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幼儿园课程理论读后感

yiyyy分享 62984

yiyyy 分享

儿童幼儿园课程讲授法书籍读后感2000字左右

课改以来,幼儿园课程问题的研究也就摆上了我们的案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省基本幼儿教材的使用框架下,摸索适合老师转变观念,满足幼儿自我发展需要的课程模式,呈现了几个阶段的变化。

如:从注重目标到注重过程的变化;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幼儿的学的变化;从集中活动居多到开放活动居多的变化;从预设活动为主到生成活动的介入的变化等。

这些都说明大家在创新幼儿园课程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特别是幼儿园课题的一系列活动中,大家都多少对幼儿园的课程新理念有了些许收获。

但是,我们要推进幼儿园课程朝着有自我特色方向迈进时,总是感觉水平有限,难度较大

今又认真学习了《幼儿园课程》一书,对幼儿园课程这一概念从理论上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梳理即将要在园内确定的游戏化特色课程,为我园特色课程的行动研究方案提供了更准确和有力的理论依据,并可将其作为在下一步实施行动的过程中,研讨培训的支持工具。

首先,我们应该清楚任何模式的课程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在我们即将推进我们的特色课程模式时,自然就会多借鉴些我们看到的其它园成功的课程模式。

因此,借鉴前我们要慎重分析利弊,摆脱纯粹的“追风”学习,在实际操作中不断结合实际修正方案,真正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幼儿园发展的课程。

另外,《课程》一书中,对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很值得深思。

这些问题均常出现在教师执教的过程中,我把这些内容复制出来,与全园老师共学习、共讨论,让大家都在学习中反思,尽可能地去琢磨如何减少这些问题的发生,从而掀起教师自觉学习和提升专业素质的热潮。

还有,接下来我园将实施生活化、游戏化园本特色课程的探究,书中“几种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带给我们一些启发,特别是活动区域如何更加生活化,和下一步我们将如何生成一些适合幼儿“最近发展区目标”的生活、体验。

游戏化活动对我们来说,很有借鉴价值,值得我们在实际进行中反复阅读,使我们的行动方案不断合理的修正。

总之,学习就是提高,提高了认识,对理清思路多有帮助,也是对我们去实践这些理论提出了自身水平的新挑战。

我们不仅要常常反思,也要带领广大教师不断探究,以期让我们的孩子在我们更具科学性的课程影响下,有更全面的和谐发展。

幼儿园社会性主题游戏课程读后感

之前科技不发达的时候,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依靠书信来进行交流和沟通,开阔自己的视眼,如今电子产品更新的速度加快,人们都不愿意看书了,刚开始的电话、QQ、到现在的微信。

今天很高兴经同事介绍阅读了刘焱博士这本书,读了这本书让我静静的回想了一下这些年工作的经历,每个时间段的转变,让自己也在不同的时间段进步着

下面我从如下几方面阐述一下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和自己的一些实际工作中的实例: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游戏

游戏是游戏者能动的驾驭活动对象的主体性活动,他现实直观地表现为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活动。

一、游戏对学前儿童及学前儿童教育的重要性1、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在我多年从事幼教工作这些年以来,每当让孩子们进行新的一个游戏的过程中,我都会让孩子们成为游戏的主导者,自己成为一个辅助者、指引者,让孩子们成为游戏的主人翁,让孩子们感受活动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并体验着游戏给自己带来的亲身体验。

2、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得到生活中的经验。

(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二、游戏过程中获得的经验与性质例如:我们请小朋友们在不同的区角进行着不同的游戏,把现实生活中的理发店、超市、银行、医院、邮局等。

超市:让小朋友明白不同的商品摆放在不同的区域中,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用途,在商店中没有买单的东西是不可以品尝的;美容店:让小朋友认识了洗发露、焗油膏、沐浴露、等,让孩子们明白洗护用品的用途;娃娃家:在娃娃家小朋友可以当回小大人,照顾着小娃娃,在小娃娃睡觉时,我们的小朋友给小娃娃盖好被子,让小朋友们在游戏中体验一下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平时照顾自己的辛苦

让孩子们用心感受到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爸爸妈妈为自己做的一切,让孩子们学会感恩

感恩爸爸妈妈给自己带来的幸福、快乐的生活

让孩子们懂得珍惜眼前幸福的生活。

三、游戏是在假象的情境中反映周围生活例如: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孩子们接触不到的场所,在游戏中孩子们就会把自己当成这个场所的主人翁,把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都会完整的体现到游戏当中。

有一次,班上的孩子们正在玩理发店的游戏,妞妞小朋友当成了理发店的理发师,给顾客有模有样的用吹风筒吹头发,一个小手拿着吹风筒,一个小手摆弄着顾客的头发,还开心的露出自己可爱的笑脸。

从妞妞的脸上可以看得出,小理发师给自己带来的不仅是快乐还是一份对理发师这份职业的责任感

作为老师的我,心里美滋滋的,看着孩子认真劲儿,我开始敬佩孩子的这股劲儿,在我们很多职业中,有多少人是认真的呢

有多少人是在其位不谋其职的呀

孩子们虽然在假想的情景中进行着游戏,也反映着我们周围普通生活中,一些默默无闻敬职敬业的可爱的人群。

四、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例如:小朋友们在玩超市的时候,老师都会给小朋友们准备好购物的纸币,可孩子们都知道玩超市购物的纸币,是不可以拿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超市中来进行购物的

)五、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例如:在游戏中孩子们都会接触到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不到的各种职业,孩子们都会在游戏中全部释放出来自己对这份职业热爱的情义,孩子们在游戏中越玩越开心,越玩越快乐

)1、游戏提供了儿童机会,发展了儿童的能力(例如:在孩子们游戏中,扮演公安局的警察这个区角,孩子们可以把自己懂得的道理讲给扮演坏人的小朋友,这样一来扮演坏人的小朋友受到了教育,同时扮演警察的小朋友也巩固从小就要当一个诚实有礼貌的小朋友)2、游戏有助于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学会理解他人(例如:现在家庭中的孩子们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所有的长辈,把孩子们都当成了或来养,有一次,我们班正在区角活动中,进行超市的区角孩子发生了争执,俩个孩子为了一个购物的小车,你推我一下,我推你一下,经过我对俩个小朋友一段时间的开导,孩子们开始相互合作了

俩个小朋友握个手,拥抱之后和好如初。

从这以后,孩子们都不会出现为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小朋友们发生不愉快了

)3、游戏有助于儿童社会角色的学习,增强社会的能力(例如:在玩建构区,孩子们都会一起商量自己扮演的角色,孩子们还会游戏互换呢

)4、游戏有助于儿童行为规范的掌握,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例如:在不同的区角中孩子们在游戏初和游戏的过程中积累一些经验,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5、游戏有助于儿童自制力的增强,锻炼儿童意志 孩子们在游戏中玩耍,在游戏中体验着生活中不同场所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在游戏中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互相帮助、把自己的喜悦和同伴一起分享

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要根据孩子们的实际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经常开展各种适合孩子们的各种游戏

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快乐的童年

或许作为幼儿教师,不需要有多么高深的智慧、多么能言善辩、多么雷厉风行、孩子们需要的是一个及时的拥抱,一个带有爱的关怀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相信有了这些幼儿、教师、游戏、环境、就能更好的融在一起。

不断发展的、适合的、才是最重要的、最好的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最近阅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这本书,从而更深刻的理解幼儿园数学教育,《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数学教育它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更是一种情感、态度、方法等精神文化。

