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300字 >

过五关斩六将读后感300

yiyyy分享 86183

yiyyy 分享

读后感关羽过五关斩六将300字左右

、「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300字左右

一共找了3篇~~~ 自己选吧一、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汉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的芦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疑惧,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的卢,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谨,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执着酒杯,个人总结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过:「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

」于是,刘备立即跨上的卢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的卢,你要救我

”的卢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窜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二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义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二)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的卢一样,纵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的卢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无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剧情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不仅是在当时有一种象征的功用,也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二、《三国演义》读后感闲来无事,捧起一卷《三国演义》,阅读之余被描写的已经很熟悉的情节再次吸引,决定重温那一段脍炙人口的风云故事。

数天之后感慨颇深,记录下来,也算是收获。

《三国演义》写了三个国家的兴衰史,从桃园三结义至三国归晋共经历了五大时期,便是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割据(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和天下归晋。

下面我最想谈谈自己对三国演义的一些认识和看法。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虽然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没有抹杀.他在几年的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干的,魏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后来晋国才能统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对于人才的求贤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214和217年连续下了三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门和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

最值得我欣赏,是他那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3《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为罗贯中所编写。

这本书已家喻户晓,但是我初次拿着到这本书,看着看着,被里面的情节、人物深深吸引着,打动着,令我爱不释手。

孔明一生铺佐明君,为国家着想,任劳任怨,从来没有过什么要求。

他常常协助使自己的国家打了胜仗,是一个出色而又尽心尽力的军师。

可孔明真是不幸,偏偏遇上了一个软弱无能的阿斗皇帝,才到54岁就活活的累死了。

这个名副其实的无能阿斗皇帝,还把人害死了,真是不应该呀

刘备、关羽、张飞是在桃园结义的生死兄弟。

他们在讨伐黄巾起义军胜利后,却只得了一个小小的芝麻官,真是老天无眼哪

后来,靠公孙瓒大人他们才任平原县的县令。

他们三个人都是英雄豪杰。

刘备是皇室后代,父亲是中山靖王,他有心去投军,为天下百姓着想;关羽也是英雄,他因为愤愤不平,而杀了家乡的解良恶霸,所以也来投军;张飞虽然说是个急性子,但是他从不向无能的人投靠,对自己的结义大哥二哥听命是从,也为百姓着想。

所以,他们三人就像现代中人们的公仆,为人民服务。

其实,《三国演义》中的大人物、大豪杰、大英雄还有很多很多,多得触手可及。

这些人物很值得我们学习。

平时,我不太喜欢帮助别人,如果别人遇到了难题,我就不太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之后,就不这么做了,好像自己变得开朗大方起来。

我觉得我们应该像英雄人物一样,全心全意帮助别人,保家卫国,无私奉献,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做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读了《三国演义》之后,我觉得我似乎长大了许多,成熟了许多,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私自利了。

这本书真是知识的源泉

三国演义过五关,斩六将读后感作文

首先,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千里走单骑是真,过五关斩六将可能也是真。

第二,罗贯中把关羽塑造成一个路痴,因为他缺乏必要的地理知识。

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不禁有许多感触,就写成此文,以供大家品读

我看的是关公过《过五关斩六将》。

讲的是关公关云长自从不把曹操赠袍的事讲给了刘备的两位妻子。

然后就往洛阳而来,前至一关,名叫东岭关。

守关的名叫孔秀,招了五百个官兵,孔秀下马要文凭,关羽没有,孔秀就不放行,说如果要走,就差人去想丞相禀报,关羽嫌太慢,孔秀就一身披挂拦住不让过,关羽大怒,举起青龙偃月刀,一刀就把孔秀劈死了。

