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的读后感
《皮囊》五千字读后感
《皮囊》读后感 用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在豆瓣经过无数书虫犀利如光、挑剔如电的眼神扫描,仍能在热销榜上停留数周,我相信它定有过人之处,最终我购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
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
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好在《皮囊》在第一页就以一个倔强的裹脚阿太将我拉入了特有的闽南风情的小镇里,这个满嘴无牙,说话漏风,坚持自己用小脚丈量小镇街道的高龄老太,却在不经意中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谛“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如果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是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才。
”那个即使切断了手指,也异常冷静的99岁阿太看尽了世间的苦难与变迁,她说的这句话也是《皮囊》这个书名的意义所在,我们都是戴着皮囊在世间忙碌的灵魂,这副皮囊的用处就是来经历各种风吹雨打,所以我们的灵魂才始终有地方可以安放。
阿太的去世,留给作者内心的冲击是巨大的,也是从第一个故事开始,注定了这本书悲情的感情基调。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蔡崇达在笔下纪念了若干他熟知的人之后,开始审视自己。
从脚下的泥土、居住的房子、小时玩耍的海滩、带着咸味的空气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从父亲中风瘫痪在床后,他以奋力读书赢取奖学金、寒暑假挣钱为途径,力图通过努力,用柔弱的肩膀撑起这个家,让父亲去美国治病,而当他一次次在重病监护室煎熬,与父亲经历过生离死别后,他终于明白,有些努力是徒劳的,也真正明白,人活着的意义,因而选择逃离筑梦地北京,回到了小渔村,守着爱的人,“生根发芽”。
这也许是许多正在为梦想、为生计、为责任努力拼搏向上的有为青年所不能理解的。
但我却被他的这份勇敢和决绝而打动。
人生匆匆几十年,明白自己要什么,明白自己活着为什么,在父母日渐老去,儿女绕膝渐远,朋友奔波陆离时,能与爱的人在一起享受生活,才是作者活着的真正意义。
这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活着是为了什么
生活是为了什么
未来该怎样规划
老蔡始终冷眼看待他周边的一切,即使是父亲病逝下葬,抑或是母亲对神灵执拗到疯魔,或者是童年偶像文展的陨落,他都能静静的去看待这一切。
老蔡笔端所要告诉读者的是,其实过什么样的生活并不那么重要,痛苦和幸福也都不那么重要,灵魂的清澈和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以《皮囊》中我很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希望在闲暇时你翻阅手头的这本书,能有瞬间让你远离尘嚣和喧闹,能有片刻抚摸到你的灵魂,打动你的心。
“对那些我正在爱着或者曾经爱过的人,我希望你们明白,我多么希望付出全部为你们停留,如今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把你们刻在我的骨头里,即使时光列车拖着我的肉身一路远行,至少你们的名字和名字牵扯的记忆,被我带走了,这是我对时间能做的唯一反抗。
