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读后感800字
命若琴弦读后感100字
[转--《命若琴弦》读后感]转--《命若琴弦》读后感2011-02-27 01:52转--《命若琴弦》读后感一个作家,首先他是人,一个完整的人,哪怕有身体的缺陷,转--《命若琴弦》读后感。
作家对于读者,呈现于文字背后而见,清晰而又模糊。
对于史铁生,我更多了一份猜想。
阅读史铁生的作品,是阅读他本人。
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如此将自己融于作品的人。
阅读他的作品,是在进行一项神圣的精神洗礼;而阅读他本人,那是在接受一个人间奇迹。
史铁生,让我自觉不自觉地参与了他的理想世界。
对于身残的史铁生,开始并没有志坚。
曾经千方百计寻找自杀机会的史铁生,不会想到今天已获得如此多人的认可。
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它为活着找到了充分的理由。
他选择了写作,写作成了他的生存方式。
可以说,他是被生活逼上文学道路的,可他却比比别人走得更远,因为人的残缺证明了神的完美。
因为身残,他有了更多的思考机会;因为身残,他更多地关注人的精神;因为身残,他更懂得了人的生存境地;因为身残,他…所有这些,为他铸就了长远的文学道路,而且越走越远。
读完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我更加知道为自己找到生活的理由是多么重要。
老瞎子的师傅在临终前告诉他有一张复明药方,但非要弹断一千根琴弦,否则就不灵。
这张药方支撑着老瞎子走过了七十多个春夏秋冬,老瞎子唯一的人生目标就是将一千根琴弦弹断,以图看到世界一眼。
后来,老瞎子发现复明药方不过白纸一张,复明计划失败,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他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记住,是一千二百根
老瞎子知道,这一千二百根琴弦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小瞎子的生命。
他们的生命就寄托在脆弱的琴弦上,这是否是一个玩笑
琴弦脆弱但有韧性,人的生命也应该如此吧
作者为老瞎子和小瞎子设计了一个人生的目标,可却又不让他们去实现。
因为实现,等于破灭。
老瞎子找到药方,发现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才明白师傅的良苦用心。
可破灭,终究还是破灭,它不可能回到从前,不可能再有以前生活的热情,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怎么让小瞎子坚强地活下去。
他应该做到了,因为小瞎子相信了。
这时,老瞎子才真的是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读后感《转--《命若琴弦》读后感》。
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
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
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
史铁生也是这样。
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如果没有孤独,爱就失去了意义;如果没有欲望的痛苦,就得不到实现欲望的欢乐;如果人永远不死,那么人就像波伏娃的名著《人皆有死》中那个死不了的福斯卡那样,变得乏味透顶。
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
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也是人区别与动物的主要标志。
人必须选择一种东西作为生存意义的证明。
史铁生选择的是写作。
但是,写作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存在?若作为一种生存的目的,作为一种具体的,功利的目标,那么人就会被写作囚禁起来,就会失去生存的意义本身。
而在史铁生看来,写作无非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方式,一种意义的证明,只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不得不写作。
(《我与地坛》)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这不是一种行尸走肉的混日子,而是一种生存哲学。
余华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人们生存的苦难,作为什么也反抗不了的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也许为了活着而活着是最明智的人生选择。
史铁生和余华当然有很大的不同,史铁生认为人要把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
毕竟,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而余华是理性反叛者。
但两人都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因为残缺,完美才得以显现。
史铁生意识到:所有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残疾。
人生而就有缺陷,问题,不可能完美。
对于很多人的精神缺陷,身体缺陷又算得了什么呢?史铁生是理想主义者,因此他要用文学去弥补人们的精神缺陷。
有的把史铁生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1985年之前写的是残疾的人,之后写的是人的残疾,人的缺陷和问题。
