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读后感600字
大国工匠观后感,五百字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
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
大国工匠观后感
大国工匠观后感 今天,单位团支书告知,速度写篇大国工匠的观后感。
可能过去一年总是给单位写写两弹元勋、正能量之类的文章,给别人留下了又红又专的印象。
只不过,在这个又红又专的内心深处,还有一颗胡思乱想的种子。
《大国工匠》,看了,当然有感。
可这种感,却是悲感多过喜感。
只是这就不符合时代进步的要求了,那就当无感吧。
因为,这只能叫《大国工匠》,无法叫强国工人。
《大国工匠》中,讲述了8位工人(我没有用工匠,因为我尊敬他们),用自己飞凡的工作能力,缔造了各种中国“神话”。
看了每一集故事,那么生动,那么逼真。
相信但凡去过工厂工作的人,或者了解工厂的人,甚至对工厂没有概念的人,在看了他们的故事后,都会由衷佩服他们。
而在贯穿全集的故事中,有几个词,听到了,却是那么无感。
xxx,在平凡的岗位上,工作xx余年,没有xx文化\\\/xx学历的他\\\/她,靠着传承\\\/钻研\\\/xx,凭着专注\\\/坚守\\\/xx,成为国宝级的顶级技工\\\/xx,成为xx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xxx用自己的双手,打磨了\\\/加工了\\\/制造了\\\/xx了精度为xx的世界级水平的xx。
xx精度也创造了世界纪录\\\/中国记录\\\/ta自己的记录... 我尊敬佩服每一位用自己双手,辛勤工作,努力生活的人们。
而提到工人,我对他们又有另一种感情。
我的爸爸妈妈都工作在工厂之中,用今天评价一个人的方式评价他们,他们很失败,因为他们是工人出身(有时候荣誉也同地位一样,代表着成功,只不过他们都不是“工匠”)。
但对于家庭,他们很成功,很伟大。
他们夫妻恩爱,养育了孩子,孝敬了父母,行得正,坐得端,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
也正是如此,我对工人的认识,跟不是工人家庭出身的人相比,可能又多了一点点。
我对15岁时的一个记忆片段,至今印象深刻。
那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他所在的工厂,让我和他一起在里面站5分钟。
那5分钟,我闻到了炙热而又夹杂着汗水和油污味道的的空气,轰隆刺耳的声音夹带着机械加工的废屑向我排山倒海般打来。
当5分钟时间到了时,爸爸在我耳边叫我。
可第一次经历如此场景的我,不知道是被身处的场景所震撼了,还是被吵杂的噪声所淹没了,根本听不到爸爸近在耳边的声音。
从工厂里出来,我浑身上下早已湿透。
爸爸对我说,你以后要是学习好点,学到点本事,有能力就去自己实现自己的梦想吧。
如果没那个能力,爸爸最多是带你到这里来工作。
大国工匠方文墨读后感
讲述的是八个工匠靠着他们自己的双手所缔造的神话。
他们早已经走到了职业技能的前端,但他们仍然努力地追寻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钻研,凭着他们的专注和执着,缔造了一个个“中国制造”。
一个制造业大国的公民,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吗?还是说社会的浮躁,已经让我们忽视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感人传奇故事和他们生动的实践表明:只有那些热爱职业,脚踏实地,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可能拓展人生价值观,寻得成功。
他们是一群成功的劳动者,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靠上名牌高中和名牌大学,而是在于追求自己职业技能的完美,靠着他们自己的专注和努力,最后成为了国家级顶级技工,成为了一个他们职业领域里面不可缺少的领跑者!