皮囊的读后感3000字
这是十分值得一读的好书,但是每个人的感受体会都不一样,所以这里附上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您~~读后感怎么写
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皮囊读后感600字
用天的时间,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这本书瓣经过无数书虫犀利如挑剔如电的眼神扫描,仍能在热销榜上停留数周,我相信它定有过人之处,最终我购买了电子书。
这本书的序言作者有两位,都是重量级的人物。
一位是少年辍学独辟蹊径走出一条成才之路的文坛新秀韩寒,一位是影视歌三栖明星劳模刘德华,真不知道,蔡崇达是有怎样通天的本事,将原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人扭结在一起,为他的著作写了序。
一本书,我的习惯是,如果读了5页还有将我带入,便放弃。
也因此而舍弃了一大堆入题颇慢、手法细腻、背景交代冗长的各类泰斗级作品。
但我并不后悔,我始终坚信,都5页了,还没有引人入胜的场景和人物出场,基本上等看完人都快睡着了。
从整本书来看,蔡崇达紧紧围绕自己周边最熟悉、最亲密的人展开:倔强的残疾父亲、对生活勇敢而又无助的母亲、自尊心强烈到杀死自己的天才文展、满嘴“世界”和“理想”而遭受现实沉重打击的厚朴、被小镇古制旧俗扼杀生命的美丽少妇张美丽......一个个个性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透过蔡崇达的眼睛,我看到了泛着太阳细碎光影的海面,嗅到了一阵阵带着咸味的拂面海风,更领阅到了特有的闽赣小镇风情,那里的人如同你我身边熟知的每一个人,发生着你我都熟知的每一个故事。
透过蔡崇达,我看到他眼里的“他人”,也看到了别样的人生。
从这批买的30多本书中挑出《皮囊》,我在走徽杭古道前的一个晚上和走完徽杭古道的第二天将之看完。
书的字数不算多,讲述了不同的人物故事,每个故事都很长,与主题密切衔接。
母亲、父亲、孩童的玩伴、梦中情人和同学、抽象的家。
精神和肉体的关系是缠绕我多年的一个问题,这几年思考愈深愈加困惑。
周围的环境不断波动,出现各种不大不小的打击;自己的身体每每出现状况,精神更是跟不上生活中的刀光剑影。
如今,我甚至把握不了自己的精神动向,而肉体的千疮百孔时不时冒出来捣乱。
我拆了东墙补西墙,总也不能达到精神和肉体的平衡。
我希望自己是一个肉体健康、精神健康的人。
我看着这几个字,默然。
也许几年后,这种希望会更强烈,而达成这个愿望会更难。
“肉体不就是拿来用的,又不是拿来伺候的。
”这话多豪迈。
在我大四那年,我也是对我的肉体如此地无所顾忌、漫不经心。
那时候,即便吃什么拉什么,我也还是照常地读书备考,好像自己肉体并没有拖累自己一般。
即便晚上睡觉时而胸闷,我也不会有丝毫担忧。
肉体啊,你就折腾吧,我无暇顾及。
“如果你整天伺候你这个皮囊,不会有出息的,只有会用肉体的人才能成材。
”而现在呢,13年过去,肉体出现任何问题,我都能联想到死亡,无比忧虑。
比如我喉咙中的鱼刺。
我会在吃饭的时候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应该好好咀嚼每一顿饭,仔细品一品菜的味道,也许有一天我会像嫂子一样躺在病床上,想吃什么都不能吃,喝点米汤都要分几次。
“肉体是要滋养的。
”即便吃不好饭,我每天也尽量让自己吃多一点水果,我可怜的肉体,在我还这样年轻的时候就纰漏百出,我不关心它谁会关心它,它已经对我够好了。
因为以前没怎么关注过这个问题,现在就要花费整天的时间去某个医院排队、看医生,体味孤独、无助和沮丧,带着疲惫和对未来的恐惧回家。
我不再像20多岁那样勇敢和毫无畏惧,是时光的打磨,还是世事的摧残,我不知道。
皮囊之我的神明朋友读后感
今天晚上去外地出差,在高铁上拜读了蔡崇达所著的《皮囊》,感觉这本书很真,所有的好书能深入心扉无非一个字真。