在我们的教育实践中,能重视对孩子这方面的培养,从:挖掘数学知识的情感因素,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情感;注重数学操作材料的管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关注有而学习数学过程,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这三方面来彰显和弘扬,是孩子们在数学活动中能吸取所蕴涵,养成良好的素质。

《幼儿园数学教育》让我从数学教育理论上提升了积淀,对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新认识,改变了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知道数学教育不光是训练幼儿单一的逻辑思维能力,它还可以培养幼儿的思维品质,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审美教育,读后感《《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

可发掘幼儿的非智力因素,从中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任务意识和合作意识。

“如何教”是数学课程改革中理论向实践转化的关键,也是教师深感复杂和繁难的问题。

读了《幼儿园数学教育》一书后,他给了我实践的指引。

皮亚杰认为:“对儿童来说,逻辑数理知识的获得,不是从客体本身得到的,而是通过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发现和从自身内部建构数学关系的”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提供必要的材料和创设相应的环境,让幼儿通过自己的动作和方式来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在其多次反复练习中,丰富自身的经验,从而促进其经验概括水平的提高。

《纲要》特别强调幼儿园教育活动要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就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来说,数学反映的是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抽象关系。

对于幼儿,要把握这些抽象关系往往不是知道一些计算的技巧就能解决的,而是有赖于幼儿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

从数学的教学方法来看,既然数学是一门具有高度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教师就不能把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简单地“复制”到幼儿的头脑中。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之下,幼儿常常很难理解教师传授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技能,因此我们应该明白: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依靠自己的经验,才能真正地理解数学。

书中对我在以后的数学教育不仅得到了更深的理论引领,也给了我一些实践的指导。

  〔《幼儿园数学教育》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现代幼儿园经营与管理读后感

教材中提到人的管理是管理工作的核心要素,幼儿园管理的关键就是对人的管理。

确实是这样,我相信每一个工作在管理岗位上的人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幼儿园管理中最难做好的就是人的管理。

因为人的思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不受我们控制的,我们不可能明白每个老师的大脑里在想些什么。

所以,老师是幼儿园管理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个性是对于民办园来说,老师的流动性比较大,而且,随着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发生变化,生活节奏不断加快,90后年轻人涌入工作岗位,管理工作也是越来越难做。

我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学习过《幼儿园组织与管理》这门课程,那时候多数知识都是死记硬背,没有管理工作经验,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联系起来。

本次学习了《幼儿园管理》的课程后,我也是一向在想:我们园目前到底存在那些管理问题呢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是:我自身的管理经验还不够丰富,幼儿园的工作每一天按部就班的进行,我的管理潜力和方法还谈不上艺术性。

我觉得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我走上管理岗位才2年多时间还比较短2、我本人的性格比较内向,与人沟通交往的潜力不强。

但是我的工作态度还是很认真的,而且我也在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工作并且不断地调整自己,比如:看一些管理方面的书籍;参加一些管理培训;多与老师们沟通交流,关心她们的生活,尝试用感情留住老师。

我期望和每一位老师都成为朋友,同时我也愿意运用各种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潜力。

第二个问题是:老师们有些安于现状,有工作用心性但不够高。

应对这个问题我也经常在想:我就应怎样做才能调动老师们的用心性呢

我是这样做的:[由整理]1、关心老师们的生活,不断改善她们的生活条件。

老师们都来自不同状况的家庭,要想和她们打成一片最好的方法就是关心她们的生活,帮忙她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

比如,我园张老师有两个小孩,为了方便他接送孩子,早上上班时间允许他延迟10分钟,下午下班后也不安排他值班。

今年我还帮忙我园张老师、杨老师解决了孩子上小学的问题,两位老师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另外,我们还不断改善老师们的生活条件,比如:给外地的老师安排环境比较好的宿舍;免费为老师们带给早餐、午餐;暑期带老师们出去旅游;为老师们购买社会保险不断提高福利待遇等,解决她们的后顾之忧。

透过这些努力,目前我们的教师队伍比较稳定,正在良性发展,我相信只要我对他们付出真心,就会有回报的。

2、满足老师们学习进修的需要。

每学期我园都会给老师购买学习书籍,满足老师们的学习需要。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老师和园领导一样不能光在幼儿园待着,闭门造车,要多出去走走、看看,吸收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因此,但凡教育局组织教师培训、参观、交流等活动,我都组织老师用心参加;有竞赛活动我也鼓励老师参与,我想只要我们参与了就会有收获。

让老师们多参加一些培训确实是有益无害的,老师们能够在培训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个人素质。

我园计划明年还要在老师培训方面多投入一些财力、物力。

3、鼓励老师与幼儿园一齐成长。

鼓励和指导老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规划自己的工作岗位。

我们引导老师分层次写出自己的人生理想、信念、价值观,同时,结合自己目前的工作,要求老师逐步明确自己的岗位目标和与其相对应的行动计划。

透过这种方式使每一个人都拥有自己人生的大方向和小目标,激励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围绕个人发展方向和目标奋斗。

幼儿园的完美愿景和共同使命使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的做好本职工作,使老师们着眼未来,降低职业倦怠感。

以上谈了这么多,到底该如何改善老师工作用心性不够高这个问题呢

我想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领导要学会欣赏、赞美老师每个老师身上都有长处、有闪光点,我要做的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要学会用放大镜发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并给予欣赏和赞美,让他们在工作中尽情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2、及时表扬、肯定老师们的工作成绩在平时的工作中可能我过多的把注意力放在了寻找老师的不足,发现班级现存的问题上,忽略了对老师在工作中的优秀表现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这个问题就导致了老师们在工作中总是注意自己会不会做错什么,影响了老师用心性的发挥。

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必须要多肯定老师的表现,给予一些用心的引导,充分调动老师们的工作用心性。

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要想把管理工作做好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那里面的学问有待我去不断的学习、研究呢。

幼儿园课程论 幼儿园课程开发有哪些模式

一 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它直接体现着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和目的。

依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教育哲学与资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容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

同时,由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动态过程,它的内容相应地表现出开放性和拓展性。

当前,大多数学校将校本课程分为必修课、活动课和选修课。

但这三者是相互包容的,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这三者的关系本来在理论上就是不符合逻辑的。

”[2]因此,笔者根据课程的发展功能将其分为基础性课程、丰富性课程和发展性课程三类。

1 基础性课程基础性课程是指授给学生可再生长的基本知识和可再发展的基本技能的课程。

它和国家课程的范围大体一致。

包括语文、数学、物理、化学、英语、政治、生物、体育、美术等。

基础性课程由学科知识课程和学习策略课程构成。

学科知识课程开发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课程内容的更新,采取的方式常是改编、新编或拓编。

二是对课程结构的革新,包括学科知识分层建构,学科知识横向整合。

例如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将课程分为三个层次:1)C层次科目,国家教学大纲的最低要求;2)B层次科目,参照国家必修与选修的综合要求,适当增加和补充内容;3)A层次科目,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对原教材进行改编和新编。

这种分层是将科目分层和内容难度分层结合起来从而使课程体现出难度梯级,使每一层级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

上海大同中学的基础性课程开发突破传统分科课程,加强知识整合。

它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

文科综合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理科综合以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内容为核心。

