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资料 > 学科资料 > 数学 >

大自然中的数学读后感

yiyyy分享 88213

yiyyy 分享

令人惊叹的大自然读后感二百字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 范文一数学家的眼光和普通人的不同:在普通人眼中十杂的问题,在数学家眼中就变得异常简单;普通人觉得相当简单的问题,数学家可能认为非常复杂。

作者张景中院士从我们熟悉的问题入手,通俗生动地介绍了数学家是如何从这些简单的问题中,发现并得出不同凡响的结论的。

《数学家的眼光》讲的不是解某一类数学题的技巧,它告诉我们的是思考数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我们做题更加简便的“捷径”。

数学家的眼光可以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个众人皆知的数学常识中看到“任意n边形外角和都是360°”,看到“蚂蚁在卵形线上爬一圈,角度改变量之和是360°”,这样的眼光,怎能不让人惊叹

用圆规画线段﹐一般人立即反应:怎么可能呢

若按照常规思考,我们可能回答:“把圆规当铅笔用,再配合直尺,不就可以画线段了吗

”但是在只能用圆规不能用其它工具,画出绝对的直线段的情况下,可能就需要思考一下了。

想一想,若不拘泥在平面上呢

用一个中空的圆罐子,将纸卷成圆柱状置入,将圆心固定在罐子中央,转动圆规,在罐子内侧的纸上画圆,当纸拿出后,线段便完成了

鸡兔同笼,数学家的眼光从这个小学的数学问题又能看出什么呢

鸡兔同笼用方程的解法会很简单,但是它除了方程,还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去解。

有人可能会笑了:有了简便的方法,还用那么笨的方法干什么

但如果倒过来想,用鸡兔同笼的方来做方程的话,那么很难方程不就好解了吗

数学家的眼光,能从基本的数学常识中看出复杂的理论,能从不可能中看出可能,能从简单的问题中看出那题的解法。

在数学家的眼中,最最基础的理论也可以衍伸变化出高深的数学问题。

数学的领域是无穷广阔的,真正的关键在于自己,若我们用心观察四周的事物,抓住平凡的事实,思考、探索、发掘,会发现数学是耐人寻味且无所不在的。

数学家的眼光从洗衣服中都能看见数学的影子,那么我们也一定能够从其它事情中看到数学,久而久之,就会慢慢理解数学,喜欢上数学。

这样,数学就不再是让我们绞尽脑汁去思考的难题,而是生活中处处都有的小精灵。

《数学家的眼光》读后感范文 二《数学家的眼光》是中国科学院张景中院士写给中学生的一本科普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科普读物。

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一口气读完了,只是迟迟没有写读后感,因为我觉得每读一篇文章都能够感觉到数学的奇妙,数学家眼光的犀利,知识的神奇联系,那种感慨不是一时半会能用语言描述清楚的。

这几乎是我所有书籍里最喜欢的一本书了,张景中院士讲到的数学总是深入浅出,出神入化,读他的著作就像在感触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一样,奇妙无穷

读过一遍仍然想着继续读第二遍,第三遍……一篇篇慢慢品味才好。

即便现在要写一写读后感,我也只能就其中的某个知识点说一说自己的感想了。

数学是具有一定的超前性的,但是超前性的东西只有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才会感兴趣。

这里不妨就说说生活中的数学吧--洗衣服中的数学。

普通人觉得洗衣服哪有什么数学问题呢,直接洗不就行了吗

数学家可不这样想,首先是世界范围内水资源的紧张要求节约用水,其次,我觉得数学家的生活总是很精致,他会考虑怎样才能用最少的水洗出最干净的衣服。

这就引出了数学问题,当然数学家是很不喜欢含含糊糊的,首先把问题理清楚,把现实问题转化为纯数学问题,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了,也就是利用数学思想和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首先要把现实的问题量化。

