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阅读训练 > 记叙文阅读 >

阅读一部经典文献写读后感

yiyyy分享 77351

yiyyy 分享

文献读后感怎么写看了一片文献,怎么写读后感

一、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二、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求一800字左右历史文献读后感,谢谢!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

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

下面就说一下写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一般分为摘录、提纲、批注、心得几种,格式及写法并不艰深,心得笔记中的读后感有点麻烦,但只要懂得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要素的关系,就会轻松拿下,因为读后感不过就是一种议论文而已。

我觉得以失败告终,是因为你学而不用。

很多应用文种只有在将来的工作实践中才能具体应用,而读书笔记属日用文类,应即学即用。

读书笔记,是指人们在阅读书籍或文章时,遇到值得记录的东西和自己的心得、体会,随时随地把它写下来的一种文体。

古人有条著名的读书治学经验,叫做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这“手到”就是读书笔记。

读完一篇文章或一本书后,应根据不同情况,写好读书笔记。

常用的形式有: 1、摘要式读书笔记 摘要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时把与自己学习、工作、研究的问题有关的语句、段落等按原文准确无误地抄录下来。

摘录原文后要注明出处,包括题目、作者、出版单位、出版日期,页码等,便于引用和核实。

摘录要有选择,以是否有用作为摘录的标准。

摘录式笔记可分为: (1)索引读书笔记 索引读书笔记是只记录文章的题目、出处的笔记。

如书刊篇目名、编著者、出版年月日、藏书处。

如果是书,要记册、章、节,如果是期刊,要记期号,报纸要记年月日和版面,以备日后查找方便。

例如:庄照:《也谈为谁立传》,《光明日报·〈史学〉》 (2)抄录原文读书笔记 抄录原文读书笔记就是照抄书刊文献中与自己学习、研究有关的精彩语句、段落等作为日后应用的原始材料。

摘抄原文要写上分类题目,在引文后面注明出处。

2、评注式读书笔记 评注式读书笔记不单是摘录,而且要把自己对读物内容的主要观点、材料的看法写出来,其中自然也包括表达出笔记作者的感情。

评注式笔记有时对摘录的要点做概括的说明。

评注式笔记有下列几种: (1)书头批注 书头批注,是一种最简易的读书笔记作法。

就是在读书的时候,把书中重要的地方和自己体会最深的地方,用笔在字句旁边的空白处打上个符号,或者在空白处加批注,或者是折页、夹纸条作记号等等。

这种笔记方法不但对书中的内容可以加深理解,也为日后查找提供了方便。

(2)提纲 提纲是用纲要的形式把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论点、论据提纲挚领地叙述出来。

提纲可按原文的章节、段落层次,把主要的内容扼要地写出来。

提纲读书笔记可以采用原文的语句和自己的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来写。

(3)提要 提要和提纲不同。

提纲是逐段写出来的要点,提要是综合全文写出要点。

提要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语言扼要地写出读物的内容。

提要除客观叙述读物内容外,带有一些评述的性质。

另一种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梗概作简要的说明。

(4)评注读书笔记 评注读书笔记,是读完读物后对它的得失加以评论,或对疑难之点加以注释,这样的读书笔记叫作评注笔记。

例如鲁迅读《蕙櫋杂志》中的一段:清严无照《蕙櫋杂志》:西湖有严嵩和鄂王《满江红》词石刻,甚宏壮。

词即慷慨,书亦瘦劲可观,末题华盖大学士。

后人磨去姓名,改题夏言。

虽属可笔,然亦足以惩奸矣。

案:严嵩篇和岳飞词,有如是作为,后人留词改名,有如是自欺,严先生以为可笔而又许其惩奸,有如是两可。

寥寥六十字,写尽三态。

(鲁迅《集外集拾遗·书苑折枝(二)》) (5)补充原文读书笔记 补充原文的读书笔记,是在读完原书或文章之后,感到有不满足的地方进行补充。

需要注意的是补充原文不是随意地加以补充,而是要围绕中心思想加以引申或发挥。

3、心得式读书笔记 心得式读书笔记,是在读书之后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得到的启发与收获的一种笔记。