知识整合实现了对学生知识多方位的培养目标。

学习策略课程分为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和学科学习策略课程。

通用学习策略课程包括选择性注意策略、记忆学习策略、组织学习策略、精加工学习策略、元认知学习策略等。

这些策略适合任何课程和形式的学习,不与特定知识领域相联系。

学科学习策略指与特定学科紧密结合,适应专门知识学习的策略[3],。

如应用题解题策略、朗读策略、英语学习策略、化学实验策略等。

学科学习策略直接与学科联系,并具有“生成性”特点,应当成为学校基础性课程中开发的重要内容。

2 丰富性课程丰富性课程是指丰富学生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课程。

它包括健身、博知、怡情、励志、广行五类。

健身课程主要是教给学生强身健体的方式,同时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和保健观念。

这类课程的开发要重视活动方式多样化,提倡活动参与大众化。

博知课程主要是丰富学生知识,开阔学生视野的课程。

如诗词鉴赏、名作欣赏、名胜古迹游考、网页信息浏览等。

它的核心目的是要教给学生广泛获取知识的方法。

如查阅图书、信息卡集成、图书馆阅读、电视或新闻品评等。

怕情课程是指愉悦性情,丰富情感体验的课程。

一种是艺术怡情,可通过音乐欣赏、美术欣赏、书法欣赏、舞蹈表演等课程来实现;一种是休闲怡情,如摄影、垂钓、插花、集邮、拼盘、盆景、花卉等课程。

该类课程可教给学生有意义的休闲和怕养性情的方式,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励志课程是激发学生生活热情,增强学生意志力的课程。

如成功人土案例分析、挫折调适、坚持性训练等磨砺性教育课程。

当前,很多学校仍偏重智力,忽视意志力培养,致使多数学生心理脆弱、意志力差、社会适应困难。

因此,开发励志课程已迫在眉睫。

广行课程是指广泛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的操作性强的课程,它以培养学生具体的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如电子制作、网页制作、无线电维修、新闻采访、英语会话、实验操作等课程。

3 发展性课程发展性课程是指拓展学生能力、激发学生创造力的课程。

它在基础性课程上提高要求,增加难度,以培养研究性、创造性人才为目的,重视学科的前沿性、学术性和学习的探究性。

这类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加深学科知识的深度,旨在拓宽学生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课程,如学科知识竞赛辅导、上海大同中学开设的“知识论”等课程。

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创造能力的课程,如科技发明、学术小论文、创造技能培养、思维训练等。

发展性课程以探究性学习和开放式学习为主。

此类课程在基础教育中虽不占很大比例,但对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的模式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合作开发;一种是课程运行的自开发,也称教学情景互动开发。

1 合作开发1)校际合作。

即学校与学校联合,有学者指出,校本课程开发不能只局限于学校本身的活动,需要与其它学校构成互动关系。

[1]这种模式要求各学校的教育哲学与宗旨相近,区域跨距小,资源可互补,以此增强课程开发实力。

合作方式有互补整合式、流线作业式、合并交叉式等。

2)专家一学校合作。

课程开发实质是课程理论与课程开发实践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1]。

一方面专家拥有较丰富的课程理论知识,可为学校课程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具有开发条件的学校为课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提供了重要基地。

3)研究机构一学校联合。

当学校进行规模较大、难度较高的课程开发时,应与研究机构联合。

因为研究机构具有系统开发和研究的能力。

研究机构与学校联合的方式有基地法和现场法。

基地法指某些研究机构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由学校积极参与。

现场法是指由学校设置课程开发项目,研究机构莅临现场给予指导。

4)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联合模式。

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教育行政部门可提出方针和原则,进行财力、物力支持和地区间学校资源的调配利用。

这些都有利于增强校本课程开发的综合力量。

但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合作必须遵从非命令性和非干涉性原则。

5)领导一教师合作。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是核心力量。

他们熟知学校的优势与特色,而且直接承担着具体的开发任务。

一方面,领导者的个人风格、办学理念、管理方略显示着学校的办学特色;另一方面,教师最知晓自己和学生,能真正贯彻校本课程开发中“以人为本”的目的。

只有两股力量结合,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完整地体现学校本位和以育人为目的的思想。

2 课程运行的自开发课程运行是指教师、学生、课程在教学情景中的互动关系。

任何一种课程在这种互动关系中都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能更好地体现教师的能力和学生需求实际。

其过程是:1)教师先要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初次课程设置。

2)学生提供反馈和建议。

3)教师自我反馈。

4)再进行课程设置。

5)课程设置更合理。

6)教师专业能力相应提高,学生能力提高,从而课程开发的水平更高。

三 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1 明确理念校本课程开发首先要有明确的理念。

理念确立有助于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

教育哲学体现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

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创新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

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

如江苏锡山中学的“一切为了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上海大同中学的“使学生学有特长”,以及其它学校的“全面发展,人文见长”、“文理相通,全面发展”、“科学家的摇篮”等。

它们对校本课程开发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

如锡山中学在“培养站直了的现代中国人”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民族性、创新性、现代化、健康、坚毅等品质。

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但是,并不是每所学校都有自己明确的办学理念。

明确理念有如下方式:1)概念化。

部分学校办学思想含糊笼统,应该用概念加以界定,使之明确。

2)总结法。

如果学校办学理念多而散,应予以总结,使之系统化、特色化。

3)提升法。

有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往往停留在感性或经验阶段,应使之上升到理性或理论层次,以利于统领整个办学方略。

4)创立法。

当学校已有的办学观念陈旧或还没有形成办学理念,就应根据教育的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具体实际创立理念。

总之,理念应有宏观统领、中观具体、微观可行的特点,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指导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

2 需求分析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

学生需求属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

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

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及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

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培养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

对学生需求的分桥,有利于“因材开发”。

其次,校本课程开发并非“闭门造车”,摘自给自足,应当考虑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考察.地区乃至社会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对人才和信息的需求状况及特点,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样本课程,只有这样的校本课程,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网络信息分析法、地区发展报告分析等。

3 资源评估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

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

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对信息资源的评估,涉及信息渠道、信息贮存和信息效能。

评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信息资源“优胜劣汰”的动态过程。

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

评估方式通常是:先由教师自我评估,然后是学校评估;最后由专家组综合审评。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

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

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

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估常由教师评估和学生自评构成。

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

除了上述对学校的资源进行评估外,还要对社区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评估,以期在学校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的资源环境。

4 优势评价当学校有条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

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

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

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应先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由学校领导进行初评,然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

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的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

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

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能有效地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

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该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的课程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

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基本理念容读后感

1。

热爱祖国,热爱党;2。

遵纪守法,按章办事;3。

关心孩子,尊重孩子;4。

爱岗敬业,尽职尽责;5。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6。

勤奋学习,专研业务;7。

尊重家长,热情服务;8。

关心集体,尊重同事。

在重申的基础上,大家再一次明确了自身行为道德规范,在以后的工作中,做到自身行为牢牢遵守道德规范,端正自身行为。

会议还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深入学习并挖掘拓展了其基本理念。

(一)幼儿为本: 以幼儿为本,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我们应当尊重幼儿的权益;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的成长。

(二)师德为先: 师德为先可归纳为四句话::1。

我要喜欢并热爱幼教这一事业;2。

关爱幼儿,尊重他们的人格;3。

要有爱心、责任心、细心、耐心;4。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

(三)能力为重: 把理论和保教实践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研究幼儿,了解幼儿成长规律,提高自身工作专业化水平;不断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 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学无止境”,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树立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幼儿教师专业标准读后感读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我也清醒地认识到,在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方面,是学无止境的。

