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读后感800字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800

yiyyy分享 88945

yiyyy 分享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600字

读后感今天有幸读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在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小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曾国藩家书》的读后感怎么写

阅读《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00字:记得上初中时,在历史课本上第一次看到曾国藩这个名字时,还是在一幅插画中,身着清朝官服的曾国藩被太平军打的要跳湖自尽,当时看了只觉得好笑,佩服太平军的勇敢,也嘲笑清朝的无能。

到了高一又看了一本书叫《曾国藩》(共三册:血祭、野焚、黑雨),印象最深的就是里面的“曾剃头”“三角眼”,杀人如麻,毫不留情。

到了高二,语文老师说曾国藩有一次上书慈禧太后,里面写到“屡败屡战”,而非“屡战屡败”,顺序颠倒,但意思却变了,开始对他有点佩服了。

还有一次看杂志,说重庆谈判时,和蒋介石都有早起的习惯,有一次早起散步,两人相遇时,竟然手里都拿着曾国藩的书,能让当时两位全国顶尖之人同时推崇,曾公之厉害由此可见,佩服之心油然而生。

近年来,社会上听到很多推荐曾国藩家书的,说是如何如何的好。

今年暑假,按照孩子学校的要求,陪同孩子共同读书,此书就是《曾国藩家书》。

读书之前,先查了一下百度,注意到曾国藩谥号文正,整个清朝谥号文正者共八人,其中五人为帝师,其余三人才是按照功劳追封的,由此可见,曾文正公定不一般。

书中前言写到“曾国藩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为国家长育人才,固不止于教育子弟之一端,但最能体现曾国藩事功本于学问’、‘举先世耕读之训,教诫其家’的,无疑是曾国藩家书了。

”细细读来,家书乃是家信,在给祖父母和父母及叔辈的信中,详细向他们述说了自己的学业、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的情况,事无巨细,一一说之。

看过信,家人必定放心、高兴。

相比现在的学子,不是缺钱了或者有事了才想起来给家里打个电话,对比之下,相差甚远啊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或者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有两件事物我愈是思考愈觉得神奇, 心中也愈充满敬畏, 那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与我内 心的道德准则。

——康德 当合上《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时,我对作者——乔斯坦·贾德着实佩服。

他巧妙地借用 柏克莱“灵”的哲学思想——我们周遭的世界与我们的生命全都存在于天主心中,控制了苏 菲的世界。

这使得这本关于西方哲学的哲学史书更富有神秘的哲学气息。

“你是谁

” “这个世界从何而来

” 这两个问题,开启了哲学之门。

当现实的人们正在为柴米油盐的生活所忙碌时,为严峻 的就业形式所烦恼时, 有谁停下来思考这样的问题, 一个至今无法找到答案而存在问题的问 题。

艾伯特对苏菲说:若将宇宙比喻成魔术师变出的兔子,人类就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 的微生虫,享受安逸,而哲学家总试图沿着兔子细毛往上爬,以便看清那个魔术师的模样。

这批哲学者家们,他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自己也满是疑惑。

他们思考着设法解 释生命中发生的种种。

事物是怎么来的

泰利斯说水是万物之源, 赫拉克里说理性是万物之源, 恩培窦可里斯 说万物由四种基本元素组成……现在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可以轻松地从书本上窃取 “基本粒子”的概念,可是在古老的社会,他们只用了感官与大脑提出“没有一切事物来自 虚无”这样的概念。

眼里看到的和脑子里所想到的是怎样的关系(即哲学中所讨论的“物质”与“意识”的 关系) ?柏拉图提出 “理型的世界” 亚里斯多德 、 “没有天生的概念” 黑格尔的 、 “唯物论” …… 这都是哲学家对世界的探讨啊

用自己的智慧、知识,批判地继承他人的论点,这样地交流 岂不美妙么

即便自己的理论不完全正确,却也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一个交代。

对于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 我们从来没有获得过任何确定的材料, 所以我们永远不 可能得到满意的答案,因为我们的理性不再发挥作用。

