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生作文 > 读后感 > 中国名著读后感 >

三吏三别别读后感

yiyyy分享 62986

yiyyy 分享

三吏三别读后感600字

《三吏》、《三别》是安史之乱、玄宗出逃、肃宗灵武继位后,杜甫奔赴灵武途中写的一组诗.这组诗非常鲜明地表现出了杜甫的写作风格与艺术特色.不妨以其中的《石壕吏》为例作一浅析.《石壕吏》是杜甫的一首叙事诗,反映的是安史之乱时期老百姓的痛苦生活,表达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对朝庭无能黑暗的批判,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人称杜甫为“现实主义大师”,这点在《石壕吏》一诗中表现得很突出.前六句都是眼见,讲述了自己暮宿石壕村,遇到了战争时期的常事——抓壮丁.“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真实的情景,鲜明的对比.不用多说什么,读者完全可以从中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从第七到第十六句,均是老妇的陈述.很直白,很浅显,很容易理解,没有一句冷僻的字句.但是,从老妇的陈述中,我们看到的是战争给这个人家带来的苦难.三个儿子在邺城战死两个,家中惟有衣服尚不齐整的儿媳以及还在哺乳的孙子,即便是这样,年老力衰的老妇还是不得不被带到河阳战场“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官吏走了,老妇也被带走了,夜依然恢复了平静,能低声哭泣的,只有那儿媳吧.其中凄苦可见一斑.“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尤其一个“独”字,不由让人产生一种萧瑟、悲凉的感觉.确实,这就是战争带给人民的感受.全部都是作者本人以第三者的视角所看到的以及听到的.他就是在讲述这么一个事实,没有一个字是作者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论.但是,任何一个读者都绝对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作者寄予诗中的强烈的感情倾向.这从诗中的几处对比很容易看出来,如“吏呼”与“妇啼”、“怒”与“苦”,“偷生”与“已矣”,还有一些感情色彩很浓的用字,如“一何”、“夜归”、“急应”、“犹得”、“绝”、“独”等等,无不表现出作者对于战争给人民带来苦痛的强烈的谴责.

读杜甫的诗后的读后感

他的诗沉郁顿挫,反映历史。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杜甫现实主义代表作品

杜甫 (712 ~ 770) 唐代诗人。

字子美。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长在“奉儒守官”并有文学传统的家庭中,杜甫的祖父杜审言是武后时的著名诗人,官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

他 7 岁即开始学诗, 15 岁时诗文就引起洛阳名士们的重视。

他的生活从 20 岁后可分为四个时期。

  漫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 731 ) 至天宝四载 (745) 。

杜甫进行了两次长期的漫游。

第一次是在江南一带,他到过金陵、姑苏,渡浙江,泛舟剡溪直至天姥山下。

开元二十三年回洛阳应进士考试,未被录取。

次年在齐赵一带开始了第二次漫游,他晚年回忆当时的情景是:“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壮游》)他在这两次漫游里,看到祖国秀丽雄伟的山川,吸取了江南和山东的文化,扩大了眼界,丰富了见闻。

开元二十九年,筑居于洛阳与偃师之间的首阳山下,可能在这时与夫人杨氏结婚。

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遇,二人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有时也议论时事,结下深厚的友谊。

次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不少怀念李白的感人诗篇。

  长安时期 从天宝五载至天宝十四载,杜甫在长安居住 10 年,他的生活、思想和创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到长安,目的是求得一个官职,有所建树。

天宝六载,玄宗诏征文学艺术有一技之长的人到京都就选,杜甫参加了这次考试,但由于以“口蜜腹剑”著称的中书令李林甫阴谋破坏 , 应试者没有一人被选。

天宝十载 , 玄宗举行三个盛典,祭祀“玄元皇帝”老子、太庙和天地。

杜甫写成三篇“大礼赋”进献,得到玄宗的赞赏,命宰相考试他的文章,等待分配,又没有下文。

他不断写诗投赠权贵,希望得到他们的推荐,也都毫无结果。

最后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职务,这已经是杜甫在长安的末期,安禄山叛乱的前夕。

  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 从肃宗至德元载 (756) 至乾元二年 (759) 。

安禄山起兵后,长驱南下 , 很快就攻陷了洛阳、长安。

杜甫这时正在□州,他听到唐玄宗逃往西蜀,肃宗在灵武即位 , 便把家属安置在城北的羌村 , 只身北上,投奔灵武,不幸被叛军截获,送往长安。

杜甫陷贼中将近半年,看着庄严整饬的京城一片荒凉,生灵涂炭,听着唐军两次反攻,先后在陈陶、青坂两处都全军覆没的消息 , 满腔悲愤 , 写出《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诗。

  漂泊西南时期 从肃宗上元元年 (760) 至代宗大历五年 (770) 。

11 年内 , 杜甫在蜀中 8 年,在荆、湘 3 年。

杜甫在夔州时说自己“漂泊西南天地间” ( 《咏怀古迹》 ) ,实际上他在成都先后住过 5 年 , 生活还是比较安定的。

上元元年春,他在成都城西浣花溪畔建筑了草堂,结束了四年流离转徙的生活,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他离开了干戈扰攘、哀鸿遍野的中原,眼前呈现出一片田园美景,花鸟虫鱼都好象对他表示殷勤,使他多年劳苦忧患的生活,暂时得到休息,他也怀着无限的爱写出不少歌咏自然的诗歌。

但他并不曾忘记流亡失所、无处安身的人们,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唱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名句。

  大历四年至五年是杜甫生活的最后两年,他没有定所,往来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大部分时间是在船上度过的。

他在大历五年冬死于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上的舟中,终年 59 岁。

他逝世前写出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诗中有句“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仍以国家的灾难为念。

杜甫死后,灵柩停厝在岳阳 ,43 年后即宪宗元和八年 (813) ,才由他的孙子杜嗣业移葬于河南首阳山下。

  杜甫的现实主义代表作有:《北征》,以“三吏”合称的《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以“三别”合称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杜甫 三吏 三别

(许地山父亲)是位政简刑清,廉明公正的地方官,而且也是一位非常重视教育热心办学的文化名人,他改贵生书院为徐闻县小学堂,并被聘为书院掌教。

他常用“,死于晏安”来警策学生和儿子许地山,无形中也弘扬了汤显祖的贵生思想。

别徐后,曾遗有诗集和词集。

其中有: 讼庭春草萌层层,官长真如退陀僧。

十吏三班都肃静,清时便是一条冰。

还作有诗四首: 代疱一例有瓜期,禄米经年愧滥靡。

地处炎荒客我绌,时逢旱虐累民饥。

敢云讼狱心如镜,谩听讴歌口是碑。

寄语四乡诸父志,能攻吾短是吾师。

水土谁云近瘴乡,微身幸到此康强。

不胜繁任还无过,稍赋闲居却未妨。

细雨忽添新柳色,好风仍煦旧甘棠。

吟诗且寄他时念,将贮城东古绵囊。

踏雪征鸿作势飞,诸君携手尚依依。

官如传舍随来去,人似从军听指挥。

别后还期书附鹤,尊前不觉泪沾衣。

南门塘水平如掌,挹取清光两袖归。

贵生讲座许登临,学准条条贵苦心。

广座衣冠参俗吏,政紘琴瑟发新声。

三月春风独惆怅,满城桃李未成荫。

其间文辞皆为清末徐闻社会的生动写照,并抒发了他眷恋徐闻的幽幽之情。

AD位1

相关推荐

AD位2

热门图文

AD3

上一篇:幼儿园课程理论读后感

下一篇:幼儿游戏活动支持与引导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