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百家讲坛读后感450
国学讲座听后感。
学校要交报告,悲剧啊……类似于百家讲坛的
百家讲坛听后感 己所不欲,误施于人。
可谁能真正作到,人本有自私之心,望自比他人优。
自然遇不快之事物想推于他人,此乃天性。
试问何人能克之
贫贱不能移,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由此可见孟老夫子乃何其强势之人。
吾问之、世间万物均变化中,不移、不淫、不屈、如何作否?是深藏入骨,或锋芒毕露,如何为之
凡事正反之二方。
因此世间并无极好极坏之事物。
如四书这等经典著作。
教化传成为其之功。
僵化思维为其之过。
使我帮近千年自觉文化之优越,而浑然不知世界之广大,之复杂,岂是四部书所能阔之
道可道 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
问世上几人知何为道,何人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法自然、此为道也。
吾问之:谁能真知何为万法自然
有几人能知足常乐
人生之福祸岂能免之,知足常乐何其难也
无规矩何以成方圆,方圆乃天地也。
规矩乃法也,法乃万物之规矩,然法不可过刻,过必生祸。
如商央韩非此等下场古今何其多也。
再民时恐言行触法,小心谨慎无喘息之时,为人何乐之有
兵贵胜,不贵久。
然欲速则不达,此两相对立,可见遇急则胜,遇缓则久,此事物之本,非人可控也。
万物皆有其道,皆有其用,皆有其才,若笑树大而无用,笑草小而无用,此乃愚人也。
古有逃影之人,何必苦逃。
今乃世人之象也,皆频于奔命,谁知因何如此乎
待垂目之时,回味人生方知错过之美景何其多也! 小隐隐于也,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古人之志可敬也。
问曰:何处乃真隐之地,在世之人想隐何其难也,世俗亲爱名利,起能避之,如此何为隐也,何必隐之
固真隐者不在闹市或深山,心不静则难隐之,静则自隐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何修身为首,足见其乃为人之本也。
若自不修何以齐、治、平乎
修身必先修其心,心正则修、齐、治、平、自成也, 仁者爱世,何为爱,乃爱亲朋、世人、万物、此博爱也。
然世多人只知爱亲近之人,却不知何为博爱,此为愚也。
君子小人,何为君子,父母敬之、妻儿亲之、亲朋和之、社会用之、国家建之,他帮礼之,见弱小不欺反助之,遇强暴非随反阻之,遇难不退,遇险不慌,遇弱不弃,此君子也,小人反之。
志气为何,乃身处逆境之反抗,自我之方向,助天地人己更为和蔼,此为大志也。
他人笑之何防,自知其方足以。
而非追浮华之事物,此为人立志之根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于清明,在止于至善。
问曰:明明德世人皆有否
如世人皆有,何以有为非作歹之恶,可见教化何等重乎。
至善乃世人之幻梦也,自开天地时人为生存其世,本合作共容,随数增多分利自有不公之时,此必然也,然利少之人挣之,利多之士必望更多,不得已互攻互欺,此贪念之过,自生为人无处避之。
奈何、奈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体肤可饿,筋骨可劳,心志可苦,然决不可弃也。
此无论大任小务于斯人皆应如此。
三人行必有我师,孔子尚且知其理,何况我辈更应效仿之,然几人知学他人之常,避己之短乎
只知己之学而傲,此愚也。
知学他人之常者智也,学他人之短者愚也。
持经达变,持自之原则,切悟谬之,知变然不可无则。
事事思后论之,切莫论后思之,若如此必成错,悔之晚已。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读国学百家讲坛之天人有感
我认为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同一现象在一种关系是原因,而在另一各种原因中是结果,正确认识因果联系的辩证性质,全面把握原因和结果相互转化的发展链条就能有效的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促进事物的发展
2012百家讲坛读后感
[2012百家讲坛读后感]2012百家讲坛读后感1.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的传奇——听《百家讲坛》刘晓岚教授讲“李煜”有感与李煜同醉:窗外雨声淅沥,你却还沉醉在梦里,2012百家讲坛读后感。
神情彷徨,容颜憔悴,我感受到了你的落寞,感受到了你的孤寂。
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你日日夜夜悲痛,岁岁年年哭泣……就是那悠悠秦淮喝水,也洗不掉你脸上的忧戚;就是那金陵高照的艳阳,也无法驱散你那心灵的寒气…… 春花秋月,刺穿你炽热的灵魂。
雕栏玉砌,只剩得一声叹息。
做个诗人真绝代,可怜薄命做君主。
低吟浅唱,千古愁绪,喝一杯苦酒吧!我愿陪你同醉,就让这一酒消千愁,随着一江春水东流去……——题记不得不说,历史是无情的,它给予每个朝代的不仅仅是荣华富贵,骄奢淫逸,还有无尽的痛苦,心机。
更重要的是,它不肯把那大好河山献给任何一个王朝,它不肯让任何一个王朝长时间的享受生活。
所以,它给了每一个王朝一个期限,一段回忆。
这其中:持续时间有长有短;君主有的快乐有的痛苦,有的秉公执法有的贪婪残暴;有开国皇帝有末代君主;当然,一生的“伟绩”有的被世人称赞有的被世人唾弃。
然而,在每个王朝末代君主的头上,很少能博得同情、理解的目光,他们,不是被人类唾弃、耻笑,就是被历史的尘埃所埋没。