这本书的很多地方似曾相识,作者同为福建人,同为80后,父亲同为壮年早逝、同为在北京努力奋斗。
这本书以散文的形式诉说自己的过往亲历,尤其是对父亲、家人、朋友、村人的看法。
读来没那么苦涩,却直达心扉,好像诉说了是自己的故事。
《我的神明朋友》讲述了其陪同母亲到女巫那里找其父亲的灵魂故事,在福建,俗称为找灵魂。
我记得我爸爸刚去世的时候,我也去找爸爸的灵魂,原来对此一无所知,将信将疑。
第一次是去隔壁的三山镇去寻找我奶奶的灵魂,目的是希望爸爸刚刚去世,希望爷爷奶奶在那边多照顾爸爸,由于小的时候我是奶奶带大的,所以对奶奶的许多习惯性动作印象比较深刻,一看到女巫用我奶奶习惯性侧面梳头的工作,又在那种供奉神明的地方,以为是奶奶的灵魂附体在女巫身上,所以我一下就跪倒在地,嚎啕大哭,恳请奶奶多照顾爸爸。
特别让我震惊得是由于我爸爸当天刚刚去世,我只报了我爸爸的生辰八字,这个女巫就能把我爸爸怎么突然因为脑溢血去世,死在哪里
家里有几个孩子
我爷爷有几个孩子
以及同来找灵魂的都是谁等等都能说得一清二楚,女巫安慰我说:你爸爸的命数如此,你不要过于难过,务必照顾好你妈妈以及家人,性格不要急躁,你爸爸是因为人好且能力强,当地的鬼神需要他主持事情,他已经有了好的归宿,他在人世间所有积累的功德将恩惠在你们子女的身上,每个人都有生死,每个人都有灵魂,积善成德。
找灵魂完毕,由于我是律师,职业使然让我对任何一件事情都保持合理怀疑,是不是女巫在每个农村安插眼线或合作伙伴,比如说医生或村长或风水师,因为只要一有人死亡,这三种人是最先知悉的,是不是他们告知女巫的。
但与此同时,我又否定自己的推测,如果说是他们告诉女巫我家里的基本情况,但有些只有我和爸爸、奶奶之间的私事或习惯性的动作外人是无从知道的,但为什么附在女巫身上的灵魂能知道,灵魂真是很神奇。
为此我又去寻找很远几个地方的女巫,看她们谁说了准,当然有说准的,也有不准的。
如今我每年一逢我爸爸的忌日,我就去寻找爸爸的灵魂,询问爸爸是否有我需要帮他做的地方。
为了解决我心中的疑惑:人到底是否有灵魂,我又潜心拜读道家一些亡灵学说,以及佛家的三藏十二经,现在我坚信:人是有灵魂的,举头三尺有神明。
这样我心中就释然了很多,觉得爸爸只是去了不同的世界,迟早有一天我们会再相聚的。
人不仅有皮囊,还有灵魂
皮囊之愿每个城市都不被阉割读后感
当然不是。
只能说反映出一部分青少年的心声。
我在英国生活过,在我生活的社区,青少年(虽然相对国内的青少年而言还是放肆了点)还是挺正派的。
《secret garden》读后感
[《secret garden》读后感] 今天经圈内的前辈介绍,终于看了朱夜的《secretgarden》,前辈说他每看一次都要哭一次,《secret garden》读后感。
我实在忍不住好奇心找来看,看完之后心情一直低落着平复不过来。
其实,看的过程中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是觉得又一个命运坎坷的美丽男人而已,并且不知道为什么,虽说这是一部耽美小说,但是我一直以为朱夜是女主角........不知道其他的前辈们有这种错觉没
但是,看完后再细细回味时,酸涩的夹杂着无奈的忧伤的情绪铺天盖地的袭来,让我无法招架
心里像被针扎般,微微的痛着,抽搐着,纠结着......不自觉的默念“泰雅...泰雅....”那样善良体贴的泰雅,那样痛苦却又咬牙忍耐的泰雅,那样美丽却残缺着的泰雅,无一不让人心疼
为什么
上天始终用最残酷的方式来试炼最善良的人
泰雅并没有做错什么,为什么无辜的他要承受这一切
从最初的坚持到愤怒,从愤怒到隐忍,从隐忍到麻木,最后终于绝望,泰雅承受着命运无情的折磨。
以为等到光明时谁想却是最后的催命符。
我想所有看过的人都有一种情绪,那就是对朱夜的愤怒
是他的自以为是,是他的自私任性,是他的“正统教育”一次又一次的伤害着泰雅。
他也许并不是有心,但是恰是这种无心伤人最深
他从来没有真正的站在泰雅的立场上为他想过,他总是站在世俗的所谓的“正统”的立场上面对泰雅。
当我看到泰雅最后打电话向朱夜“求助”时,偏偏最不该的一次怀疑和犹豫,葬送了泰雅的生命。