史铁生用自己的心灵营造了一个巨大而无垠的精神空间,让无数的人在此遨游,得到精神的洗涤和锤炼。
在为自己找到活着的理由之后,史铁生在为别人寻找活着的理由。
史铁生当然算得上是经历过绝境了,绝境从来是这样,要么把人彻底击垮,要么使人归于宁静。
史铁生属于后者。
我们在史铁生的作品中,往往看到生活的激情,也时时感受到他本人的一份宁静。
所谓宁静以致远,史铁生并不是在呐喊,而是在剖析,在阐释,为了生活。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你也可能会是老瞎子。
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转--《命若琴弦》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
命若琴弦的评论600字
《命若琴弦》读后感文章中,老瞎子的师傅给他留下一张药方,告诉他得弹断一千根琴弦才能去抓那副药,吃了药就能看见东西了。
这张药方支撑着他度过了几十个春夏秋冬。
终于,他弹断了一千二百根,当他满怀欣喜地去抓药时,才得知,原来那药方只是张白纸。
老瞎子迅速衰老下去,他千方百计找到小瞎子,对她说:“是我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师傅记错了,是一千二百根
”。
他明白,这张白纸是他们师徒的希望,他要他的徒弟“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想那张无字的纸条”。
老瞎子死了,因为他的希望破灭了,他生存下去的理由不复存在。
但小瞎子会坚强的活下去,会积极地面对一切,因为他相信了师傅的话,他心中有希望、有梦想。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
”人活着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想着这个目的不断地奋斗着,享受着这个过程,贪恋着这份美妙的感觉。
然而,当老了的那一天,当人们再回首看去时,发现自己不过是在追求一个目标,一辈子就这么走过,又觉得心中一丝悲凉。
人竟会如此可怜,人生竟又是如此虚无。
可是,又正如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足够了。
”人到底为了什么而生存在这个世界,其实并不在于其目标,而是在于实现目标的过程。
所谓的目标只是虚无的,可大可小、可高可低,而在为了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才有真实存在的喜怒哀乐。
我想,那才是真实存在的,才是真正令人觉得一辈子过得值的缘由。
正因如此,人们才能怀抱希望的留在这个世上,体味人生的种种滋味。
有人说,老瞎子的师傅,老瞎子,老瞎子的徒弟都是一个人,整篇文章开头与结尾也预示着一个轮回。
而他们只是代表他们自己么
不,他们其实代表着全人类,人类的宿命,注定要奔波于世间,况且,不瞎的人就能看清这个世界么
“无所谓从哪里来、到哪去,也无所谓谁是谁……”的确,我们每个人都是如此,为了一个假定的甚至是虚无的目标快乐地忙碌着,这就是人生,每个人都是这样。
命若琴弦啊,脆弱而细小。
命若琴弦,拉紧了就能弹出美妙的人生
“弹好了就足够了”,这句话在我的心里久久萦绕,是啊,人生短暂而飘渺,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但我们可以做到得是尽可能的活得有意义、活得精彩
过程美好就足够了,何必在乎那张白纸般无用的结果呢
享受这份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命若琴弦,我会让我的琴弦弹出最美丽的乐章,这样才不枉人世间走这一遭
求《微软的崛起》《拿破仑传》《我与地坛》《命若琴弦》读后感
感悟平凡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平凡,是生本色。
每一个人,对于这个浩缈的世界来说,都十分、脆弱、微不足道。
这个世界也是平,悲与欢、生与死、穷与富、世事的变更,于历史的长河来说,无非是些平凡事。
对于平凡,我素来都是这样认为的,直到读了一本书——《平凡的世界》,这才恍然大悟。
这一部伟大的巨著,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释了生活的意义。
书中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平凡的世界,一个黄土地上的世界。
这里生活着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北朝天的普通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世事变更的戏剧。
是喜剧
悲剧
正剧
也许都有一点。
在这本书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
老师推荐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以为她是在搪塞我,因为我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任何感觉,这里面的事情太平凡了,平凡得让我感觉到他们都好像是发生在我的身边。
然而,当我读到第三遍的时候,我已经感觉到了我的血液慢慢地开始沸腾了。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孙少平。
这是一位对苦难有着深切的认识,对生活有着深邃的理解,对精神世界有着深刻追求的人,他有铮铮铁骨,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有巨大的勇气。
从学生时代的非洲人到成年时代的揽工汉,他经历的是艰苦卓绝的人生奋斗,然而在痛苦与磨砺中,他形成了一种对苦难的骄傲感、崇高感。
