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鬼》读后感300字
沈从文的短篇小说《山鬼》 读后感
赏析】山鬼,即山神,按照郭沫若先生的说法,这里的山鬼,即宋玉《高唐赋》中所写的巫山神女。
本诗介于抒情诗与叙事诗之间,描述了神女的爱情故事,情节清晰、场景生动。
主要内容是写女神去赴约会,然而对方并没有如约出现,女神伤心失望,感到无限的痛苦。
心理描写非常细腻,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忘记她作为山神的身份,而把她当做一个多情而柔美的凡间女子。
当然,这个爱情故事,有一个独特的背景和氛围。
女神出场,如同大自然的精灵,薜荔为衣,女萝为带,浑身散发着山间的灵秀之气,美丽而清澈。
赤豹为驾,文狸随后,香车桂旗,又在华美之中充溢着威严。
总的看来,女神的形象,是秀美、华贵、威严的混合体,在大自然的背景中,是超凡脱俗的,也可以说是“惊艳”的。
而若隐若现、飘忽迷离的感觉,又平添了几分神秘感。
不过,“含睇”、“宜笑”等句,将这个神秘的女子拉回了凡间。
她也像凡间女子一样,对爱情充满憧憬。
女神很自信,她幸福地设想,如果意中人此刻看到自己,那会是怎样的爱慕啊
(二) (2)然而,情人并未准时赴约,女神于是登山远眺。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二句,描绘了感人至深的场面:女神站在山顶,望着情人可能来的路。
脚下,是茫茫的云海。
在苍茫广阔的背景下,女神的身影显得孤单而执著。
等了很久,情人仍然没有到来。
天气越来越坏了,浓云密布,阴雨如晦。
这几句既是写景,同时也是写情。
“岁既晏兮孰华予”,既是说时光流逝,天色已暗,同时也表达了女神对于青春难驻的感慨。
如此令人惊艳的美人,突发迟暮之感,是多么让人为之感伤啊
“君思我兮不得闲”,是为对方开脱。
但这种自我安慰,最终还 是无法平复失恋的痛苦。
按照清代学者陈本礼的说法,此句“既怨之,复谅之,状鬼之声情独绝”,一片痴心呼之欲出。
不少学者认为,这首诗跟屈原的大多数作品一样,实际上是借男女之情来比喻君臣之义。
这个观点应该是不太恰当的。
诗中所写,无论是自然景色,还 是女神的感情描写,都具有浓重的尘世气息和深切的真情实感,我们从中看不到“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痕迹。
沈从文虎雏读后感
从《虎雏》看沈从文小与其说沈从文对政治有着天生的抵触,毋宁说沈从文从来就不曾试图把文学和政治分离开来。
我愿意称他为最具悲悯情怀的文学家。
他没有鲁迅的犀利,一定要为国民开出一剂药方。
他更不会如郭沫若一般,诗歌口号化,戏剧宣传化,让创作深深打上政治意识形态的烙印。
他不喜任何一个政权策略,他就是要一心一意地用文学打造一个神庙出来,人人得以供奉美善。
当五四新文化运动用白话文学打开国民闭塞的心窗时,那启蒙和救亡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企图渗透其中,不可否认第一代文学巨匠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更是迫不及待地在思想上有所播种,他们对文学创作的耕耘仅仅限于投石问路。
那号称让现代文学开始并迅速走向成熟的鲁迅,一直遗憾自己没有创作出长篇小说,后半生陷入无穷尽的论战中,他的思想呈现出支离破碎的片断状,太过于贴近现实而让他走上形而上的哲学意味变得不可能。
用鲁迅的太过实际来衬托沈从文我觉得似乎有某些道理可言。
沈从文并不是一个不谙世事的人,他目睹人民于水火并不比第一代文学巨匠少多少。
也许正是如此,他对任何政论的言说都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而至于给所有的政权投掷去不信任的目光。
他只想着借文学的美和善来改造世道良心。
他对潜意识和人类欲望的探索只是他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
