式在线上与线下的配置组合,最后能否盈利还是决定于商品力与顾客感受;而“微商”一出来,我就坚信做不起来,因为“不要和朋友做生意,否则会永远失去朋友”,从含情脉脉的情感交流到冷冰冰的利益交换,这种“高开低走”没有出路。

熊彼特当年强调的是“创造性破坏”,而今天更能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往往是“创造性适应”。

要做一个基于现实世界的改进者而不是幻想家。

创新主要有五类:新市场、新原材料、新产品、新技术和组织管理创新。

各种创新的速度和效应不尽相同,往往最终需要组织管理的协调和控制才能实现“新的组合”,所以管理理论创新相对其他几种一般是滞后的。

而如今,许多创新的本质和效应尚未显现,但名词和概念已广为流传了,这就是泡沫。

是谁制造了这么多理论的创新泡沫

我认为主要是两种人。

一种属于“黔无驴”类:无视管理学“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时空局限,把西方一些非本质、非主流、非体系的“时尚类”东西在中国大肆传播,以抬高自己的身价。

一般他们都会说:“我曾师从xx大师……我在哈佛时……你们理念太落后……你们还做质性研究,国际主流早就是实证……你们还在用回归,我们早就用结构方程……这是国际上最流行的xxx……”一脸“言必称希腊”的高傲姿态。

但据我接触过的一些西方真正有水平的学者来看,一般都既朴实又谦和,散发着一种知识分子的气息。

记起小时候曾读《黔无驴》:“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

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技止此耳

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 因此可将这些人归于“黔无驴”类。

这些人本意并非刻毒,只不过是狐假虎威想让自己混得风光些,所以危害并不大。

随着国际交往的深化,他们身上的神秘光环正在逐渐褪色。

但另一类的人危害性就大了。

他们有意制造新名词、新范式、新理念,借助网络化效应炒作传播,从中渔利,很多人因此一攫万金,而被忽悠者还在那里一脸虔诚地说:“大师,谢谢啊。

”据我观察,此类人可按“皇帝的新装”的段子分三个等级:初级选手:皇帝实际没穿衣服,但不知道自己没穿。

这类人可归于年少无知,自己会慢慢清醒的,而听众也不太可能比他们更弱智,所以危害并不大。

中级选手: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但他以为老百姓看不见。

这些人实际上很心虚,只能拼命以制造理论的时尚新潮来掩盖自己的功力虚薄。

他们的东西虽无真材实料,但可修饰得花团锦簇,所以也可以蒙蔽一些人,危害度中级。

高级选手:皇帝知道自己没穿衣服,也知道老百姓看见了,但我就这样了

这种赤条条就是规范、就是主流、就是趋势,你们能奈我何

他们往往掌控着学术界的游戏规则,危害巨大。

3、谁动了我们注意力的奶酪

衍生物过度膨胀,往往阻碍了我们对管理学本质问题的关注。

相对于各种纷繁嘈杂,我认为管理学的源概念应在10个以内,大概包括企业、市场、社会、组织、目标、管理、绩效等。

管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企业,企业身处市场和社会的环境之中,分析市场与社会,就可以理解企业的外在规定性。

而企业的内在规定性是组织逻辑,组织作为一个协动系统需要确立目标,其达成程度就是绩效。

但从目标到绩效不会自动实现,中间需要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即为管理。

除此之外还有无其他源概念

我暂时没有找到,感觉都可以从这几个源概念推演出来,只是衍生物。

衍生物过度膨胀,往往阻碍了我们对管理学本质问题的关注。

就像金融衍生物本来是因缩减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而诞生的,但最后几乎演变成一种自我对冲的独立产业,反而增大了金融危机的可能,所以我们要警惕衍生泡沫。

当今创新的衍生泡沫与互联网“长尾效应”密切相关。

互联网的开放和便捷使许多破碎的、边缘的、非主流的东西也可以聚集在其“长尾”之中,甚至可以聚合成一种势力。

我坚信它们很难颠覆主流,却破坏力很大。

环顾周边你就会发现:互联网让“全世界都在看”,但无责任的言论与行为正在蔓延,世界并未变得更美。

我们处在一个数据爆炸、信息膨胀,但知识依然贫乏的时代。

网络化情境下多重时空的交错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都知道:“你对什么感兴趣,才有可能关注;你关注什么,才可能达成有效的行动。

