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情推理趣引读后感400字
制作活动日历教案
制作活动日历教案【篇一:第六单元年月日第6课时制作活动日历】制作活动日历12【篇二:《制作活动日历》课题研究展示材料(修改)】《制作活动日历》课题研究展示材料襄阳市长虹北路学校刘长伟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今天是十一月十日,星期二,很高兴参加这次的研讨活动。
我与大家交流的内容是《制作活动日历》,《制作活动日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年、月、日知识的基础上,结合正方体的特征,利用4个正方体块制作出一个活动日历。
此主题活动,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运用年、月、日的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
此节活动课,要学生能用数表示出一年有12个月,一个月最多有31日和一周有7天,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对于用数字0~9,怎样表示出1~31日,则需学生在观察分析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有利于学生养成数据分析观念;而利用数学知识开动脑筋,制作出一个从来没有想过、没有见过的活动日历,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知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环节:一、谈话复习、激趣导入。
二、明确活动目标。
三、合作探究与动手操作,此环节主要包括三个活动:一】
最新2015年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猜一猜》说课稿
此篇《猜一猜》说课稿为江北市教学竞赛优秀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猜一猜》是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三册《数学广角》的例2和例3 2、说教材: “数学广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从二年级上册开始新增设的一个单元,是新教材在向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做出的新的尝试。
“猜一猜”既“简单的逻辑推理”包括“含有两个条件的推理”和“含有三个条件的推理”。
这一教学内容是继排列、组合之后的又一堂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新增课程,是学生接触逻辑推理的第一堂课。
逻辑推理是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础,同时也是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良好素材,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只能是初步的。
这一课是一节有趣的活动课,又是一节思维的训练课,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猜测、推理与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判断出结论,主要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
初步感受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逐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与欲望。
3、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以及第一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为了更好的体现三维目标,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制定了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通过“猜一猜”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简单的推理知识,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能进行含有两个条件和三个条件的简单推理;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条理思考问题的意识。
过程方法——通过“猜一猜”系列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体14444444440验逻辑推理的思想与方法,体会逻辑推理条件与结论之间的联系。
进行简单地、有条理地思考,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情感态度——通过“猜一猜”系列活动,感受逻辑推理的趣味性、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
体会数学思想方法在生活中的用途,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4、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猜测、实验等活动,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及其语言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猜老师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
”导入,再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适当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思。
通过两个活动使学生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很好的掌握了简单推理的思维方法。
接着由两样物品到三样物品,使学生都再次体验推理的过程,重在让学生感受、体验推理的过程。
三、说学法 《猜一猜》这种类型的课对于学生来说是一节感兴趣的课,新鲜的课,为了能更好的在一节课当中帮助学生认识简单推理的逻辑性,在本节课当中,我采取了猜一猜、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玩一玩、奖一奖、跳一跳等方法,使学生在大量的活动内容中掌握知识形成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层次:创境激趣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猜老师喜欢看什么样的动画片
”导入,和同学们拉近距离,学生在盲目的猜之后老师揭示答案,同学们没有猜对。
这时因势利导,“看来猜也大有学问,怎样才能一次性猜对呢
今天林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数学广角”,去玩“猜一猜”的游戏。
”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情绪高涨,为接下去的学习打好了感情基础。
第二层次:自主探究 在游戏中猜测,在猜测中所得。
爱玩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游戏是低段学生的最爱。
游戏教学以其内在的趣味性拉近了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距离,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心理环境,诱发了潜在的学习动机。
启动和调节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与愉悦。