不与当时的文学语境合拍是自然而然。
这也是他进入新中国面临转型却找不到新话语的苦恼所在。
他一生就是这样执著的认识世界。
所以他只好选择改行,从此失语。
文学史上的文学巨匠就这样被活着夭折。
我选择重读沈从文在于近日翻看《转折的时代——40-50年代作家研究》有感。
沈从文颇让我感动的一点在于他的天真。
此天真绝非少童之天真,而是文学观念的朴质。
他把善恶泾渭分明的呈现。
我姑且称呼他表现城市文明的文学叫城市文学,表现乡土的文学叫作乡土文学吧。
这两者间的二元对立清晰可辨。
他一旦描写起少爷太太,似乎他们就是人性恶的一拨人,披着道貌岸然的衣服,做着伪君子的事情。
而一旦写起翠翠、三三等女孩子形象一如自然神垂青着的小灵兽。
而当我读到《虎雏》一文时,心里悠然生发出对沈从文的同情。
我无法对这篇做出文学史意义的鉴定,但我意识到,这里面充满着矛盾的对话意味。
故事的内容很简单,“我”作为读书人,一心想要把做军官的六弟身边的小兵培养成读书人。
他为这个年轻人付出了物质和精神上的代价,而最终这个小兵还是伙同一个兵杀了人,逃往异地。
故事结构很简单,我和六弟是两个对立的阵营。
我和六弟显然代表着两种思想。
毫无疑问,我是文学救国论,从读书识字振兴文化来立人。
六弟则是当兵做官,安身立命。
六弟的阵营成员还包括一个王将军。
王将军的身份颇具意味,他和“我”曾为同学,而最终当上了军官,背弃了自己当初的梦想,有声势有地位。
王将军出现的使命就是劝说“我”让小兵回部队,好像自己是个活生生的榜样。
三多则扮演了一个犹大的角色。
他不仅诱拐小兵逍遥自在,更重要的在于小兵就是受了他的挑唆,伙同他杀了人,只能远走他乡。
“我”无论如何不能想象到如此的结局,他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无法理解自己的理智竟然被一个美丽的外表迷惑。
阅读小说的感受就是作者还是有一个预设,小兵的发展将不会如我所愿。
我设想的结局是小兵最终离开“我”,还是回了部队。
因为小说时时用六弟的嘴说明小兵内敛的外表下怀着颗诡异的心。
然而小兵令“我”满意的是对我无比顺从,学习刻苦努力,确实有立志做读书人来强国的愿望。
沈从文第一次让我感觉到没有那种天真的蛮横,对城市贵族一意孤行的平面化揭丑,和对乡土无比眷恋的赞颂。
在读者看来“我”和六弟两个阵营的斗争仿佛都有着平等的对话意识。
首先,“我”和六弟对小兵充满着喜爱,尽管两个人的信仰相距甚远,两个阵营的初衷却都是为了小兵的将来。
读者在阅读中只能看着情节怎么走下去,而不是聆听作者的声音,看这两方总有一方胜出。
其次,小兵外表俊美,长了一幅读书人的样子,是迷惑“我”的致命原因。
他内心有着一股蛮力。
尽管如此,还能背叛六弟,放下刀枪,师从“我”,实在是可塑之才。
这一点让“我”深深的感动。
这是沈从文颇为吊诡的一笔。
非不如此写不能表现我愿望失败之痛,也不能说明六弟愿望落空之诧异。
小兵的出路成了令人关心的问题。
他从令人充满希望到让人揪心,即出乎“我”的意料,也出乎读者意料,然而作者也没有任何表态,他的开放性让我突然对沈从文感到陌生起来。
毫无疑问,沈从文该篇的对话性和鲁迅的《在酒楼上》和《孤独者》不同,鲁迅的两篇只能看作是他的分身术,并且对于国民性和知识分子启蒙身份受到冲击的抑郁溢于言表,都是鲁迅的自说自话而已。
作品中构成张力而不能和读者构成对话性,因而我们在了解他孤独的同时,感受到的是知识分子责任难以坚守的悲哀,以及反抗绝望的毅然决然,对于这样的悲剧英雄我们深表同情。
而沈从文这篇的对话意识分明让我们看出了他的困惑。
他已经流露出一种茫然,那就是知识分子渴望获得改造国民的成就感,而事实上他不仅失败了,并且失败的没有一点儿挽回的余地。
他不能把握这种意外的结局,就像不能阻止厄运的发生。
那种具有超自然的力量尽管是人性恶的折射,却让沈从文意识到了,启蒙失败不失败不光有着被启蒙者有吃掉启蒙者的危险性,更有着一种宿命的东西存在。
我认为看与被看,吃与被吃只是一种偶然的原因,是鲁迅发掘出的一种现实存在,而不能说明这是社会的普遍问题。
我想这也大概就是沈从文最终从欲望本身探讨人的存在的一个滥觞吧。
“我”对于自己天真的信赖小兵也表现出一定的自责,颇具反讽意味。