特别是师德作风,必须在思想上崇尚、遵守师德,在行为上体现师德。

只有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修养,才能真正认识善和恶,才能体验到加强道德修养的紧迫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依靠自己的专业标准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每一个幼儿。

而在专业知识方面,虽然我经过专业培训,但是由于时间太长,还得向有经验的同事学习,通过学习老师们的工作经验和敬业精神,来丰富自己的认识、知识及才能,并且我需要时常静坐独思已过,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剖析自己的不足,对症下药,在下一个阶段,积极进取。

不仅仅是教师对本职工作的喜爱所获得的快乐,还应该是教师给幼儿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在一次次研讨中收获和提升,为我们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我们幼儿园将继续不断学习,更新自我理念,追随时代需要,努力提升全园教师素质,为幼儿更好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师资环境。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我清楚地认识到,专业成长的空间是无限的,成熟是相对的,成长则是绝对的。

刻苦钻研,是作为一个教师的责任感体现,自己在教学中技巧、能力和知识水平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孩子中的威信、影响家长们对我的信任。

这需要我在今后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懈地学习,艰苦的实践,才能不断完善,尽快成长。

小班读后感

《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中》读后感 闲暇之余,我深入细致地学习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研讨,我真实的感受到《指南》解读本是我们幼儿教师的好帮手,它细致地把各领域要点解读以及怎样实施一一罗列,很完整很清晰。

给我们教育孩子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指导。

今天,我学习了文章《把指南的实施融入一日生活之中》,自己又获益不少。

指南提出,树立一日生活皆课程的教育理念,要综合利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来实施教育,达成课程目标。

关注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倡导以游戏为幼儿的基本活动,个别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形式有机结合,把游戏、参观、实践、探索、操作等作为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克服教育形式和内容上的“成人化”和“知识化”倾向。

这段话充分说明了幼儿园教育不仅仅只是对幼儿知识的传授,也不仅仅只是在课堂上对幼儿讲大道理,而是将生活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生活,这与著名学者陶行知的理论核心“生活即教育”很相似。

幼儿园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有哪些

有效的教研组织形式,说容易,是因为大多数方法都是我们知道的;说难,是因为灵活、有效的用好这些方法很难。

在教研中“研什么

”很重要,管理者要清楚“为什么研

”“研什么

”,再考虑“怎么研

”。

形式为内容所服务。

(组织教研与随即教研) 一.教研组织形式: 余文森将教研分为三类: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 (一)教学型教研:教学型教研一般以“课例”为载体,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过程渗透或融入到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

教学型教研的实践模式: 1.一人同课多轮:同一位教师连续多次上同一课,内容重复,但教学行为不断改进。

2.多人同课循环:年级组内教师同上一节课。

后一位上课的教师针对前一位教师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再上课。

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互动和问题的跟进,教师切实感到同伴互助的魅力和意义。

3.同课异构:同一课,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构想,不同的上法。

实施这一模式的关键:教师的选择——教学经验背景不同(年青教师、老教师;不同年龄段教师),教学个性、教学风格差异明显的教师。

教学内容的选择——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创造性。

4.互助式观课:同事间互助指导互动。

侧重于问题诊断。

(教研组、师徒听课) 5.邀请式观课:上课教师主动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课。

侧重于成果鉴定。

6.反思式观课:教师成为观察自己的主人。

这种课例研究模式是借助录像来实行的。

教学研究不仅仅研究教学。

在不同的场合我们都听到这样的声音:“要把重心放在研究儿童上”。

其实研究幼儿决不意味着不可以研究教学,研究教学不等于只研究怎么上课,怎么“教”。

幼儿是如何学习的

如何形成这个概念的

如何理解教学内容的

如何完成其知识建构的

也应当是教学研究的内容。

由此也说明为什么研究教学与研究儿童是一回事。

如果不研究幼儿,也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

(李季湄-上海) 案例:核心议题:教师的有效提问 讨论话题:“怎么让问题简单明了幼儿听的懂,能够答出来

” “怎么设计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幼儿在探索和思考中获得关键经验

” “怎样问可以了解幼儿原有经验,更好的发挥幼儿的想象,促进幼儿 深入思考,丰富幼儿经验

” “怎样根据幼儿个体差异提问” “怎样从孩子的表现中了解我们提的问题是否合适

”等等。

(二)研究型教研:研究型教研一般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科学问题而展开,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研究课题。

活动方式以课题研究小组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为课题研究报告。

与教学型教研相比,研究型教研具有更深入、更规范、更科学、更具针对性等特点。

重要的不是课题的级别和类型,而是课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

1.案例分析式 案例:在分享故事中提升教师“指导策略”的集体实践性智慧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实验幼儿园) 过程:1.教师撰写有关教师指导策略的教育故事。

2.整理,分类并分析。

——教师的指导困难主要集中在:有关“争夺”行为的指导;有关“合作”行为的指导;有关“拒绝学习”行为的指导;有关“交往”行为的指导等六个方面。

3.故事大会之热身阶段:专家就“指导”的含义、一般过程(观察-感受-情境分析-选择指导策略-评估指导结果)进行了讲解。

帮助教师明确教育指导的意义和价值。

4.故事大会之互动阶段:集中讨论有关“争夺”行为的话题。

教师和专家共同讲述、分析。

5.故事大会之形成共识阶段:教师群体共同归纳有效的指导策略。

——创造共享性活动法,异时间满足法,异空间满足法,补偿法,需求判定法等 6.反思:在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对故事背后所隐藏的观念进行研讨,将教师隐性的知识在被编码和逻辑化的过程中置换成了显性知识,成为幼儿园共有的实践性智慧。

7.后续活动:

2.录像点评式:借助多媒体设备。

利用其影像可选、可再现及可剪辑的特性,通过对比分析解决教师在实践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案例:核心议题: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并给以有效的支持和引导” 过程:1.故事分享:自己成功与失败的经验。

2.分析教师对此方面困惑的原因:症结在于不会观察和分析幼儿的表现,并有目的地设计教研活动。

3.录像并剪辑或选择相应的片段。

(先将一次科学教育活动录像中的几名幼儿的表现分别剪辑到一起) 4.研讨:对比分析剪辑前录像和剪辑后录像所呈现出来的不同观察结果,深入探讨幼儿在学习方式、性格特点、原有经验等多方面的差异及相适宜的支持策略。

“第一段录像中幼儿的表现是什么样的状态

你发现幼儿有什么样的特点和差异

”“说明该幼儿在学习中需要什么支持

为什么

”“根据幼儿的需要来判断,教师可以做什么

”“第二段录像中幼儿的活动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变化

这引发了你哪些思考

” 5.行为跟进:以年级组为单位,选择一种集体活动进行观察,教师分析其个体差异,采取相应策略,评估结果。

策略:①活动之前深入了解和具体分析教师所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师的症结所在。

②并对录像、照片或其他相关材料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思考如何利用多媒体的特性发挥特殊的作用。

③精心设计要提出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

调动教师的原有经验,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

3.课程研讨式:(略) (三)学习型教研:以学为着眼点,这种学习不是去掌握一些理论术语和时髦名词,而是理解和领会理论的内在实质,不仅仅是运用理论来解决自己的实践问题,而是利用理论来对自己的实践加以思考。

读书和思考是研究的主线,观摩和交流是研究的途径,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是研究结果的主要呈现样式。