它有如下几种: (1)札记 札记也叫札记,是读书时把摘记的要点和心得结合起来写成的。

这种札记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

可长可短。

(2)心得 心得笔记也叫读后感。

读书后把自己的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

这些读书笔记,可以写读书时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写对原文的某些论点的发挥或提出批评、商榷的意见。

写这种笔记,一般是以自己的语言为主,也可适当地引用原文。

(3)综合读书笔记 综合读书笔记是读了几本或几篇论述同一问题的书文后,抓住中心评论它们的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的笔记。

上述三种类型的读书笔记,不论采用哪一种类型,目是都是为学习、工作、科学研究和写作服务。

作笔记时开始可采用摘要式,以后读书多了,有了比较,产生了看法,就可以写译注式,至于心得式是更进一步了,它是属于科学研究的范畴。

====归纳小结: 作读书笔记不仅能提高阅读书、文的效率,而且能提高科学研究和写作能力。

通过学习和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不但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更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

读书笔记怎样写,不是读后感,给一个初中生名著读书笔记范文,标题写什么啊,是写《XXX》读书笔记还是什么

读书笔记  书名:   作者:(英)  主要内容: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飞岛以及马国等地的经历。

既描写了异域的风土人情,又将自己对时世政治、人性的感受认识融于叙述议论中,在厌恨和悲观的背后是一种苦涩的忧世情怀。

  好词:  自由 爽快 恢复 特别 计划 损伤 辉煌 壮丽 和蔼 祝贺 统治 激烈  好句:  1、我们听任波涛的摆布,大约过了半个小时,一阵狂风忽然从北方吹来,小船一下掀翻了。

  2、我疲惫已极,极想睡觉,便在草地上躺了下来,一觉睡去,记忆所及真是前所未有的酣甜香沉。

  好段:  与此同时,皇帝多次召开会议,讨论应对我采取措施,我有一位地位很高的朋友,他参与了这桩机密事件。

后来他们向我证实,因为朝廷面临种种困难,他们怕我挣脱逃跑,我的伙食费太贵,可能会引起饥荒。

他们一度决定将我饿死或用毒箭射我的脸和手,那样很快就可以将我处死。

但他们又考虑到,这么大的一具尸体,发出恶臭来,可能会造成京城瘟疫,说不定还会把整个王国传染开来。

  体会:  读了这本书后,我很佩服格列佛的智慧、勇气和冒险的精神,他是个与众不同的男子汉,他一见到大海就抑制不住内心冒险的冲动。

作为一名医生,他专门搭乘去各地旅行的船只,以为船员看病为由,去,到处冒险。

《怎样写文章》经典读后感10篇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一):写文章没有捷径,但有原则当写东西的时候,很容易忘记写作的本来目的,这本书能够让人们重新审视一下那些看似基础的写作原则。

记录下来一些个人收获摘要,作为读书笔记放在这里(不是原文,千万不要误导大家)。

不看到一点就写,注意多占有材料。

写不出的时候不硬写。

写不下去的原因,有时是因为我们对于书面语言这个工具还没有很好的掌握。

但有时,并不是因为缺乏表达能力,而是因为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自己虽然觉得已经弄通了,但其实这种思想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的,或者还只有个粗糙的轮廓,其中细节还很不周到。

注意避免片面性,也就是思想的绝对化,材料与论点不能“油是油,水是水”,材料与观点要统一。

观点要鲜明、突出。

不要故意艰深,从读者的角度去理解文章。

少用一些模糊的形容词,少一些修饰,尽量把句子说的准确、简短。

没有重点,平铺直叙,就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

小题大作,不要盲目追求大题目。

修改文章的原则:内容正确、读者易接受。

裁剪要得体。

读一些经典的未定稿。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二):读书笔记(10-09-20):读《怎样写文章》之二在书的开篇,编者选了五篇的文章,主要是在各种会议上讲话的节选,以及给报纸写的按语。