“因为我连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子,还为他那外表所迷惑,不能瞭解,怎么还好说懂这样那样。
至于一个野蛮的灵魂,装在一个美丽盒子里,在我故乡是不是一件常有的事,我还不大知道;我所知道的,是那些山同水,使地方草木虫蛇皆非常厉害。
”这一段文章让我想到了法国关于环境决定人之性格的理论,从而影响他们文学创作的风格。
这一段是不是“我”试图解释小兵幡然变化的内在原因呢。
总之,这样一解释倒也显出“我”的愚钝。
“我的性格算是最无用的一种型,可是同你们大都市里长大的读书人比较起来,你们已经就觉得我太粗糙了。
”这句话像是自我解嘲,倒是和隐含作者合二为一了。
对《诗经》中《山鬼》的翻译及理解
1.最初见于屈原(名平,楚国人)的。
描写了一位极其有气质的美女形象,也被传说为一个山林中的神女(详见后文)。
2.山神。
:“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
” 北齐 樊逊 :“山鬼效灵,海神率职。
” 明 高启 诗:“客来岂先知,定有山鬼报。
” 郭沫若 第二幕:“第九人为山鬼,女像,面色蓝,手执桂枝。
” 3.山精。
传说中的一种独脚怪物。
南朝 宋 郑缉之 :“ 安固县 有山鬼,形体如人而一脚,裁长一尺许,好噉盐,伐木人盐辄偷将去。
不甚畏人,人亦不敢犯,犯之即不利也。
喜於山涧中取食蟹。
” 唐 杜甫 诗:“山鬼独一脚,蝮蛇长如树。
” 清 洪亮吉 诗:“书声出户虫不鸣,山鬼一足深宵行。
人头鱼身惯窥户,见惯不怪心能平。
” 4.泛指山中鬼魅。
唐 杜甫 诗:“卧病识山鬼,为农知地形。
”卷七九:“山鬼哭於藂林,孤魂号於绝域。
” 元 萨都剌 《过居庸关》诗:“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 [编辑本段]楚辞 山鬼 作者:屈原 出处:《九歌》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 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 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 留灵修兮憺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于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 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 雷填填兮雨冥冥,猿啾啾兮狖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译文】 仿佛有人经过深山谷坳,身披薜荔啊腰束女萝。
含情流盼啊嫣然一笑,温柔可爱啊形貌娇好。
驾着赤豹啊紧跟文狸,辛夷为车啊桂花饰旗。
披着石兰啊结着杜衡,折枝鲜花啊聊寄相思。
竹林深处啊暗无天日,道路险峻啊独自来迟。
孤身一人啊伫立山巅,云海茫茫啊浮游卷舒。
山色幽暗啊白昼如夜,东风狂舞啊神灵降雨。
我痴情等你啊忘却归去,红颜凋谢啊怎能永葆花季
我在山间采撷益寿的灵芝,岩石磊磊啊葛藤四处缠绕。
抱怨公子啊怅然忘却归去,你思念我啊却没空到来。
山中人儿就像杜若般芳洁,口饮石泉啊头顶松柏。
(心念公子啊暗自沉吟,)你想我啊是真是假。
雷声滚滚啊细雨蒙蒙,猿鸣啾啾啊夜色沉沉。
风声飒飒啊落木萧萧,思慕公子啊独自悲伤。
【山鬼的形象】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全诗将幻想与现实交织在一起,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作者以人神结合的方法塑造了美丽的山鬼形象: 她披戴着薜荔、女萝、石兰和杜蘅,乘着赤豹拉的辛夷车 车上插着桂枝编织的旗,身边跟着长有花纹的花猫…… 其衣食住行无不带有强烈的神性和野性色彩,又与山鬼的身份地位相适应 然而山鬼的容貌体态和情感变化又都是正常人的表现 她感叹青春不能永驻,期盼爱人早些到来,不来则忧伤孤独…… 这种人神合一的形象创造,正是屈原诗歌中的一贯方法 【赏析】: 《山鬼》出自《九歌》的第九首。