”但同时,“你感兴趣的,未必能持续关注;你关注的,也未必能真正付诸行动”。

所以真正有意义的注意力是极其有限的,只是“兴趣-关注-可能的行动”的交集。

而互联网的开放和便捷,让我们自认为一切皆可感兴趣、一切皆可去关注、一切行动皆有可能,这是天大的误解。

因为人的注意力是有限度的,三要素之间存在互补-替代关系:你感兴趣的越多,可持续关注的则越少,现实的行动力则越差。

所以网络化往往把我们带入更加焦虑、迷茫、无法行动的困境。

建议学习卓越企业的“刺猬理念”:只做自己最感兴趣的、最擅长的、能盈利的事,其他一概不碰。

三十岁应该读什么书

中国有句话叫做“三十而立”,三十岁的人应该是忙事业的时候,所以建议你读一些励志方面的,或者跟你工作相关方面的书籍。

关于励志方面的,你可以读戴尔卡耐基的系列书,还有拿破仑·希尔的《思考致富》。

1.戴尔卡耐基的系列书,《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特别推荐《思考致富》;2.不需要做笔记,读书时应该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标记,建立经常看一看,时间长了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3.根据实际情况,每天读一章,如果时间多的话,两章、三章,如果比较忙,一天读两页。

建立知识体系比碎片化阅读重要,所以看书要有个专攻的方向,不能看的太杂吗

这个只能说或许吧最理想的方法,为是在需求的情况下学习。

当然这理想,不然也就不会有书到用时方恨少。

碎片化阅读目前来说,主要原因是网络过于发达,严重影响了知识的深入学习,我们都认为什么东西都可以查询,然后去认知,所以就不会有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和知识体系没有多大关系,知识体系需要的时间比较长久,需要大量的阅读,知识体系尤其的 主要的是关乎你的专业发展,所以要涉猎面广但是有专精。

而非专业发展的,这个和个人的知识层面,阅历都有关系,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取舍。

不能用‘杂’来简单的表示。

不要看绝对无用之书就行,例如现在某些网游小说,或者纯打油文,没有营养的。

微信营销如何选择合作伙伴

1、《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美]莫提默·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这本书可以少走冤枉路。

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这本书可以有更深的印证和领悟。

本书介绍了阅读的三个层次,对每个层次都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是一本非常实用的读书用手册。

2、《自私的基因》作者:[英]里查德·道金斯这是一本关于进化论的书,但是从这本书中读者可以获得关于人类行为的许多启发。

道金斯使用“自私的基因”来表达基因中心的进化论观点。

这种观点和基于物种或生物体的进化论观点不同,能够解释生物体之间的各种利他行为。

3、《定位》作者: [美]艾·里斯\\\/杰克·特劳特20多年前,美国《广告时代》杂志约请年轻的营销专家里斯和特劳特撰写一系列有关营销和广告新思维的文章,总标题就是“定位的时代”。

系列文章刊载之后,引起全行业的轰动,由此开创了营销理论全面创新的时代。

20年过去,定位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成为营销中必须考虑的要素。

4、《怪诞行为学》作者:[美]丹·艾瑞里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本书告诉你,你的非理性冲动都是有经济学支撑的

丹·艾瑞里用轻松幽默的语言揭示了我们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如果你是一个冲动消费的同学,希望了解为什么自己会那么做,你该看看这本书,它会解开你的谜团。

5、《大败局》作者:吴晓波这本书展示了国内著名企业的失败之路。

本书与《激荡三十年》一样,是了解中国市场所不可不读的书。

6、《拖延心理学》作者: [美]简·博克\\\/ [美]莱诺拉·袁你想要向拖延的恶习开刀吗

这两位加利福尼亚心理学家在她们治疗拖延者的实践中精准地捕捉到了拖延的根本原因。

这本书可以帮助读者减轻拖延,更好地享受生活。

7、《宽容》作者: [美]房龙在宽容与不宽容之间,宗教以血腥和仁慈维护着它几千年的统治,更迭变幻、不滞不流。

从众神的黄昏到好奇的人,从宗教裁判所到新天堂,从耶稣基督到布鲁诺……历史席卷一切,也记忆一切。

而在这一切之后,始终不离其左右,是利益抑或是人性

文图之间,《宽容》生动地再现了这一历史。

8、《设计心理学》作者: [美]唐纳德·A·诺曼本书是对产品设计感兴趣同学的必读书。

诺曼博士本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9、《乌合之众》作者: [法]古斯塔夫·勒庞二战中日本普通民众如何变成丧尽天良的战争机器,“文革”中的单纯学生又为何会作出那许多丧心病狂的举动

个人到群体的变化总是叫人难以理解、难以置信,这本社会心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通过考察群体的特殊心理与思维方式,尤其对个人与群体的迥异心理进行了精辟分析或能稍解你的困惑。

10、《小王子》作者:[法]圣埃克苏佩里圣埃克苏佩里是一个传奇飞行家,他的书中以一位飞行员作为故事叙述者,讲述了小王子从自己星球出发前往地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历险。