应该说这些文章主要是针对机关的公文写作而提出的要求。

但基本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这些内容对我们日常的写作也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编者选的《文章要写的生动和通顺》是在1955年为《合作社的政治工作》一文写的按语。

文章中提到的生动和通顺的要求,直到今天仍然很有现实意义。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一下方法与修辞,不要造出一些别人不懂的词语来。

更不要废话连篇。

这些不仅工作中写文章要注意。

就像平日写些日志、随感之类的博文也应该注意。

别人肯抽出宝贵的时间赏光来到我的博客,阅读我的博文,内容写的不吸引人,没有特色那是水平问题,能力有限没办法。

而要再废话连篇。

读来都不通顺,那不是让朋友们受苦吗

这样我就该惭愧了

编者选的《要分析,不要片面性》就更有价值了。

文章中提出的观点。

不仅对我们平日写文章有指导意义。

对我们处理工作中的事情,对我们思考问题都有指导意义。

实际上片而性问题就是我们思考问题喜欢绝对化,就是形而上学地看问题。

稍有些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

绝对化地看问题一般都不那么可靠。

人会有很多优点,但缺点一定也会很多。

我们的工作有成绩,但一定也会有很多不足之处值得总结等等。

而且片面性地看问题,也是有违辩证法的。

不过有时候我觉得,片面性有时候也是难以避免的。

因为我们不论分析问题,还是写文章,归根到底都会有很深的自我色彩。

会受到我们自身的能力、角度、视野等等的限制。

但是我们仍要努力辩证的分析问题,比较全面的看待问题。

不管什么样的文章努力做到全面而不片而。

编者选的《文章的“三性”和写作方法》是从在1958年1月所写的《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中摘出的部分内容。

作者提出了文章应具有: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这三种性质。

准确性应该是判断和推理的问题。

而鲜明性和生动性主要应该是遣词造句方面的问题。

我想如果我们工作中所写的文章概念不清、判断不当、缺乏逻辑、不讲用词,那看这样的文章无疑是一种折磨。

耗时费力又无所得

而且如果把那些重要的文件写成这样,估计接下来等着你的就是一场灾难了。

仅记于2010年09月20日04时3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三):《怎样写文章》摘录怎样写好文件——胡乔木关注四个问题:1.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认识;2.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问题;3.看条件:什么样文章,给什么人看,要求不同;4.怎么办

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快地达到目的。

一、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要达到宣传的目的,就要讲究方法,使对方能够懂,要合乎三个要求:一要引人看,要有好的介绍方法,要有吸引人的力量。

二要使人看得懂,人家看不懂或不完全懂,就看不下去,看下去了也难得动员他。

似懂非懂,目的就达不到。

三要能说服人、打动人。

二、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的问题。

(一)准确性的问题:概念、推断、推理问题,都是逻辑问题。

(二)鲜明性问题:1.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2.只作到材料和观点统一还不够,观点还要突出,不突出即不能鲜明。

要突出要鲜明,要有布局、背景,还要有辩论。

文字形式上要求的要求:1.要有标题;2.导语。

(三)生动性。

在抽象论述中加些不抽象的东西,可以增加生动性;文字讲究些修辞;文章要有情绪,增加些色彩,格式有变,有正反对照,有引用。

三、关于条件。

分两方面,一是给什么人看,二是写什么题目。

还要看时间、地点、条件。

四、怎么办

学点文学,学点文法和逻辑。

观点和材料——邓拓有两种现象:一是偏观点而缺少材料,二是偏重材料而缺少挂点。

要两方面整合,可以与人合作作文,现如今更可团队作文。

虚实结合的最根本要求,是同时掌握观点和材料,既要了解实际情况,又要随时研究理论原则问题,做到两方面如水乳之交融。

文章长短不拘——邓拓现读者普遍喜好短小文章,但文章写得短还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文章无论长短,关键是要看内容。