但哲学家就是这样,明知如此,还是 会一问再问,全力解答这些艰深问题。

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可爱之处,迷人之点吧

生活在这个大大的宇宙中的小小的我们,亦如星际尘埃,显得如此微渺。

不奇怪为什么 有那么多人信仰上帝,这个宇宙带给我们太多的秘密,让我们捉摸不透,所以有人选择将那 份好奇寄予在一个飘渺的物上。

抬头仰望星空,看不到天的边界,假借伟大的科学设备,越是看到星际无穷得庞大,越 是显得自身如此渺小;越是了解它多一分,越是对它多一份敬畏。

这便是哲学的魅力么

亲 爱的人类,你们感受到了么

公安海警学院三十六队 陈炜丹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 14 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 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

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 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

整本书篇幅很长,我前后一共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内容很多,对于哲学史 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 印象。

阅读前几章, 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 而越往下, 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 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 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 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 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

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 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 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

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 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

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非常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 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

书中的 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 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 我想, 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 界限。

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 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

一切都如同迷一样。

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 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

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 “ 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 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

”是啊, 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 也不能像南先生 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 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初级哲学书籍,讲述的是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一封由一个神秘的哲学导师寄来的信,从此开启了她学习哲学的道路.随着苏菲的经历,一系列哲学史的发展历程和哲学思想在我心中生根发芽,从而也引起我对这个世界谜团的好奇与思考.整本书篇幅很长,我前后一共花了两个多月才读完,内容很多,对于哲学史的发展过程,我记住的很少,但是作者独具匠心的构思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阅读前几章,以为本书的主角就是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而越往下,越觉得诡异,到苏菲十五岁生日的那场哲学宴会上,我才渐渐意识到,本书真正的主角是席德和她的少校父亲,而苏菲和艾伯特只是本书作者笔下的人物席德之父少校笔下塑造的人物,少校创造出这两个人以及他们的经历,写成一本书,作为给女儿席德的生日礼物.而奇怪的是,在少校的笔下,苏菲和艾伯特也渐渐感受到了这个创造者的存在,知道了自己的命运都掌握在他手中,于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脱离了少校的控制,获得了成功.这种被创造者逃离被安排的命运的构思,让我感觉很微妙,甚至感到思维有些被小小的扭曲了.很久以前就被灌输以一种思想,就是哲学书非常枯燥,难啃,所以这是我第一次尝试阅读哲学类的书籍,但它给了我惊喜并激起了我的思考和兴趣.书中的少校笔下的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它给我的启迪却很多,我想,作者用心良苦的构思,或许是要更直观地告诉我们,真实与虚幻其实并没有什么界限.而我们是谁,谁又是我们,我们是否真实的存在,还是如同苏菲和艾伯特一样,只是被一个更伟大的个体所操纵着的一些幻像而已 一切都如同迷一样.但无论如何,即使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解,世界仍旧存在,地球仍旧旋转,时间仍旧流逝,周而复始……或许这就是哲学吧!知名作家南方朔是这样评价本书的:《苏菲的世界》的小说部分,苏菲的主体自觉过程颇像侦探故事加上现代版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哲学加侦探,加幻想,再加上宇宙观,它让人心胸开阔,这不正是哲学爱智最古典的定义吗 是啊,虽然初次接触哲学的我还不能非常深刻地理解书中的一些内容,也不能像南先生那样作出深刻的评价,但是,我感受到,它唤醒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心和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思考,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刘镇铭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 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

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 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 60 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 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 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

青年时代的就曾说过:愚于近 人,独服曾文正。

而蒋介石更是顶礼膜拜,认为曾国藩为人之道,“足为吾人之 师资。

”蒋介石去世之前,一再叮嘱他的长子蒋经国要终生研究曾国藩。

可见曾 国藩影响之大。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位兄 弟的家书中。

曾国藩的家书,共有 330 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 个。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

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 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