历史丝毫不会宽恕他们的“罪行”,所以,他们成了臭名远扬的千古罪人……其实,不然,在所有亡国之君中,有一位不仅没有遭到世人的唾弃,反而引起了太多太多人的同情与惋惜,他的词更是流芳百世,引人注目,他便是南唐的亡国之君——李煜。
2.《三字经》《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中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大约成书于距今九百多年的宋朝。
《三字经》来历无从精确考证,但一经问世即广为流传,实际上成为了全国通用的儿童教材,而且经后世学者不断增补,历久弥新。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为“三百千”。
值得注意的是,在“三百千”中,只有《三字经》获得了崇高的文化地位,被尊称为“经”。
《三字经》植根于传统文化,以中国历史为素材,讲述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其中许多观念已融刻在中国人的思想血脉中,如开篇的“人之初,性本善”,大多数中国人都耳熟能详。
虽然在中国思想史上,人性的善恶没有定论,然而《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的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对人类的美好信念和期望。
《三字经》一方面认为人本性是向善的,另一方面又强调后天环境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所谓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讲得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可以找到很多历史故事来印证成长及教育环境的重要性,比如曹植、曹丕、曹彰和曹冲四人同是曹操的儿子,但由于成长经历不同,差距越来越大,甚至完全不像兄弟。
《三字经》认为,对于孩子来说,如果没有良好的后天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
同时,学习是一种生命的过程,学任何一样东西,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一心一意地去 经历,才会有所成。
【扩展阅读篇】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
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
要写好有体验、有见解、有感情、有新意的读后感,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1]”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
“读”是“感”的基础。
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
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
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
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
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
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能写成读后感,你需要把你所知道的都表示出来,这样才能写好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
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
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
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
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
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
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
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编辑本段如何写读后感格式一、格式和写法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读后感《2012百家讲坛读后感》。
题目可以用《读后感》;还可以用自己的感受(一两个词语)做题目,下一行是——《读有感》,第一行是主标题,第二行是副标题。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三、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四、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五、叙原文不要过多,要体现出一个“简”字。
六、要审清题目。
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七、要选择材料。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