我欣赏他的苦难的哲学,钦佩他对劳动的认识,羡慕他对生活的理解。
关于苦难的哲学,书中这样表达……是的,他是在社会的最底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是他已经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活命……他现在倒很“热爱”自己的苦难。
通过这一段血火般的洗礼,他相信,自己经历千辛万苦而酿造出来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他自嘲地把自己的这种认识叫做‘关于苦难的学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认识啊
每到我们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也许这种困难与挫折只有孙少平所遭受的苦难的百万分之一——我们可曾有过这样的认识
就算是哪天放学是下了场雨,亦或是天气有些闷热而又停了电,我们往往会听到许多的怨天尤人。
然而,我想只要是你读了《平凡的世界》以后,读懂了“苦难的哲学”,那么就算是你今后遭受再多的苦难,你也不会怨天尤人。
对于劳动的认识,书中这样写道:“一个人精神是否充实,或者说活得有无意义,主要取决于他对劳动的态度。
”这绝对是一条精辟的理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理论。
“只有劳动才可能使人在生活中强大。
无论什么人,最终还是要那些能用双手创造生活的劳动者。
对于这些人来说,孙少平给他们上了生平最重要的一课——如何对待劳动,这是人生最基本的课题。
”这里体现出的是两种人,勤劳的和懒散的。
人生来是没有差别的,然而经过了不同的境遇和发展之后,人与人之间便产生了巨大的差别。
而在这期间,对于劳动的认识不同,对产生这样的差别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正如我们考到大学的时候,在学习方面,我们没有太多的差别。
然而,经历了三年的大学生活之后,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又是何其巨大。
宰相刘罗锅在和绅临终前对他说:“其实,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他自己一手精心设计的。
”当我们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都应当好好想想,我们是怎样对待劳动的。
孙少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啊。
其实,他也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一个比普通农民多读了几本书,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层次追求的人。
在写给妹妹孙兰香的信中充分表现了他对生活的认识: “……我们出生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使我们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地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
不要怕苦难
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
……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
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会是白受的吗
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什么是平凡
那种迷失在平凡的生活之中,眼中熟悉了平淡,思想上甘于平庸,生活上安于现状的人,才是真正的平凡。
孙少平这样一个对生活的意义有着更高追求的人,又怎能称之为平凡的人。
即使是平凡,也是一个更高层次的伟大的平凡。
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经受太多的苦难,然而我们的世界也是平凡的。
我们每一天过这平凡的生活,做着平凡的事情,演绎着一幕幕平凡的戏剧。
学习 《命若琴弦》一文 谈谈你的感受
(一)“命若琴弦”,在文中的意思是,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拉紧了,是指要给自己树立一个活下去的理由,一个美好的目标,如弹够一千根琴弦,取出药方治眼,就可以见到了光明。
为了见到光明,这一生就好好弹够一千根琴弦。
有了这目标或希望,瞎眼人才能活下去。
弹好了就够了,是指即使希望落空,治不好眼睛,但只要活下去,就行了。
师傅还有一个庄严的使命,即是把这个希望传承给下一代。
(二)我们普通的人们,也会遭遇另外的打击或灾难,在重大的危机灾难面前,也要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愿望或美好的目标,用这个希望或目标激励自己坚强地活下去,即使明知这个目标不能实现,也要给下一代人树立希望,让他们继续努力奋斗下去,勇敢坚强地活下去。
命若琴弦
[1]“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命若琴弦》告诉我:这就是人生。
史铁生先生笔下的《命若琴弦》的开头如是描述:“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一个简洁的开头,却充满了思考性和哲理性。
在文章的开头,故事已经成形:两个瞎子,一老一少,穿梭在群山之中,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迂回的山路上,也一前一后走在人生的崎岖小道上。
一前一后,小瞎子正沿着老瞎子的脚印向前走
