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百家讲坮刘邦800字
楚汉:刘邦得天下,项天下的读后感800字刘邦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无论是看剧还是读《史记》,每每看到刘邦的那幅流氓像,我都咬牙切齿,脱口而出:“世无英雄,遂使庶子成名。
”可细细想来,楚汉相争时是英雄辈出,人才济济。
可为什么夺取天下的是一个流氓,而非英雄。
为什么那么多的人会为一个流氓打天下
我不得而知,电视剧也没有告诉我。
其实,在那个年代,不光是有项羽和刘邦,还有很多人可以与他们争夺天下,像韩信、彭越、田广都是有实力的。
可最终夺取天下的不是项羽,更不是韩信和彭越之流,而是流氓成性的刘邦。
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历史的嘲弄
细细想来,刘邦的成功,关键原因是他占得政治上的先机,是他政治上的成功,他是个政治家,尽管他是个流氓。
与他争夺天下的几个人中,没有一个人是具有政治家眼光的。
项羽不过是个一介武夫的战术家(连军事战略家都够不上),韩信也只是个军事战略家,至于彭越算是个游击将军吧(电视剧没有体现这一点)。
因此,在政治上刘邦就已经高人一头了。
再看其他方面:首先,刘邦做事无所顾忌,一切为了自己。
他善于随机应变,不行就耍无赖。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按套路出牌”。
这和项羽、韩信的左右顾忌形成了鲜明对比。
须知,刘邦是个流氓无产者,他一无所有,他是个今天有钱今天就花光的主,对钱、对物他看得很淡(对女人除外)。
他不怕后人如何骂他,战败时,只要能跑,他不择手段,甚至把刚刚找到的儿女也数次踹下马车(电视剧仅一次);为自保,他不惜舍下老父和老婆,任项羽烹之,还大言不惭地要与项羽分一杯羹,活脱脱的一副流氓嘴脸。
面对韩信和彭越向他要封王封地,他欣然答应,只要能满足他的要求,什么样的要求他都不在乎,封王封地他一概答应。
反正地不在他那里,封王也只是口头上的,他还可以再要回来。
事实也果真如此。
而项羽和韩信就没有刘邦那样洒脱了,做事瞻前顾后,最终被一些小的礼数和规矩所制约,失去夺取天下的最好时机。
其次,刘邦能知错就改。
这个是项羽和韩信所不能比的。
刘邦知错就改是经常性的。
比如,关于留用韩信的问题上,他能够听取萧何的意见,设坛、沐浴更衣、拜将。
再如,废太子一事,也是听从了周昌的意见,改变了原来的想法。
而项羽是个听不进别人的不同意见的人,更不用说知错就改了。
韩信知错要改却已经晚矣,“悔不该不听蒯彻之言”。
头要掉了才吃后悔药,还险些丢了蒯策的命。
看来没有政治家的眼光的人是不行。
再次,刘邦善于用人,也就是知人善用。
这类事情也很多,如,用张良、用韩信、用萧何等。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善于用那些对他有敌意的人。
如,分封时他就听从张良的计谋,给他最讨厌的人雍齿封了个“什方侯”,其他人见了都很高兴,也就不说什么了。
流氓成为了皇帝,看起来不太容易让人接受,但它有一定的合理性。
最重要的一点是“不按套路出牌”。
一个行为怪异的人是无法让正常人来适应的。
比如,吕后设计杀了彭越,栾布“祠而哭之”,刘邦欲烹之,而栾布历数彭越的功绩,说杀彭越会使功臣人人自危。
刘邦听后反而让栾布当上了督尉。
又如,季布投降,刘邦委以重任;而有恩于他的丁氏向他索官,刘邦却把他杀了。
历史证明:“不按套路出牌”的往往都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历史就是这样怪怪的,遵纪守法的人是得不到天下的,夺取天下的必然是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历史就是这样怪怪的,一个流氓夺得了天下并统治了中国后,却也要中规中矩地按照一定的法规行事了,什么“非刘氏不封王”等等。
明眼人都知道这些规矩都是给别人定的,他自己却可以不执行,因为他就是定规矩的人。
只有知识分子愿意遵守这些,也能够遵守这些。
正所谓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所以,曾这样评价知识分子:“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我看二十年也不成。
”同知识分子的优柔寡断相比,流氓打江山就没有那么多的顾忌。
由此看来,流氓夺取天下、统治中国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刘邦称帝读后感200字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
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
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
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
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
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
”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
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
诸将或言诛秦王。
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
”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
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
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