假如现在衣物已经打好了肥皂,揉搓的也已经差不多了,再拧一拧,当然不可能完全拧干。

设衣服上还残留含有污物的水1斤,用20斤清水来漂洗,怎样才能漂洗的更干净

书中就每一个方案给出了详细的解答,如果20斤水一次漂洗,最终衣物上的污物残留量是原来的1\\\/21。

如果分两次漂洗,情况就比较多了,比如第一次用5斤水漂洗,使污物减少到1\\\/6,再用15斤漂洗,污物减少到1\\\/96,如果两次都是用10斤水漂洗,污物会减少到原来的1\\\/121,。

当然可以分别计算出分3次、4次、n次漂洗的干净程度。

最后得出一个干净程度关于清洗次数和用水方案的关系式,就会分析的更彻底,更明了。

不过是不是洗的次数越多就越干净呢

不完全正确,因为现实生活中的正确标准有很多,而且衣物再怎么漂洗,污物量都不会比原来的2的40次方分之一更少。

实际上分三四次漂洗效果就很好了,如果把时间耗费和衣物磨损在考虑进去的话那就是一个新的更复杂的数学模型了。

仔细分析,还会得出很多很出乎意料的结论,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感兴趣的话自已一定要亲自看看原书,体会是完全不一样的,张景中院士一定会让你有种畅游数学海洋的欢快感觉。

看,典雅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

正所谓真理无处不在啊。

看来,精致生活还是需要数学来点缀。

望采纳

关于大自然启示的读后感怎么写

我从大自然的启示中了解到啄木鸟、食蚁兽的生活特性和特异能,从它们身上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同时也得到一个启发:  在农村果园里,我们常常发现害虫钻进树干、成熟的果子里,为了保护果林,农民们只得不断地大量喷农药,这样的结果呢

不但成本高,而且人们在食用时,超标的农药让人们望而生畏,如果灭虫不及时,人们也只得把那些“无药可救”的果树心痛地砍掉。

在现代化的农村里,也不可能有那么多的啄木鸟来帮果树们看病。

  大自然给人们有许多的启示,飞机是根据蜻蜓发明的、流状形的轮船是仿照海底的鲸发明的,那么我在想:我们何不仿照啄木鸟的嘴和食蚁兽的舌头来制造一种轻便的灭虫机呢

在这种灭虫机里,我们可以装一块电脑芯片,这样,它就可以准确无误探测到病树,然后,我们可以按一下手柄上的一个红键,从那里面就会弹出一个类似啄木鸟的嘴一样的又尖又带勾的钢管,它可以准确无误地在有害虫的树上打一个极小的洞,然后用带勾的钢管嘴将它勾出。

要是白蚁呢

大家不要慌,我们可以先将钢管嘴收进去,然后,再按绿色的健,一条仿食蚁兽的舌头就会从里面弹来,那富有粘性的长舌,一“钻”进洞里,那白蚁便会轻而易举地全部被消灭。

求《数学的魅力》读后感,谁写的好加20分哦,拜托啦

样的数学读后感(一)个寒假中,我读了一本书,名叫《不一样的数学故事》。

这是一本有趣的书,本书的作者是梦小得。

这本书主要讲数学十分好玩,书中的人物有怪怪老师和他的一群学生。

书中的故事讲,怪怪老师是一个特别有趣的数学老师,他讲的数学课总是很好玩。

他总是声称自己是从外星球来的外星人,他在上数学课时总会变一些魔法,比如,带着他的学生去旅游,让学生们从中发现数学,学会数学。

他还让学生们也尝尝做老师的味道,还让学生也尝试着变一些魔法。

与此同时,学生们在学数学时学得十分快,也十分好我读完了这本书,我感受到了,数学特别好玩。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怪怪老师,因为,我觉得他讲的数学课非常好玩,所以,在我读了《不一样的数学故事》我就发现,学习是快乐的,是简单的,只要你找对方法。