小王子的孩子式的眼光,看到了成人的空虚、盲目和愚妄,记下了人类的孤独寂寞、没有根基随风流浪的命运。

本质的言语、本真的视角,也带给许许多多人感动和向往。

11、《无价》作者: [美]威廉·庞德斯通为什么免费的巧克力让我们疯狂

为什么百老汇剧场里价格越高的位置卖得越火

为什么100万美元带来的愉悦感,400万美元才能让它翻倍

为什么议价时,一定要抢先报价,而且一定要狮子大开口

威廉·庞德斯通告诉我们答案:价格只是一场集体幻觉。

12、《目送》作者: 龙应台本书共由七十四篇散文组成,是为一本极具亲情、感人至深的文集。

由父亲的逝世、母亲的苍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出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出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

作者平淡朴实的文笔、真诚深挚的情感和传统现代的思考,都让人感觉身心放松、恍若相通,值得一读。

13、《一九八四》作者: [英]乔治·奥威尔这一部奥威尔的传世之作,堪称世界文坛上最著名的政治讽喻小说。

他在小说中他创造的“老大哥”、“双重思想”、“新话”等词汇都已收入权威的英语词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了一个形容词“奥威尔式”不断出现在报道国际新闻的记者笔下,足见其在英语国家影响之深远。

14、《浅薄》作者: [美]尼古拉斯·卡尔“谷歌在把我们变傻吗

”当尼古拉斯•卡尔在发表于《大西洋月刊》上赫赫有名的那篇封面文章中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就开启了人们期盼源泉,让人急于弄清互联网是在如何改变我们的。

卡尔在本书中阐述了对互联网时代的看法:互联网会在现代人的心智中打下深深的烙印。

这本书会让你看到互联网对我们的影响的另一面。

15、《失控》作者: [美]凯文·凯利这是一部思考人类社会进化的“大部头”著作,书中提到并且今天正在兴起或大热的概念包括:大众智慧、云计算、物联网、虚拟现实、敏捷开发、协作、双赢、共生、共同进化、网络社区、网络经济,等等。

对于喜欢思考的的同学来说,阅读此书必然会开卷有益。

16、《雪国》作者: [日]川端康成年轻的少年在多雪的岛国与两个女子,发生了平淡的故事,然而川端康成笔下唯美的情景与诗意的语言,让这本书打动无数人心灵。

空灵境界,遥远人物,哀伤故事,是川端康成的永恒主题。

《雪国》中东方式的虚无充满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而人物的描绘又带给人强烈的真实感。

17、《Facebook效应》作者: [美]大卫·柯克帕特里克本书叙述了Facebook如何从哈佛的宿舍里萌发,创始人的内讧,权力之争,如何放弃华盛顿邮报的投资,怎样争取到第一个广告客户,而第一轮融资又如何获得一亿美元的估值…… 作者近距离地采访了与Facebook相关的人士,加起来超过了130人。

这是真切详实的访谈,更是超级精彩的故事。

18、《论美国的民主》作者: [法]托克维尔这本书是世界学术界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19世纪最著名的社会学著作之一,同时,它也是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之一。

19、《长尾理论》作者: [美]克里斯·安德森本书讲述了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了长尾的经济价值。

本书中阐述,商业和文化的未来不在于传统需求曲线上那个代表“畅销商品”的头部; 而是那条代表“冷门商品”经常为人遗忘的长尾。

20、《理想国》作者: [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认为,正义的城邦城理想国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统治者应从有才能的人中挑选出来,无论男女。

第二,统治者阶层应过公社生活。

第三,国王应是哲学家,或让哲学家做国王,因为只有哲学家才具备治理国家应有的知识。

阅读此书,不仅可以锻炼哲学思辨的能力,深入钻研其中重要的哲学问题,同时也能得到一种对其优美文体的享受。

21、《菊与刀》作者: [美]鲁斯·本尼迪克特本书的前身是一份研究报告——作者受美国战时情报局委托写的有关日本的研究报告。

后来在原报告基础上加上前后两章。

于1946年发表后反响巨大,亦成为日本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因其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60多年后依然长销不衰,是了解我们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民族的绕不过的经典读本。

22、《老人与海》作者: [美]海明威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围绕一位老年古巴渔夫,与一条巨大的马林鱼在离岸很远的湾流中搏斗的故事。

海明威电报式的简洁有力的写作风格,“冰山”原则指导下的荡人心魄描写,都在这片文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23、《激荡三十年》作者:吴晓波本书记载了1978-2008年间中国的企业变革,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教科书或历史书的方式来写作这部作品,而是站在民间的角度,以真切而激扬的写作手法描绘了中国企业在改革开放年代走向市场、走向世界的成长、发展之路。