因此在这一层次中为了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猜的方法,我设计了两次猜的游戏,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猜之中掌握猜的技巧: 第一次猜,我设计猜书的情境,加上学生的配音,使学生感到亲切,让学生从瞎猜——给出一个条件的猜——给出两个条件的猜,为了让学生更多地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我在此活动的基础上继续展开组织游戏,首先教师和一个学生互动玩“猜一猜”的游戏,做个示范,然后同桌学生借助文具盒中的文具,一人说条件,一人猜结论,分组交流、汇报经验,最后通过律动游戏,使他们全方位地经历手、脑、口并用的过程,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全感官地对刚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
从而让学生明白猜也不是漫无边际的乱猜的,要有依据的猜,才能一次性猜对。
第二次猜是在第一次猜的基础上增加一样东西让学生猜,先是不出示第三个提示让学生猜,让学生通过给出两个条件的猜,感受到是不能完整的猜出所有结果的,必须还要提示语提示,学生猜不出来后再出示第三个提示,又一次让学生明白提示语的重要性。
这个游戏使学生明了猜测时一定要有明确和完整的提示语才行。
同时在学生讲清两种猜的思路之后,在这一层次里还对猜两样和三样进行了比较,和学生一起进行总结,使学生从比较中知道这两种猜的联系,从而在做题时能够将猜三样转化为猜两样来猜:先根据一个肯定的提示排除一个正确的答案后,剩下的就可以运用猜2种物品的方法去推断了。
突显排除法的思路,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
教学在游戏中展开,在游戏中巩固,学生体验到推理的策略。
接着自然地过渡到奖励表现最好的3个学生,按要求取花,一方面调动学生积极性,另一方面运用了猜3种物品的方法,学以致用,最后用猜卡片和猜拍球个数对猜三种物品的推理方法得到进一步巩固。
这二次猜,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让学生猜的时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说说理由,这时候学生说的理由正是他思考的过程,所以我让学生充分地说。
是他们在“玩”与“思”的过程中学习新知,锻炼思维。
同时为了更好的配合这个过程,我还将例题制作成卡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让学生边操作边叙述,直观、形象,更好的理解了逻辑推理的过程。
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第三层次:练习内化 通过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合作、独立思考、指名回答等多种形式开展的玩游戏、律动、奖花、猜卡片和猜拍球个数、有秩序地走出教室等等一系列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巩固和提高了学生对猜两种物品和猜三种物品的推理方法。
过渡自然,不做作,不牵强,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第四层次:总结测评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数学广角——猜一猜(指课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小朋友们有什么收获
知道了些什么
”对全课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数学思考,还学到了根据提供的信息有理有据猜事物的方法。
只要我们根据提示,通过一步一步的猜下去,就一定能猜到谜底。
” 最后以”发奖品”四个条件的推理的形式加以拓展和提升。
四个条件的推理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由两种、三种可能的推理至四种可能的推理,恰到好处的变式练习给了学生更加广阔的独立思考空间,每一大组学生根据所给的提示,再次灵活运用排除法的思路,一起讨论找到推理的突破口,继而猜到自己的奖品,从中获得了愉悦的学习情感体验,知识得到了落实和延伸,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与开发。
同时让学生体验到集体力量大无比,体验到合作学习的魅力。
在此我们感谢张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说课稿,此说课稿仅供参考。
在此我们感谢张老师的辛勤付出,为大家提供这么好的优秀说课稿,此说课稿仅供参考。
如何培养学生小学数学自主探究学
数学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
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体验。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参与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参与知识探索、发现与形成的全过程,并通过体验与感受(体会)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由此可见,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旨在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知识和方法,增进对科学的理解,体验探究的乐趣。
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让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发现知识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数学课堂教学要遵循现代教育以人为本的观念,给学生的发展以最大的空间,要能根据教材所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
这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因此,自主探究性学习就成为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之一。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识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它把引导探索和学习新知识的学法指导有机结合,是教师引导学生全体参与探索发现、主动实践、合作交流、自己获取知识的一种多向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它以指导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以有意义接受学习的心理为依据,立足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导入时创设情境,做好新课探究的准备。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要使学生上好课,就得千方百计点燃学生心灵的兴趣之火。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激发情感的前提,也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视野、积极进行思维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学生只有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回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能产生积极的情感,才能主动参与教与学的全过程。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借助讲故事、做游戏、设置悬念、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引发学生惊奇、疑惑、新鲜、亲近等情感,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自始至终对学生有一种吸引力。