关羽于是就带着刘备的两个妻子向洛阳进发早就有洛阳的探子报知洛阳太守韩福,韩福急忙把驻在洛阳的将军招到一起,牙将(偏将)孟坦说先要他去和关羽打。

假装落败让他追进关里,主公就要暗箭把他射死。

就在这时关羽到了,孟坦引了一千名官兵排列关口,不让关羽过去过去。

关羽怒说东岭关孔秀已经被我所杀,你要找死吗

孔秀大怒,抡起双刀朝关羽天灵盖劈去,关公就举刀来迎。

不到三回合,孟坦拨马就跑,关羽拍马追来。

孟坦只是想引着关羽走,没想到关羽的坐骑是赤兔马,比他的快,只一刀,就送他回老家了,关羽收马回去。

门后的韩福尽力地放了一箭,正中关羽的左臂,关羽用嘴巴箭拔了出来,血流如注,关羽冲到韩福面前,也是一刀就劈成了两半,关公用一块布包住伤口 ,担心又遭别人暗算。

骑马直接到了下一个关口—是汜水关,守关者乃是卞喜。

他为关羽布了一桌酒席,暗中布下二十名刀斧手。

吃着吃着,卞喜突然把杯子一摔,那二十名刀斧手一起冲了进来,来砍关羽,关羽急忙把佩刀拔了出来,几下子那二十名刀斧手就“没了”,卞喜当然不能也没例外。

从汜水关出来就奔到了荥阳,荥阳太守王植把关羽接到城里去休息,半夜却让胡班去放火。

胡班看关羽一表人才,就把放火的事给关羽说了说。

关羽大惊,连忙披挂逃出城,刚出城,王植就带了一队人来赶来追击,关羽又怒,拦腰把王植砍成了肉条。

又来到滑州地界,守关者刘延、秦琪拦住不让走,还大骂关羽忘恩负义,关羽刀起,刘延头落,刀落,秦琪头落

关羽所过关口五处,斩将六名,后人称之为—过五关斩六将。

有歌曰:挂印封金辞汉相,寻兄遥望远途还。

马骑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龙出五关。

忠义悍然冲宇宙,英雄从此震江山。

独行斩将应无敌,今古留题翰墨间

读了这篇文章,我觉的我们之间有些人中所不重视的友谊对于关羽来说居然是这么重要,即使过五关斩六将也要去见,这篇文章读完竟然有一种催人泪下的感觉。

这就不仅仅是友谊了,而是同生死的那种友情,那种敢为朋友而去死的友情,而在我们现在是绝无仅有的。

而关羽居然肯为朋友而去死

这种精神是可歌可泣的,可见他们的友情是多么的无私啊,关羽为了刘备,宁可丢弃三等大爵位、赤兔马、和荣华富贵,也要去见他,这也表现出关羽和刘备的友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我们现在许多人人生在世,求的就是官位、房子、车和钱,其实我也认为钱财乃身外之物,不要贪得无厌!

过五关斩六将的作文

希望采纳一办举两得、一臂之力、一亲芳泽、七步成三顾茅庐、下笔成章、不出所不由分说、不知所云、不容偏废、乘虚而入、五内如焚、人生如寄、仰人鼻息、伯仲之间位极人臣、作奸犯科、偃旗息鼓、出言不逊、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初出茅庐、刮目相待危在旦夕、危急存亡之秋、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同符合契、吴下阿蒙、敝帚千金廊庙之器、才高八斗、手不释卷、指日可待、探囊取物、文思泉涌、旦夕之危、明眸善睐月明星稀、土崩鱼烂、如入无人之境、如鱼得水、妄自菲薄、孑然一生、对酒当歌、 屈指可数好句摘抄:1、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2、大丈夫处世,不能立功建业,几与草木同腐乎

3、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4、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

5、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

6、吾弟张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头,如探囊取物耳。

7、我乃燕人张翼德也

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8、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10、生子当如孙仲谋

若刘景升父子,豚犬耳。

11、汝视我之剑不利否?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12、强中自有强中手,用诈还逢识诈人。

13、宁教我负天下人,莫教天下人负我。

14、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15、令我永生难忘的还是姜维的一句话:人生如白驹过隙

16、良禽择木而牺,贤臣择主而事。

17、宽以待人,柔能克刖,英雄莫敌。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9、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1、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22、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23、吾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24、鹪鹩尚存一枝,狡兔犹藏三窟。

25、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26、古者择贤者而让之。

27、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28、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29、父精母血,不可弃也。

30、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31、吾露父母之形,以显清白之体耳。

32、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

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33、勇将不怯死以苟免,壮士不毁节而求生。

34、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35、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衣服破,尚可缝;手足断,安可续

3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37、吾手中宝刀却不老

3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39、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三国演义》书评800字,5篇。