《九歌》是一组祀神的乐歌,据说是[屈原]在民间祀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修改而成的。
《九歌》中有不少篇章描述了鬼神的爱情生活,如《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等,本文也是如此。
[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仍称[山鬼]。
《山鬼》采用[山鬼]内心独白的方式,塑造了一位美丽、率真、痴情的少女形象。
全诗有着简单的情节:女主人公跟她的情人约定某天在一个地方相会,尽管道路艰难,她还是满怀喜悦地赶到了,可是她的情人却没有如约前来;风雨来了,她痴心地等待着情人,忘记了回家,但情人终于没有来;天色晚了,她回到住所,在风雨交加、猿狖齐鸣中,倍感伤心、哀怨。
赏析 诗的第一节主要从各方面描绘了[山鬼]的美好。
“若有人”一词,准确地传达出[山鬼]给人的迷离惝恍、来去飘忽之感。
“被薜荔兮带女罗”以及下文中的“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等写[山鬼]的装束,既活画出[山鬼]这样一位身为山林之神的自然女儿的形象,又暗示了她外表和内心的美好,这也是[屈原]的善于以香草比美好品德的手法的体现。
“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山鬼]的这两句突如其来的自夸,就好像演员在舞台上的第一个亮相,其美好形象让读者眼前一亮。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没有仔细地描摹[山鬼]的外貌,而是借她的爱人之口来赞美她的神态之美。
这不禁令人想到《诗经·卫风·硕人》对“硕人”的美貌的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面几句穷形尽相的比喻固然煞费创作者的苦心,可欣赏者们并不太领情,而“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能见出“硕人”女儿情态与生命活力的诗句才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誉。
《山鬼》中的这句诗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何况它是出自[山鬼]的爱人之口呢!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山鬼]在赴约途中,想起爱人对自己的赞誉,不禁满心欢喜,此时更恨不得马上与爱人见面。
为了与爱人见面,她还特意准备了礼物:“折芳馨兮遗所思。
” 第二节写[山鬼]在约定处焦急等待爱人的情景,见出她温柔、痴情的性格。
天色变了,下起雨来,由于还没见着爱人,[山鬼]并不甘心就此回家。
“岁既晏兮孰华予”一句,写出古今女子共有的心理:对于时时威胁到自己青春容颜的时光流逝,惟一可令她们感到欣慰和放心的就是爱人对她们的欣赏和宠爱;如果爱人不在身边呢,自然容颜暗淡,没有光彩了。
这句心理描写,使[山鬼]形象更多了凡俗气息,更让人觉得她的亲切、可爱。
而类似的表达在后世诗歌中是屡见不鲜的,如“古诗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里就有“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在长久的等待中,[山鬼]不免要揣想,他到底因为什么不来赴约呢
“君思我兮不得闲”既是为爱人开脱,也是自我宽解之词吧。
第三节写总也不见爱人到来,[山鬼]开始心生疑惧,随着希望彻底落空,[山鬼]对爱人不禁有所怨愤。