学习新课前,铺垫激趣,抓住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的内容,带领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着眼于学法的迁移。
形式灵活多样,着眼于“趣”、“实”、“活”,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制造悬念。
这一阶段主要是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方法很多。
具体如下: 1、揭题提问。
即揭示课题后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这样的提问一能够使学生从上课伊始就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能够激起学生探索的愿望。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在揭示课题后让学生看着课题提问。
学生提出了“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要注意些什么
”、“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商不变的性质有没有关系
”、“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有什么用途(作用)
”等有价值的问题,从而激发了学生想及早知道“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强烈愿望。
2、自学提问。
即学生通过自学教材,在接触新知的过程中发现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学生把认为矛盾的地方提出来,为进一步探究新知确定思维方向。
现代教学所提倡的优良学习方式是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
3、尝试提问。
即让学生在尝试练习中提出问题。
数学知识是按照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原则编排的。
因此延伸知识和难度不大的例题时可以让学生直接尝试,是其在尝试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如四年级上册在教学除法需要调商时,先引导学生自学例题,列出算式272÷34,再尝试解答。
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将除数34看作30试商9,结果发现34乘9得306比被除数大。
怎么办呢
学生在尝试练习中产生了疑问。
4、辨析提问。
即对有共性的难点,对易混易错的、相似的概念、法则、性质等知识,让学生进行辨析,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
二、组织探究实践活动。
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由学生自主探索、操作、实践、推理、归纳、讨论、总结,变“学会”为“会学”。
第一阶段有了问题,学生也就有了探究的欲望,明确了探究的方向。
接下来就是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
1、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探究形式。
其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独立探究。
即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
二是小组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能使学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思路开阔,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晰,结论更准确。
三是班级集体探究。
主要是抓住中心议题或关键性的问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集中解决难点。
2、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学习内容来自学生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可以使学习更有效,因为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知识经验,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容易形成知识结构,同时充分体现了学习生活化的理念。
常用的探究方法有: (1)观察——认识。
即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了解、认识并掌握某些知识(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观察一些生活中较常见的橡皮、墨水盒、火柴盒、砖块、化妆品盒、篮球等物品让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从而认识了解并掌握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特征。
(2)操作——发现。
即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如:在教学三角形和梯形等面积公式推导时,让学生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或梯形通过拼凑成平行四边形等操作方法,从而推导出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3)猜想——验证。
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商不变的规律以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大胆猜想:“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然后通过动手操作,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 、 、 并用阴影表示出来,学生再通过比较发现了这三个分数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看算式的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最后再得出结论。
这一探究方法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重要途径。
(4)概括——归纳。
即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归纳发现事物的一般规律。
如:在教学2、5、3倍数的数的特征时,即可运用此法,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
(5)类比——联想。
即让学生通过类比的思维方法以及联想的思维方法,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发现数学原理、方法,推出结论。
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如在学习了3的倍数的数的特征后,让学生通过类比和联想推断出9的倍数的数的特征。
三、归纳总结探究结果,引导反思探索过程。
当前许多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也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主动探究,亲身经历”,但普遍忽视了活动后的总结和反思。