这里所说长文章,当然不包括若干重大历史性的文献和经典著作在内。

短文章要能耐读,必须要有精彩新鲜的内容,最好要比长文章更多地解决问题,不为陈言肤词,不为疏慢之语。

我们日常写文章,不但力求其短,更应该力求其精。

谈修改文章——何其芳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

普通修改是文章写成之后;在文章未写成以前,对于立意布局的反复推敲,对于写作提纲的再三斟酌,都带有“修改”的性质。

修改好的标准: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义理、考据和辞章——施东向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材料的准确性:第一,要求所使用的材料对于所说明的论点是足够的和必要的,并且是作了具体分析的。

第二,要求所使用的材料是完全准确可靠的。

要有好的形式 。

文章写作杂谈——王梦奎一、多研究实际问题二、“小题大做”三、养成好文风四、一丝不苟五、要多读书,会读书《怎样写文章》读后感(四):读书笔记(10-10-06):读《怎样写文章》之四在本书的附录中,选了三篇编者自己的文章,编者作为经济学家,曾参与过党和国家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

所以谈的也都是自己多年文章写作的经验总结。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而且也更贴近实际,有利于我们在认真阅读,结合自己的情况分析后应用到工作中去。

附录中选的《文章写作十二题》是作者2009年7月14日在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个研讨班作的讲座的讲稿。

在文中作者结合自己多年来读书和写作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分析了写文章中应该注意的十二个方面的问题。

例如作者分析的把文章写的深入浅出的问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特别是在一些比较专业的领域,确实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们在专业领域当然可以也应该用专业的术语来写作,这样也便于同行之间理解与交流。

但如果在一些普及和宣传的领域,在写给普通人阅读时仍然卖弄博学,故作高深就不好了。

这样别人看不懂,不就是在自言自语了吗

至于应该把文章写的简单明了就更重要了。

文章要简明清爽,不能拖泥带水,这样才会有人愿意读,有兴趣读。

这在博文写作中就更重要了。

本来大家就都很忙,时间紧张。

抽空来到我的博客,发现里面的博文又长又无趣,兴致当时就没有了。

哪会再有人来读啊

我们平日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

不过就像作者说的那样,写文章由短到长,可能多数人经过努力可以做到,而实现由长到短,就不容易了,需要付出努力,不过也需要一些天分,一点悟性。

而且可能悟性更重要一些。

记得林语堂曾经说:演讲就像迷你裙,越短越好。

我想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应该越短越好吧

现在网络发达了,当我们准备写一篇文章时,资料就不再是问题。

而且可能会掌握的比较多。

但这也会出现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取舍

我们写文章要注意分析材料,要认真剪裁,有所取舍,围绕主题,适当删减。

而不要胡子眉毛一把抓。

结果枝蔓横生,杂乱无章,那就太失败了。

而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会发现我们对有的方面了解的太少。

不容易写的太详细。

这就要像作者说的那样,学会藏拙,不要知道的、了解的写的很详尽,不太清楚的就是一笔带过。

这样很容易暴露我们的弱点。

而是最好都讲的简略些,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当然如果将题目改小一些,只写了解、熟悉的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想法吧。

虽然读完了这本书,而且编者精选的这些名家的文章确实极为具有借鉴意义。

但是正像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

”实际上写文章更多的功夫是在文字技巧之外的。

读完这本书,可能多少会有些帮助,有些经验能够让你少走一些弯路。

但是更重要的还是那句老话,要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

这些仍然是根本

仅记于2010年10月06日22时00分。

《怎样写文章》读后感(五):读书笔记(10-10-04):读《怎样写文章》之三编者在书中所选的其它十几篇文章也多是出自名家之手。

当然就像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这些文章主要针对的方向是公文写作,所以并没有选那些以文学创作为主要方向的指导文章。