读书沙龙: 1. 开书单,自选读书。

(将书籍分类推荐) 项目 目录教 法教学技能教育实践教育理论人文方面 目录《歌唱教学法》《体育教学法》《妙用水粉》《小画家摇篮》《美术欣赏》《新手教师上路了》《娃娃过节》《田野课程》《爬上豆蔓看自己》《渴望学习》《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把学习带进生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窗边的小豆豆》《中国年》《怎样做父亲》 (根据教师不同发展状况推荐) 不同层次推荐书目预期目的 新上岗教师《新手老师上路罗》《班级管理》……新教师熟悉岗位工作 基础层教师《与幼儿教师对话》《理解儿童行为》《幼儿学习档案》《娃娃过节》……积极探究幼儿及自身行为背后的意义。

成熟型教师《把学习带进生活》《生活取向的幼儿园班本课程》《开放性课程在行动》《项目教学法》……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侧重课题研究方面的引领。

2. 共读一本书(一个章节) 案例:《与幼儿教师对话》读书沙龙 —— 第六章 是教育,还是让孩子兴奋 3. 好书推荐 4. 典型案例表演 案例:《窗边的小豆豆》 5. 阅读后的行为跟进 案例:《作品取样系统》——“如何记录观察所见” 关键章节的导读,自我阅读理解,两人一组分析《儿童发展指引》、观摩班级提供的区域目标,讨论和制定自己的观察目标,结对观察并记录,集体讨论交流观察到的内容。

二.教研组织策略、方法: 1.实践体验法(渗透式教研) 目的:根据幼儿园教育实践中出现的有一定代表性的问题,通过教师在教研活动中反复观察、实践、练习,获得较为有益的实践经验,最终形成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等。

案例:一起动起来 (选自《鼓楼区“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研究成果专集》-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过程:1.快乐探索: 教师、专家集体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共探索出13种)。

中班幼儿自由探索一人或合作多种方法玩塑料棒的方法(幼儿探索出18种)。

师幼共同探索,并巩固不同的玩法(12种)。

2.精彩回顾:通过录像、照片回顾师幼活动场景。

3.反思一刻:执教教师反思 4.交流时光:教研组教师研讨 5.互动平台:各园教师代表与专家进行互动,就活动中出现得问题、疑惑与专家对话。

6.分享乐园:分享主题“童年游戏”。

策略:1.立足教师,为一些通过个体难以解决的困惑提供了行之有效的途径。

2.立足常态,并且对今后的工作起到实际意义的指导。

3.体验式教研对于以操作材料为主的活动较易操作。

2.作品分析法: 目的:从学习者的角度,用价值中立的眼光去审视和解读幼儿的作品,从幼儿的作品中反观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造成了怎样的影响,进而调整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使教师的“教”更好地为幼儿主动“学”服务。

案例:绘画技能“要不要教”及“怎样教”

1. 焦点在于孩子没有技能的支持会不会影响他们的表达。

2. 分析幼儿作品:春游。

其中一个班的教师怕他们因为不会画侧面人而影响表达效果,示范并重点教画侧面人,而另一个班没有教,提供了幼儿在春游中的活动照片。

通过对两班幼儿的画面进行对比分析,教师们发现,两个班孩子的画面截然不同:在教技能的班中,36位小朋友中有34人画的都有侧面人,且画面内容相似度高。

而另一个没有教技能的班则画面丰富,各具特色,每名幼儿都在表达自己对春游活动的独特感受。

策略:①找准教师争论的焦点思考和寻找能够说明问题的典型作品;②透过作品解读幼儿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分析幼儿学到的是什么;③从幼儿学到的东西去反思教师的“教”对幼儿的“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分析出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思考教师应该调整的是什么。

3.两难问题辩论法: 目的:针对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两难问题和困惑。

通过辩论的方式促使教师寻找论据主动丰富理论知识。

澄清对问题的认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促使他们在思想的交锋中运用自己的原有经验和理性思考来梳理思路,找到基本的价值判断标准。

进而获得主动学习与思考的主体性体验。

案例:幼儿不会做,教师指导、不指导 辩论前,教师们根据自己所选择的论点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积累了充足的论据。

辩论中,教师们灵活地运用着自己所积累的知识激烈地反驳着对方的观点。

辩论后,又结合教师实践中的一则实例引发教师再次运用自己学到的理论来理性地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帮助教师进一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而使教师获得了主动学习的体验和快乐。

策略:①在日常工作中善于观察和分析教师的特点,及时发现教师困惑的两难问题;②找准出现两难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实质及其背后所反映出的教师发展中的深层问题;③在教师自主选择论点的前提下组织辩论活动,及时把握辩论的方向;④引导教师用理论分析实践中的现象及问题,避免空对空。

4.倾听新语法: 教研活动中共性问题的讨论,先让青年教师说,成熟教师穿插或补充。

教研活动结束前,留时间让青年教师就今天的研讨提问题,再由其他教师答疑或解惑。

让青年教师的话语权得到保障,提高了她们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信心。

5.园际交流法: 选两所或两所以上的幼儿园共同选择和研究一个共同的专题。

因为各园我们存在的问题很相似,但形成的原因却各不相同

所以这种教研的方式必须基于各园共同的探究兴趣之上,才能使各园教研之间真正构建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合力研究的教研共同体。

6. 网络对对碰: 利用网络资源,打破时空的限制,在网络上围绕话题进行交流、分享。

案例:网上公布→观摩教学实践活动→分组研讨→大组交流→专家点评 网上公布,即预先在网上公布研讨的问题以及教学活动设计,一是,给了教师提前思考的空间,二是,免去了教研现场中关于问题提出的缘由、教学活动的来源等背景的解说,为群体的互动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分组研讨,教师群体分成2-3个小组,缩短了等待时间,增加了交流机会。

大组交流,即各小组将组内研讨的内容进行梳理,委派代表进行组际交流。

三.关于有效的教研方式的感悟: 开展园本教研一直在强调“问题研究”。

因此,我们要寻找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根据幼儿和教师的发展需要来思考: 哪些问题是当前就能解决的(可能性),哪些问题是当前紧迫需要解决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哪些问题是需要时间和其他条件来慢慢解决的(长期性)等等。

1. 教研的“系列化”: 案例:“教育的目标与适宜的教学”系列活动(三个学期) 活动一: 活动二: 活动三: …… 2. 选择什么样的教研方式

方法本身没有好坏,关键是我们要思考为什么用,怎么用。

不要刻意追求创新,多关注怎样用好这些方法。

例:我们幼儿园在设计第一次户外活动研讨时,针对问题设计(这个活动在组织设计中的问题有什么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应该怎样组织

户外活动设计组织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什么

……)就先考虑用案例式研讨,一是可以通过案例的编写,将教师户外活动中所存在的问题集中明显的呈现出来,让教师能一目了然,节省时间提高研讨的效率,二是以第三者的角度呈现问题,可以保护教师的自尊心。

三是避免先实践研讨所可能带来的重复错误现象。

第一次研讨后再实践研讨,看是否解决了教师的问题。

这样保证了研讨的质量。

3.不应忽视“随机教研”。

  在实践中和教师一起研究(设计、实施、调整……),在每一个环节里都渗透着反思,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还有一个我们易忽略、简单又极其重要的方法——“随机教研”,教师之间的合作学习。

(李季湄)管理者不是救世主,她很重要的作用就是搭建教师互相学习、合作研究的平台,创造教师与理论对话的条件,加大教师和教师之间、教师和理论之间的相互作用,管理者就不会为“指导不过来”而烦恼了。