那时候的我早已在心里骂了千百遍!我想即使朱夜最后明白了泰雅所做的一切和他的苦衷,他依然没能真正的明白泰雅的好。
然而,当一切终于结束时,最后的“铭记”却让我无论如何都无法真正的恨朱夜。
当朱夜最后说“晚安,泰雅,明天见。
”时我真的有想哭的冲动。
最后的画面定格在朱夜锁上门,走向长长的灯光暗淡的走廊。
我知道同时锁上的还有他的心和他的全部爱,读后感《《secret garden》读后感》。
这样的朱夜我怎么恨的起来
当我们都以为朱夜会是泰雅生命里的阳光和温暖时,却没想到带来的反而是更悲惨的结局。
如果泰雅没有遇到朱夜,他的生活虽寂寞却平静。
就像冰雪一样,虽然冬天寒冷却可以保存,一旦迎来春天,接受春光温暖的同时也是迎接了死亡。
不要相信上天的每一次仁慈,也许就是迈入地狱的门槛
泰雅就是这样,他的每一次幸运,在我看来都是走向更加不幸的“捷径”。
我其实很想知道,在最后朱夜挂掉电话的时候,他在想什么
他那一刻是否有恐惧和害怕
是否有后悔
但是这一切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我们只能自行想象。
虽然这只是一部小说,是创作。
但是,我知道社会上的现实只会比这更加的残酷和黑暗,那是我们不愿触及的丑陋。
突然想到日本的演艺公司,某公司是出了名的美少年集中营,那么在他们光鲜的背后是不是早已遍布伤痕累累
在他们美丽的皮囊里是不是只剩一颗千疮百孔到已经麻木的心
也许在我们不知道的地方,另一个泰雅的悲剧早已上演,被命运无情的玩弄着,折磨着.....那会不会有另一个朱夜
一切如轮回般继续循环着...... 〔《secret garden》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皮囊读书笔记五篇每篇100字左右急着要要快点谢谢
阅读完蔡崇达的《皮囊》,我似乎也脱离了肉体,只剩灵魂在思考。
皮也就是作者的外曾祖母。
她活到九十九岁,从来不在乎自己的身体,认为肉体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伺候的。
她每次切菜都很用力,有回生生切断一根手指,家人乱成一团,她却像没事人一样。
看见一只从菜刀下逃生,洒着血到处乱跳的鸡,她一路小跑出来,抓住它,狠狠地摔死在地上,“别让这肉体再折腾它的魂灵。
”这样的文字,无端让人惊心。
这样的阿太,让人敬佩又陡生怜悯。
在那副看似强悍的皮囊之下,她曾白发人送黑发人,挥别先她而去的女儿;也曾在摔伤腿之后,靠一把椅子一步步挪到门口,只为等待家中娃娃放学回来的身影。
她有她独特的生活哲学,也有她命运里被坚实皮囊所遮蔽的巨大忧伤。
也许正是受她的影响,作者把本书取名为《皮囊》。
皮囊,无论再坚实,再怎么伪装,终究有朽败的时候。
一旦被揭开,里面的人心可能脆弱无助到你不能想象。
作者在书中回忆他的父亲,自中风瘫痪后,会突然号陶大哭,会像小孩一样耍赖,发脾气,也会因为绝望而整天跟家人嘀咕,要“抓紧死”。
真正死了之后,他又跑到儿子的梦中,责怪儿子只给他烧小汽车,不烧摩托车,“小汽车我不会开”;跑到老伴的梦中,说他“想骑摩托车去海边逛逛”,要赶快给他。
原本带着几许幽默的话,此刻却仿若一枚枚坚硬的钉子,要锲而不舍地楔进读者那柔软的心里去。
除掉熟悉的亲人,作者也写了很多遇到的普通人。
比如重症病房里的病号和小心翼翼陪伴的家属,敢爱敢恨却为世俗不容的小镇姑娘,以及离开家乡闯荡最终一事无成的天才少年。
他们离当今社会上所描述的那种“成功人士”似乎相去甚远,生活里的失意与痛苦,他们一一尝尽。
他们也许有过意气风发,有过拼搏与执着,但无常的命运最后还是把他们一股脑地裹进忧伤的洪流。
评论家李敬泽在这本书的推荐语里说:“人生或许就是一具皮囊打包携带着一颗心的羁旅。
心醒着的时候,就把皮囊从内部照亮。
”我们也都该给自己一个清醒的时刻,让自己从纷扰的尘世中暂时释放出来,看见忧伤,看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