编者选的鲁迅在答北斗杂志社问时,所谈的几点写文章的经验中,像留心各种事情,多看看、多思考,不看到一点就写。

写完一篇文章之后多读几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段删去,不要可惜。

不要去生造除自己之外,谁也不懂的形容词等等。

都是作者的经验之谈。

看似简单,实际上都是十分重要的。

编者选的郭沫若关于文风问题等答《新观察》记者问中所分析的很多问题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像郭沫若在回答怎样才能使文章写的准确、鲜明、生动的问题时,认为首先是人的问题。

只有写文章的人的思想正确,态度鲜明,作风正派,那写的文章才可能准确与鲜明。

实际上这个道理也是很简单的。

古语不是也说:文如其人吗

其次就应该是文章本身的技巧问题了。

实际上说是技巧也不过就是一些我们平日应该注意的方面而已。

并不是什么秘籍。

比如老实地用最适当的字眼把你所看到的、想到的写出来,就比较容易准确。

不要加太多不恰当的修饰。

比如要使写的文章生动,应该少用形容词。

比如要注意把句子和段落分清楚,标点也一定要恰当。

这些都是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但是,对我们写出一篇合格的文章来说却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编者选的何其芳的《谈修改文章》也写的很好。

实际上修改应该是写文章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

曾经看过一些名人的事迹,说某某写某某文章挥笔而成,一字不改。

对于这样的事迹我一直持怀疑的态度,当然可能确实有这样的人,不过我想可能也是先打好了腹稿,要不也难吧。

至于修改的标准作者提出了两个,一是内容正确,二是读者容易接受。

这第一个标准实际上有时候很难说,因为写文章的人想要表达的当然是自己的观点,一定会自认为是正确的,然后才会动笔去写的。

正确这个观点是要全面分析的,要尽力杜绝片面性。

第二个标准应该是很重要的。

我们写了一篇文章读者读不懂,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就太没价值了,我想就不用写了吧。

我们写文章要让读者容易懂得、相信,并且要要能够吸引读者,使读者能够得到提高,读后觉得愉快。

这应该是最基本的要求吧

编者选的胡绳的《关于写文章》,对我们在日常写文章中遇到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读来深有同感,也比较认同作者的分析。

作者认为写文章,主要就是交流思想、传播经验的一种方法,大家应该都会认同的。

就像我们写博文,不也是想把自己所思所想的表达出来吗

而像我们有时候觉得自己思考的应该比较清楚了,但是当下笔之后,仍然会遇到写不下去的时候,实际上这应该和我们的思想还不够深刻,不够成熟有关系。

有时候可能觉得已经很清楚了,但实际上还是比较杂乱,比较暧昧,或者仅仅有个粗糙的轮廓。

这就像作者分析的那样也是一个好事情,可以让我们警醒,促使我们继续思考,继续研究。

这样常常可以使我们的思想进入一个新的境地。

以上这此,仅是举了几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本书中所选文章的内容。

其它的像孙梨的《芸斋琐谈》(七则),胡绳的《漫谈读书、写作及其他》及《义理、考据和辞章》等都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文章,值得深入的阅读。

求红星照耀中国每一章读后感不超过100字

<<论语>>读后感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名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

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

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

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

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学方面,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

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

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

”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

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语》六则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就说我们班上的吧。

在这个近80人的班集体里,就有篮球上的猛将、绘画巧匠、书法好手、象棋大师。

有的是上晓天文,有的是下通地理;有的是满脑子的数字;有的能歌善舞……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

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

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孔子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居敬兴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我想对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所启发。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意思是指孔子说:“弟子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知识,。

”即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在团结友爱,有爱心,以贤德的人为榜样,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实践,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这些做人的立身原则做好了以后,再学习文献知识,以开阔视野,丰富思想。

“德,人之本也,本立而道生。

” 仁义礼智信,国人都按这一标准去做,社会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会成为文明、昌盛、礼仪之邦。