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
八、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
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
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九、要符合情理、写出真情实感。
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
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
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
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④禁止写成流水账!编辑本段要写关于学习的读后感应该读什么有感(1)引——围绕感点 引述材料。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2)概——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要简练,而且要把重点写出来。
(3)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
亮明基本观点。
在引出“读”的内容后,要对“读”进行一番评析。
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要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4)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写读后感最忌的是就事论事和泛泛而谈。
就事论事撒不开,感不能深入,文章就过于肤浅。
泛泛而谈,往往使读后感缺乏针对性,不能给人以震撼。
联,就是要紧密联系实际,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相反的种种问题。
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
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5)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
“读”的内容不放松。
以上五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一、先要重视感感要多 读要少,要善于灵活掌握。
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再者,如果在第三个步骤摆事实讲道理时所摆的事实就是社会现象或个人经历,就不必再写第四个部分了。
二、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
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
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
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
四、叙述作品不能用大量篇幅复述原文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
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
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初中作文课中,除了写\\\\读后感\\\\外,老师还会要求同学们在看完一部电影,电视片或参完某一展览后写\\\\观后感\\\\,观后感的写法与读后感是一样的,只需在第一部分简述所观的内容,然后引出观点,展开论述就可以了。
五、写景、物的读后感应该怎样写(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
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
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
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决不能大段大段地叙述所读书、文的具体内容,而是要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2)亮明基本观点。
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
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
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
“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
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
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