<<三国演义>> 读书笔记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

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

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

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

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

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

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

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

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

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

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

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

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

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

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

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

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

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

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

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

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

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

《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

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

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

《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

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

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

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

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

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

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

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

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

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

《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

《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

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

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

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

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

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

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

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

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

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

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

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

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美髯公千里走单骑 汉寿侯五关斩六将梗概

五年操打刘备,刘备丢下妻子,曹操抓了关羽,曹操待关厚。

关羽良以报曹公。

后得知刘备下落,便投奔刘备去了,曹操并没有难为关羽。

三国志上只有这么多。

至于千里走单骑,五关斩六将都是三国演义或戏剧,民间传说讲的。

曹操打刘备,刘备丢下妻子,关羽为保全刘备妻子与张辽约法三章投降曹操。

曹操十分厚待关羽,关羽杀颜良、文丑报答曹操,而后知道了刘备下落,便将曹操的赏赐原封不动的存起来,将大印挂起来,护送着刘备的妻子去找刘备。

曹操并没有追关羽,可是途中却受到曹操手下守关将领的阻拦甚至迫害,关羽过了五关杀了六个将领。

三国演义第五十回读后感

读后感:第回 亮智算华容道 云长义释曹操 三国演义》中三绝”:“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义绝――关公”。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一位重情重义的“义圣”的形象,他是一位忠义之士。

他忠于汉室、终于汉王刘备,即使在和刘备失散后投奔了曹操,也是降汉不降曹,并且时时大听着刘备的下落。

关羽最讲义气,自从桃园三结义以来,他一直忠心耿耿地辅助刘备。

在徐州大战以后,在刘备不知存亡、张飞未知生死地情况下,他细心地照料着刘备的妻小,并且大小诸事均先报告嫂嫂再加以定夺,其精神确实让人感动。

他虽然认为曹操是汉贼,是他必须除掉的一个敌手,但是因为曹操曾经有恩与他,他便再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再《三国演义》第五十回,便是关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

关羽不仅很讲义气,还武艺高强,勇敢英猛。

他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伤、过五关斩六将等等,无不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

在“关羽义释华容道”中,关羽处在“忠”和“义”的尖锐冲突中,接受着理智和情感的相互冲突,从“忠”于刘备集团来看,曹操是死敌,决不能放过,但是从个人关系来看,曹操又是生平知己,对自己可谓是恩深意重,他实在是难以下手抓他。

但是较量的结果是“义”战胜了“忠”,关羽放了曹操。

关羽果真是“义绝”。

我们以后也要更看重“义”,也许不是打仗,但可以“兄弟有难,拔刀相助”,多替自己的朋友着想,在朋友有快乐时与他一起分享,让快乐变成两份,这或许不是那时“义”的含义,但是现在“友谊”将逐步代替“义”,让“义”更一步加深,让朋友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好,不只浮在表面,要更一步加深,这一种朋友间的爱已超过了“义”。

但有时“义”也是不好的,比如去某公司上班,如果因为靠朋友的关系开后门,那对于那些没有应聘失败的人不是很不公平吗

所以我们在讲“义”的同时,还要注意“义”的方式,如果是朋友间的友谊那固然好,但如果是依靠朋友间的关系开后门,那就不太好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黑白分明的人