为政方面,孔子讲得最多。

可我是学工科的,对这一方面也不太感兴趣,就草草地看了一点。

自然,虎头而蛇尾也是很正常的。

虽然这本经书我没读完,但已从中受益良多。

所以有时间和精力的话,我一定会仔细的重读几遍,细品其中滋味。

写一篇文章的读后感

读《童年》有感 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著作《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

阿廖沙父母双亡,而外祖父脾气十分暴躁,只有外祖母疼爱他了。

外祖父不太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

就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他却走过来了。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这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当时那个年代的人的丑陋面目。

高尔基的童年跟我们现在比起来,实在是太悲惨了

我们多幸福啊,被父母宠着。

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如果有人欺负你,大人会毫不犹豫地狠狠地教训那个人一番。

而高尔基那个年代呢

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我也有些想不明白,那些人做这一类损人不利己的事情干吗呢

这些毫无意义的事情值得他们去做吗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如今美满、幸福的生活。

我们要抓住童年的尾巴,努力学习,千万别身在福中不知福。

这样优秀的学习环境,这样美好的童年生活,我们再不好好学习,那就太对不起父母了。

如今,眼看童年就要走了,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少年,让我们珍惜童年的最后一刻,稍不留神,童年就会离我们远去,抓住童年最后的时光,留下我们对童年最美好的印象吧

★《童年》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这个暑假,我读了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它给我的感触颇深. 马克西姆·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中.在残暴的沙皇统治时期,高尔基吃尽了苦头:幼年丧父,却又受尽外祖父的虐待.他周围的人都是那么的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 高尔基的童年是那么的悲惨,和他比起来,我可是幸福多了. 我出生在一个依山傍水的美好的地方,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亲人亲切无比的疼爱,伙伴们天真无邪的友爱,使欢乐的音符时时洒落在我的身边.在竹林里嬉戏,去山上采蘑菇,入溪水抓螃蟹,追蝴蝶,闻花香,追蚱蜢,我的童年就是这样无忧无虑开始的. 拎着个大篮子跌跌撞撞地跟在表姐身后捡麦子,大篮子却总是撞到我的脚后跟.两条小辫儿上下欢快地跳动着,白蝴蝶在身边快乐地翩翩飞舞.湛蓝湛蓝的天空,万里无云,微风挑逗着衣襟,篮中的麦穗已有大半.童年的美好时光也就是在欢欣愉悦的劳动中度过的. 走进了书香四溢的校园,也成了一个莘莘学子.充实的一天就在这琅琅的读书声中开始了.老师热心地传授我们知识,同学们互相探讨,我们像一棵棵小树苗,在接受春风雨露的滋润--吸取更多更好的知识,茁壮成长.在这知识的海洋中,我结束了快乐的童年,开始走向成熟.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国家中,这里没有抽人的鞭子,没有殴打的拳脚,没有仇恨,没有贪婪,没有乖戾,更没有层出不穷的暴行和丑事.这里的人是善良,纯洁,乐观的,因而我的童年是充满了幸福和快乐的. ★读《童年》有感 高尔基(1868~1936)前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出身贫苦,幼年丧父,11岁即为生计在社会上奔波,当装卸工、面包房工人,贫民窟和码头成了他的“社会”大学的课堂。

他与劳动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亲身经历了资本主义残酷的剥削与压迫。

这对他的思想和创作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高尔基刻苦自学文化知识,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他的早期作品,杂存着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种风格,这是他无产阶级世界观形成前必然经历的阶段。

浪漫主义作品如《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1895)、《鹰之歌》(1895)等,赞美了热爱自由、向往光明与英雄业绩的坚强个性,表现了渴望战斗的激情;现实主义作品如《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描写了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崇高品德,表达了他们的激愤与抗争。

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大多是努力探求新的生活道路、思考生活的意义并充满激烈内心冲突的人物。

1905年革命失败后,高尔基赴美国及意大利写了一系列政论文章,抨击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和充斥于思想、文学界的形形色色反动思潮。