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
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
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
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
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
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1000
终于把这两本长达700多页的书看完了,最近本书又开始再版,足以说明了日系书在国内的回暖。
司马辽太郎这个自谦“远不及司马迁的太郎”的人,的确带来了另一种解读楚汉之争的方式。
也许是看了不少历史著作的缘故,所以对于实质内容的关注度远不及我对这本书的评述角度的关注。
本书的写作特点可以说在目前国内的历史著述中是较为少见的。
从章节架构上乍一看是借鉴了《史记》的写法结构,以每章一个人物传记的方式撰写,但在实际阅读中其实仍然是按照大时间框架顺序来叙述。
这种独特的写作结构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似的散乱,实则却有着内在的时间逻辑,阅读本书需要保持足够的清醒并理清逻辑关系,否则会给很多读者带来了不少阅读上的意识混乱。
然而本书最精彩的是对于这段历史从政治、地理环境、组织管理、领导策略、战术战略的角度进行了独特的客观评述。
作者笔下的各位人物都极富人性化的色彩,尽管在某些方面表现的颇为卡通化,但却从主观心理及客观环境等层面对于这些人物的个性和行为模式给予了合理化的猜想和推断。
在这种独特的结构和研究方向下,作者并没有把读者当成教化或者普知的对象,而是以一种近乎小说化的叙事语言进行着描述,因此在阅读中常常有错觉,这到底是历史研究著作还是历史小说演义,然而间或插入的作者评论却又不时将读者拉回作者的视角,跳出事件本身客观看待事件的因果关系。
这种写法似乎让我想起了历史小说大家高阳先生,然而高阳先生的写法又与此不同,更偏向于小说的结构和大段对于历史考据的描述,但由于力求客观,反而少了些作者的观点性评述……
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的读后感 700字
我读了约法三章这篇关于历史文化的一篇短文,书中讲诉了战国末期,韩非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结果自己也惨死在这种的法律之下,刘邦进入咸阳后,部下诸将见到秦宫室中的珍奇玩好、金银财宝,不禁眼花缭乱,馋涎欲滴。
惊奇之余便肆无忌惮地你争我夺,闹得不可开交。
一时间,咸阳城中混乱不堪。
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 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 法三章。
接着,刘邦又派出大批人员,到各县各乡去宣传约法三章。
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
老百姓听了,高兴的都跳了起来,他们把鸡肉,酒,牛肉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作为一名君王,就是应该跟刘邦一样,不能沉迷在宫中,应该像刘邦一样,知道错了就应该改正,因此,刘邦有赢得了民心,并最终取得了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
所以用何遵约法,韩弊烦刑这句成语来形容他。
我觉得韩飞要是不自作主张用严酷的刑罚,繁琐苛刻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就不会惨死在这种的法律之下,汉高祖刘邦战胜了项羽,最后他又建立了西汉王朝,他建立西汉王朝就是他赢得了民心,又建成了西汉王朝。
《楚汉风云》分析刘邦得天下,项羽失天下写一篇观后感500字
刘邦…。
起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并不觉得怎么样,也并不讨厌,但是自从我知道了他和项羽的事情之后我就认为这个人的人品真的很差
就算你们觉得是我无聊,没事找事,就算是删了我的文我都不会反驳,我真的只是想说出我心里的话。
刘邦在个人品质上的确是“垃圾”,《史记.高祖本纪》写到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经常到王媪、武负那里去赊酒喝,喝醉了躺倒就睡,十足的‘酒棍’,到吕功那里去坐席,分钱没得,还冲“大哥大”,“贺钱一万”,呵,还得了个便宜,捡到个媳妇;在亲情上,也是个“垃圾”:项羽大军的追赶下,为了自己跑得脱,也顾不得自己的儿女了,“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项羽要杀他父亲,他却说:“就希望你能分给我一杯肉汤。
”说假话,编故事,说祥云,话白蛇,披着神的外衣笼络人心。
得志后,大言不惭,说:“当初大人常以为我没有才能,无可依仗,不会经营产业,比不上刘仲勤苦努力。
可是现在我的产业和刘仲相比,谁的多呢
”是谁撕毁鸿沟之约
是谁让一代霸王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
是谁让虞姬为项羽而死
都是刘邦这个小混混,这个妻管严,这个好色鬼。
要不是项羽大度的放过刘邦三次,现在也就不会有汉高祖这个词了,刘邦那个小人也配叫汉高祖
我很疑惑啊
他能当皇帝全凭运气好而已,更本没有什么才能
胸中更无大志,可是项羽不同
项羽青年时志向便极为远大,他曾说过:“学文不过能记住姓名,学武不过能以一抵百,籍要学便学万人敌
”一次秦始皇出巡在渡浙江时,项羽见其车马仪仗威风凛凛,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那像刘邦那小子,自小便是浑浑噩噩的,居然还学会了用钱买官。