大国工匠观后感
观看了央视新闻播出的《大国工匠》,令人深受教育,感人肺腑。
通过观看我国杰出的大国工匠的高超技术和平凡而又伟大的事迹,让人好像重新感到了思想正确回归的大路上。
大国工匠们出身一般家庭,却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他们的成功之路不是上名高中、进名大学,而是在追求职业技能上,严格要求的是自己,追求的是技术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们在世界上,树立大国的“中国制造”和世界创新大国的名牌,带好了头和做出了杰出的榜样。
高凤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一点不漏的超高精度的密封,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他能将焊接技术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焊接时间仅有0.1秒的时间误差,他如此艺高胆大,非常人所想,只有刻苦钻研,用心练就方能结出如此硕果。
錾刻大师-孟剑锋,在北京APEC会议上送给外国领导人的国礼之一,“和美”纯银丝巾果盘,是他的惊世杰作。
他錾刻的作品精美非凡。
在只有0.6毫米的银片上,经过上百万次的精雕细琢才打造出的“丝巾”,由于过于逼真,让人看后会情不自禁伸手触摸感受。
航天英雄、奥运优秀运动员、汶川地震纪念等奖章也都是出自孟剑锋之手,能做到上百万次的錾刻敲击零失误,让人折服,让人惊叹,完美和卓越就是靠毅力和意志,专注和精湛技艺和锻造的。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顾秋亮,对精密度要求达到了“丝”级,被称为两丝第一人。
我国载人潜水器有十几万个零部件,其超高精密度组装,不能没有顾秋亮。
成功把“蛟龙”送入海底后,他的新挑战是组装中国首个完全自主设计制造的4500米载人潜水器。
他能通过摸、看、思,能判断机器的组装误差,几乎没有失误过,工到此精,惊心动魄。
胡双钱老师傅,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006年,胡双钱要做百万个零件的飞机建造工程,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加上临时救急其任务难度广大,非一般人想象。
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打造36个孔,发丝大小的孔径,仅仅依靠胡双钱的双手和传统的铁钻床,便能快捷将36个孔悉数高精度打造,通过检验一点不差,其金属雕花技能创世界一流。
高铁青岛动车制造高级技师—宁允展,首席研磨师,他是中国第一位从事高铁列车转向架“定位臂”研磨的第一人。
全国能做该工序的工人不超10人。
他研磨的转向架装安全性能超高,让国内动车最高时速达到486公里,创造了奇迹,这离不开宁允展对动车转向架的定位臂的高技术研磨。
张冬伟-沪东中华造船集团焊工,利用世界上最难的殷瓦焊焊接技术,在造船业,殷瓦板非常薄,张东伟的手工焊缝长达13公里,并且做到焊缝小于一个针眼大小,因为打了会引起致命后果。
张冬伟焊接技术外观精美且具备百分百安全保障。
大国工匠观后感 什么是“大国工匠”
裴永斌靠手指触摸就能测量油箱壁厚,精准度达百分之一毫米;方文墨超越手工锉削精度极限,成就惊艳世界的中国战机;人民币雕刻师马荣,凹版雕刻上刻划出传神的眼睛。
工匠追求,艺无止境。
看#央视新闻微直播#,认识“极致精准”的大国工匠
大国工匠观后感,五百字
大国工匠,匠心筑梦。
有的人能在牛皮纸一样薄的钢板上焊接而不出现一点漏点,有的人能密封精度控制到头发丝的五十分之一,就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火箭总装厂高级技师高凤林来讲,他绘火箭焊心脏,是发动机焊接的第一人。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上一个焊点的宽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如此高的焊接技术,不由人折服。
胡双钱就是其中一位拥有非凡技术的匠人,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制造中国大飞机团队里必不可缺少的一份子。
2006年,中国新一代大飞机c919立项,对胡双钱来说,这个要做百万个零件的大工程,不仅意味着要做各种各样形状各异的零件,有时还要临时救急。
一次,生产急需一个特殊零件,从原厂调配需要几天的时间,为不耽误工期,只能用钛合金毛坯来现场临时加工,这个任务交给了胡双钱。
在节目里,胡双钱所讲述的任务难度广大,令人难以想象:一个零件要一百多万元,关键它是精锻锻出来的,所以成本相当高,因为是有36个孔,大小不一样,孔的要求是0.24毫米。
0.24毫米,相当于人头发丝的直径,这个本来要靠细致编程的数控车床来完成的零件,那是只能依靠胡双钱的一双手,和一台传统的铁钻床,仅用一个多小时,36个孔悉数打造完毕,一次性通过检验,也证明胡双钱的金属雕花技能。
这些大国工匠,基本都是奋斗在生产第一线的杰出劳动者,他们以聪明才智,敬业勤勉,书写着一线劳动者的不平凡,他们为我们的时代,为我们的社会做出突出的贡献,让我们为之震惊,为之叹服,为之激动,为之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