学习新知的关键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
通过类比、分析、综合归纳,把建立的情感的表象升华到理性认识,发现学习规律,归纳学习技巧。
“鱼”、“渔”兼得。
这样可以让学生运用探究所获得知识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挖掘学生巨大潜能,点燃学生的创新火花。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经过学生提问、探究后归纳得出结论,再引导学生通过读来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其内涵的理解。
进而转入巩固反馈练习阶段,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随后对本次探究活动进行小结,适时激励评价,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师生共评等评价手段对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给予充分的肯定。
让学生感受到主动参与探究的乐趣,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养成探究的习惯。
这样做不仅让学生的知识系统化,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选择最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自主探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探索欲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基础。
而如何利用小学生的这种探索欲望,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方法探索,允许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解决新问题。
所以,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创设自主探索的机会,还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够真正去探索、去新。
以下将从五方面来分析论述引发学生有效自主探索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而学生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形成强大的自主探索的动力。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它产生于对未知事物的探索。
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使学生建构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措施。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因素,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猜谜、讲故事、游戏、竞赛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这节课时,讨论圆的位置与什么有关时,可在课件中播放一段视频:小雨点打在湖面上一圈一圈荡漾开去,形成了大小不同的圆圈,漂亮极了。
通过这种美好的意境激发,立刻加强了学生深刻理解圆心决定圆位置的问题。
(二)创设悬念情境,形成探索的动力。
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索的需求。
悬念能产生最直接的探索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新知的导入时,如果教师能恰到好处地设置悬念,就能迅速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出示一道7个8连加的算式,问:“谁能在2秒钟内说出得数
”学生忙碌起来了,结果没有人很快说出答案。
教师说:“老师1秒钟内就能说出得数,是56,不信
你们自己在算下去。
”学生整整用了3分钟才算出得数果然是56。
“老师真厉害
”有几个学生在悄悄议论。
教师问:”谁知道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吗
想学这种本领吗
”“想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
这时,学生在惊讶的同时,产生了强烈的探索兴趣和欲望,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样,学生就会主动地去探求知识,寻找规律。
二、优化过程,让探究活动更富有数学味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探究活动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作用,用明确的探究目标指引方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并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探究支持;另一方面,又要大胆放手,还探究主体于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观察、猜想、实验、操作、交流、反思等活动中,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大胆猜想、积极验证波利亚曾说过:“我想谈一个小小的建议,可否在学生做题之前,让他们猜想该题的结果,或者部分结果。
一个孩子一旦表示出来某些猜想正确与否,他便主动关心这道题,关心课堂上的进展,他就不会打盹和搞小动作了。
”猜测是数学理论的胚胎,许多伟大的数学家都是通过猜想发现了别人都不曾发现的真理。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学生应“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由此可见猜测是发展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而猜测以后的思维状态更是急切盼望证实,这样使得证实猜测的过程成为学生的渴望,大大加强了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在探究圆柱的侧面积时,教师先让学生猜一猜圆柱的侧面展开会是一个什么图形,开始学生由于受书本知识的影响,只能说出展开图是长方形,尔后通过教师的引导:“想一想假如不是沿着一条高展开,可能会出现什么图形呢
”学生马上活跃了起来,跳出了原来的定势思维,合理猜想并通过亲身操作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得出了多种展开图形。
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转化思想方法去解决新问题的意识,而且通过“直觉-----猜想------验证------应用”的过程,学习探究发现新知识,提高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创造了“人人参与、人人有体验、人人成功”的氛围。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著名数学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 。
他认为,数学是人的一种活动,如同游泳一样,要在游泳中学会游泳,我们也必须在做数学中虚席数学。
在数学内容的探究过程中,学生有时会因为思维成熟度的原因或者对问题情境的陌生使一些探究活动停滞下来,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教师及时通过活动设计将较为抽象的思维材料转化为具体操作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触摸数学,参与数学再创造活动。