“山之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阴松柏”赞美[山鬼]的美好高洁;“君思我兮然疑作”承上“君思我兮不得闲”而来,至此时,[山鬼]的忍耐已到了极点,她不由自主地要往坏的方面想;天黑了,雷声隆隆,雨大起来了,猿狖也凄厉地鸣叫起来,风飒飒地吹过树林,——这一切,让[山鬼]倍感孤独、凄凉,她怎能不抱怨呢
“思念你只会徒然地让我饱尝忧愁啊!” 这首诗情感线索清晰,与此相应的是,诗人善于借助景物描写来烘托、渲染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这在第二、三节中表现得尤其明显。
第二节中,看到爱人并没有如约前来,[山鬼]愉快的心情蒙上了阴影,而天气也是“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第三节,在爱人终于不至,[山鬼]无限伤心、哀怨之时,风雨也更猛烈起来,并夹杂着猿狖的哀鸣。
本篇是祭祀山鬼的祭歌。
楚国神话中有巫山神女的传说, 本篇所描写的可能就是早期流传的神女形象。
她只能在夜间出现,没有神的威仪,和《九歌》中所祀的其他神灵不同。
歌辞全篇都是巫扮山鬼的自白。
读这首诗先得注意两点:一是“山鬼”究竟是女神还是男神
宋元以前的楚辞家多据《国语》、《左传》所说,定山鬼为“木石之怪”、“魑魅魍魉”,而视之为男性山怪。
但元明时期的画家,却依诗中的描摹,颇有绘作“窈窕”动人的女神的。
清人顾成天《九歌解》首倡山鬼为“巫山神女”之说,又经游国恩、郭沫若的阐发,“山鬼”当为“女鬼”或“女神”的意见,遂被广泛接受。
本文的品赏即以此说为据,想来与诗中所述山鬼的形象也更为接近〖注一〗。
苏雪林提出《九歌》表现“人神恋爱”之说以后,大多数研究家均以“山鬼”与“公子”的失恋解说此诗,笔者却以为不妥。
按先秦及汉代的祭祀礼俗,巫者降神必须先将自己装扮得与神灵相貌、服饰相似,神灵才肯“附身”受祭〖注二〗。
但由于山归属于“山川之神”,古人采取的是“遥望而致其祭品”的“望祀”方式,故山鬼是不降临祭祀现场的。
本诗即按照这一特点,以装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入山接迎神灵而不遇的情状,来表现世人虔诚迎神以求福佑的思恋之情。
诗中的“君”、“公子”、“灵修”,均指山鬼;“余”、“我”、“予”等第一人称,则指入山迎神的女巫。
说明了这两点,读者对这首轻灵缠绵的诗作,也许可品味到一种不同于“人神恋爱”说的文化内涵和情韵了。
你看,此诗一开头,那打扮成山鬼模样的女巫,就正喜孜孜飘行在接迎神灵的山隈间。
我们从诗人对巫者装束的精妙描摹,便可知道楚人传说中的山鬼该是怎样倩丽,“若有人兮山之阿”,是一个远镜头。
诗人下一“若”字,状貌她在山隈间忽隐忽现的身影,开笔即给人以缥缈神奇之感。
镜头拉近,便是一位身披薜荔、腰束女萝、清新鲜翠的女郎,那正是山林神女所独具的风采
此刻,她一双眼波正微微流转,蕴含着脉脉深情;嫣然一笑,齿白唇红,更使笑靥生辉
“既含睇兮又宜笑,着力处只在描摹其眼神和笑意,却比《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之类铺排,显得更觉轻灵传神。
女巫如此装扮,本意在引得神灵附身,故接着便是一句“子(指神灵)慕予兮善窈窕”——我这样美好,可要把你羡慕死了:口吻也是按传说的山鬼性格设计的,开口便是不假掩饰的自夸自赞,一下显露了活泼、爽朗的意态。
这是通过女巫的装扮和口吻为山鬼画像,应该说已极精妙了。
诗人却还嫌气氛冷清了些,所以又将镜头推开,色彩浓烈地渲染她的车驾随从:“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这真是一次堂皇、欢快的迎神之旅
火红的豹子,毛色斑斓的花狸,还有开着笔尖状花朵的辛夷、芬芳四溢的桂枝,诗人用它们充当迎神女巫的车仗,既切合所迎神灵的环境、身份,又将她手燃花枝、笑吟吟前行的气氛,映衬得格外欢快和热烈。
自“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以下,情节出现了曲折,诗情也由此从欢快的顶峰跌落。
