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读后感
数学我爱你大数学家的故事读后感
篇一:今天我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这一篇文章,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
华罗庚小时候是个调皮、贪玩的孩子,可对数学却很感兴趣。
他在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华罗庚失学了,他回到家后只能依靠卖点小东西生活。
不能上学并没有阻挡华罗庚爱学习的势头,他从此以后便自己学,一年到头华罗庚几乎每天都要用十几个小时来学习,勤奋好学的他走进了数学王国……。
1932年在熊庆来教授的帮助下,华罗庚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当一名管-理-员,他一人干几个人的事,却还在继续自学……。
功夫不负有心人,华罗庚终于成了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故事》我明白了,一个人不论干什么事都要坚韧不拔,那样才可以达到自己的要求,实现自己的梦想!暑假里,我读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数学家的故事》,讲述了许多数学名人的故事。
比如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高斯……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关于祖冲之的故事。
数学小故事读后感
华罗庚是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金坛县一个小商人的家庭。
他天资聪慧,自幼酷爱数字。
19岁那年,他凭着自学的数学功底,指出一位大学教授的论文有错,并写出了《苏家鸲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
后来他长大后去了美国。
月薪达20000美元,有小汽车和洋楼。
但他常说:“梁国虽好,非久居之乡
”后来他回到回到祖国,于1958年去世,享年75岁。
《100个数学故事》读后感600字
1 数学家华的小故华罗庚简介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 出生于江苏常坛区,祖籍江苏。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联邦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中国第一至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他是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与多元复变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有“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华—王方法”等。
主要荣誉:华罗庚为中国数学发展作出的贡献,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中国数学之神”,“人民数学家”。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大师,他的名字在美国施密斯松尼博物馆与芝加哥科技博物馆等著名博物馆中,与少数经典数学家列在一起,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2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3年被选聘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1985年当选为德国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
被授予法国南锡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荣誉博士。
建国六十年来,“感动中国一百人物之一”。
2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一 有一次,他被叫去看卖棉花的铺子,这时有个妇女去买棉花,华罗庚正在演算一个数学题,那个妇女问:“一包棉花多少钱
”然而勤学的华罗庚却没有听见,就把算的答案答了一遍,那个妇女尖叫起来:“怎么这么贵
”这时的华罗庚才知道有人来买棉花,就说了价格,那妇女便买下一包棉花走了。
华罗庚正想坐下来继续演算时,才发现刚才算题目的草纸被妇女带走了。
这下可急坏了华罗庚,于是,他便不顾一切地去追,一个黄包车师傅见了,便让他坐车追,后来终于追上了,华罗庚不好意思地说:“阿姨,请,请把草纸还给我。
”那妇女生气地说:“这可是我花钱买的,可不是你送的。
”华罗庚急坏了,于是他说:“要不这样吧
我花钱把它买下来。
”正在华罗庚伸手掏钱之时,那妇女好像是被这孩子感动了,不仅没要钱,还把草纸还给了华罗庚。
这时的华罗庚才微微舒了口气,回家后,又演算起来。
3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学习中,既肯下苦功,又善动脑筋。
他十四岁的时候,有一次,数学老师王维克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剩二,五五数之剩三,七七数之剩二,问物几何?”此题出自古代的《孙子算经》,意思是说:有一种东西,不知道数量,如果三个三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五个五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三;七个七个地去数它,最后剩二。
问这种东西共有多少。
王老师刚把题读完,华罗庚的答案就脱口而出了:“二十三!” “怎么,你看过《孙子算经》?”王老师惊诧地问。
华罗庚回答说:“我不知道《孙子算经》这本书,更没有看过。
” “那你是怎么算出来的?”王老师又问。
华罗庚有板有眼地答道:“我是这样想的,三个三个地数,余二,七个七个地数,余二,余数都是二,那么,总数就可能是三乘七加二,等于二十三,二十三用五去除,余数又正好是三,所以,二十三就是所求的数了。
” “啊——”王老师简直被惊呆了,“算得巧,算得巧!” 4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三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一本《科学》杂志。
看着看着,不禁拍案叫绝:“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
最后还是一位江苏籍的教员想了好一会儿,才慢吞吞地说:“我弟弟有个同乡叫华罗庚,他哪里教过什么大学啊!他只念过初中,听说是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