例如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时,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用体积为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
1、把小组内摆法不同的长方体的相关数据填在表格里。
2、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充分的交流,看这个长方体所含小正方体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最后,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推理,总结出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实践证明,引导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很好的提升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三、注重引导,教会学生有效探究的方法特别是在小组探究时,常常看到这样现象,场面热热闹闹,似乎人人都在主动参与,实则效果很差,有些小组甚至把准备的材料当玩具,有些则是个别学生承担小组探究的全部任务。
有些汇报时看似“莺歌燕舞”,实则浮云流水,说不到点子上……思考这些现象与问题,虽然原因众多,但主要是由于教师的指导和干预缺少针对性,失去了有效性。
因此教师适时、适当对学生的探究进行指导,显得非常的重要。
(一) 教会方法 运用合理的方法进行探究,是探究活动成败的前提之一。
“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教学中交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
常用的探究方法有操作---发现、分析---归纳,类比---迁移等。
如对几何图形的面积推导,比较适合用操作----发现,对数的整除特点、周长概念的得出等则可采用分析---归纳法,而对乘法交换律、商不变性质等性质得出则可采用类比---迁移的方法。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把这些方法加以渗透、运用,学生就会逐步养成选择合理方法进行探究的习惯,从而进行有效的探究。
(二)善于引导 有效的探究活动并不是学生独立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师生共同互动的行为。
通过教师适时、必要、谨慎、有效的指导,学生的探究才会向更深层次的飞跃。
1、角色介入。
新课标明确地向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者”、“解惑者”,而是要转换角色、要把以前注重知识传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身份转换为组织、引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亲密伙伴身份。
教师深入到各个探究小组,把自己作为一名小组探究的参与者和学生打成一片,以一个学习者、帮助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中间。
其一,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学生探究中所遇到的困惑,有时学生面对的未知领域可能也是教师尚未涉足的,没有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教师调动自己所有的智慧做一名“先行者”。
但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能正确把握引导的“度”,教师要把握住“引而不发、跃如也”的火候。
要引导学生,又要使学生感到探究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小组合作的结果。
其二,因为有教师的参与,学生就会感到安全、踏实、轻松,合作探究的气氛也会更加和谐,探究的效果也就相得益彰了。
其三,教师有每个小组都能参与进去的“特权”。
把握好这种“特权”,教师就能使自己如同学生一样更完全地投入到探究活动中,体验探究的成功。
教师能做到“想同学所想、供同学所需”,便于以后备课或设计课堂教学时,首先能考虑到学生探究时已经掌握的部分有多少
最迫切想探究的问题又是什么
采取什么样的设计思路、指导思想去设计教学
学生通过具体的探究过程能学到的知识是什么
愿学的知识是什么
…总之,学生探究路子多起来了,头脑灵活了,教师也尝试到《课标》理念、素质教育的甜头,对于以后更进层次的指导学生的探究,容易积累宝贵的经验。
2、指导介入。
所谓指导是指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方法的指导。
教师的指导介入有多种情况,当学生遇到困难(或浅层次)时-----引导,学生发生争议时-----倾听,当学生探究错误时----纠正,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赞赏。
如在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究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扩大或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
探究活动似乎已圆满完成,这时教师就说:照这样看来,分子分母只能同时乘或除以除0以外的自然数,分数的大小才会不变,是这样吗
这时学生静寂无声,几秒钟后,有学生小声说:都除以一个小数行吗
教师接上他的话题:都除以一个小数行吗
到底行不行,怎么办
这时同学的声音多了:再次验证
教师说:好,以小组为单位,再次验证。
过了一会儿,同学们纷纷举手,生1:我还是以1\\\/2为例,分子、分母同时乘以0.5,变成0.5\\\/1,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0.5除以1还是等于0.5,所以相等。
生2:我也以1\\\/2为例,分子、分母同时除以0.5,变成2\\\/4,值还是0.5,值也是相等的……,这时教师就提问:那怎样说才能更完整呢
……这样当学生的探究活动只停留在浅层次时,教师的适当“点化”,就会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四、转变方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任何艺术形式都很讲究留白,这是给欣赏者自我发挥的空间。
优秀作品中,留给欣赏者最为深刻印象的往往不是作品本身所描述出来的东西,而是作品中留给欣赏者自我发挥,思想中自我创造的空间。
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课堂也是这样。
数学学习是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的一种自我、有意义的建构。
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无疑需要充足的时间。
因此,教师应当采取适当的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去探索、去实验、去验证。
比如,可以采取“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等方式,让学生有机会去尝试、去探索。
不少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理念,在课堂上能够引导学生去探索。
但基本上都是蜻蜓点水,稍放即收,生怕学生思维跑题,怕浪费了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往往是刚让学生自主探索,就又赶紧引导学生回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上来,舍不得花时间孩子去自己探索。
这样的教学还是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上的自主探索,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探索。