最后,我建议同学们读一读这本书。

数学知识读后感

通过学习数学知识,我了解了许多以前从未知道的事情,比如,我知道我买菜如果买三百次两毛一斤的白菜总共多少钱;或者一个小虫在一秒钟生一个崽,下一秒那个崽和这个小虫有都可以生一个崽,那么一分钟后会出现多少小虫可以炒菜;又或者给我一些相关距离,让我去求埃菲尔铁塔的高度;亦或者在电力不足时我可以用微积分来计算它消失的速度·······感谢数学,让我知道了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东西,我第一次知道不定积分和定积分原来就是素面朝天和浓妆抹艳,第一次知道很多貌似复杂公式最后结果就是0或1,第一次了解数学不只是1+1不等于2,可以等很多·····谢谢数学知识,是你让我了解我的生活原来还需要计算的

五年级数学读后感

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

呜呜

谁来帮帮还有别朋友  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

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  沿着俄国和波兰的边界,有一条长长的布格河。

这条河流经俄国的古城康尼斯堡——它就是今天俄罗斯西北边界城市加里宁格勒。

  布格河横贯康尼斯堡城区,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城中心会合后,成为一条主流,叫做大河。

在新旧两河与大河之间,夹着一块岛形地带,这里是城市的繁华地区。

全城分为北、东、南、岛四个区,各区之间共有七座桥梁联系着。

  人们长期生活在河畔、岛上,来往于七桥之间。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一次走遍所有的七座桥,而每座桥只准经过一次

问题提出后,很多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试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

最后,人们只好把这个问题向俄国科学院院士欧拉提出,请他帮助解决。

  公元1737年,欧拉接到了“七桥问题”,当时他三十岁。

他心里想:先试试看吧。

他从中间的岛区出发,经过一号桥到达北区,又从二号桥回到岛区,过四号桥进入东区,再经五号桥到达南区,然后过六号桥回到岛区。

现在,只剩下三号和七号两座桥没有通过了。

显然,从岛区要过三号桥,只有先过一号、二号或四号桥,但这三座桥都走过了。

这种走法宣告失败。

欧拉又换了一种走法:  岛东北岛南岛北  这种走法还是不行,因为五号桥还没有走过。

  欧拉连试了好几种走法都不行,这问题可真不简单

他算了一下,走法很多,共有  7×6×5×4×3×2×1=5040(种)。

  好家伙,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要试到哪一天,才能得出答案呢

他想:不能这样呆笨地试下去,得想别的方法。

  聪明的欧拉终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用A代表岛区、B、C、D分别代表北、东、西三区,并用曲线弧或直线段表示七座桥,这样一来,七座桥的问题,就转变为数学分支“图论”中的一个一笔画问题,即能不能一笔头不重复地画出上面的这个图形。

  欧拉集中精力研究了这个图形,发现中间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

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

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

而这个图中,经过A点的线有五条,经过B、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欧拉终于证明了,要想一次不重复地走完七座桥,那是不可能的。

  天才的欧拉只用了一步证明,就概括了5040种不同的走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威力多么大呀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还有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两次

呜呜

谁来帮帮我,还有别朋友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经过六滩七湾,历尽八颠九簸,可叹十分来迟.  苏东坡对出的下联是:十年寒窗,进了九八家书院,抛却七情六欲,苦读五经四书,考了三番两次,今日一定要中.  考官与苏东坡都将一至十这十个数字嵌入对联中,将读书人的艰辛与刻苦情况描写得淋漓尽致.  点错的小数点  学习数学不仅解题思路要正确,具体解题过程也不能出错,差之毫厘,往往失之千里.  美国芝加哥一个靠养老金生活的老太太,在医院施行一次小手术后回家.两星期后,她接到医院寄来的一张帐单,款数是63440美元.她看到偌大的数字,不禁大惊失色,骇得心脏病猝发,倒地身亡.后来,有人向医院一核对,原来是电脑把小数点的位置放错了,实际上只需要付63.44美元.  点错一个小数点,竟要了一条人命.正如牛顿所说:在数学中,最微小的误差也不能忽略.  二十一世纪从哪年开始?  世纪是计算年代的单位,一百年为一个世纪.  第一世纪的起始年和末尾年,分别是公元1年和公元100年.常见的错误是有人把起始年当作是公元零年,这显然不符合逻辑和我们的习惯,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序数的计算是从“1”开始的,而不是从“0”开始的。