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流露出唯心主义的造神论思想,受到列宁的严肃批评,并得到他的热情帮助。

尽管如此,高尔基的主导倾向仍然是积极的,富于革命的战斗精神。

对新的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方法的特征从理论上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

他在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成果颇丰,如《奥古洛夫镇》(1909)、《夏天》(1909)、《马特维柯热米亚金的一生》(1910~1911)、《意大利童话》(1911~1913)、《俄罗斯童话》(1912~1917),以及稍后完成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的前两部《童年》和《人间》(1913~1916)。

高尔基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杰出的社会活动家。

他组织成立了苏联作家协会,并主持召开了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培养文学新人,积极参加保卫世界和平的事业。

高尔基的作品自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

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童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自传三部曲的第一部,被誉为俄国最优秀的自传小说之一。

《童年》写于 1931年,它向读者们展现了高尔基童年时期在外祖父家的生活,记录了高尔基在沙皇统治下的 心路历程。

书里十分成功地塑造了几个角色,尤其是外祖母这一角色,她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

小说真实地描写了19世纪70—90年代俄国社会的面貌,展示了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

阅读《童年》时,我们可以真切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主人公阿廖沙痛苦的童年生活打动着我: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

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

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

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但在这个黑暗的家庭里,有一个勤劳、坚强、善良的外祖母。

她常常给阿廖沙讲好听的神话故事,也潜移默化地教他做一个不想丑恶现象屈膝的人。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

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

但好在有外祖母——全家人的精神支柱。

阿廖沙也还认识很多其他的人:搬进新房子后的几个房客、隔壁的三少爷,等等。

阿廖沙从家人的一些“奇怪”的举动中懵懂的明白了一些道理。

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

有那么多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叫做“打”,因为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

那也许是一种无法想象的痛苦吧。

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

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恐怖事件”。

天哪,如此比较,我们的童年和阿廖沙的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每天生活在蜜罐儿里,被甜水泡着,被金灿灿的钱堆着……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我们从来不用考虑衣食住行,这让大人么操心就足够了,还轮不到我们呢。

但拥有着这些,我们并不知足。

我们总是奢求更多。

因为,在我们眼里,大人们挣钱是那样的容易,似乎都不费吹灰之力。

我们多天真啊。

的确,我们不用像阿廖沙那样只十一岁就到“人间”独自闯荡。

但读过《童年》之后,我们应该悔过自己曾经的奢侈,我们应该不再浪费,我们应该学会珍惜。

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

我们不再奢侈,不再浪费;我们开始为长辈着想,体谅他们;我们更应该开始满足自己的幸福生活。

★初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

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

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

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

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

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

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

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

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

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

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

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

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

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尔基在作品的开头就写到:“有时连我自己也难于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

有很多事情我很想辩驳、否认,因为在那‘一家子蠢货’的黑暗生活中,残酷的事情太多了。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黑暗的另一面,还有一种叫做光明的东西在那隐隐发光。

只要还对光明充满希望,那么这一点点微弱的火光就可以被放到无限大,直至洒到每一处阴暗的角落。

我想这大概就是高尔基想要表达的另一个更直接更迫切的主题--批判俄国几世纪以来形成的小市民习气,痛斥小市民的卑鄙灵魂。

让这种卑鄙灵魂消失,正是无产阶级努力的方向,直至今天还在继续...... 而我所要说的就是不要对任何不堪的现实失去信心,总会有一些人一些事令你感到痛苦甚至绝望,但你想想,黑暗过去,黎明的曙光总会到来。

只要你仍能保持不灭的信心,做一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人,那么你的光明定会到来。

★《童年》读后感 《童年》是作者高尔基以自己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

它揭露了俄国沙皇时期的黑暗、残暴和非人生活。

而高尔基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受尽折磨与欺辱,无论是在精神上或是肉体上,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