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
(5)简要地说明原文有关内容,重写有感,不要重点介绍,偏离主题。
看百家讲坛观后感
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读易中天的《我读先秦诸子》之读后感易中天教授说:读孔子见“恻隐之心”,得“仁爱精神”;读后感:仁爱是发扬扬道德的基础。
有了仁爱就可以培养“忠恕”之道,有了忠恕思想,就可以忠于你所在的国家、团队、和家庭,就能对家庭、团队、国家负责任。
就有“泛爱众”(《论语》学而第一)的博爱思想。
有了博爱思想,才会“周急而不继富”(周济或帮助急须帮助的人,而不承受现有的财富)。
有了“泛爱众”的搏爱思想,就能发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就能尊重人权,不侵害他人的权利并能保护自己的权利。
把西方的博爱的道德观融入到我们传统的道德观之中。
读孔子不仅懂得“仁爱精神”,还懂得如何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当中。
懂得如何向社会学习,如何与人交往。
在交往中如何发扬六种品德,如何防止出现六种弊病(《论语》第十七章“六言六蔽”)。
使人变得聪明而有智慧。
易中田教授说:读孟子见“浩然之气”,得“义勇精神”; 读后感: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
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
)从孟子所倡导的“义”所想到的,人们有一万个理由来表彰“见义勇为”者,却没有丝毫理由批评“见义不为者。
不能相信不讲社会成本的“舍生取义”。
同时,也要对“义”有个诠释,孔子所说的“义”是“忠义”、“大义”、“道义”、“仁义”。
而不是《三国演义》中的关公对曹操的“小义”,大义报国、小义报恩。
至于不讲“利”与“害”的小义就更不可取了。
当代青年人为朋友、为哥们的“义气”犯罪行为,正是不能全面理解“义”的内涵所产生的后果。
因此,理论工作者向社会传达“义”的信息时,有义务诠释“义”的真实而全面的含义,才不会误人子弟。
) 这个“不言利”的故事正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修正。
也正是孟子为推行“仁政”用“不言利”思想,麻醉人民愚弄人民,使人不知为己,一心为公的核心之处。
“为己”、“为公”是东西方道德与价值的核心区别。
这是个误会,人们不应该把“为己”和“为公”对立起来。
人们常说:没有小溪无以成江河,大河有水小河满。
这正是对“为己”与“为公”辩证统一认识的形象生动地比喻。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社会中,把“为己”和“为公”有机地结合起来尤为重要。
今天宣传孟子与梁惠王这段“不言利”的对话,害多利少。
另外,人们读经典我认为,应当把孔子思想和孟子以后的儒家思想有所区别,也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比如,《论语》中的“六言六蔽”就是使人聪明的精华。
而孟子所提倡的“不言利”、“法先王”、“人性善”就是糟粕,无论对社会,还是对百姓都是一种欺骗和愚弄。
正如易老师在《帝国的终结》一文中所分析的,历朝历代周而复始的更替,大体上沿用了前朝的统治之策。
这不能不说与孟子的“不言利”、“发先王”、“人性善”的道德观与价值观有关。
) 易中田教授说:读老子见“玄妙之智”,得“辩证精神”;:读后感:上善若水,夫惟不争,故无尤。
以我不争,故无人与我争。
顺其自然。
易中天教授说:读庄子见“通透之慧”,得“超脱精神”;读后感:像庄子这样对待人生,社会还能有今天的文明吗
但是,还是笑面生死为尚。
易中田教授说:读墨子见“身体力行”,得“实践精神”; 读后感:从这段《读墨得力行》中可以渗透出墨子的“兼爱”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
也渗透出孟子是反对人人平等的。
遗憾的是这一比欧洲找一千多年人人平等的思想,却没能在中国生根,而是去了欧州发芽,并成为今天西方人反对中国人权的武器。
易中田教授说:读韩非见“直面人生”,得“现实精神”; 读后感:韩非说得没错。
人与人的关系,就是“利”与“害”的关系。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
这种利害关系是符合人“索取”的本性的,也是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
人与人之间有利则合,有害则分,无利无害君子之交淡如水。
这里,我不能不重申“善”与“恶”的人性问题。
长期以来,人们在天主教和孟子的影响下,把“善”和“恶”错误地认为是人的本性。
所谓本性,是指人先天就有的属性。
而“善”和“恶”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所形成的概念,有益的就称之为“善”,有害的就称之为“恶”。
它是后天形成的概念,所以“善”和“恶”不是人的本性,正如易老师所说,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它俩既对立又统一,它统一在一个人的头脑之中,是属于人的后天的社会属性。
所以,每一个人既有“善”的一面,又有“恶”的一面。
即所谓人的社会双重性,这种双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好人可以变成坏人,坏人可以教育成好人。
那么,什么是人的本性你