而正是这个理解上的错误,所以才导致了世纪末尾年为公元99年的错误认识,这也是错把1999年当作是二十世纪末尾年,错把2000年当作是二十一世纪起始年的原因.因为公元计数是序数,所以应该从“1”开始,21世纪的第一年是2001年.  沿着俄国和波兰的边界,有一条长长的布格河。

这条河流经俄国的古城康尼斯堡——它就是今天俄罗斯西北边界城市加里宁格勒。

  布格河横贯康尼斯堡城区,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城中心会合后,成为一条主流,叫做大河。

在新旧两河与大河之间,夹着一块岛形地带,这里是城市的繁华地区。

全城分为北、东、南、岛四个区,各区之间共有七座桥梁联系着。

  人们长期生活在河畔、岛上,来往于七桥之间。

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能不能一次走遍所有的七座桥,而每座桥只准经过一次

问题提出后,很多人对此很感兴趣,纷纷进行试验,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能解决。

最后,人们只好把这个问题向俄国科学院院士欧拉提出,请他帮助解决。

  公元1737年,欧拉接到了“七桥问题”,当时他三十岁。

他心里想:先试试看吧。

他从中间的岛区出发,经过一号桥到达北区,又从二号桥回到岛区,过四号桥进入东区,再经五号桥到达南区,然后过六号桥回到岛区。

现在,只剩下三号和七号两座桥没有通过了。

显然,从岛区要过三号桥,只有先过一号、二号或四号桥,但这三座桥都走过了。

这种走法宣告失败。

欧拉又换了一种走法:  岛东北岛南岛北  这种走法还是不行,因为五号桥还没有走过。

  欧拉连试了好几种走法都不行,这问题可真不简单

他算了一下,走法很多,共有  7×6×5×4×3×2×1=5040(种)。

  好家伙,这样一种方法,一种方法试下去,要试到哪一天,才能得出答案呢

他想:不能这样呆笨地试下去,得想别的方法。

  聪明的欧拉终于想出一个巧妙的办法。

他用A代表岛区、B、C、D分别代表北、东、西三区,并用曲线弧或直线段表示七座桥,这样一来,七座桥的问题,就转变为数学分支“图论”中的一个一笔画问题,即能不能一笔头不重复地画出上面的这个图形。

  欧拉集中精力研究了这个图形,发现中间每经过一点,总有画到那一点的一条线和从那一点画出来的一条线。

这就是说,除起点和终点以外,经过中间各点的线必然是偶数。

像上面这个图,因为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因此,经过所有点的线都必须是偶数才行。

而这个图中,经过A点的线有五条,经过B、C、D三点的线都是三条,没有一个是偶数,从而说明,无论从那一点出发,最后总有一条线没有画到,也就是有一座桥没有走到。

欧拉终于证明了,要想一次不重复地走完七座桥,那是不可能的。

  天才的欧拉只用了一步证明,就概括了5040种不同的走法,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数学的威力多么大呀

  大约1500年前,欧洲的数学家们是不知道用“0”的。

他们使用罗马数字。

罗马数字是用几个表示数的符号,按照一定规则,把它们组合起来表示不同的数目。

在这种数字的运用里,不需要“0”这个数字。

  而在当时,罗马帝国有一位学者从印度记数法里发现了“0”这个符号。

他发现,有了“0”,进行数学运算方便极了,他非常高兴,还把印度人使用“0”的方法向大家做了介绍。

过了一段时间,这件事被当时的罗马教皇知道了。

当时是欧洲的中世纪,教会的势力非常大,罗马教皇的权利更是远远超过皇帝。

教皇非常恼怒,他斥责说,神圣的数是上帝创造的,在上帝创造的数里没有“0”这个怪物,如今谁要把它给引进来,谁就是亵渎上帝

于是,教皇就下令,把这位学者抓了起来,并对他施加了酷刑,用夹子把他的十个手指头紧紧夹注,使他两手残废,让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就这样,“0”被那个愚昧、残忍的罗马教皇明令禁止了。