在野羊坳,小瞎子重演了老瞎子曾经的伤痛:一个受到命运不公对待的有生理缺陷的人未必就能得到命运的同情,他们所谓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注定是一个悲剧——兰秀儿最后嫁给了别人。
而老瞎子也经历了他师傅曾经经历过的被崩断心弦的痛苦时刻:苦苦坚持弹断一千根琴弦,取出治盲药方,为的就是看一眼这个他从没见过的世界,可是事实是残酷的,说了一辈子的书,最后才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但同时他深深地体会到了他师傅曾经的良苦用心——“咱这命就在这几根琴弦上”。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老瞎子踩着老老瞎子的脚印,小瞎子又踩着老瞎子的脚印,小小瞎子又踩着小瞎子的脚印,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走下去。
于此,我们不得不称赞构思的巧妙,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瞎子的一生,许许多多瞎子的宿命,现实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奈。
“干嘛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
”师徒的简短话语掺揉了多少心酸与无奈。
对于他们是瞎子的事实,他们能做的就是接受它。
至于怎么来接受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就得看你怎么看,怎么想,怎么选了。
“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
心弦一也需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绷的过程上弹响心曲。
”这时就看你愿不愿意为自己的心弦设定两个端点了。
目的本来没有,这需要我们来虚设。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如果目的不明确,心弦就拉不紧,那么心曲又如何奏响呢
其实,人生就是如此。
在人的一生之中,掺揉了许许多多的无奈与痛苦,在人力无法改变的时候,我们如何坚强的走下去呢
那就必须找到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动力,也就是如何将心弦绷紧,因为只有弹唱出热情、充满活力的心曲,才能使我们即使在无奈与痛苦的时期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也许有人说,虚设的目的又有什么意义呢
也许我们一辈子也不可能实现,到头来也是一场空,也许只能像老瞎子那样伤心与失望。
是的,当老瞎子发现那治盲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突然地他那黑暗的世界,他那只靠想象描绘出来的世界山崩地裂,把他那五十年来绷得紧紧的心弦一下子震断了。
可是,这就意味着他的这一生就没有意义了吗
不是的,虽然他最终也不能睁开眼看一眼这个彩色的世界,但是他也不是白活的。
当他穿梭于大山为村民们说书的时候,不仅“给寂寞的山村带来了欢乐”,同时“这也是老瞎子最知足的一刻,身上的疲劳和心里的孤寂全忘却”。
确实,正是“他的一辈子都被那虚设的目的拉紧,于是生活中叮叮当当才有了生气”。
“重要的是从那绷紧的过程中得到欢乐”。
当我们站在生死边缘的时候,回想这一生,也许你们会认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劳碌一生不知为何。
但是你们能知道你们曾经体会过什么,得到了什么,也许是痛苦,也许是欢乐,是感动,是温暖,能知道你们能为在世的人们留下了什么,也许是你的音容笑貌,也许是你的帮助、撒下的温暖,那就已经足够了。
“无所谓从哪里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弹好了就够了”。
这时,不禁令我们想到:其实瞎子的瞎与各人自身的弱点是多么的相似啊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与无奈,重点在于你是怎么对待它,怎么使你的不幸在心弦奏出的乐曲中淡化。
在瞎子黑暗的世界里充满了未知,但也充满了幻想。
我们刚出生的时候,不也是一无所知的吗
那我们是怎样在我们人生的白纸上描绘出自己的世界的呢
“其实人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所知猜测着无穷的未知,以自己的感情勾画出世界。
每个人的世界就都不同”。
盲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只是站在原地不敢也不愿意向前踏出一步,只能局限于眼前的黑暗——描绘出来的也只能是黑点,只是在原地害怕与失望。
已成为事实的事实,害怕与失望、抱怨又能改变什么呢
我们能做的就是将心弦两端的点设好,将心弦绷紧,奏出属于你自己的生命独特之曲。
这样才能在黑暗中、在绝望中,找到指明灯,找到动力,带领我们走出黑暗、走出绝望,继续生命之途。
记得有人跟我说过:其实人生就是一个圆,从起点出发,最终还是回到原点。
当你一出生,你的圆就开始画了;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大,也许有的人画的圆很小,但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在这个过程中你到底圈住了什么,这也是个人独特的地方。
怎么才能圈住属于你的精彩呢
也许我们可以在某一线段(人生的某一时期)设置两个端点,完成一个再接着另一个,也许这样我们能走得更远,圆画得更大,圈住的东西更多,收获到的也更丰富多彩
小说中除了内容让我们沉思,哲理性的句子让我们思考外,它的结构之美也是让我们陶醉的