满怀喜悦的女巫,只因山高路险耽误了时间,竟没能接到山鬼姑娘(这当然是按“望祀”而神灵不临现场的礼俗构思的)
她懊恼、哀愁,同时又怀着一线希冀,开始在山林间寻找。
诗中正是运用不断转换的画面,生动地表现了女巫的这一寻找过程及其微妙心理:她忽而登上高山之巅俯瞰深林,但溶溶升腾的山雾,却遮蔽了她焦急顾盼的视野;她忽而行走在幽暗的林丛,但古木森森,昏暗如夜;那山间的飘风、飞洒的阵雨,似乎全为神灵所催发,可山鬼姑娘就是不露面。
人们祭祀山灵,无非是想求得她的福佑。
现在见不到神灵,还有谁能使我(巫者代表的世人)青春长驻呢
为了宽慰年华不再的失落之感,她便在山间采食灵芝(“三秀”),以求延年益寿。
这些描述,写的虽是巫者寻找神灵时的思虑,表达的则正是世人共有的愿望和人生惆怅。
诗人还特别妙于展示巫者迎神的心理:“怨公子兮怅忘归”,分明对神灵生出了哀怨;“君思我兮不得闲”,转眼却又怨意全消,反去为山鬼姑娘的不临辩解起来。
“山中人兮芳杜若”,字面上与开头的“子慕予兮善窈窕”相仿,似还在自夸自赞,但放在此处,则又隐隐透露了不遇神灵的自怜和自惜。
“君思我兮然疑作”,对山鬼不临既思念、又疑惑的,明明是巫者自己;但开口诉说之时,却又推说是神灵。
这些诗句所展示的主人公心理,均表现得复杂而又微妙。
到了此诗结尾一节,神灵的不临已成定局,诗中由此出现了哀婉啸叹的变徵之音。
“靁填填兮雨冥冥”三句,将雷鸣猿啼、风声雨声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一幅极为凄凉的山林夜景。
诗人在此处似乎运用了反衬手法:他愈是渲染雷鸣啼猿之夜声,便愈加见出山鬼所处山林的幽深和静寂。
正是在这凄风苦雨的无边静寂中,诗人的收笔则是一句突然迸发的哀切呼告之语:“思公子兮徒离忧
”这是发自迎神女巫心头的痛切呼号——她开初曾那样喜悦地拈着花枝,乘着赤豹,沿着曲曲山隈走来;至此,却带着多少哀怨和愁思,在风雨中凄凄离去,终于隐没在一片雷鸣和猿啼声中。
大抵古人“以哀音为美”,料想神灵必也喜好悲切的哀音。
在祭祀中愈是表现出人生的哀思和悱恻,便愈能引得神灵的垂悯和呵护。
不知山鬼姑娘听到这首祭歌,是否也能怦然心动,而赐给世人以企盼的福佑
【注释】 ①以此诗“采三秀兮于(於)山间”,“于”不该与“兮”相重,而断定“于山”为“巫山”,山鬼为“巫山神女”。
其实,这种句式在本诗即有,如“云容容兮而在下”,“兮”与“而”亦不妨相重。
则“于”不必读作“於(巫)”,此山鬼自是民间传说的女山神,而无证据必为“巫山神女“。
②《史记·封禅书》记齐人少翁语日:“上(指武帝)即欲与神通,宫室、被服(即环境、装扮)非象神,神物不至。
”荆楚民间迎“紫姑”神,亦须“作其形(紫姑形貌)迎之”(《荆楚岁时记》)。
都证明了巫风迎神、降神的这一特点。
【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39~约前278)。
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
本世纪中,曾被推举为世界文化名人而受到广泛纪念。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 1篇。
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
在语言形式上,屈原作品突破了《诗经》以四字句为主的格局,每句五、六、七、八、九字不等,也有三字、十字句的,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句中句尾多用“兮”字,以及“之”“于”“乎”“夫”“而”等虚字,用来协调音节,造成起伏回宕、一唱三叹的韵致。
总之,他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巨大的创造性。
求一篇沈从文《遥夜》的读后感
xcxvcxvb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