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纯甫书读后感
一本书的读后感
书的开篇写道:“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
好书可以增加我们知识的广度,可以增加我们思想的深度,可以使我们能够拥有一个更广大的世界,不断超越自我、不断成长、不断进步。
”诚然,书籍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而一本好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但忙碌而紧张的工作和生活,让我们宝贵的读书时间变得越来越少,茫茫书海中,哪本书是我们必须阅读的经典之作
出于偷懒的想法,我一直希望通过一本书就可以浏览人类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成果,可以即刻成为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于是当我看到这本时, 料想编者就是洞穿到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和我一样目的的读者。
这本书遴选出60本必读经典,涵盖了文学、哲学、历史、军事等不同领域,都是专家的推荐,应该可以算是名家们最具权威性的代表作,其中包括有“两千年中国政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基石”之称的、“奠定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基础”的、“东方药学巨典” 等;同时,也有、、、、等贯通古今,饮誉中外的文学佳作。
只可惜其中推荐的大部分书,虽标题耳熟能详,却只知其名,不知其瓤。
当然编者也料想到诸如吾等的读者需要补习的功课太多,于是在介绍每本书的时候,都分设了多个题目优雅的小栏目,如“名家导读”、“华文精选”、“读到之处”以及“延伸阅读”等,应该说,这本书的编排可谓用心良苦,通过这些栏目将每本书的资料以不同的角度全方位地提供给读者。
据说,这本书获得了2003年“100种最受欢迎新书”称号,算是有根有据,当之无愧。
其实说穿了这是一本读书的清单,这总是让我不由自主地想到学生时代。
每个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总是有这么一项的内容,老师们列出长长的清单,谆谆教导我们,要看这些书。
理由很简单,文学是造诣,文化要沉淀,知识得积累,就要从阅读开始,从阅读名家开始。
有些太过有名的书如果没有读过,别人看你就当没文化似的。
我看过的书很杂很多但不入流,老师列出的上百本的高雅神圣的读本里,仔细认真读过的大概就只算能入选。
那时候我就只有这一套比较拿得上台面的可以称之为名著的书,上下两本,包着破烂烂的书皮,不知道被翻过多少次了,翻来覆去地看;而且那个年代,电视里反复播放的总是,几年的时光,不要说其中的情节可以倒背,甚至书中那长长的对联似的标题,都能当古时候的对子那样记着。
虽然我从不曾把老师交付的额外作业当一回事,但也怕成了没有文化的人,于是安慰自己,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至少我还读熟了一本《西游记》,做个文学家也不算是太遥远的梦想。
到现在,当年引以为傲的老本在此时基本已被忘光,我最终没能成为文学家,但这似乎并不防碍我写个调查报告或者简报什么的。
可见书,倒不是越多越好,读到用处便可。
一本书,读了记了用了,那便是知识,若记不住用不上,那它只是印着不同字体的纸张而已。
过去读《西游记》对写作文很有好处,因为我要参加考试;现在读各种各样的文件,因为有助政策的理解。
由此看来,关键不是读了多少,而是读到有用的东西,才算有价值。
感慨之后再翻看这本书,书中列举的《物种起源》《战争论》《本草纲目》我从未看过,因为我不研究生物军事医学,我实在看不出我的一生中为什么要必读它们;至于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在高考结束后我就将它们抛之脑后了。
可是有什么关系呢
现在即便是有了闲暇我也不愿意再看那样的书了。
论休闲,我可以看中短篇小说;论实用,我可以看信贷手册;论品位,我可以看海外杂志。
无论为了怎样的阅读目的,我都没有理由再一次选择它们。
回头一想才发现最初的念头原来是自欺欺人,人在书海漂,哪能不晕头
顿时觉得这本书充满了欺骗性,用了个那么误导人的名头。
仔细想想这本书的标题也有问题,“一生必读的60本书”,一生里必须要读的书
60本又是个怎样的概念,为什么不是50本或者100本
现代社会有着千奇百怪的可能性,可是编者却能以绝对的语气来对读者谆谆教诲;再想想,为什么一定要看书呢
我们还有报纸、杂志、电视、电影、广播、网络;如果生活在非洲最原始的部落里,没有电脑,没有报纸,只有生存的压力、生命的危机,还需要知道那么多的理念观点大道理么