  但是,虽然“0”被禁止使用,然而罗马的数学家们还是不thank you!thank ytthank you!hank you!thank ythathank you!nk you!ou!ou!thank you!thank you!thank you!还有5天就开学了,10次记录刚写了两次

呜呜

谁来帮帮我,还有别朋友  最近“数学商店”来了一位新服务员,它就是小“4”。

  一天,小“3”到数学商店买了一支铅笔,小“4”说:“你应付1元5角4分。

”  小“3”付了1元5角后问:“还有4分可怎么付呀

”小“4”忙说:“这4分钱你不用付了。

”小“3”疑惑地问道:“那你不是要吃亏了

”“不,这是本店的一个规定,叫‘四舍五入’。

凡是4分钱或4分钱以下都舍去,如果是5分或5分钱以上,那就收1角钱。

”小“4”和蔼可亲地解释道。

小“3”高兴地说:“谢谢你,你真好

”  “对呀,我也特别喜欢4。

”“25”跑过来说,“因为25×4=100,算起来比较简便,例如:25×87×4=25×4×87,这样算起来不是又快又简便吗

”  “不错,的确又快又简便,我也喜欢4。

”原来是“29”。

“25”忙问道:“咦,你怎么也会喜欢‘4’了

”“29”不慌不忙地说:“这你们就不知道了,一般年份里的2月份都是28天,只有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那一年,二月份才是29天,我4年才轮到一次,当然喜欢‘4’了。

不过公历年份是整百的,必须是4百的倍数,二月份才有29天,这样的年份叫闰年。

”  “啊,‘4’的用处可真大呀

”“25”赞叹道。

  这位“4”服务员真是个既温柔又惹人喜欢的服务员。

的作业没写,没时间了,帮帮我

数字趣联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年轻时与几个学友进京考试.他们到达试院时为时已晚.考官说:我出一联,你们若对得上,我就让你们进考场.考官的上联是:一叶孤舟,坐了二三个学子,启用四桨五帆,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物中的数学“天才”  蜜蜂蜂房是严格的六角柱状体,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开口,另一端是封闭的六角菱锥形的底,由三个相同的菱形组成。

组成底盘的菱形的钝角为109度28分,所有的锐角为70度32分,这样既坚固又省料。

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误差极小。

  丹顶鹤总是成群结队迁飞,而且排成“人”字形。

“人”字形的角度是110度。

更精确地计算还表明“人”字形夹角的一半——即每边与鹤群前进方向的夹角为54度44分8秒

而金刚石结晶体的角度正好也是54度44分8秒

是巧合还是某种大自然的“默契”

  蜘蛛结的“八卦”形网,是既复杂又美丽的八角形几何图案,人们即使用直尺的圆规也很难画出像蜘蛛网那样匀称的图案。

  冬天,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这其间也有数学,因为球形使身体的表面积最小,从而散发的热量也最少。

  真正的数学“天才”是珊瑚虫。

珊瑚虫在自己的身上记下“日历”,它们每年在自己的体壁上“刻画”出365条斑纹,显然是一天“画”一条。

奇怪的是,古生物学家发现3亿5千万年前的珊瑚虫每年“画”出400幅“水彩画”。

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当时地球一天仅21.9小时,一年不是365天,而是400天。

  63回答者: 小

与大自然做朋友读后感

《数学史》读后感《数学史》把数学几千年的发展浓缩为这本编年史中。

从希腊人到哥德尔,数学一直辉煌灿烂,名人辈出,观念的潮涨潮落到处清晰可见。

而且,尽管追踪的是欧洲数学的发展,但并没有忽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数学及创造这门学科的数学家们的单卷本历史著作。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数学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

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

”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

又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记数系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

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中国筹算数码等等。

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最习惯和擅长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的方式呢,难道就是因为老师们一代一代这样教出来的吗

很多人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者根本并未思考过。

书里写到:“十进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过是解剖学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个手指、10个脚趾。

”经历过扳着手指头数数的过程,可能十进制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

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自然形成。

通过对书中一些知识的阅读与思考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当代数学读后感

下一篇:初中数学故事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