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

在家 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 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 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 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 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 贴入微;、又是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 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 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 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 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 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 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我们的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 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 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学校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 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就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 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 6+1”的关系,6 个大人围绕着 1 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 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 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 “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 谈“平天下”。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 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 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 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 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称赞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 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

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 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 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 冠冕一代。

所以说虽然是在腐朽、封建的清王朝,曾国藩自有他的一套,但是现在的 我们也可以借鉴他好的一面,运用到平时的生活、工作、学习当中,让自己成 为一个有深度的人,对社会、国家,做点奉献,就算是默默无闻,哪怕没有他 那样流传百世,也要时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以绵薄之力回报社会和家人。

俗话说:文如其人。

读曾国藩的家书,好像听见他在耳边娓娓道 来,看不到丝毫厚黑、狡诈,也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政治家。

家书从曾 国藩由翰林院庶吉士初授官职到去世前不久,跨越近三十年。

除了思 想渐趋成熟外, 他的志趣仍然和少年读书时一样, 始终以读书人自居, 这决定了他对周围事物的看法,也成为他一生成功的基石。

他在信中 表述的对为学、作文、历史等等的认识,有很多经验值得后人学习, 按现在的话说, 即是他有非常好的学习方法和领悟能力。

他科举出身, 却深得教育大义,更加强调灵活大气、坚挺的文风。

他在家书中对自 己官场得失谈的较少,而始终牵挂在心的是少年时学习的误区,如字 体、天文等,这几乎成为他一生的遗憾。

同时,他官学并举,胸怀大 略,时时刻刻警戒自己:做官清廉、做人谦逊、做事勤劳。

对弟弟、 儿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功夫力透纸背,非一般官宦人家所能及。

感受最深的, 是他作为过来人对以前每个阶段读书方法和效果的 总结。

他的方法积极向上,深得儒家精神熏陶。

开始认为自己学术修 养已经可以了,可是准备写书时又认识到基础不扎实、涉及面窄,还 远远没有达到总结前人经验后再提炼的地步。

他讲究做人与作文融会 贯通,特别强调读书的意会和对人的教化作用,教导儿子“自古圣贤 豪杰、文人才士,其志事不同,而其豁达光明之胸大略相同。

以诗言 之,必先有豁达光明之识,而后有恬然冲融之趣”,“人之气质,由于 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于陶诗之识度不能领会, 试取其诗反复读之,若能窥其胸襟之广大,寄托之遥深,则知此公于 圣贤豪杰皆已登堂入室”。

对科举考试,他评论道:只有文丑而侥幸 者,断无文佳而埋没者;针对弟弟们的考试失利,建议他们从自身找 问题,而不是徇私舞弊,到主考官面前说情。

他总结了为学初始阶段 模仿和积累的必要,“收效较速,取径较便”。

对于通用学习方法,他 谈到“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有恒,作文宜苦思”。

读 经之法在于“耐”字,一句不通,不看下句;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 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他感叹少年十 五、六岁是人生长、读书的关键时期,自己到三十岁时方悟出文理之 意,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引以为重的知识。

除了读书习字之外,曾国藩也提到了修身养性、处理人际关系等 方面。

姑且不论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是非功过, 仅从个人角度来看, 历史上轰轰烈烈、建功立名的人物能做到功成而退、善始善终的人少 之又少。

而在晚清动荡的政局下,他以汉族耕读人家出身的背景,能 做到官居一品,爵至封侯,不仅需要足够的能力和魄力,更需要洞悉 人生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可以从曾氏家书中窥见一斑。

他在位居 高官时仍能以朴实的观念教育儿子,“陈岱云姻伯之子,比尔仅长一 岁,以其无父无母家渐清贫,遂尔勤苦好学,少年成名。

尔幸托祖父 余荫,衣食丰适,宽然无虑,遂尔酣豢佚乐,不复以读书立身为事”。

在大儿子 23 岁时,指出“今年二十三岁,全靠尔自己发愤,父兄师长 不能为力”;对小儿子则指出“生长富贵,但闻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 笑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知。