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
“食”就是人对物质的需求,“色”就是人对精神的需求,需求产生行为,所以,人的本性就是“索取”。
正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所以,《韩非子》这一经典在今天市场经济社会中值得一读,很有意义。
同时,也正是因为人的本性是“索取”,孔子在《论语》第十七章中告诫仲由,发扬六种品德,如果不喜好学问,就会带来六种弊病——“六言六蔽”。
详见我的《六言六蔽是孔子思想皇冠上的明珠》和《人性——21世纪人类必须统一认识的思想问题》) 易中天教授说:读荀子见“事在人为”,得“自强精神”; 读后感:认识自然规律。
按自然规律做事,不怨天尤人,自强不息,走自己的路。
(读后感:我的体会是,易教授的体会“超凡脱俗,比经典还经典”。
对全面弘扬国学和东西方道德观价值观的交融都是有益的。
对思想文化不能“独尊”。
“独尊”就会堵死。
就会变成死水一潭,中国历史正是从汉朝起,独尊儒家之术,造成社会两千年的周而复始的停滞不前。
今天已经开放,应该允许多种思想文化并存。
把思想堵死,社会就不能进
百家讲坛 5篇200字的观后感。
凡出言,信为先——《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我们生活的典范,让我看了深有体会。
这本书是根据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
它告诉我们许多道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孝敬父母,友爱兄妹,在一切言行中,要谨慎。
看见别人有了进步,就要虚心向他学习,在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慈…… “凡出言,信为先”这句话在这么多道理中,是对我印象最深的。
它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只要是说出口的话,就要讲信用,不能食言。
这让我想起了博玄说过的一句话:“以信待人,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
”意思是:对人诚心诚意,本来不相信,也会相信了;但对人虚伪无信,就是本来相信的,也再不敢相信了。
看,他说得多有道理啊
我们应该讲信用,这样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
记得在思品书上,有一篇文章,是写宋庆龄的。
宋庆龄小的时候,折纸折得十分好看,栩栩如生。
有一天,她又在折纸了,她的同学小珍看见了,羡慕地说:“你折纸折得真好看,明天我到你家去,你教我折纸,好吗
”“没问题”宋庆龄一口答应下来。
第二天,宋庆龄一家本来要去一位老奶奶家的,但宋庆龄想到了昨天答应小珍的事情,便没有去老奶奶家,一个人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纸等小珍来,然而,小珍却没有来,她失信了。
但宋庆龄一点儿也不后悔,她说:“小珍虽没有来,但我做到了一个讲信用的人
”从小就有着优良品质的宋庆龄,长大后成为了一代伟人,受到人们的爱戴。
最后,我奉送大家一句: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百家讲坛》观后感2篇,字数800字以上(误差50字)一篇10分
一、《百家讲坛》观后感 ——时代造就的英才 秦朝末年,烽烟四起,战火连天。
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各路人马纷纷揭杆而起,伐无道、诛暴秦,而韩信,这位一代英才,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韩信,一个在乱世出生的奇才,不平凡的时代背景铸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
他是一个落破的贵族,整天带着一把剑到处蹭饭吃,在他的家乡是一个人人厌恶的游民,但是,他的经历赋予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雄才壮略,磨炼了他的意志,坚定了他的信念,在他与漂母(帮助人家洗衣服的妇女)的对话中我听出了他的雄心壮志:他不甘于在这里做一个游民,他定有前程,但没人看得起他,正可谓:“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面对那无赖的挑衅,韩信忍受着“胯下之辱”,他完全可以一剑将他刺死,但他也只是在“孰视之”之后,从那无赖的胯下钻了过去。
为什么
因为他知道“忍”字头上一把刀,这不是懦弱,这是睿智
他明白这一决定的重要性,如果冲动,他的理想将无法实现。
于是他背井离乡,仗剑从军,却无用武之地,直到遇到了萧何。
萧何是伯乐,慧眼识英才。
再加上拜将之后,韩信与刘邦的那段话,韩信用自己独到的眼光替刘邦分析了天下情势,今与刘邦争霸的为项羽,他虽英勇善战,却只有匹夫之勇,他虽心地仁慈,却乃妇人之仁,抢民财,失民心,不成大器,让刘邦心服口服,大有相见恨晚意。
此后,韩信为刘邦攻打天下,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齐王,本可自立为王,却甘愿为刘邦卖命,终因功高盖主,成为汉高祖的心腹大患,也是由于与陈浠密谋造反,最终丧于吕后之手。
他的死并不全是因为“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吧,他的优柔寡断,他的报恩之心,他的图谋不轨,终使他成为阶下囚,刀下之魂。