小策略:如专设反映随机教研动态的墙报、交流随机教研经验的讲台、汇集随机教研成果的“一得集”等,让教师有随时表达通过随机教研解决困惑问题的心迹,也让教师知道园内随机教研的信息。

结语:教研的方式是为教研目的服务的。

教研管理者一定要研究教师,认真分析教师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哪里,并针对问题选择和创造出有效的教研活动方式的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实效性,才会对教师有帮助。

有效的教研方式是应便于教师带着自己的经验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参与活动。

有效的教研方式,应能引发教师的认知冲突和思维碰撞,并能引导教师自主地研究和解决问题。

园本教研不仅关注研讨过程中教师的反应,更应关注后续实践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教研的效果并不是仅仅反映在教研活动中教师明白了,不应仅仅停留在教师的认识上,而应该反映在研究之后的教育实践中,反映在教师教育行为的变化和教育实践的改进上。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研的效果真正落在每一位教师的发展和每一位幼儿的发展上,从而真正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在一这个暑假,我在家是在闷得慌,无意中发现一本好著作,就在隔壁家的书店里,它就是这本名叫《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起初我只知道陈鹤琴是中国有名的教育家,所以才找出了有关他的这本书,谁知道它是那么得吸引着我的心,《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陈鹤琴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及儿童教育专家。

他怀着热爱祖国、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以培养民族幼苗为己任,认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提出了“热爱儿童、了解儿童、尊重儿童”、“一切为儿童”。

他一贯重视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并认为“对于如花含苞,如草初萌的小孩子,我们应当用很好的教育方法去教育他,使他们体德智三育都能从小好好学起。

”经过长期的探讨实践,并提出了一套“活教育”的训育原则,体现了“活教育”理论的全新的教育观念。

他把“活教育”训育原则作为实施“活教育”德育目标“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的基本原则,在孩子品德教育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我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深受启发。

一、“做”是教学的基本原则。

陈老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应特别强调儿童的“做”,所谓“做”也就是活动。

在园里的一切活动,“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不仅要重视儿童的动手操作,同样重视儿童积极思想品质的培养,主张“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一切教学,不仅仅在做上打基础,也应当在思想上做工夫。

”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观点认为思想就是动作,是一种内化的动作。

“好动”是儿童的一个显著的特点。

没有一个儿童不好动,也没有一个儿童不喜欢自己做的,因为儿童的感觉与动作是连通的,他只要想到了或是接受了什么外来的刺激,就立刻要去做,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和研究儿童好动的特点,不但不因儿童的正常活动,去责罚他,而且要给儿童充分的机会,使他多与事物、与人接触,以促使儿童身体、道德、智力的增进。

“做”,也是儿童获得练习,培养兴趣,锻炼能力的好机会。

陈鹤琴先生曾说:“儿童若自己动手,自己吃饭,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嘴里也有着相当的滋味,即使汤勺拿不稳,饭菜装得不牢掉在桌上身上,但这是一种练习的好机会。

”的确,不让儿童“做”,儿童就得不到练习的机会,任何事情也就学不会了。

儿童做事,能够锻炼他们的能力。

另外,丰富儿童直接感性经验成为幼儿园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儿童的操作活动即“做”正是获得直接经验的最佳途径。

我们教师不应用自己的头脑代替儿童去思想,剥夺他们思考的机会,是不利于发展儿童智力的。

二、活动性与主体性是紧密相连的。

儿童在陆地上学游泳,在教室里学煮饭,都是不能成功的,教师应当给儿童相当的机会,自己动手学习,不要把现成的结果灌输给学生。

陈鹤琴先生指出了:“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的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的世界。

”只有使儿童自己具体的和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给予证实或否定。

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儿童自我发现的学习,在幼儿园的教学中要注意突出幼儿的主体作用,让幼儿参与活动,做活动的主人,充分强调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教师要利用活教材、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原则。

“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这是陈鹤琴先生的教育原则之一。

实现“活教育”的重要手段,,就是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学习。

小孩子的知识是由经验得来的,所接触的环境愈广,所得的知识愈多。

儿童生活在大自然、大社会中,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活的环境,对儿童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外界环境的刺激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比其它年龄阶段更为重要,因为儿童最初是从环境中受到自发教育的。

所以,教师要常带幼儿走出幼儿园,到工厂、街道、田间、野外去学习。

大自然、大社会为儿童活动和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要做一个成功的教师,就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中有许许多多的东西,……可以变成很好的教材,很好的教具,比如:民歌、民谣、儿歌、故事等,许多都富有教育意义。

有待于教师们做有心人,发挥想象力,随时发觉这种活教具、活教材。

从尊重儿童的愿望、兴趣、要求等身心特点出发提出了替代教学法和暗示法。

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游戏,那么幼儿园的教学应该游戏化,并增加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交往的机会。

要激发儿童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求知欲,必须要做到陈老提出的教学方法。

四、积极鼓励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儿童喜欢受称赞,容易受暗示,所以对儿童消极的制裁不仅不能收到实效,而且会伤害到儿童的心灵。

所以积极的鼓励、暗示是软性的教育,虽然比较难做,但收效很大。

消极的制裁、命令是硬性的教育,很容易做,但它不彻底的、暂时的。

积极的鼓励可以增加儿童学习的兴趣,促进儿童求知欲。

积极鼓励对于培养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积极性都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我们教师并要注意不要对有不良行为的儿童任意申斥、挖苦、单纯的禁止,甚至体罚。

可见,“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的原则,对于儿童教育来说是很重要的。

陈老提倡“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

我认为这样的相互学习,教者和被教者都会受益。

同时可以看出这种教学相长的方式具有民主性的特点。

任何教师,任何儿童随时都可能成为教者,又随时都可以成为被教者、学者。

民主性是陈老“活教育”理论的一大特色,正是当代教育理论的一个趋势。

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

191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同年8月公费留学美国,先入霍普金斯大学,研习政治、市政、经济、地质、生物等,获文学士学位。

后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受教于克伯屈、孟禄、桑戴克等,获教育硕士学位。

1919年8月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科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与教育学等课程。

1920年,喜得长子一鸣,于是,便以一鸣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的动作、能力、情绪、言语、学习、绘画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连续808天的观察和实验,写出了《家庭教育》一书。

在该书中,陈鹤琴利用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父母怎样教育小孩子,做了科学的说明与指导,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

1923年,在南京创办鼓楼幼稚园,对幼稚园教育中国化进行长期深入地实验。

通过实验,他总结出幼稚园的课程、读法、故事、图画、设备等方面的经验,对如何办好幼稚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并写出了《我的主张》一文,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适合儿童心理的十五条教育原理,对建立中国化的幼稚园教育起着指导作用。

1928年,陈鹤琴支持陶行知筹创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兼任第二院院长。

又与陶行知等合力创办樱花村幼稚园,开辟了乡村幼稚教育实验场地。

1940年,他筹创江西实验幼稚师范学校,开始了中国幼稚教育制度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陈鹤琴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体系,形成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独树一帜的教育派别。

新中国成立后,陈鹤琴历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南京师范学院院长、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南京币主任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政府副主席、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江苏省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等职务,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陈鹤琴于1982年逝世后,他的文章著作由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为《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共300余万字。

并于1983年至1985年先后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他的代表作,收辑在该文集的下卷中,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1948年),共十七条,曾分别发表于《活教育》月刊各卷,1948年汇编成集,由上海新华书店出版。