处境太顺,无困横激发之时,难期其 长进”。

他在京城权倾朝野,却规劝家人不要自高自大,插手地方政 事。

对同为高官的弟弟,他谈到“纵人以巧诈来,我仍以浑含应之, 以诚愚应之。

久之,则人之意也消;若钩心斗角,相迎相距,则报复 无已时耳”;“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

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 人惜余福,除却勤俭二字,别无做法”,“此时家门极盛,处处皆行得 通。

一旦失势,炎凉之态处处使人难堪。

故不如预为之地,不见不闻 之为愈也”,“吾辈在自修处求强则可,在胜人处求强则不可”。

从这 些言语里可以感受到他的坦诚大度和坚毅稳重,这些绝不是所谓厚 黑,完全是积极向上的认识和方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和现代社会卡 耐基、拿破仑·希尔等的成功学如出一辙。

读曾氏家书一个重要的收 获就在于能让读者直接与他对话,有助于纠正社会上某些观念的误 导。

曾国藩家书100字读后感

搬运自网络读曾国藩家书有感  曾国藩有名言,“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

”养活一团春意思,心里要有像春天一样的活力。

得生机盎然,得有情趣才有春意思。

落实到趣上,不止是说笑话逗乐,对人生而言这种趣其实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是对个人有重大意义。

做人得有志趣。

志向为主,趣有辅助作用,是可以动全身的辅助。

在乐观的情趣下的人生才是最有意义的。

这种乐观昂扬向上的趣本质上就是自然的本性。

在人生可能叫纯粹,爱情上可能叫纯洁。

每个儿童,来到世间都有这种纯真,天性使然,只是成长中,渐渐地成熟,老于世故了。

成就就是两头不再长、中间开始长的,曾国藩一生都保持这种纯真。

他身上这种天真烂漫不去。

十二岁时,离家六里去读书。

贪玩,不愿意跟父亲一起走,有时走着就要他背书。

他跟同学一起走,六里足够玩的。

曾国藩回家路上有土地庙,一天小心碰到了土地公公,碰倒了。

小朋友们幸灾乐祸。

立即告状。

你父亲一听,火了。

当地人迷信,怎么能这样呢

得倒霉了。

恼火。

当天把他好好收拾一顿,他恨这个土地公公,不就撞一下吗

害我。

第二天要去扶好,掏钱,重塑。

他更气了。

他也受当地文化影响也怕这个,但是心里憋得慌。

要报复他,怎么办呢

两天后,上学一个人,到土地公公那儿,拿着棍子,罚土地,带一匹马来,这是小朋友常用来当马骑的棍子。

他牵着他的马来的,看土地半天,搭在肩头上,指着神王说,搭帮(湖南话,是麻烦意)你,你给我看好我的马呀,走丢了,我找你。

每天一连一个月来这儿要他看好。

一个月后,饶了他。

这是小屁孩的心态。

有趣,意真。

惩罚时留有余地。

心里有这种天然之趣。

他在家训中说:“终身有忧处,终身有乐处。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也得终身有乐趣,要有生活的趣味,否则有什么意义