他是一位英雄,因为他的帮助,刘邦才得以结束了楚汉争霸的局面;他替刘邦完成了大业;他逼得项羽乌江自刎,却也落得如此下场。
他是一位军事奇才,他的军事才能是其他人所不及的。
他能在沙场上指挥千军万马,他能冲锋陷阵,打过无数胜仗;但他对于政治问题却优柔寡断,犹豫不决,如果韩信当时割地为王,如今的历史就要改写。
他能忍辱负重,所以他能成功;但他的野心和傲气也使他走向灭亡。
无论怎样,他是一位在乱世出生的英雄,在谈笑间,墙橹灰飞烟灭,大江东去之时,淘尽浪沙,流过无数风流人物的影子,卷起了千堆雪,万朵花。
韩信的面容,永远地映在了后人的心里,留在了时间的长河里。
二、今天我看了百家讲坛,主要讲的是贞观之治之李世民夺位。
当时汉高祖时期,皇帝李渊治国有方,当时全国上下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这时,李世民就起了夺位之心,他的第一步就是朝太子和齐王开刀,他设计计谋在玄武门把太子和齐王杀了。
这就是所谓的玄武门政变。
为什么当时皇帝不处罚李世民呢
是因为他的声望太高了,杀了他天下就会暴乱。
杀了齐王和太子后,李世民就派他的一员大将去找皇帝要兵权。
当时,皇帝和几个大臣在划船,看见一名全副武装的将士来到他的面前,就被吓着了,明白了此人的来意,但皇帝还是故作镇静地问他:你来干什么
此人就说外面有人生乱,请你把兵权交给秦王,让他来统一安排,全部听从他的指挥,旁边两位大臣也帮李世民说好话,皇帝没有办法,也只有交了兵权。
从而也把自己的皇位拱手相让了,因为当时兵权就等于一切,所以李世民就顺理成章地当上了皇帝。
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他篡位,有的又说是继位。
史书是史书,说法归说法,我认为李世民的做法是错的。
因为他不应该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杀兄囚父。
虽然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却失去了手足、父子亲情。
百家讲坛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栏目。
从纪连海的《正说和珅》到易中天的《品三国》。
这几天我就关注着于丹教授的《论语》。
《论语》是一本记录孔子与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
孔子说,一个人要有人格的尊严.他不提倡以怨抱怨.因为冤冤相报何时了?他也不提倡以德抱怨.他说那是一种浪费.是对人生的浪费.试想,人家很对不起你,可是你仍然忍辱负重,还在那里对他人宽容,忍让,会让那人感到你是可欺的.这样会让那个人瞧不起你的,你要用你的公正,磊落的人格,既不是德,也不是怨,要把有限的情感留在最有用的地方.因为人生有限,生也有涯.光明磊落才是你应该做的事情. 于丹教授把孔子说的文言文给予大家解释得惟妙惟肖.让人容易懂得为人处世道理,她讲述的人生哲理是我们需要知道的.所以我认真做着笔记.我需要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因为在我的面前总感到很困惑,遇到一些棘手的事情,我真的不知道如何处理为好.如今我找到了答案.
百家讲坛易经观后感
[百家讲坛易经观后感]谈解读,确实愧不敢当,本人不是什么大家,只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在此还望见谅,百家讲坛易经观后感。
我只是借曾教授给予我们的解读,谈下我个人对《易经》的新理解和认识。
我没有看过《易经》,此次有幸观看《百家讲坛》,从曾教授中吸取一些《易经》中微乎其微的精髓和养分。
首先谈下对《易经》的基本认识,它是一部中国最古老、最神秘的经典著作,由伏羲所创。
人们觉得它深奥难懂,却又非常渴望了解它,掌握它。
几千年过去了,在变化莫测的现代社会中,这本古老而神秘的经典竟成了卜卦算命的工具。
提到《易经》,我对这部深奥而带有神秘色彩的国学经典想都没想过去看它,更别提了解多少。
此次视频观看后,我印象深刻的一相一致点就是:《易经》是一本解开宇宙奥秘的宝典,是宇宙上最大的一个系统。
《易经》的精髓在于它以大自然的规律来解读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而且确实能在社会发展中得到验证。
例如物极必反的社会发展规律就与大自然中花开再美也要凋零的规律,大自然会出现万象更新的现象,社会不也是这样发展进步的吗
其精妙处还讲到:阴阳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元素,它用数字一、二就能解释宇宙的奥秘,观后感《百家讲坛易经观后感》。
《易经》作为一个由一二构成的巨大系统,这与现代计算机系统由二进制数零和一构成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见,《易经》确实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啊
曾教授那简练幽默的语言,贴切易懂的举例,高深莫测的《易经》在他的侃侃而谈中显得那样通俗易懂,让我觉得《易经》的道理就在我们生活中和我们的一切息息相关,人生、家庭、事业、爱情、教育无所不包,以四字概括就是广大精微。
曾教授,认为《易经》是中国哲学的源头,易即变化之意,64卦只表示一种现象,而无凶吉之分。
《易经》就是告诉我们应当如何认知世界,认知自我,从而做到持经达变,通达乐观。
曾教授提到,孔子讲自己读了《易经》不会犯大过失,这也反映出了它可以教我们学会做理性的选择,因为这可使我们避免或少犯大错。
因此我觉得,趁自己年轻,抽空学学《易经》会使自己受益匪浅;以后年纪大了,重读《易经》可以对自己走过的道路进行一番反思,或许趣味无穷,意义非凡哦