读《三国演义》有感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第三次翻开了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 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 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 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 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这个暑假,我读了《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学名著.《三国演义》这 本书由罗贯中以陈寿的《三国志》,范晔的《后汉书》及元代的《三国志》为依据,经过熔裁在元末明初创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活动,展示了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形象地再现了这一风云变幻而又动荡不安地历史时代,生动地揭示了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勾结而又相互争夺的关系,向读者展现了一副精彩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有庸主献帝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无不个极其态.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这本书当中所描述的几个英雄人物. 先说关羽.他降汉不降曹、秉烛达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战败降敌,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万里往投.我认为虽降了敌,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不但仍算忠,而且还要算一种难得可贵的忠.《三国演义》表现关羽的方法也极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来加上“赤兔马”,刮骨疗毒不怕疼,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 国家的统治需要忠臣,需要一个能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这就是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谋,而且一生谨慎,鞠躬尽瘁.他火烧新野,借东风,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道,巧摆八阵图,骂死王朗,七擒七放孟获,空城计,七星灯,以木偶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我本以为这种人应该相貌非凡,可书中描绘的却十分简单: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他有独特的人格,择梧而栖,择主而事,他尽忠于刘备,尽忠于蜀汉,最后中献身于统一的大业中.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随着蜀汉的衰亡悲剧,他也成了悲剧人物! 再说曹操.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他说刘备与他是并世英雄,说得刘备都不敢听,但是他没有杀刘备,虽刘备正是他的瓮中之鳖.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梦也梦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诸葛亮,与其誓不两立,只要把诸葛亮杀了,东吴的天下就太平了.后来又发现刘备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杀刘备,至少把他留在东吴,东吴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浅,气量狭小,非英雄也.这也与曹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还有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巧用苦肉计黄盖受罚等等 在《三国演义》里还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团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势不两立,明天却又杯酒言欢.而且这种斗争渗透到生活的许多方面,连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无例外地被卷入了斗争的漩涡,甚至成为斗争的工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权利,财产的欲望,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争夺战中不被消灭,总是玩弄各种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活剧. 这样的心机,在如今又和偿没有.商家绞尽心机,赚消费者的钱;骗子费尽心思,骗取他人财物.人们可以看见:贪欲和权势欲如何主宰了社会中兄弟、夫妇、朋友等关系.人们甚至为了钱财,千方百计的想办法偷取,杀害.所以奸诈狡猾的有心机的人,必将成为权势的佼佼者.但是,心机是需要无心机来衬托的.如果每个人都那么奸诈狡猾,世界怎会太平呢? 总之,《三国演义》除了给人以阅读的愉悦与历史的启迪以外,它更是给有志王天下者听的英雄史诗.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 《三国演义》描述了三国时期的局面.自从董卓被杀后,整个朝廷就乱了套,大家都争着当皇上,刘备、关羽、张飞为了恢复汉室,请来了诸葛亮,有了诸葛亮的帮助,他们一连攻下了荆州、南郡、襄阳等城池.孙权一心要得到荆州,就千方百计去抢,诸葛亮识破了一计又一计,使孙权赔了夫人和大将周瑜,又打了败仗.可好景不长,不久刘备、关羽、张飞三人都被曹操害死了,很快,诸葛亮也死了.这时,地盘已被晋军占领. 我想:刘备的志向是远大的,他的行动也是迅速的.他只要找到了目标,就全身心的投入了,不怕任何艰难险阻,都要达到目的.我联想到了中国的“体操王子”李宁,说起李宁人们总说他是个不平凡的人,但李宁自己很清楚,自己只是一个认定方向后决不动摇的普通人.他相信,凭着顽强和汗水,心态和适应能力,无论做什么都能取得成功!退役后,李宁转向了新得事业:组建李宁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有人问李宁:“经商和体育,哪个更轻松,更愉快?”李宁说:“要做好,哪个都不轻松,不过我总是很愉快.”