呵,他运气是真的好,被他买到了一个亭长。
要是他的运气放到现代,说不定是可以中个五百万的。
再次重申,我真的很讨厌刘邦那小子
作文不说刘邦那个小混混了,咱说说,西楚霸王项羽。
说起项羽就一定要说说他的巨鹿之战。
其实项羽在巨鹿的时候情况已经很危急了的,巨鹿之战对项羽来说就是一场可能倾家荡产,赔上性命的豪赌,赌注就是自己的命和几万楚军的命。
赢,就可以将大秦的天下就尽收囊中;输,就会全军覆没,死无全尸。
再或许,项羽没有想过自己会输。
作文这次豪赌对项羽来说是有很大压力的,当时项羽的军队顶多六万人,要面对着比自己强大数倍的敌人,那可是拥有四十万兵力的秦朝军队啊
对手强大,自己实力弱小这是其一。
其二:粮草,当时楚军更本没有任何粮草的供应,比起粮草充足的秦军这是一个很大的弱点,这是很可能成为致命的弱点
其三:军队中有很多杂牌义军,真正是项家军的只有两到三万人。
这就像是一锅大杂烩,让项羽怎么好统领
指挥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
其四:没有退路,项羽没有一点退路。
秦军要是这一站失败了,大不了逃跑再来。
可是项羽呢
要是他败了,可能只有提着头去见楚怀王了。
如果项羽退缩的话下场也未必会好到哪里去。
其五:盟友的畏战,天下诸侯都知道成败都在此一举,可是各自有都不愿意帮助项羽,都像保存好自己的实力,所以指望各路诸侯的帮忙那是比摘月亮,摘星星还难。
天才就是天才,在这么不利于自己的时刻仍然能镇定的指挥大军,一举取得胜利
只可惜啊,项羽这样的天才竟被刘邦那样的小混混,小瘪三给打败了,刘邦为什么会赢呢
全是应为刘邦是小人,本想乘着项羽攻打齐国的时候去攻打项羽,没想到哇
自己反被攻击,兵力大损。
项羽只用了三万兵力就把刘亭长的五十六万的兵力全部歼灭
战术之妙,战果之辉煌,用兵之神,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汉四年八月,与汉军对陟于广武的楚军粮尽;而刘邦也没能调来韩信、彭越等人的军队,无法对楚军进行最后的合围。
于是,双方进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项羽与刘邦》这本书是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所著,《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这本书讲述了自始皇驾崩、乱起江南至亥下之战、乌江自刎的一系列历史。
司马辽太郎对中国尤其是秦末汉初之际的研究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此书却不像普通的历史书那样平白枯燥,他在讲历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对历史的了解看法,让本书的刻画更是栩栩如生。
在这个群雄争霸的时代,刘邦和项羽两个反秦军事集团尤其突出,但可以说项羽集团的军事实力是远远盖过余刘邦的,但在后来的一系列历史中刘邦却后来居上,不但领先项羽先冲进了关中,灭掉了秦朝,还在后来攻溃了项羽的大军,最后平定了七国之乱。
刘邦和项羽虽然同是反秦军,但这两个人的政治观点却是截然不同的,这点从“鸿门宴”这一事件中就可见一斑。
刘邦进了关中后,为了保证关中的安全,便闭关固守,他本以为楚怀王会赴约(刘邦未进关之前,楚怀王和诸将军许下诺言,谁先入关就封谁为关中王)但没想到项羽也非常想入关,可旧约仍在,他竟然“废”了楚怀王,那么这条约定也就不在了。
项羽本想打进关中,可因项伯的阻止,他就准备在“鸿门宴”上除掉刘邦。
但刘邦却是个能去能服的大将军,他竟打破了项羽的“鸿门宴”竟向项羽低头认错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读后感《《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的意思是“我刘邦根本想象不到能先入关破秦”这话的言外之意就是“你项羽才应该先入关破秦”。
项羽听到了刘邦竟如此诚恳的道歉,一下子就使他的虚荣心感到了无比的满足,在加上刘邦先前的叙旧(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和刘邦的拱手称臣,项羽就觉得刘邦只是个卑微的下人,而自己是天下的盟主。
那么刺杀计划就灰飞烟灭了。
如果刘邦是成吉思汗那样的“铁血将军”的话,那么刘邦今天只能战死沙场了,但刘邦却不是,他是一个能升能缩、运筹帷幄的大将军,刘邦知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如果自己战死沙场了,那么就不会有东山再起了,有朝一日就不会再冲进关中了,他以大局为重,把自己的一个大将军的面子抛之脑后,不,应该说是抛之与千里之外
而项羽他却高傲自大,一心执着于武力、和幻想。
他的政治幼稚集中的体现了出来,他早就忘记了他们的对立,而还把刘邦当个卑微的下人
从而放过了除掉刘邦的大好机会
项羽以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天下的一切之乱,他把谋略和人心放到了最后一位。
项羽最错的是,坑杀了秦地20万的士兵。
为了当西楚霸王,流放了怀王,一下展露了熊心,所过之地烧杀抢光,虽名为霸王,却失尽天下民心。
而且他为人虽然英勇,大吼一声,一千个军汉也会吓倒,却不能重用有才能的将军,不过是匹夫之勇。
虽然项羽待人很好,士兵有病时,关怀备至,但到了部下立功应当封官晋级时,他把刻好的印章握在手里玩弄得没了棱角,还舍不得给人.所以不过是妇人之仁. 我虽然看过许多关于项羽、刘邦的书,但是这本书却令我映像深刻,我不仅对司马辽太郎对秦汉史刻苦的研究感到崇敬也对秦汉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项羽与刘邦》—读后感 刘锵〕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