但是高尔基却没有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坚强地走了过来。

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小名阿廖沙。

他自幼丧父,随着父亲和外祖母来到外祖父家。

着一切只是主人公阿廖沙艰哭命运的开始。

外祖父家,与其说是家,不如说是人间地狱。

外祖父掌管着家里的一切,脾气非常暴躁、视财如命,主人公阿廖沙时常因为犯错而被痛打;两个舅舅常为了分家而争吵、大打出手;家中的女人更是没有地位,任丈夫打骂,发泄。

这一切在阿廖沙幼小的心灵留下了阴影。

之后,阿廖沙离开了外祖父家,独自一人踏上社会。

他曾在许多地方打过杂,在这期间阿廖沙饱受欺辱,但他还是熬了过来。

因为他被自己坚强、不屈服与困难的精神与信念一直支撑着。

而现在的我们,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不愁吃不愁穿。

而小阿廖沙却吃不饱,穿不暖,还要挨打、受欺辱。

悲惨的一幕又一幕,让我不由得想到:假如我们生活俄国沙皇时期又会怎么样

会认为那根本不是人生活的地方吗

时代在不断进步,但人们却越发变得懦弱了,遇到困难就想要退缩、逃避或者走捷径。

屠格涅夫说过:“想要得到幸福,你首先要学会吃得起苦。

”美好的生活必须有所付出,才会长久,有所争取,才会得到。

生命匆匆的交错,它再短我也盛开过 生命如此的美好,有些苦一定要经历过 ★伟大的童年 —-读《童年》有感 放寒假时,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读高尔基“人间三部曲”其中一部。

回到家,我认真的查找了一些网站,在网上,阅读了其中一部――――童年。

作者高尔基是一位伟大的作家,在俄国,乃至世界文坛,都有的极大的盛誉,《童年》也可以说成是他的代表作。

20天后,我终于读完了这部伟大的作品,关掉网页,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想起了许多许多。

高尔基那悲惨、令人怜悯,令人感叹,令人同情的童年故事,顿时把我吸引住了。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幼小的阿廖沙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肮脏和丑恶,那幼小的心灵因受到许多许多次沉重打击而深深震动。

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甚至可以说成算是阿廖沙的亲人,保护和支持了阿廖沙…………展示了那些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

阿廖沙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

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和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追求自己所希望的生活苦难历程。

其实,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

高尔基用真实优美的文笔描述了自已苦难而令人难以置信童年,我为自己而庆幸——我没有出生在那个年代,不可能受到那种痛苦,自己没有失去亲人……我很幸福,甚至可以说我很幸运,被家长宠着。

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中,听着老师讲课;回家有大鱼大肉等着你品尝;你想要什么,就给你什么。

我的童年,同其他同龄人一样幸福,虽然没有父母的陪伴,但我的祖父祖母把我养育成人,我同样感到了温暖,同样感到了幸福,同样感到了同龄人所感受到的一切。

但是高尔基,他却不同,高尔基很少有安宁的日子,几乎天天有人伤害他、辱骂他、欺负他。

他必须要承受这我们这个年龄所不能承受了,但他还是想我们一样成长,在那样可怕的环境里都可以出高尔基这种大师,我们这样的环境还不出人才的话,那真是愧对于父母。

我想,高尔基要告诉我们的是:要执着求知、不怕困难、持之以恒、永远以那种积极,勇于拼搏的态度对待现在和未来的生活

读完书的最后一页,阿廖沙的童年也结束了,等待他的是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欢乐中,在悲伤中,在爱与恨的交织中,他的童年就这样匆匆而过。

在阅读中,我发现他的爱,寻思他的恨,品味着冥冥之中黑暗的光明。

读书笔记是什么

相当于读后感吗

还是批注

格式是怎样的

大概要多少字

是的,类似于读完书后的感悟、读书时的批注之类的,至于字数,依照个人对书本的理解不同,可以写不同的字数,建议在300字左右。

格式不限,读后感就按读后感的格式,批注就是对眼前文字的理解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阅读有关诚信经典的读后感

下一篇:阅读新视野八年级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