不错,无论在那里,李宁始终保持愉快的心情. 在《三国演义》中,关羽的英勇善战,我应该学习;诸葛亮的机智,我应该学习;刘备的定了目标不放弃,我更应该学习! 1.“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提起这首词,人们都会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是《三国志通俗演义》,是明代文学家罗贯中编著而成的.由题目可知,这部小说是依据《三国志》写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样庄重,而是古代的白话文小说.与《三国志》相比,《三国演义》变得艺术性更强了.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点评一下这部66万字的名著. 一、真实与虚构 演义与正史的最大区别就是,演义不是全部真实的,演义是小说.人人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确是这样.但是虚构,使用艺术的手法进行虚构,而不是随便那段史实就可以拿来虚构的.比如,关公温酒斩华雄,史书上并没有写这件事.又如,关于单刀赴会见鲁肃,史书上写的是鲁肃单刀赴会见关羽.类似的例子当然是数不胜数.读过之后,稍做分析,可知这些虚构的情节,大部分是为小说描述的一个个人物作铺垫的.因为,如果仅仅是象正史中所说的塑造真实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观相违背了.而且,作者在虚构的同时,还注意到了情节的合理性、连贯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虚构,这也就是为什么读过之后,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总之,作者在这方面的写作是相当成功的,而且这些情节也表现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观愿望. 二、神化与丑化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实人物,而是正史经过加工后的人物,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诸葛亮和关羽了.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关羽被神化的地方则是“忠”“义”.下面,我想简单比较一下作者为什么着重的神化这两个人.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认为三国之中蜀汉是正统.而朱熹以前的观点,从陈寿开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为正统.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开始接受朱熹的观点,原因就是这种观点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统治阶级所接受的.罗贯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观点的.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汉室”的.这其中,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义胆忠肝的关羽、粗中有细的张飞、忠厚老实的刘备、勇谋兼备的赵云、狡诈多疑的曹操、忌贤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祢衡等等.而作者正是用对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如,写张飞,第七十回中,作者对张飞使了一个小心眼智败张郃的战例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与描写,与此同时又加入了一段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更显出了诸葛亮的智谋高超. 《三国演义》能够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就是因为作者在用笔上不仅有实写、虚写、详写、略写、插叙、倒叙,还有作者采用了沿线索来记叙的文学手法.《三国演义》的主线索就是蜀汉政权的建立以及灭亡直至三分归晋的过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线索.如,赤壁之战时期,作者是从刘备、孙权、曹操三条线索来展开叙述的.而这三条线索有互有联系,不会在一个章节之中只叙述一条或两条线索,这样交织进行,就会让读者感到很连贯,而不是只读一条线索的冗长与乏味. 四、封建与王道 《三国演义》中表现的一个政治思想观就是倡导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与仁政.《三国演义》中的一大部分虚构故事情节都是为了表现这种思想.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胆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义”的艺术形象. 首先是诸葛亮.《三国演义》中描写的诸葛亮,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特别是作者对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尽笔力,大肆渲染. 诸葛亮在当时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中,是一个看问题比较敏锐、处事比较有胆识谋略、能随机应变的人.然而,他之所以具有这些优势,就是因为它重视实践.如,在曹操攻占荆州,领兵南下时,诸葛亮曾向孙权分析当时形势,预计到曹操必败,正是因为诸葛亮在战争之前就已经对敌我双方的优势和弱点作了比较的缘故.又如,诸葛亮敢于使“空城计”,就是因为他对敌我将领的情况作了分析,料知司马懿了解自己“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从而利用司马懿对自己长期形成的认识,采用了十分“弄险”的疑兵之计,解除了危机.然而,在更多的章节中,作者却把诸葛亮写成了“先知先觉”的人物.如,诸葛亮的几次“夜观天相”,几次“锦囊妙计”.而在“七星坛祭风”,更是荒诞不经的描写.类似的问题,还可以在“巧布八阵图”“班师祭泸水”“五丈原禳星”“定军山显圣”中看到. 关羽也是《三国演义》中着力描写的人物.在作者的笔下,关羽也从《三国志》中的一名与赵云、黄忠地位相同的武将,变成了《三国演义》中勇猛忠义的大英雄.《三国演义》如此美化关羽,完全是为了提倡封建的“忠”“义”思想.《三国演义》后,关羽就成为完全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理想的人物,关羽在民间的影响也就越来越广.明、清的统治者曾经几次封其为“大帝”,到处为其立庙.