陈鹤琴在该书卷头语中说:“这里所举的十七条原则,都是根据最近儿童心理的学说和我个人的教学经验写成的。

我的目的是与格(格里高来)、詹(詹姆士)二氏相同的,就是‘心理学具体化、教学法大众化’,使得做教师的做家长的读了,都能了解,都能应用,并供同仁的研讨”。

在这一段话里,陈鹤琴把十七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和教育目的都交待清楚了。

十七条教学原则如下:原则一,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一条是依据了儿童好游戏、好动的心理。

儿童自己动手,就可以得到肌肉运动的快感。

自己动手即是做,做了就与事物发生直接的接触,就得到直接的经验,就知道做事的困难,就认识事物的本质。

陈鹤琴说:“‘做’这个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经验的,都要靠‘做’的”。

“所以,凡是儿童能够做的就应当让他自己做。

”原则二,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按行为心理学说来,思想原来也是一种行动,读后感《《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

儿童不仅喜欢动手、动脚,而且也喜欢动思想。

因此,学校里的各种活动,各种教学,都不应该直接去说明种种结果,应当让儿童自己去实验,去思考,去求结果。

陈鹤琴说:“直接经验、自己思想,是学习中唯一的门径”。

原则三,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这一条也是强调儿童动手去做,去亲身实践。

譬如游泳,在陆地上学是没有用的。

譬如烧饭,在教室里讲饭怎样煮,也是没有用的,“一定要使他们在适当的自然环境之内,得到相当的学习”。

原则四,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是,小孩子喜欢野外生活的心理特点。

小孩子到门外去就欢喜,终日关在屋子里就不高兴。

所以,门外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儿童的世界。

探讨自然的神秘,研究社会的实际问题,都是儿童的活教材。

陈鹤琴说:“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他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他的真世界。

”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称赞的心理特点。

你称赞他,就高兴,你骂他就反感。

我们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去鼓励儿童怎样做人,怎样求学。

即“要用鼓励的方法,来控制儿童的行为,来督促儿童求学”。

旧式学校总是用消极的方法来制裁儿童,这种制裁是不会发生多大效果的,有时候反而容易引起他的反感。

原则六,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这一条原则的理论依据和原则四相同。

儿童喜欢野外生活,到野外的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探讨、去追求,就可获得确实而经济的直接知识。

书本上的知识是间接知识,儿童完全没有经验过,读了也不可能完全理会。

所以,必须让儿童到大自然、大社会中,通过“现代”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死知识上去。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

这一条教学原则的好处在于使小孩子对所学的事物,认识得格外正确,印刻得格外深切,记忆得格外持久。

譬如我们要教儿童认识一只猫,最好用一只狗来比较,让儿童在对比中分化出各自的特点而加深认识。

比较教学法应用的范围较广,各门学科均可应用,连做人修养也可以应用。

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喜欢竞争的心理。

教师可利用这种心理,去组织儿童比赛,以增加儿童的学习兴趣,促进儿童的学习效率。

但比赛必须避免胜利者骄傲、败北者气馁两种弊病,防止不服从指挥,把竞争变成倾轧,把比赛变成妒嫉的恶果出现。

比赛一般分两种:一种同别人比赛,一种同自己比赛。

同别人比赛又分两种:一种是团体比赛;一种是个人比赛。

同自己比赛有两种益处:一是容易得到鼓舞,不容易灰心;一是明瞭自己的成绩,高兴学习。

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这一条原则的依据与原则五相同。

即是小孩子喜欢听好话,而不喜欢听恶言。

利用这种心理教师可用激励教育法去教育儿童。

积极的暗示就是一种激励教育法;它是软性的,比消极的命令要费时间精力,但其效果却非常之大。

暗示可分为四种:一种是语言;一种是文字;一种是图画;一种是动作。

其中动作的暗示性最大。

做父母、教师的应当以身作则,利用动作的暗示去教育儿童。

原则十,替代教学法。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儿童多种心理特点。

①小孩子是喜欢玩弄的,如果看见他玩脏的坏的东西,就得想法用清洁的、好的东西去代替。

这是一种以物代物的方法。

②小孩子是喜画画的,如果看见他在墙壁上、地板上乱涂乱画,就得给他大的空白纸,让他在纸上去画。

这是一种以建设代替破坏的方法。

③小孩子是喜欢占有的,如果儿童有你争我夺,东挪西扯的事情发生,就得给儿童相当的设备,让他们多集贝壳、邮票、钱币、昆虫等,以满足儿童的占有心。

这是一种以搜集来代替争夺的方法。

④小孩子是喜欢合群的,对于孤独而没有伴侣的小孩子,就得替他找一个伴侣。

若没有真的小孩子作伴侣,就得用洋娃娃或清洁的猫狗去替代。

⑤小孩子在学校里无形中会有组织,当发现他们三五成群,四五结队的做出不正常举动时,教师应当利用他们的合群心理、组织能力,把全体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各种课外活动,使其合群心理得到满足。

这是一种以正当的组织代替不正当之活动。

⑥小孩子是喜欢游戏、喜欢赌博的。

当发现他们到街上去赌抽签糖、转转糖时,教师就应当以游戏去取而代之。

游戏是可以代替赌博的。

原则十一,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这一条原则依据了小孩子喜欢玩耍,喜欢游戏的心理。

儿童既然喜欢玩耍,大自然、大社会中都可以找到很多好玩的东西来作活教材和活教具。

譬如中国的麻将,原是一种赌具,但经改造可以变成一副活字块。

又如西洋的钟型赌具,经过改造,也可成为一种算术教具。

再如傀儡戏,经过改造,也可变成活动的教具。

总之,大自然、大社会中有许多东西,初看起来与你所教的没有关系,但仔细研究,便可变成很好的教材和教具。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这一条原则是根据20世纪研究心理的一个大发现,即人类有个别差异。

所以,新教育反对班级教学,而主张分别学习,以适应个别差异,依照各人的智力、体力、能力而发展。

但分别学习,又必须分组研究、共同讨论。

因为和别人讨论就有刺激,有刺激就有反应,刺激越多反应也越多。

从——刺激——反应的中间就可以研究出真理来。

分组研究、共同讨论的方式就是集体学习,是活教育教学原则的一种方式,也使刺激和反应的程式由单轨变为复轨。

让各人都有意见发表,彼此都有不同的思想,思想愈多愈复杂,就可以整理出真理来。

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

这一条原则依据儿童好游戏、人们均好游戏的心理特点。

利用这种心理特点,教师把教学游戏化,把枯燥无味的认字造句,化为兴致勃勃的游戏活动,就可以在做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了。

但在教学游戏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与目的的配合,注意给多数人活动的机会。

原则十四,教学故事化。

这一条原则是从“儿童爱好故事”这一理论基础所产生出来的。

故事的作用有四点:①故事与儿童的情感有交流作用;②故事情节的神奇,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③故事能激起儿童的想象力;④故事组织的完整,适合于儿童的学习心理。

教学故事化有两方而的意思:一是教材故事化;二是教法故事化。

教学故事化是活教育的新要求。

原则十五,教师教教师。

所谓教师教教师,就是举行教学演示或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一类的组织。

这是近代教育方法上的一种新趋势,不仅能够在一个学校一个城市里举行,同样可以应用“分组学习,共同研究”的原则,推行到所有学校中去,对于充实教师本身、提高业务水平有较大的帮助。

原则十六,儿童教儿童。

这一条教学原则是根据陶行知的“小先生制”提出来的,意思是让儿童来教育儿童,让儿童来指导儿童。

这种办法一方面可补充教师数量之不足,有益于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起辅助作用,有益于教学效益的提高。