我们身处的是一个资讯极度膨胀的时代,不要说看上那一本比砖头还要厚重十倍的书,即便是一天的报纸、一周的网络信息、一月的杂志,便足够让眼球忙活着了。
谁要看那艰涩的文字,谁要看那罗嗦的情节,早没那样的意愿、时间和闲情逸致了。
当然我们不该怪罪现代生活给我们太少的时间去阅读,事实上,书籍的泛滥也是造成大家不再爱读书的原因。
如果你认为看完《一生必读的60本书》就完事了,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你还要看一生必看的电影,一生必听的音乐,现在也都集结成书,各大书店有售。
所以别以为光用个周末或者假期就可以让自己充实起来,你必须做的事情还有很多,你得调用所有空余的时间,因为你想要做个丰富的人,知道的东西就不能少,即便不看全部,你至少也该知道标题。
如果说一生必读的书只有60本,未必把人类的文化想得太单薄;但如果说一生一定得读过的书有60本,扣除那些读过但是遗忘、随手翻过的、想读但是还没来得及去读的,算一算,有几个人已经完成了
与王纯甫书 文言文翻译
译文汪景颜最近出任大名县,走之前向我请教,我告诉他人为两个层次,即“气质之和“天地之性”。
“气质之性”是善恶混杂的低层次状态,“天地之性”是久大永恒的完美状态。
要达到理想的人性就应该从“变化气质”出发,不断祛除“气质之性”中的恶,使“天地之性”充分发展。
平常看不见,只有受祸害,经历意外,遭受屈辱,平常生气的人此时能不生气,忧愁惶恐不知所措者能不忧愁惶恐,才是有效之处,也是最花费精力的地方。
天下事虽然变幻莫测,但我认为无外乎“喜、怒、哀、乐”四点。
这也是学习的要点,而做官的道理也在其中。
景颜听了之后,心情激动应该有所收获。
湛甘泉最近来信,准备定居在萧山的湘湖,离居住的阳明洞就几十里。
书屋马上就要盖好,我听了非常高兴。
假如志同道合者能相聚会,一起学习共同进歩,人间没有比这更快乐的事
一点点在外面受的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王阳明《与王纯甫书》居常无所见见的读音
文章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
一个真正的君子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不会再有其它非分之想,如果富有则顺其自然,贪穷也没有什么,保持心态平和,和外国人相见友好对待,患难时也保持一个平常心,这就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不管走到哪里都能自然怡人逍遥自在。
《书正宪扇》《送乔白岩序》《与王纯甫》告诉我们什么
正宪扇》告诉我们拥有一颗的心是做人的根本。
从谦虚与骄傲就出一个人的品德。
一个“字毁了一个人,一个“谦”字成就了一个人,话语不长但意义深刻,就像老祖宗的一句话,“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就是这个道理。
《送乔白岩序》告诉我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快,如果不跟紧步伐学习,将落后于人,跟不上时代潮流,最终会被社会所淘汰。
因此,我们要养成勤学好问习惯,应该多请教身边的人,勤学好问。
我们只有走在正道上,学贵专,学贵精才能产生真正的社会效益。
在工作中,我们要多问多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不断的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正道上走向成功。
《与王纯甫》感悟一: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路上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境,就好比金属冶炼的过程,需要经烈焰的冶炼,遭钳锤的锻打,才能够炼出精纯的钢铁。
所以经历挫折困难,是磨练人生的最高学府。
当今社会,身处顺境、甘于平庸的人很多,不为名不为利,只为舒服的享受生活。
让我们自己去超越平庸,打破自己的舒适圈,勇敢面对新挑战,如此方能百炼成钢,铸就辉煌。
但是不要盲目追高,要脚踏实地,“素其位而学”,“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
积本求原是什么意思及造句
积本求原 [ jī běn qiú yuán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jī běn qiú yuán ]从根本上探求。
出 处明·王守仁《与王纯甫书》之三:“后世之学琐屑支离,正所谓采摘汲引,其间亦宁无小补,然终非积本求原之学,句句是,字字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