这就清楚的说明,通过关羽鼓吹“忠”“义”的这种描写,是多么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 此外,也是为了提倡为封建主子卖命,《三国演义》还塑造了一系列所谓“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们为了尽忠汉献帝诛除“国贼”曹操,“虽灭九族,亦无后悔”.作者把这些人吹捧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此外,写姜维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写孙夫人等人物时,鼓吹了封建的“节烈”.由此可知,《三国演义》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贯穿了作者的社会政治观点的. 五、诗词与歌赋 《三国演义》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诗词歌赋,虽然数量比《红楼梦》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一部分诗词是为了表达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则是出现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笔下.如,“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诸葛亮所作.又如,“曹操奸雄不可当,一时诡计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叹曹操中计误杀蔡瑁、张允之事.篇头词“临江仙”,气势磅礴,让读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气;读过之后,更有一种意犹未尽、引人入胜的感觉.篇尾诗“古风”,则把三国一个世纪的兴衰成败、长达66万字的文字概括成仅300余字的长篇叙事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它却像一片押韵的后记一般,带领读者重温三国风云.其最后几句,更是引发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认识:“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 总而言之,《三国演义》可以说是四大名著中仅次于《红楼梦》的精品小说.虽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们去探讨,但是它留给中华民族的意义是深远的. 2. 曹操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刻画得最精彩的人物.作者罗贯中将其评价为“乱世枭雄”,对之大加贬斥,还刻意以之与刘备作对比,渲染封建正统思想.对此,我不敢苟同: 在乱世枭雄”的背后,曹操其实是“治世奇才”. 曹操,字孟德,是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或以一言蔽之,曹操是一个拥有文韬武略的全才. 曹操在军事方面的才能是无容置疑的.二十岁举孝廉为官,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除马腾,最终统一北方.从最低层摸爬打滚开始,以其真才实干纵横大半个中国,风头一时无两.特别是“官渡之战”至今仍作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而为人所津津乐道. 曹操在文坛上的成就则是刘备、孙权等望尘莫及的.身为建安七子之一的曹操,引领建安风骨的文风,给我们留下多少传世佳作啊!其中《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尤为著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佳句更体现了曹操对事业尽心尽力执着追求的精神,并且千百年来激励着人们,中老年人更常引以为座右铭. 能够成就一番伟业,曹操的政治才干是不容小视的. 曹操取信于董卓后,本来可以依附董卓升官发财,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而是敢为人所不敢为,持七星宝刀行刺董卓.我认为,这是曹操富有政治远见的体现:不图荣禄而图天下.他深知董贼倒行逆施,残暴不仁,天下人皆痛恨,这样的政权是没有前途的——君子不立危墙之下也,曹操深明此道. 曹操日后在群雄中崛起,广招贤能,善用人才是他非常重要的一招.在官渡之战僵持之际,曹操的求才若渴之心表露无遗.敌将许攸来曹营,曹操连衣履都来不及整理好,就赶忙相迎,使许攸感动至极而降服:用曹操的话来说,这叫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也正说明曹操用人三昧.还有, 曹操在处理于禁和夏侯敦的矛盾时,没有偏袒父系的亲属夏侯氏,而是以大局为重,铁面无私地支持于将军.这样,达至最大限度的上下一心方是成就大业的可靠保证.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帐下文有荀攸、荀彧、郭嘉;武有曹仁、典韦、夏侯敦,所以曹操才能在三分天下中稳占一席之地.然而有些人认为刘备在用人比曹操更胜一筹,我对此不以为然.刘备,虽然麾下也是名将如云,甚至拥有诸葛亮这样神机妙算的人物,但却又充斥了小圈子、小人格主义.然而关羽公然违抗军令“义释曹操”,却不受正法;张飞嗜酒生事,被吕布趁火打劫,夺走徐州,仍可泰然自若.把桃源结义的“哥们情结”凌驾于政治形势的大氛围之上,而最后竟然发展到个人复仇主义,违背了“联吴抗魏”这一重大而正确的政治策略,大举伐吴,遭到了火烧连营的灭顶之灾,使蜀国元气大伤而走向没落. 曹操毕竟是封建时代的人物,在具有雄才大略的同时,也充分表露出敏感、脆弱、孤傲、甚至善妒、多疑的人性弱点.因此评价曹操这样的多元性格的人物,我们必须倍加注意.曹操献刀谋董卓,事败后投奔其父之义兄吕伯奢,疑其害己,杀其全家,并说:“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此言一出,曹操从此恶名远扬.董承谋反,结果是自身不保,董贵妃也牵连处死.弥衡裸身骂曹贼,曹操借势上演了一场借刀杀人的好戏.杨修妄猜曹心,曹操亦以动摇军心这个莫须有之罪杀之……这等举不完的例子尽显曹操多疑、妒才、残忍的一面.可是,细细推究: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身处乱世之中,曹操怀治世之大才,另能图一番大业.倘栽倒在如吕伯奢此小人物中,岂不枉了天作之才?再且,身处庙堂之高的封建统治者其内心其实都是虚得很,他们害怕别人挑战自己的地位,容不得比弥衡、杨修等人公然犯上,而必须杀之而后快.因此曹操必须事事留神,多作心眼,多耍手段. 曹操取得其成功,自有其出众之处.无论什么人怎么评论他的过错,我还是会以一家之言为其说句:这就是他成就大人格大事业的必要牺牲——虽然我是绝不会追随其足迹的.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哈利波特火焰杯读后感300

下一篇:郭敬明读后感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