” 熊庆来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
他当即做出决定,将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
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
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一种逻辑思维活动。
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
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儿。
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夜两夜就看完了。
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外着名的数学杂志陆续发表。
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
可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个访问学者。
因为做访问学者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
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
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
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华罗庚以一种热爱科学,勤奋学习,不求名利的精神,献身于他所热爱的数学研究事业。
他抛弃了世人所追求的金钱、名利、地位。
最终,他的事业成功了。
华罗庚把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华罗庚把数学应用到工农业生产上,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四 同学们都知道,华罗庚是一位靠自学成才的世界一流的数学家。
他仅有初中文凭,因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得到数学家熊庆来的赏识,从此华罗庚北上清华园,开始了他的数学生涯。
1936年,经熊庆来教授推荐,华罗庚前往英国,留学剑桥。
20世纪声名显赫的数学家哈代,早就听说华罗庚很有才气,他说:“你可以在两年之内获得博士学位。
”可是华罗庚却说:“我不想获得博士学位,我只要求做一个访问者。
”“我来剑桥是求学问的,不是为了学位。
”两年中,他集中精力研究堆垒素数论,并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哥德巴赫问题发表18篇论文,得出了着名的“华氏定理”,向全世界显示了中国数学家出众的智慧与能力。
1946年,华罗庚应邀去美国讲学,并被伊利诺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
当时,不少人认为华罗庚是不会回来了。
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
1950年,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优裕生活,回到了祖国,而且还给留美的中国学生写了一封公开信,动员大家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
他在信中坦露出了一颗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
华罗庚从海外归来,受到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他回到清华园,被委任为数学系主任,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从此,开始了他数学研究真正的黄金时期。
他不但连续做出了令世界瞩目的突出成绩,同时满腔热情地关心、培养了一大批数学人才。
为摘取数学王冠上的明珠,为应用数学研究、试验和推广,他倾注了大量心血。
据不完全统计,数十年间,华罗庚共发表了152篇重要的数学论文,出版了9部数学着作、11本数学科普着作。
他还被选为科学院的国外院士和第三世界科学家的院士。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得了极大的荣誉。
6 数学家华罗庚的小故事五 华罗庚的父亲是经营杂货店的小业主,由于经营惨淡,家境每况愈下,致使上中学不久的华罗庚辍学,当了杂货店的记账员。
在繁琐、单调的劳作中,他并没有放弃最大的嗜好--数学研究。
正在他发奋自学时,灾难从天而降--他染上了可怕的伤寒症,被医生判了“死刑”。
然而,他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但左腿却落下了终生残疾。
他常挂在嘴边的是这样一句话:“所谓天才,就是靠坚持不断的努力。
” 这位没有大学文凭的数学家,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刻苦自学,于1930年,以《苏家驹之代数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的论文,而使中国数学界刮目相看。
后被熊庆来教授推荐到清华大学数学系任助教。
在这里,他得益于熊庆来、杨武之的指导,学术上得以长足进步,并逐渐树立起他在世界数学界的地位。
1948年应美国一所大学骋请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他毅然放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携妻儿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后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
他十分重视和倡导把数学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并亲自组织和推广“优选法”、“统筹法”,使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他一生勤奋耕耘,共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10部专着。
作为数学教育家,他培养出陈景润、王元、陆启铿等一批优秀的数学家,并形成了中国数学学派,有的人已成为世界级的数学家。
1985年6月12日,华罗庚在日本讲学时,因突发心肌梗塞而去世,终年75岁。
一生以“最大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自勉的华罗庚,将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