所以趣对人生意义重大。

  第二点,他觉得趣对亲情家庭意义重大。

他最小的女儿写回忆时也是满是趣味。

本可以富裕时过得清贫。

家庭生活中,他认为除了孝悌忠信之外,还要注重一个趣字。

像林语堂先生也是幽默大师,他说过,家人那里来,亲情来。

他主张,家人吃饭时,不要只顾着吃,应该聊聊天,说说话。

可能对健康不好,但是想想现代生活节奏多快,好不容易在一起吃饭,不说话不是典型的因噎废食吗

要珍惜这种的时光。

曾国藩和同僚一起吃还得一起开开玩笑。

他不是一个道貌岸然的人,他在误导之外,营造轻松的氛围。

曾纪泽后来教育子女,最大方法是陪孩子一起玩。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手段。

这种趣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肯定心智健康。

所以,他强调趣是对家庭而言。

  还有更重要的,第三点是对团队有重大意义。

他在团队中提倡智趣,有智慧的趣味。

团队像一个人,既要有组织性也要有生机与活力。

领导核心要注重智趣,去给团队一种积极生动的面貌。

治军严,但生活中也有趣。

一次,当两江总督时,县里的反总李元写公文送来。

公文用了移的文体。

这种文体应该用在相同级别的衙门间,是平行的公文。

这应该用上行公文。

秘书吓坏了,七品不到,曾是一品大员,用移,想不是要倒霉了,曾国藩当作没看见,秘书要来拿,他在封面上写了词:“团练反总李,行个平等礼,云何用移封敌体

”李元有意思呀,想跟我平起平坐呀

是故意的,还是不故意的

只调侃了一下,心里特得意。

他后来在日记里写了。

外头幕僚见者无不绝倒。

我坐在屋里装着没听见。

这人好玩。

团队里也注意这些。

那种自得劲

往远里说,孔子也是这样。

像子见南子的故事。

“子见南子,子路不说。

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南子是卫灵公夫人,生活作风有问题,名声不好。

孔子去见她,子路急了,质问他怎么去见她呢

孔子也急了。

赌咒,没什么事。

我发誓,没什么事。

有什么错事,天打五雷轰。

孔子急眼也发誓。

后世就奇怪,论语,都是孔子弟子写下的孔子言行,得维护孔子形象,怎么记下这样的糗事

不可能,是报复,这么想,是丧失了人生的智趣,这样写是为了记下充满童趣的有血有肉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可以做优秀华夏文明的文化符号。

这体现儒家生活的生机与活力。

所以趣才有生机活力与智慧。

这道理,放之四海而皆准。

观郦波教授评《曾国藩家书》有感……800字,原创谢谢不要网上的。

帮我朋友求的,求快点。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

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

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

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

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

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

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

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

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

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

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

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

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

小学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

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行什么礼节,这就是教育。

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

《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

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

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

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

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

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

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

不“修身”怎能“齐家”何谈“平天下”。

儒家思想伴随着中华文明不断丰富完善,可贵的是儒家能够将思想浸润贯穿到人们的具体行为规范中去,形成了完成的体系,内容与形式完美统一,取得了统治性的主流地位。

我们不主张“复古”,社会在前进,条件在变化,不加选择的复古无异于刻舟求剑般的可笑,“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时势异也”,我们的先贤们也明白这个道理。

但是黑格尔说过“存在就合理”,我们中华文明之所以能传承至今,独步世界,就不能否认我们传统文化的先进性的一面。

我们不应该全面就收,更不应该全面抛弃,而应该取其精华,传承、丰富、发扬。

我们的教材中应当适当的加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让孩子们多知道些“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并能够践行,在某种意义上说比功课成绩的提高更重要。

我建议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都来读一下《曾国藩家书》,这些书信中富含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300字左右的有没

我看了《曾国藩家书》心里满怀激动。

我心想:是哪个糟温的老师出的题,他家的事关我屁事。

这就是我的读后感

《曾国藩全集》读后感500字 3篇

国庆假期,回家闲逛,老爸叫我读读他购买的那套《曾国藩家书》和另一本由唐浩明撰写的《曾国藩全集》,无独有偶,同学也叫我看看“凤凰网”的一个专题——《重读曾国藩:体味中国传统精英最后的辉煌》,于是我便忍住内心许多不断的不快,埋头读了下去。

实话实说,“凤凰网”关于曾国藩专题的导语很诱人:中国历史上曾经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秉承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念,对国家、民族有着普通人不可理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诚然,在近世100多年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儒学、儒家,乃至儒士都被激进的批判者斥作守旧、陈腐的代名词,而随着新思维逻辑的普及,“肉食者鄙”的观念被发挥到了极致,中国士大夫自身的优点和价值也被贬损殆尽。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沈从文自转读后感800字

下一篇:曹操献刀读后感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