24、《玩偶之家》作者: [挪威]易卜生娜拉是个具有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叛逆女性,伴随着一系列事件,她与丈夫海尔茂的矛盾逐渐激化直至两个人分手。

她对社会的背叛和弃家出走,被誉为妇女解放的“独立宣言”,易卜生高超的戏剧创作手法也在这部著作中得到体现。

25、《红与黑》作者:[法]司汤达年轻人于连一步步向上爬却最终跌落谷底,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之父司汤达借此批判法国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赤裸裸的斗争。

与此同时,小说以深刻细腻的笔调充分展示了主人公的心灵空间,广泛运用了独白和自由联想等多种艺术手法挖掘出了于连深层意识的活动,开创了现代小说的写作风格。

26、《人性的弱点》作者: [美]戴尔·卡内基“世界成功学第一书”,戴尔·卡耐基被称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知识,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分析。

他讲述的许多普通人通过奋斗获得成功的真实故事,激励了无数陷入迷茫和困境的人,帮助他们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

27、《生命是什么》[奥]埃尔温·薛定谔理工科学生大概都对薛定谔耳熟能详,这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撰写的《生命是什么》更是一本伟大的科学人文经典。

这本书专为生命科学的门外汉书写,内容通俗易懂,历史证明这本书成为了推动分子生物学诞生的激励者和推动者。

28、《西方的没落》作者:[德]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本书是著名史学家斯宾格勒上世纪初创作的一部史学巨著,素有“历史博物馆”之称。

在书中斯宾格勒从宏大的文化比较形态学的角度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毁灭的过程,通过对西方文化的精神逻辑和时代症状的描述,预言西方文化终将走向没落。

29、《麦肯锡方法》作者: [美]埃森·M·拉塞尔本书披露了麦肯锡小心守护的一系列管理技巧——那些可以帮助任何水平的任何人像麦肯锡顾问一样思考的工具。

这是一套你可以应用在任何社工、实习、团队管理中的方法,像你的咨询顾问一样,为你指出通向成功的解决方案。

30、《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本书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被誉为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的百科全书”。

堪称“红色经典”中的经典。

一个老外,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真正了解了“土匪”们的革命精神。

他的文字又影响千千万万的有志青年,使得延安成为那个时代的灯塔。

七十多年后的今天,它的光芒和力量依旧还在。

31、《西方美学史》作者:朱光潜一部美学史并不单一的只是纯粹美学理论的历史,而且还是人类心灵自我展现的历史,或者说,在那些看似抽象的理论背后,我们所感受到的乃是各个时代人类精神脉博的跳动,这是一种精神的还乡历程——请跟随朱光潜先生来一次西方美学的精神漫游吧。

32、《人间词话》作者: 王国维这是一部接受了西洋美学思想之洗礼后,以崭新的眼光对中国旧文学所作的文学批评著作,在旧日诗词论著中,称得上一部屈指可数的作品。

在以往词论界里,许多人把它奉为圭臬,把它的论点作为词学、美学的根据,影响很是深远。

33、《西方哲学史》作者: [英]罗素本书作为西方哲学史的教科书,按照我们约定俗成的划分方式,讲述的是从公元前6世纪以后到公元20世纪之前的2500多年间,西方哲学产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

罗素对哲学史的权威论述使这部书成为每个人案头必备的哲学读本。

34、《国富论》作者:[英]亚当·斯密本书被誉为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是现代经济学的开山之作,后来的经济学家基本是沿着他的方法分析经济发展规律的,也奠定了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第一次提出了市场经济会由“看不见的手”自行调节的理论。

35、黑客与画家作者:[美] Paul Graham本书是硅谷创业之父Paul Graham 的文集,书中的内容不但有助于了解计算机编程的本质、互联网行业的规则,还会帮助读者了解我们这个时代,迫使读者独立思考。

适合一切对计算机行业感兴趣的读者。

36、《爱因斯坦文集》作者: [美]爱因斯坦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个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人,他的文集集中地反映了他的思想,是不可多得的科学人文读物。

本书是其第一卷,选编了爱因斯坦的论文以及科学哲学的论述。

37、《牛奶可乐经济学》作者:[美]罗伯特·弗兰克为什么牛奶装在方盒子里卖,可乐却装在圆瓶子里卖

为什么很多酒吧喝水要钱,却又提供免费花生米

这不是一部让人读得头疼的教科书,而是一部点滴生活小智慧合集。

作者擅长用经济学方法将生活中的故事娓娓道来。

杂志建议多看自己专业相关的。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证券公司负面言行读后感

下一篇:长城谣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