所以我们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真正去自主探索。
如:教学《用乘法口诀求商》让学生探索计算除法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过去的教学是师讲解15分钟,把计算方法灌输给学生。
新课程理念提倡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运用经验和方法去尝试,让每个学生用富有个性化的方法去解决新问题,创造出各不相同的算法。
教学的时间分配可以调整为自主探索25-30分钟,拓展运用10分钟。
即使学生的算法有时可能比较繁杂,教师也不应加以否定。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在组织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对各种算法有所体验,从而感知用口诀求商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
五、积极评价,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反馈评价对实现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真正有效的教学反馈必须体现在探究活动的全过程、全要素上。
教师要允许学生对已有信息提出自己的想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分析问题,得出结论,验证结论,解决问题。
在探究过程中,要给学生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表明自己的态度,表露自己的观点,表示自己的愿望和表现自己情感的自由。
在评价时,(一)是要欣赏学生质疑的勇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师,营造畅所欲问、畅所欲答的氛围。
(二)是要对探究过程中学生积极认真的探究态度和科学合理的探究方法加以肯定,使学生获得主动探究知识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的信心和动力。
(三)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活动中取得的点滴成绩或进步加以鼓励。
(四)是引导学生对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探究学习的策略,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名的教育家布鲁纳指出:“探究是数学的生命线,没有探究,便没有数学的发展” 。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变化规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教会学生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学习;同时,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并进行积极评价,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通过学生有效自主探索,让学生在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转化中感受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获得数学思想、方法,彻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小逻辑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是什么
逻辑学的逻辑起点从本质上,把人的主体能动性和自由创造力作为现实历史的起点的结果
制定小学数学教学计划注意哪些事项
制定数学教学计划时要注意的事项:一、内容充实;二、设计科学;三、形式多样;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五、符合学生认知特点。
六、合理设置问题:1 开放性问题可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课程标准强调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有效地实施有差异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面对全体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性问题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需要通过一系列分析,展开发散性思维,运用所学的知识经过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充分显示出思维的多样性,同时也体现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个性化,从而全方位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2 操作性问题可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操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
欧、美等国提倡学生在做数学中学数学,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进行的。
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非常重视学生活动的开展,尤其重视操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它具备知识综合性强、趣味性强、容量大等特性。
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操作活动中体验数学,如利用户外测量活动、制作活动、利用实物探索数量和图形的活动等。
新教材七年级已把实践操作纳入其中,如利用易得的包装盒,让学生动手操作,了解图形在展开与折叠过程中的变化,亲自发现结果的来龙去脉和可靠性,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留给学生一个活动和探索的空间。
3 应用性问题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尽管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获总分第一,在1992年国际教育进展评估(IAEP)的测试中也名列总分第一,但在简单应用题方面的得分率较低,仅据第九。
另据调查,初中毕业生中半数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统计图,不会填银行票据,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与一次性付款的利息问题。
究其原因是在校内外学做家庭理财和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太少了。
新课程标准重视数学学习与实践的结合,重视考查学生在面对真实情境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对应用性问题的领悟能力和解决能力。
4 探索性问题可增强学生的分析能力课程标准从以往比较单一的教学方法,发展到引导教师形成开放性、创新性的教学方式,体现主体性、反思性和合作性等教学思想,要求学生学会问题探究发现推广,这就把学生推理能力的培养有机地融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发展学生的探索能力,让学生自己悟出道理、规律和思考方法等,学生经历操作、观察、猜想、证明的过程,做到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结合。
在新教材中,七年级的代数式中已经把探索规律放入课程,数与式的规律寻找在历年来的中考中都有所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