小说的开头“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和小说的结尾“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小,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前后照应,使小说弥漫着一种宿命的味道,也不禁使人深思:人生也许就是一个圆,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接受命运的拷问。
穿透力极强,哲理性与思考性也在字里行间中不知不觉地浮现。
“他本来能弹上一千根,可他记成了八百。
要不然他就能弹断一千根。
”与“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
”相互映衬,从而弥散出一种悲凉与无奈,不禁让人流下同情的泪水,也深深体会到老瞎子的良苦用心,同时也紧扣主题——命若琴弦。
总的来说,《命若琴弦》给我们展示了文学之美,也为我们带来了对人生、对生命、对命运的思考……2活着也需要一个理由,有了这个理由后,生活也便有了意义,有了生气。
在读了史铁生先生的小说《命若琴弦》后,我终于明白,那个理由是什么了。
故事讲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
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方去治愈自己的眼睛,好亲眼看看明亮的世界。
小瞎子期盼着爱情降临到自己的身上,和心爱的姑娘幸福的在一起。
当老瞎子真正弹断1000根琴弦,拿着师傅留下的药方取药的时候,才知道那所谓的药方原来只是一张白纸,瞬间,老瞎子的心弦断了。
吸引着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
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
此时的小瞎子也正因心爱的姑娘远嫁他乡而痛不欲生。
失去爱情的小瞎子渴望获得光明,为了鼓起小瞎子生活的勇气,老瞎子用师傅的方式将药方封进琴槽,并告知只要他弹断1200根琴弦,就可取出药方治病。
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这句年幼时师傅临终说的一句话,老瞎子在这一瞬间才深深的领悟,目标只是虚设,但却是祖孙三代活下去的唯一动力。
生命就像琴弦,绷紧了才能拉出好听的曲子。
那一根根断弦支撑着一代又一代瞎子艺人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梦想,正因为有了这个梦想,所以他们一路走来,便会怀恋起过去的日子,才知道以往那些兴致勃勃的翻山、越岭、赶路、弹琴,乃至心焦、忧虑都是多么的欢乐
那时有个东西把心弦扯紧,虽然那东西原是虚设。
这又让我想起余华的《活着》。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
”生,容易,活,容易,然而,生活却并不如容易。
生活的目的是什么呢
是希望。
是琴匣里的那张白纸。
它是每个人生存下去的原动力。
老瞎子一生的精彩,就源於那张白纸。
人生原本就是虚无的,所谓的人生目的说穿了其实不过是自己欺骗自己。
当人们有一天蓦然顿觉自己的人生目标不过是一张白纸时,他又该为了什么而生存呢
“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拉不紧就弹不响。
”要说欺骗自己才能生存下去,那就太可悲了。
老瞎子的师傅说:“记住,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所以,无论无论你的终点是否还清晰如初,无论你自己是否还是当初的模样,你都要拉紧那根弦,想想你白纸上的“药方”。
“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人生就是一条漫长的河流。
为活着找个理由,只为更好的活着。
不要解析,我要的是800字的作文,谢了*^_^*,
课本中的材料进行归纳分类等。
有一个同学在课前讲话中,讲到史铁生的《命如琴弦》,另一个同学在周练中有感而发,写了一篇《命若琴弦——为活着找理由》。
又有一个同学在课前演讲中讲到《狼图腾》的一个情节:狼捕羊时,非常善于等待。
白天牧羊人在,狼不动声色,静静等待;晚上羊睡觉时,狼仍然没有动静,因为羊在这个时候警惕性仍然很高;一直等到羊憋尿时,狼才出动,羊最终惊恐奔跑,膀胱破而死。
在之后写作中,不少人用到这个材料,有的为了论证最佳时机的把握,有的强调要等待。
这些元素互相促进,拓宽同学们的接触面,加深对素材的印象。
作文制作“素材小全”具体的操作并不复杂,可以概括成十六个字:简易操作、分头收集、资源共享、专题归类。
(一)读书笔记每周五篇读书笔记,形式多样,摘抄、点评、读后感、时评均可,字数不少于50字,每一则都可能是“素材小全”的内容。
坚持写到“一模”,目的是让同学们每天保持一定的阅读,有一点时间去思考和感悟。
读书笔记就是一个有效的途径。
它化“无形”的阅读于“有形”的读书笔记,既保证了读,又促进了写,一石二鸟。
而且50个字,对同学们来说,并不是很大的负担,容易做得到。
实际上,不少同学把写读书笔记当成一种习惯甚至乐趣,一篇读书笔记写出一两千字也不少见。
读书笔记写好了,在高考场上自然厚积薄发,水到渠成。
(二)每周练笔每周一篇练笔,不少于800字。
高三上学期不限话题,自由写作。
高三下学期可隔周限话题。
周练给等级,部分给评语。
周练是对同学们写作的直接训练,由于内容不限,可以广泛地反映生活和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实际上也是一种素材的积累。
(三)课前演讲每周固定一、三、五的语文课前5分钟给演讲,内容不限,同学们按学号顺序轮流上台。
这不仅考验能搜取概括信息的能力,而且训练能形象生动的表达能力,经过一次演讲,印象深刻。
演讲过的材料也就成了“素材小全”的内容部分。
(四)作文提纲高三下学期,每一到两周可以进行一次堂上作文提纲训练,模式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