因为:①儿童了解儿童的程度比成人所能了解的更为深刻;②儿童鼓励儿童的效果比成人所能获得的更为巨大;③儿童教儿童教学相长。

在这一原则被确定之后,陈鹤琴又提出了儿童怎样教儿童的办法。

即个别儿童轮流教;各校儿童轮流教;各城市儿童轮流教;各国儿童轮流教。

他希望通过“儿童互助运动”,使人类文化得到一分推动之力。

可见陈鹤琴不仅着眼于本国的教育,而且也着眼于世界的文化教育。

原则十七,精密观察。

这一教学原则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方面通过实地观察,来施行教学;另一方面通过实际研究来培养儿童善用观察的学习态度;则教学的效果,必将因此而有所增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用观察的方法,便能增进教学的效果,即不仅能促进教学兴趣,而且儿童的人生态度,也将因此而得到健全的发展。

以上十七条原则是陈鹤琴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它全面地反应了该体系的其他各个方面,尤其活教育的三大目标像一条线贯穿于其中。

“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的第一目标,十七条教学原则都是为这一目标服务的。

“做人”是教育最起码的任务,要研究人是什么

人的活动是什么

人与人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

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这一系列问题都在十七条原则中不同程度的体现出来了。

如比较教学法一条,陈鹤琴也对做人进行了比较。

通过这种比较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将来做一个立身社会的人打下初步基础。

又如在“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酌效率”一条原则中,陈鹤琴指出,“在团体比赛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做人做事的美德,合作、牺牲、互助,都是在团体中养成的”。

这说明人不是一般动物,他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

再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就指明了人的活动是要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发现,去探讨,去追求知识。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我们的活教材”,要求学生从研究时事中得到宝贵的教训,从探讨抗日与欧战有关的史地中得到宝贵的活知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人就是中国人,而不是崇洋媚外的人。

此外,十七条教学原则或者是以培养儿童道德,或者是以传递现代科学知识为目的的,如此造就出来的人便是具有民主思想、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了。

这种人显然不是古代的中国人,而是现代的中国人了。

“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二大目标。

它继承了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并发展到求进步。

这在十七条教学原则中也有体现。

比如为首一条就是“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就是让儿童自己在做中学。

在做的过程中去取得直接经验,去获取新的知识。

一旦获取了新的知识,人就进步了。

照陈鹤琴看来,“做”有纽带作用,通过“做”可以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缩短,把知识和技能联结起来。

他的这种理论不是没有道理,但是他提出“做中学”的命题就在杜威的“做中学”完全重合了。

对于杜威的“做中学”虽然不能全盘否定,但这样的命题只强调了儿童的直接经验,而忽略了人类的间接经验,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理论联系实际”相去甚远。

不过陈鹤琴在强调“做中学”的同时,首先强调“做中教”,即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又和杜威教育思想有很大的区别,从而纠正了杜威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这是活教育理论体系的第三大目标。

陈鹤琴把它直接做了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第六条。

其他各条原则,如“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等都含有同样的意思。

不难看出,陈鹤琴非常重视向大自然、大社会的探求,而反对旧教育的死肯书本。

不过,陈鹤琴并不反对学习书本知识,而只是反对教师的教学死死地把眼光钉在书本上。

他认为,课堂教学应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标本。

“这个小菜场,是你的标本,是你的仪器,是你的宝库,所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就是活教材,这就是活教育。

而不是抛开书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从头探索。

他在谈到教授历史、地理这两门课程时指出,我们要从研究抗战、研究二次世界大战去了解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

也就是从“现在”的活教材研究到“过去”的历史、地理上去。

在这里陈鹤琴强调直接经验,但并没有否认间接知识,是较为合情合理的。

另外,活教育十七条原则还反应了活教育体系中的四个步骤和五指活动的思想,这是陈鹤琴在论述过程中亲口说明了的。

譬如在“教师教教师”一条原则中,陈鹤琴就说:“在行政组织内,组织巡回教学辅导团,聘用专门人才,依据活教育所定五指活动,分组担任辅导,这种辅导工作,对于一般教师颇有帮助”。

这说明了教师的巡回辅导是以五指活动为依据的。

至于活教育的四个步骤(实验观察、阅读参考、发表创作、批评研究),在十七条原则中也有相应的体现。

比如原则十二,原则十七就明显地与之基本一致。

这说明四个步骤和十七条原则中的某些原则是互相融会贯通的。

陈鹤琴的十七条活教育教学原则是在长期进行幼儿园实验和幼稚师范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具有普遍性和规律性,不仅在二、三十年代有适用价值,就是在目前的八、九十年代,甚至在更远的将来也还有适用价值。

十七条教学原则中的原则五,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原则九,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原则十三,教学游戏化,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第三章,普通教导法的原则二、原则一、原则十一大体相同。

说明这三条既是幼儿园、幼师的教学原则,又是家庭婴幼儿教育的教育原则,具有普遍的教育教学作用。

这三条原则均建立在儿童心理的基础之上,具有科学性和永恒性。

原则一、原则二,是要小孩子自己动手和动脑,做教师和做父母的不要包办代替,以便使小孩子获得直接经验。

关于这一点,在今天的家庭和幼儿教养机关里是仍然适用的。

我们今天的幼儿园教师和家庭父母,如果不让小孩子动手动脑,事事越俎代庖,就不能培养应有的劳动习惯,只能培养出奇生虫,还有什么获取直接经验可言

原则四是鼓励儿童向大自然、大社会探讨;原则六是要求幼儿园的教学要联系和取材于大自然和大社会;原则十一,亦是说在大自然、大社会的环境中,可以找到许多活教材、活教具。

这三条原则都告诉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不能仅限于活动室、教室,更不能把幼稚生关在屋子里,而应该让他们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游玩,去接触活的动物、植物、人群。

关于这一点我国现在的幼儿园正是这样做的。

也只有这样做,而且尽可能多的这样做,才能从小培养儿童活泼、愉快、健康的心身,养成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原则七,比较教学法;原则八,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原则十,替代教学法等,都是很富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这些方法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东、西、南、北、中均可应用;过去、现在、将来,都很相宜。

原则十二,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显然不适用于幼儿园的教学,而是针对幼儿师范学校的教学需要提出来的。

幼儿师范学校的学生只进行班级教学还很不够,因为班级教学形式上是一个班,但实际学习的时候仍是一个一个的学习,不能互相讨论、互相研究、互相补充。

分组学习就是把学生组织起来进行集体学习,增加刺激数目,增加思想路子,提高学习效率。

这曾经是陕甘宁边区干部学校的一种重要学习方法,陈鹤琴把它用为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说明它是一种活的方法,凡是在较高层次的教学中都有适用价值。

另外,还有“教学故事化”,“教师教教师”,“儿童教儿童”等都是很有适用价值的方法,此处不必——赘述了。

读了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教育原则》,觉得里面闪光的思想是我们宝贵的财富,让我对幼儿园教育有了新的思路、新的改观,并从中汲取了许多知识,促使我在教育理念上更上一层楼。

我会秉着陈鹤琴先生的教育思想,坚持《活教育的教学原则》,完善自我,不断提高。

总之,活教育的每一条教学原则都具有现实意义,是陈鹤琴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幼教工作者认真学习、领会和应用。

  〔《活教育的教学原则》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服务就要做到极致读后感

下一篇:三吏三别别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